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康复程序(讨论稿)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江生 戴若竹 +1 位作者 程远植 郭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19-423,共5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康复
下载PDF
桡、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成万钧 周玉杰 +3 位作者 赵迎新 郭永和 曹政 王建龙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5期255-258,共4页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分别经桡动脉(36例)或股动脉(51例)途径完成87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分别经桡动脉(36例)或股动脉(51例)途径完成87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访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在37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7.3%,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59.2±15.0 mm比56.9±22.3 m in)和造影剂用量(216±33 mL比205±41 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9%);临床随访6个月,仅1例股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死亡,分别有1例经桡动脉介入患者和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访期间接受了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治疗,随访期间总MACE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1%,股动脉组患者为5.7%,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世英 颜红兵 +9 位作者 王健 宋莉 吴铮 迟云鹏 郑斌 赵汉军 李庆祥 张晓江 李文铮 刘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0-885,共6页
目的 评价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分为2组: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108例STEMI... 目的 评价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分为2组: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108例STEMI患者进行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500μg,置入支架后静脉滴注12 h替罗非班0.1μg·kg-1·min-1 单纯血栓抽吸组: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108例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置人支架.主要终点: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术后90 min完全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峰值.二级终点:住院期间和9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和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TIMI 3级血流率分别为97.22%和87.04%(P=0.011),完全ST段回落率分别是66.67%和50.91%(P=0.047),CK-MB峰值分别是83.9(68.9~310.5)U/L和126.1(74.7~356.7)U/L(P=0.034),肌钙蛋白Ⅰ峰值分别是42.7(14.7~113.9)μg/L和72.5(59.8~135.3)μg/L(P=0.029).住院期间,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和单纯血栓抽吸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5.7±10.8)%和(42.9±9.9)%(P=0.049).9个月随访显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降低趋势(log rank χ2=2.865,P=0.09).两组间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心肌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165例报告 被引量:16
4
作者 韩雅玲 荆全民 +4 位作者 王守力 马颖艳 邓捷 梁明 徐凯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4-215,共2页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方法  16 5例住院冠心病病人接受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其中 3例急性心肌梗死 ,112例不稳定心绞痛 ,6 7例为经股动脉途径不成功者。结果 多支病变占6 0 6 % ,C型病变占 2 0 7% ,共...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方法  16 5例住院冠心病病人接受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其中 3例急性心肌梗死 ,112例不稳定心绞痛 ,6 7例为经股动脉途径不成功者。结果 多支病变占6 0 6 % ,C型病变占 2 0 7% ,共对 2 94支靶血管上的 2 99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 ,置入支架 2 4 6枚 ,14例应用了血管内超声 ,16例应用了球囊切割术。 1例术中发生右冠状动脉螺旋形撕裂经支架术处理成功 ,1例术后发生亚急性血栓经急诊再次介入治疗痊愈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术后平均住院日 ( 2 1± 0 6 )d。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16 2例 ,成功率 98 2 % ,不成功的 3例中 2例为慢性完全闭塞 >3个月的回旋支病变 ,改用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均成功。结论 只要规范化操作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强 王乐丰 +6 位作者 杨新春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徐立 倪祝华 夏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6-890,共5页
目的 比较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的22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至Cyphe... 目的 比较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的22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至Cypher组(113例)和Excel组(115例).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再狭窄.结果 术后9个月Cypher组和Excel组分别有43例(38.1%)和48例(42.1%)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两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26)mm比(0.18±0.33)mm,P=0.483]、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9±0.36)mm比(0.20±0.42)mm,P=0.419)和支架内再狭窄(2.3%比2.1%,P=0.937)、节段内再狭窄(4.7%比6.3%,P=0.738)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Cypher组和Excel组死亡(3.5%比2.6%,P=0.692)、心肌梗死(1.8%比2.6%,P=0.658)、靶血管重建(1.8%比2.6%,P=0.658)、主要不良心脏事件(5.3%比6.1%,P=0.788)及支架内血栓形成(4.4%比3.5%,P=0.724)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可能是一致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of vascular remodeling and restenosi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abbit atherosclerotic iliac artery model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新未 霍勇 朱国英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6-19,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very part of vascul ar wall to lumen area loss after angioplasty.Methods Angioplasty was performed on rabbits iliac atherosclerosis mode l. Histomorphometric resu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very part of vascul ar wall to lumen area loss after angioplasty.Methods Angioplasty was performed on rabbits iliac atherosclerosis mode l. Histomorphometric results of histological cross sectional areas from target vessels of animals killed immediately after angioplasty (acute group, n=20)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ame areas from animals killed 4 weeks after the proc edure (chronic group, n=23), when restenosis occurred in this model. If taking 3 0% diameter decrease as restenosis criteria, the chronic group was further divid ed into two subgroups (nonrestenosis subgroup and restenosis subgro up )and their histomorphometric results were also compared.Results The lumen area decreased by 0.48 mm 2 from acute group to chro nic group (acute group 0.86±0.23?mm 2 vs chronic group 0.38±0.20?mm 2, P< 0.001). Over the same period intimal area increased by 0.12 mm 2 and the area circumscribed by inner elastic lamina (IEL area) decreased by 0.36 mm 2. Intimal hyperplasia could only explain 25% of the later lumen area loss. We further found a more significant IEL area decrease in RS subgroup than in NRS s ubgro up (0.68±0.35?mm 2 vs 0.94±0.14?mm 2, P<0.05), despite the sam e intimal area (0.39±0.16?mm 2 vs 0.41± 0.31?mm 2, P=NS). T he d ifferent lumen area between RS subgroup and NRS subgroup (0.27±0.10?mm 2 vs 0 .55±0.10?mm 2, P<0.001) was predominantly due to the greater IEL shrinking in RS subgroup.Conclus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later lumen area loss after angiopla sty results from both intimal hyperplasia and arterial shrinking (remodeling ), but the latter plays a much greater r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tenosis · angioplasty · transluminal · percutaneous cor onary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五一 李保 +1 位作者 郭娜 王红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1-89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7例,记录其PCI术前、术后24 h内的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五个导联组(分别为Ⅱ...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7例,记录其PCI术前、术后24 h内的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五个导联组(分别为Ⅱ、Ⅲ、aVF组,V1、V2组,V3、V4组,V5、V6组及Ⅰ、aVL组)的J波并计算出每例患者发生J波的导联组数(0~5组).根据时程或波幅将J波分为三个等级:小J波(时程为0.02~0.03 s或波幅0.05~0.09 mV)、大J波(时程>0.04~0.06 s或波幅>0.10~0.20mV)和巨大J波(时程>0.06 s或波幅>0.20 mV).分析PCI治疗前、术后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J波的导联组数及J波等级的变化.结果 PCI术前、术后患者发生J波的导联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3,P=0.285、P>0.05).PCI术前小J波、大J波和巨大J波分别为157、36、9个,PCI术后三者分别为163、20、5个,小J波所占比例有所增加(77.72%与86.70%),而大J波和巨大J波所占比例有所下降(17.82%、4.46%与10.64%、2.66%).PCI治疗前后J波等级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χ2=5.28,P=0.022、P<0.05=.结论 冠心病的患者PCI术前、术后发生缺血性J波的导联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经PCI治疗后,其缺血性J波的发生等级降低,说明PCI对冠心病缺血性J波有较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EXCIMER LASER CORONARY ANGIOPLASTY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11 CASES
8
作者 陈万春 金惠根 +2 位作者 金立仁 王肖龙 胡伟国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5年第2期7-11,共5页
We reported 11 cases of excimer laser coronary angioplasty (ELCA). All were males, the average age being 59.7 years. Five patients had sustained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s with post-infarction angina in 2 cases a... We reported 11 cases of excimer laser coronary angioplasty (ELCA). All were males, the average age being 59.7 years. Five patients had sustained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s with post-infarction angina in 2 cases and 6 presented angina only. Coronary angiograms showed stenosis in LAD (N9), LCX(N6) and RCA (N6). According to the ACC/AHA classification, 6 were categorized as type B, and 5 type C. ELCA with adjunctive PTCA were performed in all 8 patients, 1. 3 mm (energy density 14. 5 mJ) and 1.6 mm (energy density 21.0 mJ) laser catheters with 20Hz pulse frequency were used There was one failure and in another ELCA was successful but death followed the procedure. The overall result was laser success 10 out of the 11 cases and procedure success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EXCIMER laser CORONARY angioplast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下载PDF
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9
作者 叶飞 陈绍良 +7 位作者 段宝祥 宋杰 马玉玲 林松 贾海波 耿其吉 刘玲玲 常芸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 (CBA)联合血管内近距离放射疗法 (IVBT)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距支架植入平均 6 7个月、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的ISR患者 36例 ,1组 (2 0例 )用 10mm长、直径与参考血管比为 1 1∶...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 (CBA)联合血管内近距离放射疗法 (IVBT)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距支架植入平均 6 7个月、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的ISR患者 36例 ,1组 (2 0例 )用 10mm长、直径与参考血管比为 1 1∶1的CBA ,2组 (16例 )用普通球囊(POBA) ,扩张满意后均放置 4 0mm长的放疗导管覆盖病变处并行照射 ;CAG测量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 (AG) ;随访 4~ 8个月 ,观察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事件 (MAE ,即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的血运重建 ) ,CAG复测MLD及晚期丢失 (LL)、丢失指数 (LI)、再再狭窄 (RRS)率等参数。结果 AG 1组略高于 2组 (P >0 0 5 ) ;MAE发生率 1组 (10 % )显著低于 2组 (18 8% ,P <0 0 5 ) ;LL、LI、MAE、RRS参数 1组 (0 16± 0 2 7mm ,0 0 5± 0 0 1,10 % ,15 % )明显低于 2组 (0 32±0 31mm ,0 11± 0 0 2 ,4 3 8% ,37 5 % ) ,均P <0 0 5。结论 CBA联合IVBT治疗ISR安全、可行 ,其疗效优于POBA联合IV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球囊 普通球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PTCA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远期疗效及斑块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红丽 李潞 +4 位作者 王帅 李纯 张晓丹 谭力力 周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7-860,共4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及斑块稳定性分析。方法入选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156例,分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DM组,78例)和冠心病非糖尿病组(非DM组,7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和...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及斑块稳定性分析。方法入选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156例,分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DM组,78例)和冠心病非糖尿病组(非DM组,7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并在PCI术后12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术前和术后1、6及12个月的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结果共150例完成随访(96.2%),DM组有8例(10.8%)患者发生MACCE,非DM组有6例(7.9%)发生MACCE,DM组比非DM组患者MACCE发生率高(P<0.05)。DM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管腔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指数均高于非DM组(P<0.05)。术前及术后DM组患者MMP-9、TIMP-1及PAPP-A水平均高于非DM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DM患者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术后远期MACCE发生率增高,再狭窄率同非DM患者相似。PCI术后6个月斑块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冠状动脉 糖尿病 预后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陈伍梓 郑玲娜 +1 位作者 范益斌 程前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9期1191-1192,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为73.6%和74%;治疗血管与内支架的置入率为40%;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2支18处血管完全扩张,2支血管扩张50%达到血运重建的良好效果。结论术前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特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PTCA及PTCA+Stent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腔内支架置入术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Stent 临床应用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血管 腔内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运动诱发无心肌梗死者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12
作者 王立军 王晓军 +1 位作者 蔡卫东 崔连群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报道无心肌梗死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者 10例 ,探讨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无心肌梗死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 ,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 目的 报道无心肌梗死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者 10例 ,探讨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无心肌梗死而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 ,运动试验采用Bruce方案。结果 在 35 6 4例行运动试验检查者中 ,有 10例未患心肌梗死而运动诱发其心电图ST段抬高 ,发生率为 0 2 8%。相应导联ST段抬高 0 1~ 1 0mV ,停止运动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ST段恢复正常。 10例中 ,1例冠状动脉病变轻 (狭窄 <35 % ) ,但于冠状动脉造影后 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梗死部位与ST段抬高导联所对应的部位一致 ;余9例冠状动脉均有严重狭窄 (90 %~ 10 0 % ) ,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相关血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近期内行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PTCA)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消失。随访 2 8个月 (8~ 4 8个月 ) ,有 2例分别与出院后 11个月和 2 9个月再次行介入治疗 ,至今无症状生存。结论 无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提示心肌透壁缺血 ,冠状动脉病变重。少数病人冠状动脉虽无严重病变 ,但预后差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 无心肌梗死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成形术 治疗 冠状动脉病变 致病机制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7
13
作者 胡亚妮 林平 +1 位作者 张金丽 钟远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心理问题筛查问卷、自我管理知识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00例支架植入术后6~12个月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 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心理问题筛查问卷、自我管理知识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00例支架植入术后6~12个月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为(80.48±12.08)分,得分率为59.61%,且受自我管理知识、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为制订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自我护理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4 位作者 刘健 卢明瑜 王龙 李琪 刘传芬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EMI于我院就诊,且急诊行PPCI的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手术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介入对照组(n=74)、血栓抽吸组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59)、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46)。比较各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术后1hST段70%回落、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后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0.3%,P<0.05),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显著升高(54.3%比23.0%,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0.2%比20.3%),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有升高趋势(37.3%比23.0%),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CK-MB/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提示LVEF/LVDd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PPCI术中联用血栓抽吸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预防无复流现象,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栓抽吸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3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曹禺 贾绍斌 +1 位作者 董晓亮 冯婧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评价123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一般情况:男性共1008例占81.4%,女性共230例占18.6%。总体平均发病... 目的评价123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一般情况:男性共1008例占81.4%,女性共230例占1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7±12.2岁。危险因素中有高血压病者45.6%,高血脂者19.6%,吸烟者52.3%,糖尿病者20.2%。(2)再灌注情况:1238例患者中,共有754例(60.9%)行再灌注治疗,754例中行早期再灌注治疗184例(24.4%)。(3)住院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7.0%,氯吡格雷95.5%,低分子肝素96.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85.9%,β受体阻滞剂86.0%,他汀类95.9%,硝酸酯类96.0%,钙离子拮抗剂17.3%,替罗非班35.3%。结论我院与国内大型临床研究统计结果接近,再灌注及药物治疗达到了指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扩张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葛均波 葛雷 +2 位作者 马剑英 王灏 钱菊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扩张微导管(channel dilator)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例冠状动脉CTO患者入选。其中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开口处病变2例,3例患者闭塞处有分支... 目的评价扩张微导管(channel dilator)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例冠状动脉CTO患者入选。其中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开口处病变2例,3例患者闭塞处有分支存在。5例患者均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4例患者扩张微导管顺利通过间隔支,1例顺利通过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侧支;其中2例通过圈套器套扎逆向导丝的方法完成介入治疗,2例逆向导丝通过扩张微导管送至前向指引导管内,1例扩张微导管未能送至闭塞血管近段,未能开通闭塞血管。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扩张微导管用于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扩张微导管
下载PDF
碎裂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林晓明 杨希立 +2 位作者 刘鹤龄 赖玉琼 郑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38-1239,1243,共3页
目的探讨碎裂QRS(f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2011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CAD)患者216例,根据是否存在fQRS波分为fQRS波组(n=124)和无fQRS波组(n=92),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罪犯血管对fQRS波发生... 目的探讨碎裂QRS(f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2011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CAD)患者216例,根据是否存在fQRS波分为fQRS波组(n=124)和无fQRS波组(n=92),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罪犯血管对fQRS波发生的影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fQRS波的变化。结果不同病变血管患者fQRS波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范围和不同狭窄程度患者fQRS波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fQRS波检出率间差异均程度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闭塞与狭窄程度为50%~74%、75%~99%患者fQRS波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2、9.064,P<0.05)。在狭窄程度为75%~99%和完全闭塞患者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和术前fQRS波检出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fQRS波检出率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波的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呈正相关(r=0.48,P<0.05),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24,P<0.05)。结论 fQRS波可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邰炜彦 妇产科 +2 位作者 肖文良 王璟 王治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799-3801,共3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探讨UA患者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患者120例,进行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各20例(PCI组,均行PCI治疗),每组设药物治疗对...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探讨UA患者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患者120例,进行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各20例(PCI组,均行PCI治疗),每组设药物治疗对照者各20例(药物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HRT的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治疗前,高危组与中、低危组间TO、TS均有明显差异,中危与低危组之间TO、TS无明显差异。治疗后,PCI组患者HRT参数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高危组TO、TS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高危组较治疗前TO明显降低,T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低危组治疗前后TO、TS无明显变化。PCI组较药物组治疗后TO、TS改善明显(P<0.05)。结论UA患者HRT指标明显异常,与危险分层有关。经过PCI治疗后TO、TS得到改善,尤其是高危组患者改善明显。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HRT参数在高危组有所改善,而在中、低危组无明显改善。因此对UA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干预(尤其是对高危者)可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危险性评估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动态心电图 窦性心率震荡
下载PDF
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PCI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鹏 王文红 刘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7期506-508,共3页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后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泰嘉组80例,波立维组88例.泰嘉组患者接...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后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泰嘉组80例,波立维组88例.泰嘉组患者接受标准阿司匹林治疗及术后服用泰嘉75mg,1次/d,6个月后改为50 mg,1次/d;波立维组患者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波立维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MI)、靶血管重建(TVR)及脑卒中;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停药.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心源性死亡、MI、TVR及脑卒中发生率泰嘉组分别为4.20%、0、12.50%和1.25%,波立维组分别为3.70%、0、10.00%和1.13%,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联合应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或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围手术期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圣华 卢才义 +6 位作者 翟金月 张玉霄 颜伟 薛桥 高磊 李丽君 赵忠仁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7例,根据补液速度分为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常规补...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7例,根据补液速度分为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的围手术期补液速度分别为1.5~2.0ml.kg-1.h-1和6~9ml.kg-1.h-1。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手术期病情变化、血压及心室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快速补液组共有20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有5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常规补液组共有17例患者完成试验,有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另有3例患者因术后4h内出现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伴低血压状态被排除本试验。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室率、收缩压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均与补液速度关系不大。常规补液组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后4h相比无明显改变(16.90%±5.15%比14.20%±5.05%,P>0.05)。快速补液组术后4h、术后次日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5%±5.85%比20.55%±4.97%,7.00%±6.78%比20.55%±4.97%,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的围手术期予快速补液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常规补液相比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