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默 廖欣 +2 位作者 谢春蕾 汪浩 王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97例患者9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前注药组、手...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97例患者9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分别为30例30只眼、32例32只眼、35例35只眼。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F=0.18)及玻璃体积血分级(χ2=1.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进行标准的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分别于手术前3~7 d、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未注药组患眼除玻璃体切割手术外不注射任何药物。手术后1周,1、3、6、9、12个月,所有患眼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BCVA、玻璃体再积血(RVH)发生率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以手术后1周~1个月发生RVH视为早期RVH;手术后1个月以上发生RVH视为晚期RVH。结果 手术后1个月,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均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3个月后,手术前注药组和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基本趋于稳定,未注药组3只眼平均BCVA有所下降。3组患眼手术后1、3、12个月平均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2、1.17、0.26,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6.7%、9.4%、28.6%。3组患眼早期RV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0.05)。手术中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低于手术前注药组和未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4.93,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晚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3.3%、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R-CHOP方案治疗Ⅲ~Ⅳ期老年DLBCL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施展 沈倩雯 +1 位作者 王静文 唐曦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在Ⅲ~Ⅳ期≥60岁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60岁的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33例,行R-CHOP 3周方案化疗6疗程,观察治疗反应率... 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在Ⅲ~Ⅳ期≥60岁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60岁的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33例,行R-CHOP 3周方案化疗6疗程,观察治疗反应率、生存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全组33例患者中,25例(75.8%)完成6疗程化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及不确定完全缓解(unconfirmed complete remission,uCR)12例(36.4%)。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为81.8%(27/33)。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5.2月(2.0-77.6月),2年总生存率为51.2%,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9.4%,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8.6%。截至随访结束,15例生存,12例(36.4%)为无瘤生存。治疗过程中2例(6.1%)因治疗相关感染死亡,>1/3的患者曾出现Ⅲ~Ⅳ级的骨髓抑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近期疗效为CR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结论足量的R-CHOP化疗在≥60岁老年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较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率。但疗效持续时间短,其长期疗效仍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药物疗法 长春新碱 投药和剂量 多柔比星 投药和剂量 抗体 单克隆 治疗应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应用 治疗结果 存活率 老年人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被引量:9
3
作者 吕春燕 高磊 +2 位作者 刘文杰 姜凯 林旭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对注射后1mo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者并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证实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结果:所有40例40眼患者均完成至少6mo的随访,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0±6.8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0.66±0.35,CFT为275.39±107.59μm。注药后1mo平均对数BCVA为0.30±0.29(P=0.000),CFT为185.39±45.77μm(P=0.000);本组患者经平均9.2mo的随访,平均对数BCVA提高至0.31±0.38(P=0.000),CFT降至192.38±55.52μm(P=0.000),均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符合视力提高者为27眼(67.5%),稳定者8眼(20.0%)。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30次/眼,有63.6%患者在再注射术后1mo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ICNV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BEVACIZUMA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