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6
1
作者 赵雅宁 郝正玮 +3 位作者 李建民 马素慧 沈海涛 陈长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每周进行3次,每次30min,共治...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每周进行3次,每次30min,共治疗10周。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为主的运动训练,辅以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min,3次/周,共10周(2个疗程)。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单项评分(测定平衡功能)、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及其中的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评价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和异常步态)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评价患者每天活动时实际步行功能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Lokomat组改善均更明显(P<0.05);Berg平衡功能单项评分比较:训练后,Lokomat组从坐到站、无支撑站位、无支撑坐位、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前后脚成直线以及单脚站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对改善其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缺血性脑卒中 平衡功能 偏瘫步态 步行功能 踝关节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术后功能评估 被引量:68
2
作者 王栋梁 周之德 姜其为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6期323-325,共3页
自1993年到1995年,我科连续收治了75例不稳定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病例,术后进行了平均2.3年的随访,结果59例参加随访者临床评估优良率为81.36%,与国外有关资料相似。术后评分与术后复位程度、损伤类型等相关。对于评估分值低于80分,严重影... 自1993年到1995年,我科连续收治了75例不稳定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病例,术后进行了平均2.3年的随访,结果59例参加随访者临床评估优良率为81.36%,与国外有关资料相似。术后评分与术后复位程度、损伤类型等相关。对于评估分值低于80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考虑行踝关节融合术。不能保证坚强内固定者,术后患踝必须制动及避免负重6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不稳定 功能评估 骨折固定术 复位
下载PDF
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皮瓣的供血作用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1 位作者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网与小腿前侧、内侧、前外侧和后外侧的纵向筋膜血管丛及皮神经皮静脉血管丛,分别在踝前伸肌支持带、内踝、外踝前和外踝后的部位相交汇,吻合丰富而明显。结论:踝部血管网吻合充分、丰富,设计宽约3cm的筋膜皮下组织为蒂,可为小腿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血管丛的远端蒂筋膜皮瓣提供丰富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 小腿 血管网 外科皮瓣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正常青年人三维步态:时空及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黄萍 钟慧敏 +3 位作者 陈博 齐进 钱念东 邓廉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882-3888,共7页
背景:三维步态分析作为一种客观步态评估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正常人的步态特征。目的:检测中国正常青年人自然行走步态数据,为临床上异常步态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 背景:三维步态分析作为一种客观步态评估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正常人的步态特征。目的:检测中国正常青年人自然行走步态数据,为临床上异常步态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00名正常青年人进行步态测试,得到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运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左右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角度和垂直地板反力)曲线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髋、膝、踝关节活动角度(最初着地角度、最大屈曲角度、最大伸展角度、矢状面最大活动范围)和垂直地板反力参数(第1波峰值、谷值、第2波峰值)的左右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建立的中国正常人步态数据,可供临床步态分析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三维步态 青年 正常青年 步态 步态分析 行走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空心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鹏 张翔 +2 位作者 沈云 陈晓东 沈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67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面达25%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钉组)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67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面达25%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钉组)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组(支撑钢板组)。空心钉组84例,男47例,女37例;年龄23~72岁,平均(49.7±9.1)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39例,C型45例。支撑钢板组83例,男38例,女45例;年龄31~69岁,平均(52.3±8.3)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45例,C型38例。术后6、1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空心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3)h]较支撑钢板组[(1.6±0.4)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5,P〈0.001)。两组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复位丢失及伤口感染发生。空心钉组有5例患者后踝复位不良,移位超过2mm;有3例患者螺钉位置不佳,各有1枚螺钉穿入下胫腓联合。支撑钢板组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趾屈曲挛缩,7例患者自觉踝关节活动时有不适感。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踝一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一后足评分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后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可间接复位、微创,但复位质量不确定;而支撑钢板固定可直视下解剖复位,但创伤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钉 骨板 后踝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6
作者 姜矞恒 李莹 王岩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1,共4页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创伤早期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或错误的手术治疗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对其诊治需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既往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踝关节融合手术,而对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重...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创伤早期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或错误的手术治疗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对其诊治需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既往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踝关节融合手术,而对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要点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外踝、下胫腓、内踝、后踝等不同畸形特点的有效处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诊断 治疗 畸形愈合
原文传递
并联2-RRR/UPR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 被引量:41
7
作者 边辉 刘艳辉 +1 位作者 梁志成 赵铁石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2,共7页
在分析现有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机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远程转动中心的2-RRR/UPRR并联踝关节康复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踝关节康复运动所需的三自由度转动,即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外展/内收运动.采用关节轴线的运动副螺旋矢量表示... 在分析现有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机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远程转动中心的2-RRR/UPRR并联踝关节康复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踝关节康复运动所需的三自由度转动,即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外展/内收运动.采用关节轴线的运动副螺旋矢量表示法分析了该机构在整个工作空间内任意位姿都可以实现3维转动的机构学原理.计算了其自由度,并讨论了选取与定平台相连接的3个转动副作为输入的合理性.应用球面几何方法给出该机构的位置反解,同时推导出机构位置正解表达式,并给出了数值算例,验证了其工作空间满足踝关节康复运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康复机器人 并联机构 运动学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37
8
作者 周云烽 陈娜 +5 位作者 张正政 罗焕 陈仲 江川 李卫平 宋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ATFL和CFL,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5.8min(72~104rain)。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8个月(12~2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明显踝关节僵硬及活动时疼痛等不良表现。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0.82±3.32)mm减小至末次随访时平均(4.03±1.70)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5.60°±3.86°减小为末次随访时平均6.01°±2.64°,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9±1.79)分降至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54±1.35)分,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3.64±11.20)分提高为末次随访时平均(90.21±4.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踝关节镜下ATFL联合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关节镜 慢性踝关节不稳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被引量:38
9
作者 朱渊 徐向阳 +1 位作者 刘津浩 李星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和功能进行评价,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对距骨软骨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10.3)个月。VAS从术前的(4.51±0.84)分下降到术后的(0.98±0.90)分;AOFAS H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5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1分。25例患者记录了术后核磁共振影像,软骨修复情况均较术前影像有改善。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简单、安全,效果可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距骨 软骨
下载PDF
中国青年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力量的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向东 刘学贞 +2 位作者 仰红慧 胡水清 卢德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 :(1 )通过测试健康青年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的力量 ,为运动训练、损伤和康复提供实验依据 ;(2 )探讨健康青年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工作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 :利用CYBEX -60 0 0型测力系统对 70例健康青年 (男 35人 ,女 35人)踝... 目的 :(1 )通过测试健康青年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的力量 ,为运动训练、损伤和康复提供实验依据 ;(2 )探讨健康青年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工作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 :利用CYBEX -60 0 0型测力系统对 70例健康青年 (男 35人 ,女 35人)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进行等长和等速测试。结果发现 :在等长测试中 ,男、女踝关节背屈肌群峰力矩均随测试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跖屈峰力矩随测试角的增加而减小。在等速向心测试中 ,男、女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峰力矩随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两种测试均表明 ,跖屈肌群峰力矩大于背屈肌群峰力矩 (P <0 0 5)。男性与女性相比 ,绝对力矩较大(P <0 0 5) ;但去除体重因素后 ,男、女相对力矩间差距缩小。结果表明 ,用相对峰力矩比较男、女肌力的差别更为合理。通过对踝关节背屈 /跖屈肌群峰力矩比值的研究 ,发现我国健康青年普遍踝关节背屈肌群力量比较薄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踝关节跖屈 背屈肌群 力量 运动训练 损伤 康复 等速向心测试 等长测试 峰力矩
下载PDF
运动员髋、膝、踝伸屈肌力矩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贵敏 于树祥 张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0-44,共5页
髋、膝、踝三个关节在人体运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等动测力系统的测试,发现当转速为120°/秒时,运动员的各关节伸肌最大力矩明显高于屈肌最大力矩,膝关节屈/伸最大力矩比值高于国人正常人的比值。髋关节的屈/伸比在50%... 髋、膝、踝三个关节在人体运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等动测力系统的测试,发现当转速为120°/秒时,运动员的各关节伸肌最大力矩明显高于屈肌最大力矩,膝关节屈/伸最大力矩比值高于国人正常人的比值。髋关节的屈/伸比在50%,而踝关节伸肌最大力矩远远高于屈肌力矩值。研究还发现,两侧下肢的对应关节肌最大力矩相关密切。下肢三关节间伸肌最大力矩比值以膝/髋、踝/膝、踝/髋为大小顺序排列。结果还发现,下肢各关节表现的最大伸屈力矩在相近的关节弯曲位置上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屈肌 力矩 测试
下载PDF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与踝关节融合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35
12
作者 许骏 谢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8-373,共6页
背景:目前人工全踝关节置换和关节镜踝关节融合均可用于治疗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但是何种治疗方式可使患者获益更多尚无定论。目的:探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与踝关节融合在创伤性踝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 背景:目前人工全踝关节置换和关节镜踝关节融合均可用于治疗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但是何种治疗方式可使患者获益更多尚无定论。目的:探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与踝关节融合在创伤性踝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省中西结合医院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64例64踝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6例26踝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对照组患者38例38踝行踝关节融合。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翻修率、跛行率以及出院后随访情况,同时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踝关节Kofoed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以及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情况。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Kofoed评分、目测类比评分、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Kofoed评分、目测类比评分、AOF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的Kofoed评分和AOF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切口愈合延迟率、纤维粘连和踝关节疼痛或肿胀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4)对照组患者随访1年时的翻修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但轻度跛行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综上,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其术后跛行率较高;人工全踝关节置换则在改善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术后翻修率和部分并发症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关节融合术 假体植入 组织工程
下载PDF
53例Pilon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也白 李晓阳 +2 位作者 李悦 陈利宁 林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 通过对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分析比较 ,探讨如何提高其疗效。方法 1988~ 1999年共治疗Pilon骨折 5 3例 ,其中保守治疗 (包括石膏固定或跟骨牵引 ) 2 5例 ,另 2 8例行解剖重建、坚强内固定和植骨的方法 ,根据每例患者各自的... 目的 通过对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分析比较 ,探讨如何提高其疗效。方法 1988~ 1999年共治疗Pilon骨折 5 3例 ,其中保守治疗 (包括石膏固定或跟骨牵引 ) 2 5例 ,另 2 8例行解剖重建、坚强内固定和植骨的方法 ,根据每例患者各自的骨折形态及参照健侧胫骨内侧面的弧度 ,设计相应长度的特制钢板。 结果 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优良率由 36 .8%提高至 89.3% ,术后并发症也有明显减少。 结论 术前周密设计、特制钢板的应用 ,以及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治疗 手术治疗 保守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廖明新 王岩 +3 位作者 孙宁 武勇 李莹 龚晓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析后踝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情况、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FAR)、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Die-punch骨块情况,筛选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危险因素。结果后踝骨折的发生率为66.00%(464/703),手术固定率为43.97%(204/464)。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距骨半脱位方向及Die-punch骨块有无移位不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骨折块向外侧移位、有无Die-punch骨块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距骨向后半脱位(OR=5.580,95%CI: 1.623~19.181,P=0.006)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15%(OR=9.103,95%CI: 3.342~24.800,P=0.000)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踝骨折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手术固定率。距骨向后半脱位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15%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郭智萍 赵建 +5 位作者 李石玲 张英泽 张伟 陈伟 马晓晖 卢军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分析、评价x线、MSCT、MRI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进行了X线检查,未发现后踝骨折的患者行MSCT及MR检查。MSCT与MRI对于后踝骨小梁骨折和骨皮质骨折的显示能力比较采用... 目的分析、评价x线、MSCT、MRI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进行了X线检查,未发现后踝骨折的患者行MSCT及MR检查。MSCT与MRI对于后踝骨小梁骨折和骨皮质骨折的显示能力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结果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中有126例(83.4%)发现合并后踝骨折,其中x线检出27例(21.4%)。124例行MSCT和MR检查,MRI检出后踝隐匿性骨折有99例,其中MSCT检出8l例。MRI诊断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9/99)、100%(25/25)、100%(124/124),MSCT分别为81.8%(81/99)、100%(25/25)、85.5%(106/124)。MRI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SCT(Z=2.56,P=0.01)。MSCT和MRI检出的99例后踝隐匿性骨折中,MSCT检出骨折累及骨皮质78例,MRI检出5l例,MSCT诊断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78/78)、100%(21/21)、100%(99/99),MRl分别为65.4%(51/78)、100%(21/21)、72.7%(72/99),MSCT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RI(Z=4.02,P=0.00)。结论MRI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SCT,MSCT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 闭合性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观察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张子琦 李海涛 +4 位作者 杨佩 王春生 党晓谦 王坤正 王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观察单髁置换术(UKA)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UK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71例行UKA MU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4例。分析其一般资料、围术期资料、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 目的观察单髁置换术(UKA)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UK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71例行UKA MU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4例。分析其一般资料、围术期资料、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翻修原因。结果本组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的3倍以上(54:17),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术前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54.06±6.24)min,(8.56±0.83)cm,(86.10±5.44)ml,(3.51±1.01)d,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45.2±4.5、80.3±5.7和88.4±4.2,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无负重平地行走时膝关节VAS疼痛评分分别为:6.6±1.2、1.7±0.7和0.5±0.5,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翻修患者,翻修原因分别为感染及衬垫撞击。结论 UKA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创伤小、疗效确切,功能改善理想。对于单髁置换的病例适应证选择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外科学 骨关节炎 膝/外科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神经端侧吻合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卢耀军 洪光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的腓深神经或胫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 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0例(43足),其中A... 目的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的腓深神经或胫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 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0例(43足),其中A组20例(22足)直接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B组20例(21足)在切取皮瓣时,在腓肠神经近端多取1~2cm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在覆盖创面时,先分离出创面周围的腓浅神经或胫神经,把腓肠神经断端与腓浅神经或胫神经作端侧吻合,再按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处理.两组都在术后3、6、9个月分别进行随访,按照感觉检查分级标准把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情况分成S1~S55级,并按感觉恢复范围分成R1:小于25%;R2:25%~50%,R3:50%~75%,R4:75%~100%. 结果术后3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A组,S118足、S24足、R122足,B组,S117足、S24足,R121足;两组皮瓣和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无差别.术后6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A组,S115足、S26足、S31足,R118足、R24足,B组,S26足、S36足、S49足,R24足、R312足、R45足;B组无论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恢复的等级还是感觉恢复的范围都比A组好.术后9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A组,S114足、S27足、S31足,R117足、R25足,B组,S32足、S44足、S515足,R35足、R416足;B组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基本恢复正常,A组感觉恢复进展不大.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时行腓肠神经与创面周围胫神经或腓浅神经端侧吻合手术简单,对胫神经或腓浅神经无不良影响,而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足背 胫神经 腓浅神经 创面 术后 腓肠神经 感觉 恢复 等级
原文传递
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 被引量:32
18
作者 胡勇 李淑媛 +3 位作者 孙文海 刘培亭 白龙滨 王增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 目的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结果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魄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10mm。结论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跽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解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2
19
作者 胡稷杰 任高宏 +4 位作者 王钢 黎健伟 金丹 梁双武 余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3-456,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手术技术。方法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5例。创面范围4.0cm×5.5cm~11.0cm×23.0cm。其中,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游... 目的探讨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手术技术。方法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5例。创面范围4.0cm×5.5cm~11.0cm×23.0cm。其中,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0例.足底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50个月,平均(18.0±0.8)个月。皮瓣修复后外形大部满意,皮瓣末梢二点辨别觉为10~22mm.股前外和隐动脉穿支皮瓣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S2+以上感觉分别为13/20和5/5例。结论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较合适,隐动脉穿支用于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避免受区二次手术整形,重视皮瓣供区处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开放性损伤导致创面的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隐动脉穿支皮瓣 足踝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凡 方煌 勘武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7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 分离 踝关节 骨折 三角韧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