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义为本 默识心通——论程颐《论语解》的理学特色 被引量:4
1
作者 蒋鸿青 田汉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31,共8页
程颐确认《论语》是儒家载道的要籍,其理学思想的建构也以《论语》作为基本资源。他的《论语解》采用涵畜经文、直寻义理的解经方式,是对传统传注之学的改造和超越。其以"理"解"仁"的德性之学,以"序"求&q... 程颐确认《论语》是儒家载道的要籍,其理学思想的建构也以《论语》作为基本资源。他的《论语解》采用涵畜经文、直寻义理的解经方式,是对传统传注之学的改造和超越。其以"理"解"仁"的德性之学,以"序"求"和"的礼学思想,以及由治心而治世的学术思路,构成北宋理学的基本框架。《论语解》虽然不是完整的《论语》注本,却以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深刻的义理阐发开创了北宋《论语》学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论语解》 经学
下载PDF
《论语》诠释平议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雍长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5-60,共6页
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关键词 《论语》 《论语译注》 诠释 平议
下载PDF
张栻《论语解》的学风旨趣与思想意蕴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2,共9页
张栻对二程推崇备至,书中大量引述和发挥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张栻对《论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表现出专注于阐发义理、追求义理连贯和意义圆通的特色。再者,《论语解》是张栻依托《论语》而大量发挥其理学思想的... 张栻对二程推崇备至,书中大量引述和发挥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张栻对《论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表现出专注于阐发义理、追求义理连贯和意义圆通的特色。再者,《论语解》是张栻依托《论语》而大量发挥其理学思想的著作。在解说过程中,张栻将其理学观念熔铸于《论语》文本之中,赋予《论语》以鲜明的理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论语解 理学
下载PDF
《论语·里仁》疑义章句解读
4
作者 常彦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5-76,共2页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里仁》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译注》 解读
下载PDF
刘恭冕《何休注训论语述》诠释特点研究
5
作者 冯晓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中,刘恭冕无疑是发展主线上不可忽略的一颗明珠,他在公羊学大行其道的晚清坚守扬州学派的治学精神。《何休注训论语述》一书辑录文本、实事求是,训诂考据、仔细辨析,会通博洽、不主一家,是为晚清《论语》研... 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中,刘恭冕无疑是发展主线上不可忽略的一颗明珠,他在公羊学大行其道的晚清坚守扬州学派的治学精神。《何休注训论语述》一书辑录文本、实事求是,训诂考据、仔细辨析,会通博洽、不主一家,是为晚清《论语》研究中的独特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恭冕 《何休注训论语述》 诠释特点
下载PDF
论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
6
作者 邱忠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S1期162-165,178,共5页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先秦圣人观发展而来,经过两汉及魏晋学术的熏陶涤荡,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型。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内涵、人性论基础和价值启示等个方面都凸显出儒为宗、融合佛道的特征。
关键词 《论语义疏》 圣人观 人性 三教融合
下载PDF
朱熹《论语集注》“四论管仲”注文初探
7
作者 薛勇民 范嵘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98-102,共5页
朱熹《论语集注》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注解文本体现了朱熹对孔子仁、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四论管仲"是《论语》中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内容里所占篇幅最大的。通过研读、分析朱熹《论语集注》中关于孔子对... 朱熹《论语集注》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注解文本体现了朱熹对孔子仁、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四论管仲"是《论语》中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内容里所占篇幅最大的。通过研读、分析朱熹《论语集注》中关于孔子对管仲的四次评价的注文,有助于理解朱熹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了解朱熹注解经典文本的注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论语集注》 “四论管仲”
下载PDF
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记者”称谓研究
8
作者 周光明 朱婉玲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120-128,共9页
作为新闻职业称谓的"记者"一词来自明治日本,"记者"为中日同形词,在中日两国均有一个从古典词到近代词的演变过程,文章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此过程加以探讨。研究发现,《论语》朱注在最初的语义生成中起了主要... 作为新闻职业称谓的"记者"一词来自明治日本,"记者"为中日同形词,在中日两国均有一个从古典词到近代词的演变过程,文章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此过程加以探讨。研究发现,《论语》朱注在最初的语义生成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则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近代文本,不过它多半仅具词源学的意义。日本方面,幕末第一批近代报刊即使用"记者"以自称,但它长时期是作为"报馆执笔者"的身份而存在。最后,本文还参考了语言学家的相关研究,确认"记者"并非一个和制汉语词汇,而是一个中日互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者 新闻记者 论语朱注 黄遵宪 和制汉语
下载PDF
汉晋《论语》注的援《易》解经特色 被引量:6
9
作者 闫春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1,共7页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补证。深人探讨汉晋《论语》注中的援《易》注经及其所彰显的时代风貌,并从中管窥孔子形象及其流变,既能显微出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学术传承及其转向,更可对后者的中心问题——圣人观及其玄学家所发挥之玄学新义有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 《论语》 汉晋 援《易》解经 以《易》解《论语》
下载PDF
东亚现存《论语》单经本及何注系统版本源流考略
10
作者 高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1-75,共5页
自上世纪初以来,出土简本、写本的发现以及域外汉籍调查、研究的深入,为梳理东亚早期《论语》单经本与何注系统版本流传情况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对《论语》何注系统,特别是《论语注疏》传本的分析、比较,提出重新整理集汉唐《论语》研... 自上世纪初以来,出土简本、写本的发现以及域外汉籍调查、研究的深入,为梳理东亚早期《论语》单经本与何注系统版本流传情况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对《论语》何注系统,特别是《论语注疏》传本的分析、比较,提出重新整理集汉唐《论语》研究之大成的《论语注疏》的可行方案,以反映出土文献与域外汉籍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单经 何注系统 论语注疏 版本源流
下载PDF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特点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莱莉 柳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5-171,共7页
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历代注疏文本紧密关联。杨伯峻面对新的时代,敏锐地作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嬗变和转型。其《论语译注》以尊重传统、实事求是、千虑一得的鲜明注释特点,积极探索当代译注体文本形态及注释方法。杨氏之实践及其成果,对于传... 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历代注疏文本紧密关联。杨伯峻面对新的时代,敏锐地作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嬗变和转型。其《论语译注》以尊重传统、实事求是、千虑一得的鲜明注释特点,积极探索当代译注体文本形态及注释方法。杨氏之实践及其成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与当代转型,对于今天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无疑具有启迪意义和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儒家精典 注释特点
下载PDF
《论语译注》献疑
12
作者 王晴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90-92,共3页
在现当代《论语》的注本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堪称当代最好的《论语》注本之一,对《论语》及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意义。自《论语》问世,历代的考释文献层出不穷,对于《论语》中个别词语的解释时有争鸣,文章就其中两点发疑:... 在现当代《论语》的注本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堪称当代最好的《论语》注本之一,对《论语》及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意义。自《论语》问世,历代的考释文献层出不穷,对于《论语》中个别词语的解释时有争鸣,文章就其中两点发疑:其一,《论语·为政》中"思无邪"之"思"的所指。经过考证和分析,认为"思"是对《诗经》文化功能的概括。其二,孔子"天命"的阐释。认真考辨后,发现孔子敬仰的"天"实则承载着兴仁复礼的原始动力,是道德价值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译注》 思无邪 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