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98
1
作者 冯久桓 秦叔逵 王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45-356,共12页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其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信号通路是诱导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是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其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信号通路是诱导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是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VEGFR-2,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阿帕替尼Ⅰ、Ⅱ、Ⅲ期注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较好。目前,阿帕替尼单药或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本文系统综述与阿帕替尼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抗血管生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using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and chemotherapy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被引量:48
2
作者 Bo Zhang Ling Qi +6 位作者 Xi Wang Jianping Xu Yun Liu Lan Mu Xingyuan Wang Lidan Bai Jing Huang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0年第12期711-720,共10页
Background: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s are limited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The incorporation of an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and a molecular anti-angiogenic agent into t... Background: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s are limited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The incorporation of an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and a molecular anti-angiogenic agent into the commonly adopted chemotherapy may produce synergistic effects.Therefore,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ESCC.Methods:In this single-arm prospective phase II trial,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ocally advanced or recurrent/metastatic ESCC received camrelizumab 200 mg,liposomal paclitaxel 150 mg/m2,and nedaplatin 50 mg/m2 on day 1,and apatinib 250 mg on days 1-14.The treatments were repeated every 14 days for up to 9 cycles,followed by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camrelizumab and apatinib.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version 1.1).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disease control rate(DCR),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verall survival(OS),and safety.Results:We enrolled 30 patients between August 7,2018 and February 23,2019.The median follow-up was 24.98 months(95%confidence interval[CI]:23.05-26.16 months).The centrally assessed ORR was 80.0%(95%CI:61.4%-92.3%),with a median duration of response of 9.77 months(range:1.54 to 24.82+months).The DCR reached 96.7%(95%CI:82.8%-99.9%).The median PFS was 6.85 months(95%CI:4.46-14.20 months),and the median OS was 19.43 months(95%CI:9.93 months–not reached).The most common grade 3-4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AEs)were leukopenia(83.3%),neutropenia(60.0%),and increase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level(26.7%).Treatment-related serious AEs included febrile neutropenia,leukopenia,and anorexia in one patient(3.3%),and single cases of increased blood bilirubin level(3.3%)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3.3%).No treatment-related deaths occurred.Conclusions: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combined with liposomal paclitaxel and neda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demonstrated f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angiogenesis apatinib camrelizumab CHEMOTHERAP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IRST-LINE immunotherapy liposomal paclitaxel NEDAPLATIN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原文传递
黄芪、党参提取物增强紫杉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柏长青 宋颖芳 +1 位作者 王德堂 郭惠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党参提取物对紫杉醇抑制Lewis肺癌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增强作用,为中医药抗肿瘤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C57BL/6小鼠右肋处皮下接种Lewis肺癌,6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紫杉醇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参芪注射液治... 目的:观察黄芪、党参提取物对紫杉醇抑制Lewis肺癌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增强作用,为中医药抗肿瘤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C57BL/6小鼠右肋处皮下接种Lewis肺癌,6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紫杉醇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参芪注射液治疗,紫杉醇组接受同等剂量的紫杉醇治疗,对照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观察指标:移植瘤体积,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度和肺脏转移瘤数量,小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紫杉醇治疗相比,紫杉醇联合参芪可以明显减少移植瘤内的微血管密度(10.1±4.4 vs 16.8±7.3,P<0.05)和肺脏转移瘤个数(13.4±4.3 vs 18.4±3.9,P<0.05),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43.3±8.4d vs 36.3±6.6d,P<0.05)。结论:黄芪、党参提取物对紫杉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移植肿瘤转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党参 紫杉醇 Lweis肺癌 血管生成
下载PDF
China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summary:anlo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two lines of chemotherapy 被引量:38
4
作者 Ming Zhou Xiaoyuan Chen +14 位作者 Hong Zhang Lin Xia Xin Tong Limin Zou Ruimin Hao Jianhong Pan Xiao Zhao Dongmei Chen Yuanyuan Song Yueli Qi Ling Tang Zhifang Liu Rong Gao Yuankai Shi Zhimin Yang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19年第1期338-347,共10页
Background:On May 8,2018,the China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approved anlotinib,an orally administered anti-angiogenesis inhibitor,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 Background:On May 8,2018,the China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approved anlotinib,an orally administered anti-angiogenesis inhibitor,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who have progressed after treatment with two or more lines of prior systemic chemotherapy.Main body of the abstract:China NMPA reviewed and inspected a regional 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the overall survival(OS)of NSCLC patients between the anlotinib and placebo arms.A total of 437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2:1)to receive either anlotinib(n=294)or placebo(n=143)once daily on a 2-week on and 1-week off schedule.Patients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or activating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genomic tumor aberrations should have disease progression on NMPA-approved therapy.Anlotinib is the first NMPA-approved drug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SCLC who have progressed on at least two lines of prior systemic chemotherapies in China.The approval was based on a statistically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edian OS with anlotinib(9.46 months)compared with placebo[6.37 months;hazard ratio(HR])=0.70,95%confidence interval(CI)=0.55-0.89;two-sided log-rank P=0.002].The confirmed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was 9.2%in the anlotinib arm and 0.7%in the placebo arm.The median duration of response(DoR)was 4.83 months,with a 95%CI of 3.31-6.97 months.The toxicity profile of anlotinib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known anti-angiogenesis inhibitors.Comm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in anlotinib-treated patients included hypertension(67.4%),hand-foot syndrome(43.9%),hemoptysis(14.0%),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elevation(46.6%),and corrected QT interval(QTc)prolongation(26.2%).Short conclusion:Anlotinib demonstrated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OS prolongation as a novel therapeutic option for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SCLC following at least two lines of chem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lotinib anti-angiogenesi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ating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dverse drug reaction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映霞 秦叔逵 +5 位作者 刘秀峰 王琳 龚新雷 杨宁蓉 王锋 邵志坚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观察国产抗肿瘤血管生成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9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恩度联合常规化疗药物治疗。恩度7.5mg/m2(15mg/d),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连... 目的:观察国产抗肿瘤血管生成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9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恩度联合常规化疗药物治疗。恩度7.5mg/m2(15mg/d),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连用14天为1疗程。同时,有4例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4例患者采用喜树碱类为主的方案,1例患者采用紫杉醇为主的方案化疗。分别按照RECIST标准和NCI-CTC 3.0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9例中8例可评价疗效。获3例PR,4例SD,1例PD。总有效率37.5%,疾病控制率87.5%。4例一线治疗者获PR、SD各2例;2例二线治疗者获PR、SD各1例;2例四线治疗者获SD、PD各1例。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14个月。9例患者均可评价毒性,主要毒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乏力和虚弱,考虑主要与化疗相关;未见明显心血管系统毒性和出血情况。结论:初步观察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明显,不增加化疗毒性,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积累病例和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化学治疗 抗血管生成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下载PDF
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6
作者 金振兴 杜秀平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4期905-912,共8页
目的:探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三线治疗及以上的晚期NSCLC,应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三线治疗及以上的晚期NSCLC,应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将患者分为安罗替尼单药组(24例)与安罗替尼联合用药组(21例),其中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17例,联合纳武单抗免疫治疗4例。在4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占4.4%(2/4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占88.9%(40/45),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占6.7%(3/45),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3.3%。45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70个月,经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药组患者中位PFS为3.30个月,联合用药组患者中位PFS为5.30个月,联合用药组PFS优于单药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高血压、食欲不振、手足综合征等,其中3级不良事件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骨髓抑制,未发现4级及以上的不良事件。结论:盐酸安罗替尼在三线治疗及以上的晚期NSCLC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受体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人乳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林晓燕 宋和平 胡赟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47-850,共4页
背景与目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具有抑瘤作用,本文研究它对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ci membrane,CAM)移植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①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明胶海绵载... 背景与目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具有抑瘤作用,本文研究它对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ci membrane,CAM)移植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①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明胶海绵载体置于两条前卵黄静脉间血管的CAM上,将不同剂量的NCTD加在载体上,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记录载体周围血管分支点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②建立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移植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NCTD20μl[72、36、18μg/(胚.d)],以生理盐水对照,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结果:NCTD对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具抑制作用,72、36、18、9μg NCTD组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77.7%、62.9%、50.6%及33.0%,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移植肿瘤可诱发血管生成,NCTD能明显抑制MCF-7鸡胚移植肿瘤血管生成,72、36、18μg NCTD对移植瘤诱导的血管抑制率分别为66.2%、39.3%和22.8%。结论:NCTD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能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鸡胚移植肿瘤的血管生成。其抗肿瘤作用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_(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贾英杰 张莹 史福敏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0.3,0.6g/kg,连续8d后瘤体较对照组分...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0.3,0.6g/kg,连续8d后瘤体较对照组分别减小25%,36%;瘤体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小32%,40%。[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肿瘤 抗血管形成 小鼠 血管形成
下载PDF
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多药耐药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9
作者 律慧敏 张梦玮 +2 位作者 牛李敏 曾惠爱 闫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药耐药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药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24例,起始治疗4周后复查进行初评,以防疾病快速进展;非疾病进展者后续每8周...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药耐药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药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24例,起始治疗4周后复查进行初评,以防疾病快速进展;非疾病进展者后续每8周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多药耐药患者中的客观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24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1次/d,口服)治疗的患者,均可评价病例,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10例,疾病进展(PD)4例;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客观反应率(ORR)为41.7%(10/24),疾病控制率(DCR)83.3%,PFS=4.7个月,OS=8.0个月。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蛋白尿、高血压、乏力、手足皮肤反应、高胆红素血症、白细胞减少、毛发/皮肤色素减少、食欲减退等。所有不良事件经过对症治疗后,多数为可耐受和控制。 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控,可在临床使用并研究其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抗血管生成 多药耐药 晚期乳腺癌
原文传递
重楼醇提物体外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胡静 钱晓萍 +5 位作者 刘宝瑞 朱丽晶 胡文静 孙婧 王立峰 禹立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重楼醇提物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重楼醇提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察重楼醇提物对HUVEC迁移、成... 目的:探讨重楼醇提物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重楼醇提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察重楼醇提物对HUVEC迁移、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重楼醇提物在(15-60)μg/ml浓度范围内,内皮细胞抑制率在24.2%-82.1%之间,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体外管腔形成实验发现,(15-60)μg/ml的重楼醇提物管腔形成数目减少,且管腔不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00011、0.0000417、0.0008752)。经(15-60)μg/ml的重楼醇提物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00005、0.0000033、0.009993)。而在该浓度范围内,对人肠癌LOVO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细胞抑制率在12.1%-13.9%之间)。(15-60)μg/ml的重楼醇提物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DNA的合成,且呈剂量依赖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922,P为0.036、0.039)。结论:重楼醇提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DNA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内皮细胞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分别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8
11
作者 孟令新 曾琴琴 +5 位作者 孟芹 郑玉秀 徐美玲 厉兵城 吴海英 周丹丹 《中国医药》 2019年第8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分别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肺腺癌(ⅢB期或Ⅳ期)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分别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肺腺癌(ⅢB期或Ⅳ期)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136例患者分为化疗组(64例)、安罗替尼组(34例)和贝伐珠单抗组(38例)。化疗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安罗替尼组在单纯化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贝伐珠单抗组在单纯化疗基础上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3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安罗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化疗组[67. 6%(23/34)、50. 0%(19/38)比20. 3%(13/64);79. 4%(27/34)、65. 8%(25/38)比39. 1%(2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安罗替尼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贝伐珠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22、0. 016)。3组患者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前,3组患者VEGF、癌胚抗原和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各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安罗替尼组和贝伐珠单抗组VEGF、癌胚抗原、NSE水平均低于化疗组[(303±64)、(336±71) ng/L比(416±69) ng/L;(6±4)、(8±4)μg/L比(12±4)μg/L;(14. 4±4. 6)、(16. 2±3. 7)μg/L比(20. 3±2. 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安罗替尼和贝伐珠单抗分别联合紫杉醇加卡铂用于晚期肺腺癌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VEGF、癌胚抗原、NSE水平,安全性较高,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安罗替尼 贝伐珠单抗 紫杉醇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安罗替尼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闻艺璇 梁利军 +1 位作者 陈婷 蒋晓东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979-985,共7页
目的血管生成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査要的作用。近年来,一系列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不同种类肿瘤的治疗中初见成效。安罗替尼是一种口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 目的血管生成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査要的作用。近年来,一系列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不同种类肿瘤的治疗中初见成效。安罗替尼是一种口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Kit)等激酶,具有广泛的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重点对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做系统总结。方法应用PubMed、Web of Science和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系统,以“安罗替尼”为关键词,检索2008-01-2018-11安罗替尼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20篇。纳入标准:(1)安罗替尼的大型临床研究;(2)安罗替尼相关的、严谨的临床前研究;(3)安罗替尼临床预后相关标志物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深入分析文献20篇。结果在多个癌种的临床试验中,安罗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2018-05-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安罗替尼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三线治疗。目前,关于安罗替尼在不同癌种中的n/m期临床实验正在开展。结论安罗替尼在肺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抗血管生成 VEGFR 肺癌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28
13
作者 宋羽霄 章必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8-1072,共5页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单药ICIs治疗疗效有限。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疗法。从机制上讲,一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能逆转血管内皮生...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单药ICIs治疗疗效有限。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疗法。从机制上讲,一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能逆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导致的免疫抑制效应,还可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促进T细胞和其他免疫效应分子的输送;另一方面,ICIs可以通过激活效应T细胞,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增加效应T细胞的浸润及杀伤功能。在临床研究中,也已经发现该联合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对晚期肾癌、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疗效。然而,在此领域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抗血管生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婧如 毕明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65-171,共7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增殖、浸润、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是目前NSCLC...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增殖、浸润、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关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是目前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主要靶点。这些药物主要包括以VEGF或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及阻断VEGFR下游信号通路传导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两类。目前有两种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及雷莫卢单抗,被批准联合化疗一线或二线治疗原位进展或转移的NSCLC。多种V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目前仅有安罗替尼在我国被批准用于NSCLC的三线治疗,而尼达尼布联合化疗在二线治疗中也显示了良好的生存获益。本篇综述我们将回顾总结抗血管生成药物单药或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用成功应用于NSCLC治疗的临床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靶向治疗
下载PDF
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陆金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20,共3页
青蒿素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铁参与的氧化应激反应、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等。由于青蒿素类化合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小,且... 青蒿素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铁参与的氧化应激反应、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等。由于青蒿素类化合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小,且对多药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有效,因此,开发该类化合物作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氧化应激 周期阻滞 细胞凋亡 抗血管新生 抗肿瘤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钱晓萍 刘宝瑞 +4 位作者 胡静 李敏 胡文静 孙婧 禹立霞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50-1055,共6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恶性转变、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转移灶发展和破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汉防己甲素对体外、体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汉防己甲素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恶性转变、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转移灶发展和破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汉防己甲素对体外、体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汉防己甲素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汉防己甲素对HUVEC迁移、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建立裸鼠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汉防己甲素灌胃,观察用药对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2~8μg/mL的汉防己甲素作用48h时对HUVEC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4.6%~76.9%,对LoVo细胞增殖抑制率为11.6%~14.0%;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2~8μg/mL的汉防己甲素作用24h时HUVEC小管形成数目减少,且管腔不完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经2~8μg/mL的汉防己甲素处理12h后HUVEC迁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值均<0.001)。在裸鼠皮下移植瘤体内实验中,80mg/kg汉防己甲素作用于裸鼠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后其微血管密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UVEC增生、迁移和小管形成,诱导HUVEC凋亡,抑制HUVEC DNA的合成有关。汉防己甲素在体内对裸鼠LoVo移植瘤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 抗血管生成 裸鼠
下载PDF
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钱晓萍 刘宝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878-882,共5页
应用现代分子医学理念研究传统中药抗血管生成作用已成为开发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新领域。本文从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调控过程阐述了中药抗血管生成的分子机理及中药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新的筛选标准。
关键词 中药 抗血管生成 分子机理
下载PDF
蟾毒灵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翟笑枫 吕祥 +2 位作者 顾伟 宋长城 李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8期29-31,共3页
目的明确抗肿瘤中药提取物蟾毒灵有无抗血管生成的活性,并检测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观察其量效、时效关系;并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为模型观察蟾毒灵在体内组织器官水平对... 目的明确抗肿瘤中药提取物蟾毒灵有无抗血管生成的活性,并检测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观察其量效、时效关系;并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为模型观察蟾毒灵在体内组织器官水平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蟾毒灵对ECV304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24、48、72hIC50分别为1.104、0.355、0.0905μg/mL。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表明蟾毒灵可显著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蟾毒灵具有明确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抗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 鸡胚绒毛尿囊膜
下载PDF
桑黄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吕方冰 张娜 俞淑文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9期87-89,共3页
综述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及研究进展。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机制主要表现在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抗氧化三方面;桑黄多糖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能够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
关键词 桑黄多糖 抗肿瘤 抗血管生成 抗氧化 联合用药 综述
下载PDF
改善稀有密码子和氨基酸残基限制提高重组人ADAM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表达水平 被引量:14
20
作者 吴静 雷楗勇 +2 位作者 张莲芬 花慧 金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67-1074,共8页
【目的】为提高重组人ADAM(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rhADAM15)的表达水平。【方法】在详尽分析rhADAM15的cDNA和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ADAM15结构的基础上,选择表达宿主菌并对表达质粒进行改造。... 【目的】为提高重组人ADAM(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15去整合素结构域蛋白(rhADAM15)的表达水平。【方法】在详尽分析rhADAM15的cDNA和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ADAM15结构的基础上,选择表达宿主菌并对表达质粒进行改造。【结果】(1)选择能为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提供额外tRNA的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作为宿主菌,将质粒pGEX-ADAM15转化于其中在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下获得298mg/L融合蛋白GST-ADAM15;(2)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将目标蛋白编码区稀有密码子GGA(Gly425)替换为GGC,使融合蛋白表达水平提高9.4%;(3)通过消除凝血酶识别序列附近的Pro-Glu-Phe残基,提高凝血酶酶切效率,使rhADAM15产量提高了35.7%;(4)在GGA替换为GGC基础上切除"Pro-Glu-Phe"残基,使rhADAM15产量提高到68mg/L,比分别切除"Pro-Glu-Phe"残基、GGA替换为GGC和野生型提高了19.2%、51.1%和61.9%。【结论】这一结果表明,在充分认识目标蛋白特性的基础上定向选择表达宿主并改造表达质粒能实现外源蛋白高水平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15去整合素结构域 大肠杆菌Rosetta(DE3) 稀有密码子 PCR定点突变 抑制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