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肝癌组织中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捷 周晓军 +2 位作者 张泰和 孙桂勤 孟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讨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 30例人肝细胞肝癌 (HCC)及相应癌旁组织 ,10例肝硬化 ,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 4例正常肝组织 ,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 目的 探讨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 30例人肝细胞肝癌 (HCC)及相应癌旁组织 ,10例肝硬化 ,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 4例正常肝组织 ,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 ,对VEGF进行半定量计数 ,并结合肝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CD34呈广泛 ,窦隙状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及慢性肝炎组织中肝窦呈阴性 ,在纤维间隔附近的肝窦壁可见少量散在的CD34弱阳性表达 ,MVD与HCC的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门静脉癌栓密切相关 ,瘤块直径 <2cm者的MVD显著低于 >2cm者 ,VEGF阳性率为 83.3 % (2 5 /30 ) ,而在 5例慢性肝炎患者中为阴性表达 ,并与肿瘤发生门静脉癌栓关系密切 (P <0 .0 5 )。瘤旁肝组织亦显示较明显的VEGF阳性 (93 .3% ,2 8/30 )。结论 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为HCC与非癌性肝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形态学标记。瘤组织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VEGF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原文传递
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席银雪 宋鑫 +2 位作者 陈惠新 彭挺生 陈旻湖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3405-3408,共4页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标本取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保存的2000年6月至2004年2月的病理组织蜡块,其中慢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肠化生59例、不典型增生61例;在胃癌组织标...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标本取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保存的2000年6月至2004年2月的病理组织蜡块,其中慢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肠化生59例、不典型增生61例;在胃癌组织标本中,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5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7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Envision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的结果(个/高倍视野,用x-±s表示):慢性胃炎组为13±1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为11±7;肠化生组为13±9;不典型增生组为17±11;无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7±11;有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8±10。微血管密度在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胃炎组低于不典型增生组(P<0·05);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各组均低于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有淋巴转移胃癌组(均P<0·05);在胃癌组中,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与有淋巴转移胃癌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织学病理程度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增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抗原 cd34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结果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樊征夫 那加 +6 位作者 李舒 方志伟 白楚杰 刘佳勇 薛瑞峰 张路 高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190-196,共7页
目的研究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ediatric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PDFSP) 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8例PDFSP患儿的临... 目的研究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ediatric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PDFSP) 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8例PDFSP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外科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8~18岁;中位年龄13.5岁;肿瘤大小为0.5~6.5cm,平均2.8cm,好发部位(躯干与四肢近端占5/8)与病理特点(均为经典型)类似成年患者,未见肢端表现或特殊病理亚型。确诊时间明显滞后于发病时间,达3~96个月,平均27.8个月。8例患儿20次病理诊断的总确诊率为50%(10/20),诊前获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为38.9%(7/18),两种比率呈线性相关趋势,但限于样本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P=0.333,r=0.866)。所有确诊例次中诊前获CD34阳性比率显著高于未确诊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vs.0/10,Fishertest,P=0.020)。8例患儿均行扩大切除治疗,5例为原发手术(1例肿瘤扩大切除,4例瘤床补充扩大切除),3例为复发手术(均为肿瘤扩大切除)。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术后复发率为12.5%(1/8),未见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局部切除是PDFSP首诊的主要治疗方法(7/8),局部切除后行规范性扩大切除4例均无复发,未行规范性扩大切除3例全部复发,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vs3/3,Fishertest,P=0.20)。术中送检冰冻病理切缘,有助于扩大切除的有效性。结论作为中国内地首个PDFSP病例系列,显示与文献类似的某些临床特征与较好预后。CD34阳性在PDFSP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肿瘤局部切除后,及时纠正诊断并做规范性补充扩大切除,是保证患儿预后的关键。亟需增加病理诊断准确性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抗原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艳萍 邹萍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57-659,共3页
目的 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基因在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法对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CD+34 细胞中hTERT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 新鲜分离的脐血中CD+34 细胞低表达hTERT ... 目的 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基因在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法对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CD+34 细胞中hTERT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 新鲜分离的脐血中CD+34 细胞低表达hTERT ,阳性率为 13 %,体外培养 5~ 7dhTERT表达增高 ,以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3 (IL 3 )、IL 6和Flt 3配体组合条件下增高最显著 ,阳性率为 4 8%,转化生长因子 β1和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hTERT表达。结论 hTERT基因在脐血CD+34 细胞中低水平表达 ,在体外扩增体系中 ,优化细胞因子组合能显著上调hTERT基因 ,负调控因子和诱导分化剂则下调hTERT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造血干细胞 端粒 末端转移酶 抗原 cd34
原文传递
rhG-C SF动员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靳海杰 阎蓓 +7 位作者 李晓红 黄文荣 郭搏 薄剑 赵瑜 韩晓蘋 高春记 达万明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5-276,共2页
目的:动态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rhG-CSF动员过程中外周血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变化,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集时机。方法:对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38... 目的:动态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rhG-CSF动员过程中外周血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变化,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集时机。方法:对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38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其动员前后外周血及PBP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和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CFU-GM培养来评价干细胞克隆生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含量均低于动员前(P<0.01),而动员后外周血中的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动员前(P(0.05)。动员后第5天CD34含量达到最高峰。PBPC中CD4、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P<0.005),其他淋巴细胞亚群含量与外周血比较无明显变化。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明显高于动员后,动员后PBPC中CFU-GM生成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CD4/CD8比值严重倒置,B细胞恢复较快。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rhG-CSF动员会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明显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联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造血干细胞动员 淋巴细胞亚群 抗原cdM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对小鼠烫伤创面PCNA、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郑绘霞 肖虹 +3 位作者 杨琴 程彩霞 高建中 吕志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不同次数对小鼠烫伤创面PCNA、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5只清洁级SD小鼠 (18~2 0 g) ,随机分成 5组 :①正常皮肤组 (组Ⅰ ) ;②烫伤后 10d对照组 (组Ⅱ ) ;③紫外线照射 1次组 (组Ⅲ ) ;④紫外线照射 3次组(...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不同次数对小鼠烫伤创面PCNA、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5只清洁级SD小鼠 (18~2 0 g) ,随机分成 5组 :①正常皮肤组 (组Ⅰ ) ;②烫伤后 10d对照组 (组Ⅱ ) ;③紫外线照射 1次组 (组Ⅲ ) ;④紫外线照射 3次组(组Ⅳ ) ;⑤烫伤后 1d对照组 (组Ⅴ ) ;致组Ⅱ、组Ⅲ、组Ⅳ和组Ⅴ小鼠皮肤深Ⅱ度烫伤 ,然后用紫外线以不同次数照射组Ⅲ和组Ⅳ烫伤创面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CD34蛋白在各组小鼠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组Ⅲ和组ⅣPCNA、CD34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 ,图像分析表明 :组Ⅰ、组ⅡPCNA、CD4蛋白水平与组Ⅲ和组Ⅳ之间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组Ⅲ与组Ⅳ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促进小鼠烫伤创面PCNA、CD34表达 ,对创伤愈合有促进作用。且照射3次的效果优于照射 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增殖细胞核抗原 cd34 烧伤 小鼠
下载PDF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曹雅静 范嫏娣 +1 位作者 刘素香 冯洁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78-881,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74.3%(26/35例)、CD34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31.4%(11/35例)、SMA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117 cd34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