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的源头及其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经盛鸿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4,共9页
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与反动,暴露无遗。面临中国空前的民族灾难与政治危机,江苏地区的先进人士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拯救的方法,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思潮与运动。其中,由于当时属于江苏管辖、与江苏地区水土相连的上海的强烈影响,以... 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与反动,暴露无遗。面临中国空前的民族灾难与政治危机,江苏地区的先进人士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拯救的方法,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思潮与运动。其中,由于当时属于江苏管辖、与江苏地区水土相连的上海的强烈影响,以及江苏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使得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在江苏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步地“由鼓吹时代进于实行时代”,形成反清革命实践运动。1905年底“同盟会江苏分会”成立,标志着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斗争,从自发转向自觉。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深化,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派迅速与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走到一起,形成伟大的江苏辛亥革命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区 留日学生 反清革命 民主共和思想 同盟会
下载PDF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黄帝子孙”称谓的歧争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强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9-353,共5页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历史实际 ,但革命派倡导的反清革命却比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更顺应时代需要 ,故而革命派在歧争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歧争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 ,同时也使“黄帝子孙”称谓发生短暂错位。辛亥革命后 ,革命派放弃了对“黄帝子孙”称谓的错误认识 ,使其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派 改良派 '黄帝子孙'称谓 满汉关系 大同学说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满族 汉族
下载PDF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
3
作者 张鸣祥 陈九如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8-81,共4页
李根源在家族影响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为了实现反清革命:他创办《云南》杂志,鼓吹革命;组建云南讲武堂,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云南重九起义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李根源 重九起义 反清革命
下载PDF
香港地区在孙中山政治生涯中的地位评析
4
作者 徐子杰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0-45,共6页
早年在香港地区的经历,使孙中山受到基督教博爱与平等观念的熏陶,同时深受西方共和宪政思想的影响。香港地区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蒙地。孙中山在港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并于1895年成立香港兴中会,香港地区成为了孙中山革命... 早年在香港地区的经历,使孙中山受到基督教博爱与平等观念的熏陶,同时深受西方共和宪政思想的影响。香港地区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蒙地。孙中山在港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并于1895年成立香港兴中会,香港地区成为了孙中山革命的前沿阵地。孙中山先后直接或间接地领导了10次武装反清革命,却是屡战屡败。革命准备时,孙中山曾在香港地区联络号召革命同志,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曾取道香港地区逃往海外,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数次在政治生涯的关键时刻途经香港地区,并且受到香港地区民众的热烈欢迎。香港地区在孙中山的政治生涯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香港地区 兴中会 反清革命 海员大罢工
下载PDF
剪辫风潮与反清革命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松祥 龚鹏 《云梦学刊》 2002年第6期49-50,共2页
在清朝发辫有着特定的含义,发辫是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把剪辫与反清革命紧密相联,以辫喻清,自觉剪辫与强迫剪辫都是反清革命的要求,依法剪辫是建设新政权的需要,推动着剪辫的前进。然而,革命党人使剪辫风潮过于政治化... 在清朝发辫有着特定的含义,发辫是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把剪辫与反清革命紧密相联,以辫喻清,自觉剪辫与强迫剪辫都是反清革命的要求,依法剪辫是建设新政权的需要,推动着剪辫的前进。然而,革命党人使剪辫风潮过于政治化,违反习俗变异的自身规律,不利于剪辫风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辫 反清革命 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