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抗凝血酶Ⅲ、CD5抗原样蛋白和补体3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7
1
作者 高伟霞 秦小菀 张靖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CD5抗原样蛋白(CD5L)和补体3(C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CD5抗原样蛋白(CD5L)和补体3(C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2组患儿均给予吸氧、镇静、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观察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儿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及血清AT-Ⅲ、CD5L和C3水平;观察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肺部哮鸣音、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肺部哮鸣音、喘息、呼吸困难及咳嗽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FVC、PEF、FEV1及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FVC、PEF、FEV1及FEV1/FVC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VC、PEF、FEV1及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AT-Ⅲ、CD5L、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AT-Ⅲ和C3水平降低,CD5L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AT-Ⅲ和C3水平低于对照组,CD5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31%(53/69)、71.01%(49/69),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28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1/69)、2.90%(2/69),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2,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可以快速缓解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颗粒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小儿支气管哮喘 抗凝血酶 CD5抗原样蛋白 补体3 肺功能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配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杜金行 史载祥 +3 位作者 吴以岭 任在方 张久亮 黄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凝血 -纤溶指标的影响 ,以综合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 6 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 (治疗组 ) 33例 ,对照组 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凝血 -纤溶指标的影响 ,以综合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 6 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 (治疗组 ) 33例 ,对照组 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抗凝血酶 Ⅲ (AT Ⅲ )、血栓素B2 (TXB2 )及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 8%、平均减少积分为 (9 33± 4 4 7)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1 0 %、(8 5 0± 4 6 0 )分 (P <0 0 5 ) ;在升高血浆AT Ⅲ含量、降低TXB2 、升高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胶囊作为急性脑梗死联合用药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凝及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通心络胶囊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对羟自由基损伤抗凝血酶Ⅲ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1
3
作者 陈文梅 金鸣 +1 位作者 李金荣 吴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215-217,共3页
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清除羟自由基及抑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IC50。分别为7.5g/L、5.7×10-2g/L,两作用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可抑制羟... 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清除羟自由基及抑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IC50。分别为7.5g/L、5.7×10-2g/L,两作用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可抑制羟自由基诱发的兔抗凝血酶Ⅲ解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羟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 抗凝血酶
下载PDF
赤芍抗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邓常青 柯庆 贺石林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1年第1期20-23,共4页
赤芍注射液在体外能使兔血浆KPTT、PT和TT延长,作用随赤芍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抗凝血酶的活性约相当于2.0×10^(-3)单位肝素活性/mg赤芍。家兔静注赤芍3g/kg后,KPTT、PT和TT也显著延长,其维持最大药效一半的时间约为51分钟。赤芍的... 赤芍注射液在体外能使兔血浆KPTT、PT和TT延长,作用随赤芍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抗凝血酶的活性约相当于2.0×10^(-3)单位肝素活性/mg赤芍。家兔静注赤芍3g/kg后,KPTT、PT和TT也显著延长,其维持最大药效一半的时间约为51分钟。赤芍的抗凝作用不依赖于ATⅢ,可能是对凝血酶发挥即时的直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亦芍 抗凝血 凝血酶 抗凝血酶
下载PDF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变化及抗凝治疗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建平 郭仲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0-262,共3页
文章阐述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机制,提出抗凝治疗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Ⅲ等的使用;也包括中药,如丹参的使用。
关键词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抗凝血酶
原文传递
抗凝血酶Ⅲ对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价值:附445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许燕京 朱然 +2 位作者 孙旖旎 李鑫 马晓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对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及对DIC发展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所有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ICU时是否符合...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对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及对DIC发展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所有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ICU时是否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患者再按入ICU当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DIC评分(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亚组(≥5分)、隐性DIC亚组(1~4分)及无DIC亚组(0分)。记录患者ICU当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TH评分及7 d内AT-Ⅲ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及脓毒症DIC患者AT-Ⅲ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T-Ⅲ或联合PT对脓毒症DIC的诊断效能。比较入ICU当日发生DIC与入ICU 1 d后发生DIC患者间7 d内AT-Ⅲ水平的变化趋势,明确入ICU当日发生DIC患者AT-Ⅲ水平与DIC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纳入445例患者中有脓毒症138例,非脓毒症307例。脓毒症患者入ICU当日诊断为显性DIC 20例,隐性DIC 115例,无DIC 3例;ICU住院期间发生显性DIC 25例,均为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入ICU当日AT-Ⅲ活性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55.29±13.92)%比(76.54±12.31)%,P〈0.01〕;显性DIC亚组入ICU当日AT-Ⅲ活性明显低于隐性DIC亚组和无DIC亚组〔(43.85±13.00)%比(56.95±13.03)%、(68.00±16.5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当日AT-Ⅲ与ISTH评分、PT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7、-0.654,均P〈0.01),其中显性DIC亚组入ICU当日AT-Ⅲ与PT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01)。AT-Ⅲ联合P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凝血酶 诊断
原文传递
119例脓毒症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捷 张东梅 +6 位作者 吕菁君 刘艳红 姜洁 李嘉嫦 叶璐 李涛 万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5-911,共7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与SOFA评分、PCT质量浓度、7d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119例脓毒症患者和外科择期手术119例非脓毒症患者。检测入院时活化部分凝...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与SOFA评分、PCT质量浓度、7d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119例脓毒症患者和外科择期手术119例非脓毒症患者。检测入院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复合物(t-PAI-C)。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各项指标与SOFA评分、PCT质量浓度、7d存活率的相关性。结果①脓毒症患者入院时sTM、t-PAI-c、TAT与SOFA评分存在正相关;AT=Ⅲ、血小板计数与SOFA评分存在负相关;而PIC与SOFA评分不存在相关。②脓毒症患者人院时sTM、t-PAl—C与PCT存在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PCT存在负相关,AT-Ⅲ、TAT、PIC与PCT不存在相关。③脓毒症患者入院时sTM、t-PAI-C、TAT与7d存活情况存在负相关;AT-Ⅲ、血小板计数与7d存活情况存在正相关;PIC与7d存活情况不存在相关。结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复合物(t-PAI-C),分别代表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高度激活,抗凝功能相对不足,纤维蛋白降解能力降低,是临床监测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良好指标,是包括PLT、1NR、APTT在内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功能 预后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浆抗凝血酶 凝血酶-抗 凝血酶复合物
原文传递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2 位作者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 D-二聚体 急性期
下载PDF
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庞苗苗 谭雯 +2 位作者 韩华 李娜 惠建荣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8-91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稽留流产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稽留流产且既往有2次以上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行人流术且既往无流...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稽留流产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稽留流产且既往有2次以上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行人流术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60例为正常早孕组。对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稽留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与稽留流产组及正常早孕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蛋白C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检测可预测其血栓形成事件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抗凝血酶 蛋白C 蛋白S 妊娠期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付坚 黄承乐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525-527,共3页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抗凝血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戴菁 王明山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01-302,304,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抗凝血系统的变化及纳洛酮的影响。方法 :利用兔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 ,抗凝血酶 (AT- )、纤维蛋白原 (FIB)和纤溶酶原 (PIG)动态变化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保护时它...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抗凝血系统的变化及纳洛酮的影响。方法 :利用兔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 ,抗凝血酶 (AT- )、纤维蛋白原 (FIB)和纤溶酶原 (PIG)动态变化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保护时它们的变化情况。新西兰兔 2 7只 ,随机分成 3组 (实验组、保护组和对照组 ) ,每组 9只 ,对照组分别于拮扎前、后 0 .5 ,1,2 ,4,6h采血 ,实验组和纳洛酮保护组分别于结扎前、后 3 0 min松开结扎线恢复灌流时及灌注后 0 .5 ,1,2 ,4,6h采血。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AT- ,PLG活性、凝血酶原时间 (PT) ,衍生法测定 PIB含量。结果 :心肌缺血后各时间段 AT- ,FIB,PL G的变化不明显 ,但心肌缺血 /再灌注后 0 .5 ,1,2 ,4,6h实验组与实验保护组 AT- ,PL G活性、FIB含量均逐渐下降 ,实验组与纳洛酮保护组各指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能使 FIB含量及 AT- ,PLG活性出现消耗性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抗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君君 陈方平 +2 位作者 颜家运 余海仁 颜向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且与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早期DIC组中 ,F1+ 2 阳性率为 10 0 % ,D D及AT Ⅲ阳性率为 93.8% ,敏感性远远高于DIC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论 :F1+ 2 、AT Ⅲ、D D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l+2 抗凝血酶 D-二聚体
下载PDF
抗凝血酶III,纤溶酶原及D-二聚体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飞 杨万兴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92,共2页
抗凝血酶III,纤溶酶原及D -二聚体是纤溶系统重要组成成分 ,对于维持凝血及纤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抗凝血酶III ,纤溶酶原 ,D -二聚体的生物特性 ,测定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 ,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关键词 抗凝血酶 纤溶酶原 D-二聚体 临床 生物特性 测定方法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在几种易栓症疾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叶跃红 李兴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目的 :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以期探讨在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对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对照测定... 目的 :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以期探讨在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对妊高征、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对照测定抗凝血酶Ⅲ。结果 :( 1)妊高征者和正常孕妇AT -Ⅲ :A :AT -Ⅲ :A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 (P <0 .0 1) ,并且妊高征者比正常孕妇降低更甚 (P <0 .0 0 1)。 ( 2 )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 -Ⅲ :A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 ,AT -Ⅲ :A显著降低 (P <0 .0 1)。 ( 3)肾病综合征患者AT -Ⅲ :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AT -Ⅲ :A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5 )急非淋AT -Ⅲ :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检测AT -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 妊高征 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剑锋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孕早期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有RSA病史且早孕的患者作为RSA组,其中根据流产的次数分为RSAⅠ组94例(流产次数2~3次)和RSAⅡ组56例(流产次数...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孕早期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有RSA病史且早孕的患者作为RSA组,其中根据流产的次数分为RSAⅠ组94例(流产次数2~3次)和RSAⅡ组56例(流产次数≥4次),另外选择100例健康且无流产史的早孕孕妇作为正常早孕组。对上述各组患者进行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RSA组和正常早孕组的D-Dimer,AT-Ⅲ和PC的结果分别为1.67±0.35mg/L vs 0.37±0.29 mg/L,(84.57±10.88)%vs(99.28±9.01)%和(82.63±11.32)%vs(100.2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7.87,7.97,均P<0.01);RSAⅡ组和RSAⅠ组上述各参数比较结果分别为(1.84±0.31)mg/L vs(1.53±0.37)mg/L,(80.48±9.87)%vs(88.62±11.23)%和(79.89±11.64)%vs(86.77±1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4.31,4.50,均P<0.05)。结论 RSA患者在孕早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比正常孕妇高,且与既往的流产次数有一定的相关,D-Dimer,AT-Ⅲ和PC的检测对RSA患者血栓状态的筛查和改善妊娠结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自然流产 D-二聚体 抗凝血酶 蛋白C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低分子肝素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黎建云 涂传清 +4 位作者 彭玲 黄灿 张旭艳 王典文 郑彩凤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0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相关静脉血栓(PICC-DV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同时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行PICC的43例血液肿瘤患者... 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相关静脉血栓(PICC-DV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同时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行PICC的43例血液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抗凝组(22例)及空白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PICC前后及血栓形成时的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结果43例患者中,PICC后1个月内发生PICC-DVT共5例(11.62%),其中低分子肝素抗凝组2例(9.09%),空白对照组3例(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所有PICC-DVT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空白对照组1例发生PICC-DVT及导管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抗感染、溶栓治疗后拔管,其余PICC-DVT患者均未拔管,予药物抗凝治疗后血栓均溶解。低分子肝素抗凝组及空白对照组PICC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例PICC-DVT患者抗凝指标(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活性)均减低,而38例非血栓患者中抗凝指标减低16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ICC-DVT时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活性减低的发生率低于非血栓患者。低分子肝素预防抗凝治疗不能减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1个月内PICC-DVT的发生,但治疗安全好,无相关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抗凝血酶 蛋白C 蛋白S 导管相关血栓
原文传递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其对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及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常焕显 刘丽艳 +1 位作者 王以翠 季晓宇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2组疗程均为21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a及AT-Ⅲ。结果治疗21d后,丁苯酞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4.0%(P<0.05);丁笨酞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α及AT-Ⅲ均显著改善(P<0.05,P<0.01),对照组除梗死灶体积、AT-Ⅲ外,余指标亦显著改善(P<0.05,P<0.01),丁苯酞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用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TXA_2,提高PGI_2及AT-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丁苯酞 血栓素A_2 前列环素 抗凝血酶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丁欢 马希刚 +3 位作者 马玉杰 曹相原 杨晓军 王晓麒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imer)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01例脓毒症患者,测定其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imer)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01例脓毒症患者,测定其明确诊断后24h内的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同时记录呼吸、凝血、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肝脏的SOFA评分。依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与否分为MODS组(46例)和非MODS组(55例);比较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ODS组D-dimer质量浓度和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和P<0.01),AT-Ⅲ活性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1);MODS组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凝血及肾脏的SOFA评分显著高于非MODS组(P均<0.01);不同SOFA评分分段AT-Ⅲ活性和D-dimer质量浓度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T-Ⅲ活性与SOF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36,P<0.01);D-dimer质量浓度与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10,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活性和D-dimer测定及SOFA评分系统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抗凝血酶 D-二聚体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相关性
原文传递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9
作者 韩朝辉 张余川 +1 位作者 龙静 陈丽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5期70-71,74,共3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脂水平、凝血系统指标、...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脂水平、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指标。结果血脂检测中,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系统指标检测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指标检测中,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及早检测有助于早期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D一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 冠心病
下载PDF
心脏手术病人血小板、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相对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尹述洲 邓硕曾 +1 位作者 卢光奎 赵耿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3-74,共2页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的血小板 (Plt)、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与肝素相对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术前Plt水平将 6 0例心脏手术病人分成两组 ,A组为高Plt组 (Plt>2 5 0× 10 9/L) ,B组为低Plt组 (Plt <15 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的血小板 (Plt)、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与肝素相对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术前Plt水平将 6 0例心脏手术病人分成两组 ,A组为高Plt组 (Plt>2 5 0× 10 9/L) ,B组为低Plt组 (Plt <15 0× 10 9/L ) ,每组 30例。麻醉诱导后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T Ⅲ活性、全血活化凝固时间 (ACT)基础值及肝素化后ACT值。结果 A组AT Ⅲ活性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 ,肝素相对耐药患者多于B组 ,尤其以AT Ⅲ活性 <70 %的患者肝素相对耐药发生率明显增多。结论 Plt计数偏高与AT Ⅲ活性低有一定相关性 ,Plt计数高者AT Ⅲ活性下降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血小板 抗凝血酶 肝素 耐药性 中心静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