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发展民族教育之历史考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莫子刚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6-170,86,共6页
抗战时期,贵州省政府为了发动和联合少数民族同胞起来抗战,采取了不少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在吸取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贵州省政府发展民族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贵州 少数民族 教育
原文传递
在“风骨”与“物哀”之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30年述评 被引量:7
2
作者 林祁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30年历经三个阶段,日本华文作家带着"乡愁"走进日本,从"抗日""哈日"到"知日",开始了对异语言文化的探索。痛苦永远新鲜的日本体验... 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30年历经三个阶段,日本华文作家带着"乡愁"走进日本,从"抗日""哈日"到"知日",开始了对异语言文化的探索。痛苦永远新鲜的日本体验,使其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由于不同于"移民"西方的华文特点,这种于中日"之间"的生存体验与写作,独具"风骨"与"物哀"之间的美学风格。它不仅是日本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且是中国文学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骨 物哀 日本 华文文学
下载PDF
瓦氏夫人班师考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小飞 秦炜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4-160,共7页
明代嘉靖时,广西田州土官壮族女首领瓦氏夫人率田州壮族狼兵,奉调赴浙江沿海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三年从广西梧州出发,嘉靖三十四年班师回桂。本文依据史料就瓦氏夫人班师的原因略作考论。
关键词 瓦氏夫人 狼兵 抗倭 考论
原文传递
抗战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文天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2,共8页
抗战文化运动是充满火药味的文化运动。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政治为基础、以群众为对象、以批判为武器、随时变而涌动。这个全民族的文化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 抗战 文化 运动 特征
原文传递
华中抗日根据地救亡歌曲综论 被引量:4
5
作者 顾耿中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1-114,共4页
1940年底,何士德、章枚、孟波、贺绿汀、沈亚威等著名音乐工作者先后到达华中抗日根据地。他们积极开展群众歌咏活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用战斗的歌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民众团结抗日,对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起... 1940年底,何士德、章枚、孟波、贺绿汀、沈亚威等著名音乐工作者先后到达华中抗日根据地。他们积极开展群众歌咏活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用战斗的歌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民众团结抗日,对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起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根据地 抗日 歌曲
下载PDF
明代湘西土家族土兵抗倭武术文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邱海洪 饶平 《军事体育学报》 2014年第4期75-78,共4页
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湘西土家族土兵因调出征,奔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土兵英勇善战、运用"塔式"阵法连挫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土兵抗倭展示出了湘西人民的尚武与爱国主义精神和湘西武术的独特魅力,土兵武... 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湘西土家族土兵因调出征,奔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土兵英勇善战、运用"塔式"阵法连挫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土兵抗倭展示出了湘西人民的尚武与爱国主义精神和湘西武术的独特魅力,土兵武器与阵法的运用给明代军队、民间武术增添了色彩。土兵与各地客兵联合抗倭促进了各地域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夯实了中华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土兵 武术 抗倭 明代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Woodcut Works of Anti-Japanese War on the National Spiritu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7
作者 ZHANG Tong-y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0期916-920,共5页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t form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woodcut is not only a tool for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ers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Anti-Japanese War, but also a medium to inspire the peopl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t form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woodcut is not only a tool for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ers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Anti-Japanese War, but also a medium to inspire the people and arouse patriotic feelings.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woodcu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national spiritual identity of young 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woodcuts enlightens and inspires young peopl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visual languag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enhances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japanese woodcut national spirit TEENAGERS identify with artistic influence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People’s Nature in Woodcut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Shanxi
8
作者 ZHANG Tong-y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1期1032-1040,共9页
The anti-Japanese woodcuts focus on th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era,which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mmemorative value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history.F... The anti-Japanese woodcuts focus on th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era,which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mmemorative value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history.For example,in Shanxi,China,woodcut art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promotion activities organized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re also everywhere,which all show the people’s na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red cultur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raditional art and culture,and i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 is quite profound.In this paper,we first introduce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woodcu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and then show the people’s value connotation of woodcut art activities in Shanxi.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age narration,language and picture narration and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woodcuts in Shanxi’s War of Resistance,fully reveals the narrative nature of image media,strives to arouse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is period of Shanxi’s War of Resistance culture and history,and reflects the realis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hanxi’s War of Resistance Woodcuts art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ople’s nature Shanxi anti-japanese woodcarving image media narrative synergistic effect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humanistic cultural identity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的货币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进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4期124-127,共4页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日之间的货币战是战争的重要形式之一。日军通过从货币市场上驱逐中国货币、争取有利于敌伪的比价、套取中国的外汇、伪造中国的货币等形式大打货币战,并以抢购物资的形式将法币推向国统区和根据地,以达到破坏中...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日之间的货币战是战争的重要形式之一。日军通过从货币市场上驱逐中国货币、争取有利于敌伪的比价、套取中国的外汇、伪造中国的货币等形式大打货币战,并以抢购物资的形式将法币推向国统区和根据地,以达到破坏中国固有货币的目的。国民政府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相应措施,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 货币 战争
下载PDF
虹虹歌咏团与香港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明众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4-67,共4页
虹虹歌咏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她通过文艺活动唤醒国人,成为了抗战时期,香港青年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团结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走上抗日战场,为华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她的历史真实反映... 虹虹歌咏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她通过文艺活动唤醒国人,成为了抗战时期,香港青年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团结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走上抗日战场,为华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她的历史真实反映了香港地区爱国进步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她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虹歌咏团 抗日救亡 青年运动 香港青年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 被引量:2
11
作者 代大民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以中国共产党为实际领导者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不仅一举雪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奇耻大辱 ,而且被西方列强侵占的大片国土多数得以收回 ,使丧失了百年之久的国家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中国的大... 以中国共产党为实际领导者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不仅一举雪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奇耻大辱 ,而且被西方列强侵占的大片国土多数得以收回 ,使丧失了百年之久的国家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首次得到承认 ;同时 ,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民族复兴 开端
下载PDF
抗日与“剿共”:蒋介石的两难选择——以1933年的热河危机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大禹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12期35-41,共7页
1933年的热河危机是考验蒋介石抗日与"剿共"战略选择的重大事件。热河危机初期,抗日优先于"剿共";热河沦陷时,抗日与"剿共"两难;热河沦陷后,中国军队进行了长城抗战,同时第四次"剿共"失利,蒋... 1933年的热河危机是考验蒋介石抗日与"剿共"战略选择的重大事件。热河危机初期,抗日优先于"剿共";热河沦陷时,抗日与"剿共"两难;热河沦陷后,中国军队进行了长城抗战,同时第四次"剿共"失利,蒋不得不同意与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蒋介石两难选择的原因一是自身尚未树立权威,难以号令全国;二是共产党的"左"倾主张与实力快速发展;三是国联不能有效制裁日本与切实援助中国。此后,蒋介石通过第五次"剿共",个人权威逐步树立,军令政令逐步统一。在民族危机不断深重的环境中,抗日成为蒋停止"剿共"与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热河危机 抗日 “剿共”
原文传递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妇女报道研究——以1941至1942年样本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文章旨在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样本为从1941至1942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中整理、抽取到的全部妇女报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别据出版时间和题材对这些报道的数量进... 文章旨在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样本为从1941至1942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中整理、抽取到的全部妇女报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别据出版时间和题材对这些报道的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就数据结果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选取典型的报道文本案例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以期较为系统地厘清1941至1942年期间在不同的战争阶段下,《晋察冀日报》的妇女报道与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太平洋战争发展形势之间的关系、特点与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对马克思妇女观、苏俄妇女观、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妇女观等相关理论的沿变和中俄不同历史现实案例的比较分析,诠释这一时期该报报道所体现出来的妇女观及其特点、影响、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认为,在这期间,《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创办的代表性报纸,在反“扫荡”中坚持不懈地刊发妇女报道,体裁多样,题材聚焦于抗日反法西斯和妇女解放与发展,密切联系国内外时局变化,兼具地区、全国和国际视野,为当时以晋察冀边区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妇女群体高擎革命理想与希望的火炬,不仅为晋察冀边区推进妇女解放运动、动员妇女参与抗日生产和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边区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治理道路和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塑造了反压迫、反法西斯的中国妇女报道新立场。该报这一时期的妇女报道辩证地学习和借鉴了苏俄妇女观,始终与本国国情和所处地区的现实生活生产和抗战实际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妇女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实践,同时展现出当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晋察冀 妇女 抗日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斯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昔非 《(昙华)半月刊》 短篇小说 忧患意识 抗日救亡
下载PDF
红军长征中的抗日救国宣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裴恒涛 《龙岩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13,共7页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抗日救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一贯的主张与原则。在红军长征时期,党和红军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文告、报刊、标语、漫画、戏剧、书信等,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红军长征中的抗日宣传有以下特点:各路红...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抗日救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一贯的主张与原则。在红军长征时期,党和红军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文告、报刊、标语、漫画、戏剧、书信等,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红军长征中的抗日宣传有以下特点:各路红军抗日宣传有所不同;抗日宣传与抗日行动逐渐结合;抗日宣传面广,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中的抗日宣传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瓦解了敌军,动员了群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长征 抗日救国 宣传
下载PDF
论西北诸马军阀的抗日活动——民族危亡时刻一个舍利取义的话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宪隆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1-24,共4页
对抗战期间西北诸马军阀的抗日活动进行评介,指出诸马军阀的抗战反映了西北各阶层民众中爱国主义的深厚积淀,把近代以来西北地区连绵不断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斗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有效地粉碎了日寇策划成立西北... 对抗战期间西北诸马军阀的抗日活动进行评介,指出诸马军阀的抗战反映了西北各阶层民众中爱国主义的深厚积淀,把近代以来西北地区连绵不断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斗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有效地粉碎了日寇策划成立西北“回回国”的图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军阀 抗日
下载PDF
北满“民生团”事件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文生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年第4期48-55,共8页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战场上疯狂“讨伐”东北抗日联军,虐杀抗联将士的同时,还卑鄙的使用“反间计”,制造“民生团”事件,造成中共党组织和军队内部相互残酷斗争乃至杀戮,从而破坏中共地下党基层组织...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战场上疯狂“讨伐”东北抗日联军,虐杀抗联将士的同时,还卑鄙的使用“反间计”,制造“民生团”事件,造成中共党组织和军队内部相互残酷斗争乃至杀戮,从而破坏中共地下党基层组织、地下联络站,扰乱东北抗日联军军心。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东满的“民生团”事件,因其后果惨重,影响较大,被学界乃至社会所知。然而,北满地区曾发生过“民生团”事件,可能了解的就未必很多了。笔者力图通过文献史料还原那段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铭记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抗日 北满 民生团
下载PDF
试论山西新军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18
作者 刘刚 《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山西新军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合作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是适合当时山西抗日形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山... 山西新军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合作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是适合当时山西抗日形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壮大,促进了山西乃至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地方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配合八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支持和推动着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战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新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下载PDF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19
作者 罗庶长 《桂海论丛》 1995年第4期6-10,共5页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罗庶长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罗庶长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ast PEARL RIVER JADE Precipice PEARL RIVER South China anti-japanese Column
下载PDF
Lofty Expectations and Bitter Reality: Chinese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Arm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20
作者 Zach Fred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7年第4期566-598,共33页
Between 1941 and 1945,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upervised a program that trained more than 3,300 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to serve as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China-Burma-India (CB... Between 1941 and 1945,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upervised a program that trained more than 3,300 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to serve as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China-Burma-India (CB1) Theater. These interpreters made the Sino-US alliance a reality by enabling American servicemen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hinese. But despite the program's operational success, interpreters suffered from intractable morale problems. Interpreters began their service with lofty expectations. Senior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encouraged them to see themselves as central figures in China's struggle for nafonal rejuvenation. They would uplift the country by convincing American servicemen to see Chinese as equals and by introducing American technology, traits, and habits to the Chinese Army. It all sounded glorious to cadets undergoing training, but actual interpreter service proved bitterly disappointing to most young men. They found their monotonous duties unworthy of their positio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or its part, lacked the capacity to keep them clothed, paid, and fed. Their own compatriots--soldiers and civilians alike--regarded them with suspicion. Most frustrating of all, American soldiers refused to treat them as equals. By examining interpreter morale problems in China fronl 1941 to 1945, this article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wartime interpreting, China in a global World War II, and sources of friction in the Sino-US all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ism US-China relations INTERPRETERS anti-japanese War World War II wartim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Huang Renl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