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悦 苏美銮 刘雅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9-58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拮抗肌针刺法。在治疗前、治疗28 d后,分别采...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拮抗肌针刺法。在治疗前、治疗28 d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拮抗肌群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偏瘫 拮抗肌 针刺
下载PDF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伶俐 刘忠象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2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3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M IS)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3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M IS)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以观察肌张力、肌痉挛的改善程度。结果: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结论: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肌张力增高 康复 拮抗肌
下载PDF
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徐雪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早期康复 针刺 拮抗肌 肌张力
下载PDF
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马丙祥 张建奎 李华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05-806,共2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拮抗肌 痉挛肌 交互抑制 综述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刚 龚鹏 +2 位作者 刘洋 师帅 韩胜旺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12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电针 拮抗肌 足内翻 BOBATH疗法
下载PDF
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丙祥 马新 +2 位作者 叶玉香 李华伟 张建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9-1283,1294,共6页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总体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缓解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两种推拿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但抑强扶弱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痉挛肌 拮抗肌 抑强扶弱推拿法
下载PDF
同时电针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建博 魏瑞鹏 +1 位作者 杨虹 韩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于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连接电针,予断续波,频率15 Hz;综合组在拮抗肌组基础上,加用天泉、尺泽、间使、大陵,于天泉-尺泽、间使-大陵连接电针,予连续波,频率5 Hz。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肌群和屈腕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综合组患者FMA-UE、MBI量表评分高于拮抗肌组(P<0.05)。结论: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均能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但前者能更好地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肢痉挛 电针 拮抗肌 主动肌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拮抗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蕊 王恩龙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7期1291-129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拮抗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到2019年3月关于...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拮抗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到2019年3月关于针刺拮抗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英文文献。2名研究员对检出文献进行整理,依据Cor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选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共7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8,95%CI[1.17,1.40];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78,95%CI[-1.29,-0.27];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6.28,95%CI[4.48,8.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检验异质性较大,采用描述性分析,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拮抗肌对于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疗效,但鉴于多种偏倚因素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临床提供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肌 针刺 中风 痉挛性瘫痪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的肌电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日辉 康志新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256,共4页
目的:利用肌电指标分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效果。方法:用Mega公司的ME6000肌电图仪记录分析10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臂肱二头肌(主动肌)与肱三头肌(拮抗肌)、前臂屈肌(主动肌)与伸肌(拮抗肌)和腰部肌群的运动诱发肌电,规定... 目的:利用肌电指标分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效果。方法:用Mega公司的ME6000肌电图仪记录分析10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臂肱二头肌(主动肌)与肱三头肌(拮抗肌)、前臂屈肌(主动肌)与伸肌(拮抗肌)和腰部肌群的运动诱发肌电,规定运动为手持2.5 kg的哑铃负荷进行直拳空击运动直至局部肌肉力竭。结果:直拳空击运动至局部肌肉力竭过程中,上肢拮抗肌的中位频率(MF)下降幅度和速度大于相对应的主动肌,且从肌群作功来看,主动肌作功百分比较拮抗肌大。其中9名普通运动员腰肌的肌电频率(MF)均值较1名指定样本世界冠军的下降缓慢,而且其作功百分比都较小。结论:通过对普通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群肌电指标测试与世界冠军的比较分析,提示本研究中所测普通拳击运动员拮抗肌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不足,有待加强该部肌肉的力量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拳击 上肢 腰肌 拮抗肌 肌电
下载PDF
膝关节屈曲角度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共同收缩和力矩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琦 李佳齐 +2 位作者 徐燕文 张卓 周凯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6期581-582,共2页
目的测试股四头肌进行最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最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 目的测试股四头肌进行最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最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股四头肌产生的力矩,并应用表面肌电仪测试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结果在膝关节屈曲60°时,股四头肌的力矩值比其他角度明显增大(P<0.01),但股四头肌在3个屈曲角度时的神经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在膝关节屈曲90°时最大。结论在特定膝关节角度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最大等长收缩训练可帮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主动肌 拮抗肌 共同收缩 表面肌电仪 屈曲角度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6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宏伟 王恩龙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10期1752-1754,共3页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疗效。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拮抗肌电针治疗...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疗效。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拮抗肌电针治疗进行干预。电针每次持续30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患侧肌张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分,M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测定结果(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对患侧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从而改善患肢肌张力,使运动更为协调,增强患者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早期康复 电针 拮抗肌 肌张力
下载PDF
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旭强 《山西中医》 2020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S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CSI评分较其他各组更低,Barthel评分较其他各组更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CS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治愈率(70.00%)及总有效率(96.67%)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治愈率(46.67,43.33%)及总有效率(80.00%,7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16.67%,53.33%)显著升高(P<0.05)。结论: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拮抗肌 火针 舌针 针刺疗法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俊娥 李连家 阮洪泽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9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出现手指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拮抗肌上腧...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出现手指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痉挛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拮抗肌上腧穴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和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比较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指痉挛分级评分、手功能评定评分两方面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是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拮抗肌 痉挛肌治疗仪 中风后手指痉挛
原文传递
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对拮抗肌弹性、张力及硬度的交互抑制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沛 邢新阳 霍洪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翻等长收缩练习,干预前后即刻采用手持肌肉状态测试仪MyotonPRO对标记区域肌肉弹性、张力及硬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疼痛、踝背屈活动度测定,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处理。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肌肉张力振荡频率值显著降低(P<0.05),硬度分值和肌肉弹性分值显著升高(P<0.05);压痛区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P<0.05);踝背屈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②结果说明,足外翻激活干预即刻可降低肌肉张力及硬度,增强肌肉弹性,对改善运动疲劳、提升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交互抑制效应可降低疼痛分值,改善踝背屈活动度,对缓解疼痛症状、降低损伤风险具有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抑制 拮抗肌 肌筋膜 肌肉特征 足外翻
下载PDF
重复性作业前臂肌肉疲劳及危险因素的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文涛 赵晓蓉 +2 位作者 张非若 王正伦 杨磊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频域分析指标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评价和预测重复性作业中前臂伸肌及其拮抗肌的负荷和危险因素。方法16名男性受试者按照规定的频率(8... 目的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频域分析指标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评价和预测重复性作业中前臂伸肌及其拮抗肌的负荷和危险因素。方法16名男性受试者按照规定的频率(8次/min和33.3次/min)、重量(1.96N和4.9N)和角度(45°和90°)负荷各做8组伸腕作业,各组作业结束后,均立即做20%最大随意收缩(maximum voluntarycontraction,MVC)的静态收缩,测定并分析其SEMG。结果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ium,ED)、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 radialis,FCR)和尺侧腕屈肌(flexor carpi ulnaris,FCU)的MPF和MF在频率负荷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者性(P<0.05,P<0.01);ED的MPF和MF在频率、角度和重量负荷高剂量组均较低剂量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角度是主动肌尺侧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naris,ECU)、ED和拮抗肌FCR疲劳的首位危险因素。结论各肌肉疲劳程度不同,ED最明显,ECU疲劳最轻,拮抗肌同样出现疲劳;伸腕的角度是主动肌(伸肌)疲劳的首位危险因素,也是拮抗肌(屈肌)疲劳的首位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主动肌 被动肌 重复性作业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分期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1
16
作者 陈勇 周海 +2 位作者 金婷婷 叶天申 谢文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27-1034,共8页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根据Brunnstrom理论进行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即软瘫期采用阳明经取穴,痉挛期采用拮抗肌针刺法与痉挛优势肌肌腱针刺法,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穴位加太溪、关元、气海;对照A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同观察组软瘫期取穴;对照B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与对照A组周一到周五每天行针灸、康复训练各1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B组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观察组,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并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2周末对照B组MB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末NIHSS、FMA、FM-B、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和对照A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B组(均P<0.05);治疗第4、6、8周末,观察组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1),对照A组FMA、FM-B、M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结论: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符合偏瘫患者康复规律,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分期针刺 Brunnstrom理论 康复 拮抗肌针刺
原文传递
芒针透刺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被引量:51
17
作者 李佩芳 齐慧萍 +6 位作者 董赟 张友贵 王颖 浦芳 孙培养 王涛 柳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拮抗肌 脑卒中 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8
18
作者 刘铭 李芝慧 马晖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评定和ADL指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日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指数,较单用康复训练有显著优势,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拮抗肌腧穴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哈静 冶尕西 +4 位作者 贾红云 黄银兰 万明雨 曹丽翠 王磊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18,共3页
目的系统观察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对照组采用康复易化技术。治疗结束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修订的Ashwo... 目的系统观察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对照组采用康复易化技术。治疗结束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四个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愈显率分别为77.5%和62.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有好的疗效(P<0.01);实验组对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以及长远的疗效评价方面较与对照组组疗效好(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亦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易化技术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拮抗肌组腧穴
下载PDF
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海飞 宋丰军 +1 位作者 李灵浙 方君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体针联合康复...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体针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眼针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以及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和神经功能、临床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肌张力改善情况(P<0.05);观察组治疗后BI(82.24±11.63)、FIM(91.71±5.34)、FMA(72.31±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BI(63.15±9.62)、FIM(82.87±3.67)、FMA(61.72±8.14)(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1.46±0.33)、CSI(12.78±1.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NDS(2.47±0.42)、CSI(15.18±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改善神经缺损和临床痉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拮抗肌侧腧穴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