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饮用水高氟水问题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浏 冯景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6期9114-9115,共2页
针对安徽省饮用水高氟水问题现状,分析了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含氟量高的主要原因,如含氟化工废水排放、含氟矿物埋藏丰富;从改水降氟、饮水除氟、废水控氟、政策限氟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 饮用水 高氟水 控制对策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亳县陨石中一颗斑状橄榄石球粒的凝聚和结晶作用
2
作者 洪吉安 王奎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1-257,共7页
通过对亳县陨石中一颗斑状橄榄石球粒的分析,研究了该球粒的凝聚和结晶作用。结果表明这种球粒是由气体直接凝聚成超饱和的亚稳熔体液滴,而后熔体中结晶出成分较均一的橄榄石斑晶。由于温度迅速下降,残余熔体被“冻结”成为玻璃质。... 通过对亳县陨石中一颗斑状橄榄石球粒的分析,研究了该球粒的凝聚和结晶作用。结果表明这种球粒是由气体直接凝聚成超饱和的亚稳熔体液滴,而后熔体中结晶出成分较均一的橄榄石斑晶。由于温度迅速下降,残余熔体被“冻结”成为玻璃质。同时球粒熔质中橄榄石的结晶,导致残余熔体朝富Ca、富Al方向演化,形成富Ca、Al的球粒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 斑状橄榄石 球粒 凝聚作用 结晶作用
下载PDF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17
3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2-896,共5页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188
4
作者 贾良清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赵同谦 王效科 肖叕 肖荣波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60,共7页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 ,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 ,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 ,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将安徽省分为 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 7个生态功能区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安徽省
下载PDF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被引量:173
5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1 位作者 熊小林 许继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冲的洋壳熔融形成,而是由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玄武质下地壳的物质来源与双庙组玄武岩的来源相似,都为富集地幔;(2)燕山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存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地壳发生垂向增生,沙溪地区地壳厚度曾大于40km,但白垩纪至现在,沙溪地区地壳明显减薄;(3)沙溪铜(金)矿床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而可能是与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岩 底侵作用 地壳增生 地壳减薄 橄榄安粗岩 钕-锶同位素 安徽 玄武质下地壳 火成岩
下载PDF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86
6
作者 程晓丽 祝亚雯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1-165,共5页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随着安徽省"文化强省、旅游大省"战略的提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共识。研究表明,目前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随着安徽省"文化强省、旅游大省"战略的提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共识。研究表明,目前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够等问题。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立足于安徽实际,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采取完善政府机制、建设示范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市场营销、重视人才培养等路径来促进两者融合,实现安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安徽庐枞中生代富钾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26
7
作者 刘洪 邱检生 +3 位作者 罗清华 徐夕生 凌文黎 王德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岩产于下扬子断裂坳陷带的继承式火山盆地中,主要为一套以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安粗岩-粗面岩为主体的偏碱质中基性岩石组合。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Pb)和贫高场强元素(如Nb、... 庐枞中生代火山岩产于下扬子断裂坳陷带的继承式火山盆地中,主要为一套以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安粗岩-粗面岩为主体的偏碱质中基性岩石组合。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Pb)和贫高场强元素(如Nb、Ti)等特点。在郯庐断裂中南段及其邻近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中,庐枞盆地火山岩的特征最接近钾玄岩系火山岩。这套火山岩具有较高的ISr值(0.70570~0.70653)及偏低的εNd(t)值(-5.01~-9.96)。火山岩产出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及元素-同位素的综合示踪,排除了岩浆上升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地壳物质的混染,富钾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应为受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作用所形成的富集地幔(EM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钾火山岩 地球化学 富集地幔 岩石成因论 火山盆地 安徽 中生代
下载PDF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18
8
作者 孟欢欢 李同昇 +1 位作者 于正松 李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4-148,185,共6页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探索性空间分析 县域经济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庐枞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背景 被引量:110
9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5 位作者 范裕 陆三明 钱存超 张乐骏 段超 唐敏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91-1702,共12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划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等四个喷溢堆积旋回。盆地内火山岩浆活动起止时...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划分为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等四个喷溢堆积旋回。盆地内火山岩浆活动起止时间约为136~124Ma,均为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庐枞盆地4个旋回火山岩岩浆具有同源关系,源于性质接近于 EMI 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各旋回火山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结晶分异作用,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地壳物质混染;火山岩由早到晚(龙门院旋回→砖桥旋回→双庙旋回→浮山旋回)具有向高钾、负 Eu 异常增强、结晶分异作用增强、岩浆分异程度增高方向的演化规律;庐枞盆地早白垩世存在由挤压—拉张过渡背景转为典型张性背景的构造转换,转换时间约为130.5Ma 左右,龙门院、砖桥旋回火山岩形成于挤压—拉张过渡的构造背景,双庙、浮山旋回火山岩形成于典型的拉张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白垩纪 富集地幔 庐枞盆地 安徽
下载PDF
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 被引量:109
10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1 位作者 陈文娣 谢慧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1-839,共9页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 选择安徽省2001-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演化 经济重心 标准差椭圆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98
11
作者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1,共5页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3
12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2 位作者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6-530,共5页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作用大小。对1987~1995年安徽省土地变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土地利用 统计分析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 被引量:106
13
作者 张乐勤 李荣富 +2 位作者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6-327,共12页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2、0.2329、0.2424、0.2688、-0.117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5686.25万t、22519.10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81t/万元、0.62t/万元。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省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及预测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测度 驱动因子 预测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被引量:77
14
作者 胡道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50,共4页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 ,其开发利用有其独特的个性。本文试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文章对黟县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 ,指出可持续旅游是其开发的目标 ,基于此文章提出其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 旅游开发 古村落 安徽黟县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99
15
作者 胡文海 孙建平 余菲菲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95-1806,共12页
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 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2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3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4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5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差异 旅游空间结构 安徽省
原文传递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系列侵入岩 被引量:85
16
作者 邢凤鸣 徐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8,共10页
铜陵地区侵入岩在化学性质上不属于一般的钙碱系列岩石。它们可能是幔源碱性玄武岩浆同化古老麻粒岩相下地壳为主的酸性组分,同时发生结晶分离(AFC的产物。铜陵地区侵入岩的特点是: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高钾富碱,富Sr,δE... 铜陵地区侵入岩在化学性质上不属于一般的钙碱系列岩石。它们可能是幔源碱性玄武岩浆同化古老麻粒岩相下地壳为主的酸性组分,同时发生结晶分离(AFC的产物。铜陵地区侵入岩的特点是: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高钾富碱,富Sr,δEu=09±。ε(Nd)和I(Sr)较低,Pb同位素比值中等,但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在δ(Nd)─I(Sr)图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样品投影点的特点是均作陡倾斜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高钾岩系 幔源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3
17
作者 何彬方 冯妍 +1 位作者 荀尚培 唐为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5-1285,共11页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 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安徽省日照时数大致呈纬向分布,分布形式为北高南低;除淮北市外,其它各站的日照时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淮北的西部和江淮之间中部地区。能见度、大气水汽压、降水量、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与能见度的下降、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数的增加关系密切,而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减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趋势系数 T检验 云量 水汽压 降水量 安徽省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80
18
作者 许信旺 潘根兴 侯鹏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3-196,200,共5页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的特点。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1.64±16.39)tC/hm2,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于全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则低...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的特点。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1.64±16.39)tC/hm2,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于全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则低于全省平均值。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林地>水稻土耕层>旱地。安徽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也表现为:林地>水稻土>旱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达0.28 Pg,其中林地占50%,水稻土占23%,而旱地只占18%。因此,人为利用特点是区域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林地、水稻土和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量与总氮之间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78,农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固定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有机碳密度 安徽省
下载PDF
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88
19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7-81,共5页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社会经济 协调发展度 时空特征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7
20
作者 祝小迁 程久苗 费罗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7,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安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