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李天奇 李勇 范维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研究中成药麝香保心丸以及辛伐他汀的调脂治疗对于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30只新西兰兔以高脂饮食和股动脉球囊扩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对照组(10只)、辛伐他汀组(10只)和麝香保心丸组... 目的研究中成药麝香保心丸以及辛伐他汀的调脂治疗对于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30只新西兰兔以高脂饮食和股动脉球囊扩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对照组(10只)、辛伐他汀组(10只)和麝香保心丸组(10只)。测定药物干预前后血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对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抗体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MP3、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区域进行定量。结果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P<0.05,P<0.01),前者对血清MMP3水平无明显作用。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类似,能降低斑块内CD34(P<0.01)、VEGF(P<0.01)和MMP3(P<0.01)的阳性面积,并抑制斑块内胶原增生(P<0.01),而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阳性面积的影响不大。结论麝香保心丸与辛伐他汀的治疗,可以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长,减少斑块内胞外基质的降解,因此可能具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作用。上述作用主要可能通过降低血清LDL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血管生成抑制剂 股动脉 麝香保心丸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联合氟尿嘧啶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志伟 万德森 +6 位作者 王国强 任镜清 卢震海 唐绍贤 叶燕丽 陈功 林素暇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氟尿嘧啶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原文传递
合理使用抗VEGF药物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7
3
作者 赵明威 孙摇遥 许迅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致盲最重要的病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介导DR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由此衍生出的抗VEGF疗法在DR治疗领域迅速发展,但同时临床应用也出现一些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晰,甚至夸大了其治疗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致盲最重要的病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介导DR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由此衍生出的抗VEGF疗法在DR治疗领域迅速发展,但同时临床应用也出现一些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晰,甚至夸大了其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探讨抗VEGF疗法能否逆转DR的病程、能否促进DR玻璃体积血吸收、能否取代眼底激光治疗,提出抗VEGF疗法在DR治疗中的应用策略,指出现阶段在抗VEGF疗法不能完全取代眼底激光治疗的前提下,尚不应夸大其临床应用价值。在未来,期待有更多创新药物和疗法为治疗DR并同时保护视功能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4
作者 贾旭 段宣初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4-318,共5页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继发性青光眼,研究发现其病因与VEGF有关。目前,抗VEGF药物作为治疗NVG的手段之一,已成为现阶段青光眼研究领域的热点,为提高NVG疗效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有关NVG...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继发性青光眼,研究发现其病因与VEGF有关。目前,抗VEGF药物作为治疗NVG的手段之一,已成为现阶段青光眼研究领域的热点,为提高NVG疗效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有关NVG病理生理基础与临床过程,包括Bevacizumab、Ranibizumab、Pegaptanib及Aflibercept在内的4种抗VEGF药物的基础研究,抗VEGF药物在NVG及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NVG、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滤过外科手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体 单克隆
原文传递
眼内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的利与弊 被引量:35
5
作者 黎晓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0-873,共4页
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改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状态;抗VEGF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缩小、液体渗漏减少,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各种病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糖尿病和静脉... 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改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状态;抗VEGF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缩小、液体渗漏减少,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各种病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糖尿病和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水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中,抗VEGF治疗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有效性。目前研究者对临床抗VEGF治疗的适应证尚存争议,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前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Coats病的抗VEGF治疗等。争议的焦点是抗VEGF制剂可以加重组织纤维膜的形成。目前临床应用的抗VEGF药物半衰期短,多种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需要频繁行眼内注药治疗,潜在发生眼内炎的风险,这是抗VEGF治疗存在的明显问题。(手华聪科杂志,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A
原文传递
对比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32
6
作者 严欢 龚立艳 李立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对比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探讨视网膜各层次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我院就诊并通过临床检查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30只眼),分别为康柏... 目的对比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探讨视网膜各层次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我院就诊并通过临床检查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30只眼),分别为康柏西普治疗组(A组)16只眼、雷珠单抗治疗组(B组)14只眼。两组患眼分别行0.05 ml康柏西普或0.05 ml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于注射前和注射后1、2、3个月进行复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注射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视网膜外核层厚度(ONLT)、平均光感受器层厚度(PLT),以及治疗后3个月BCVA与CMT、ONLT及PLT的相关性。结果 A组和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后1、2、3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VA提高2行及以上者,A组有8只眼(50%),B组有9只眼(64%);维持于就诊时水平者,A组有8只眼(50%),B组有4只眼(29%);A组中无视力下降者,而B组中有1只眼(7%)。A、B两组治疗后1、2、3个月,CMT、ONLT及PLT较治疗均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两组患眼间log MAR BCVA、CMT、ONLT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治疗后3个月BCVA与治疗后3个月ONLT及PLT均具有相关性,分别为(r=0.667,P=0.005;r=-0.604,P=0.013);B组治疗后3个月BCVA与ONLT及PLT均具有相关性,分别为(r=0.649,P=0.012;r=-0.771,P=0.001);A、B两组治疗后3个月BCVA与CMT无相关性(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治疗BRVO所致黄斑水肿有相似疗效,视网膜ONLT及PLT与BCVA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干光断层扫描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7
作者 黄纯 李凯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观察YH-16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N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探讨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与该方案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应用YH-16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11例,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流式细胞法检测... 目的:观察YH-16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N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探讨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与该方案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应用YH-16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11例,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流式细胞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ECs数量。结果:在可评价疗效的11例患者中,CR0例,PR1例,SD6例,PD4例。初治患者3例,PR1例,SD2例。复治患者9例,其中二线治疗3例,均为SD;三线治疗3例,SD1例,PD2例;四线治疗2例,均为PD。该方案用药期间,除Ⅰ~Ⅱ度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3例出现轻度心慌,4例出现轻度乏力,不影响继续用药。7例临床受益患者CECs由(0.67±0.20)%下降为(0.43±0.20)%,4例临床进展患者CECs由(0.69±0.25)%上升为(1.08±0.63)%。结论:YH-16联合NP方案一线治疗NSCLC疗效满意,有可能使含铂一线甚至多线化疗失败者(身体状况良好者)继续临床受益;该方案安全性较好;CECs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 内皮抑素类 内皮 血管/细胞学 血液循环
下载PDF
国产创新药安罗替尼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韩骐蔓 侯和磊 张晓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70,共6页
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生长、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VEGFR-3、血小... 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生长、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Kit、Ret等多个靶点,可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生长。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甲状腺髓样癌、肾癌和结直肠癌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十全大补汤对荷瘤小鼠结肠癌原发肿瘤切除后转移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郭刚 许建华 +5 位作者 韩建宏 梁芳 张勇 张强 孙珏 范忠泽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36-447,共12页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原发肿瘤(先前接种肿瘤)切除后皮下移植瘤、肝内转移瘤及切口种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十全大补汤抑制原发瘤切除引起的转移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构建3种荷瘤小鼠原发肿瘤切除模型,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原发肿瘤(先前接种肿瘤)切除后皮下移植瘤、肝内转移瘤及切口种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十全大补汤抑制原发瘤切除引起的转移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构建3种荷瘤小鼠原发肿瘤切除模型,随机分为原发瘤切除组、原发瘤未切除组、十全大补汤组。分别采用原发瘤切除及十全大补汤治疗10 d,摘除眼球取血,剥离瘤体,并测量其大小和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治疗后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水平。应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肿瘤转移灶情况;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细胞增殖;采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原发肿瘤切除后,皮下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50%;肝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肝转移结节个数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40%;切口移植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30%。在皮下、肝脏、切口转移瘤模型中,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组肿瘤组织Ki67明显降低(P<0.01),TUNEL指数明显增高(P<0.01),MVD明显降低(P<0.01)。ELISA检测显示,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能够降低血清中VEGF及上调ES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瘤切除可使荷瘤小鼠体内的VEGF、AS和ES比例失衡,有利于肿瘤血管生成及促进转移。十全大补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全大补汤 方剂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抑制剂 小鼠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光学成像联合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反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史红媛 田迎 +5 位作者 罗松 王守巨 朱飞鹏 金利新 王建东 卢光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即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动态增强MRI(DCE—MRI)及DWI,评价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经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人NCI—H460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 目的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即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动态增强MRI(DCE—MRI)及DWI,评价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经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人NCI—H460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接种第10天选取肿瘤直径生长至0.5~1.0cm的裸鼠12只,按数字法随机等分为2组,并分别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治疗7d后利用小动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DCE—MRI、DWI评价两组裸鼠肿瘤体积、荧光信号强度值、血管功能参数[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s)、速度常量(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对比剂浓度下峰面积(iAUC)]以及ADC值;并与肿瘤组织透射电镜、HE染色的病理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进行对照。对结果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Kep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肘(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VEGF为等级资料,两组间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其他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问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定性资料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细胞接种第7天两组裸鼠皮下均出现荧光团,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团范围逐渐增大,强度也逐渐增加。治疗7d后,治疗组肿瘤平均光信号强度值为(2.51±2.43)×10^10(光子数/s),对照组为(5.77±3.25)×10^10(光子数/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4,P〉0.05);治疗组肿瘤体积为(365±56)mm2,小于对照组的(987±26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1,P〈0.01),抑瘤率为63.0%。两组肿瘤荧光信号强度值与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光学 血管生成抑制剂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焕荣 李秀荣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78-382,共5页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肿瘤血管形成为靶点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及目前中药抗肿...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肿瘤血管形成为靶点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及目前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认为从中药中筛选开发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阻断肿瘤转移途径的新药,对于控制肿瘤侵袭、转移、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抗肿瘤药 血管生成抑制剂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1
12
作者 马国军 李涛 +2 位作者 杜可 邹胜鲁 杨大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8月符合入组条件的52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均给予阿帕替尼治疗,分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影响因素。 ...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8月符合入组条件的52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均给予阿帕替尼治疗,分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部分缓解率为25.0%;疾病控制率为71.2%。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50.0%);手足综合征(38.5%);蛋白尿(36.5%)。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1~2级。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提示不良反应程度(χ^2=5.075,P=0.02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7.550,P=0.006)与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OS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良反应程度(HR=1.963,P=0.045)和ECOG评分(HR=0.458,P=0.015)是影响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OS的独立因素。 结论阿帕替尼用于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仍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ECOG评分较低、不良反应程度较高的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中芳 杜改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518-523,共6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长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6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0日期间在解放军第971医院眼科确诊为RVO继发ME患者81例(81眼),所有患者随访截...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长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6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0日期间在解放军第971医院眼科确诊为RVO继发ME患者81例(81眼),所有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7月31日。本次治疗终点设定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稳定后半年未见ME复发。对符合标准的81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其中48例(48眼)完成治疗终点。随访时间最长达到30个月。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纳入研究的81眼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66眼,且患者多合并基础性疾病。48眼完成治疗终点,于治疗后1周及1、2、3、6、9、12、15、18、21、24、30个月分别进行检查。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3±0.2,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适时激光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CMT与治疗前CMT[(607±158)μ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48眼随诊时间(15.4±5.3)个月,注药次数(4.4±1.3)次。48眼开始激光治疗距离第1次玻璃体注药时间为(4.3±3.5)个月。激光光凝开始时间≤3个月组完成治疗的时间为(12.8±1.3)个月,玻璃体腔注药次数为(4.3±0.8)次;激光光凝开始时间>3个月组完成治疗时间为(18.0±6.6)个月,玻璃体腔注药次数为(5.4±1.5)次。2组间完成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P=0.04);2组玻璃体腔注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4)。结论: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适时激光在治疗RVO引起ME方面效果显著,对于需要激光治疗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激光治疗,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注药次数,保存患者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秀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993-1996,共4页
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已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这也是中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本文就近十年来我国中医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中药 肿瘤 血管生成抑制剂
下载PDF
Avastin对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宁 王斌 王雅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76-1081,共6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VEGF单克隆抗体Avastin联合或不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类胃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的肿瘤生长和转移进行干预治...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VEGF单克隆抗体Avastin联合或不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类胃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的肿瘤生长和转移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探讨Avastin对胃癌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原位移植方法建立裸鼠胃癌转移模型,术后10天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5-FU单药组、Avastin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经过6周的治疗,对裸鼠原位肿瘤的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凋亡指数以及肝脏转移灶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5-FU单药组、Avastin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原位移植肿瘤重量明显降低,抑瘤率分别为37.52%,58.76%和98.51%。微血管密度Avastin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8.40±1.26和7.20±1.23vs15.30±1.06),而5-FU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Avastin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凋亡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升高[(11.50±1.58)%和(13.60±1.35)%vs(4.70±1.70)%]。联合应用Avastin和5-FU对肝脏转移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其他3组的抑制肝转移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抗VEGF抗体Avastin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进而显著抑制裸鼠原位肿瘤的生长。联合应用Avastin和5-FU不仅对原位肿瘤的生长抑制最为明显,而且对肝脏转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联合应用Avastin和传统的细胞毒化疗药物对胃癌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抑制剂 AVASTIN VEGF 胃肿瘤 裸鼠模型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景 被引量:12
16
作者 庄书斐 叶其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此 ,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 ,来达到控制肿瘤血管生长...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此 ,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 ,来达到控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该文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景的研究作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分子机制 VEGF 治疗 抑制因子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晶 卢娜 郭青龙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介绍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目前发现的有5类:芽生式、套叠式、充塞式、内皮祖细胞的参与、马赛克式及血管生成拟态。目前有一批FDA批准上市的... 目的:介绍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目前发现的有5类:芽生式、套叠式、充塞式、内皮祖细胞的参与、马赛克式及血管生成拟态。目前有一批FDA批准上市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sunitinib malate和sorafenib等)已用于肿瘤的治疗,还有更多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结论: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对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广娇 杨欣 郝敏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9-523,共5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促进血管形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恶性转化中,VEGF-A通过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转移途径。在VEGF-A活化的血管生成通路中,各类关键分子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中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促进血管形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恶性转化中,VEGF-A通过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转移途径。在VEGF-A活化的血管生成通路中,各类关键分子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产生的E6、E7蛋白及激活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和调节细胞脂肪酸代谢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s)等均参与VEGF-A上游信号通路的调控,而且多种微小RNA(mi RNA)也参与VEGF-A转录后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VEGF-A与VEGF受体2(VEGFR-2)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存活、迁移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等诱导宫颈癌血管生成。此外VEGF-A还能激活Delta样配体(DLL)/Notch信号通路,其在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综述VEGF-A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在宫颈癌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研究,为明确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宫颈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血管生成抑制剂
下载PDF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窦妍 姜达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2,共7页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且已有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VEGFR-TKIs)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基于国内外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多个VEGFR-TKIs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TKI单药或联合[包括分别与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KIs、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同时探讨了VEGFR-TKIs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及疗效预测指标等,并对未来抗血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展望,同时为肺癌后续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肺肿瘤 进展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在介入治疗肝细胞癌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钱骏 Vossoughi Daryusch +2 位作者 Oppermann Elsie Vogl Thomas 冯敢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肝动脉灌注血管生成抑制剂合成的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治疗ACI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20只雄性ACI大鼠肝包膜下移植MorrisHepatoma3924A肝癌小瘤块(2mm3),移植术后第13天时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肝动脉灌注血管生成抑制剂合成的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治疗ACI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20只雄性ACI大鼠肝包膜下移植MorrisHepatoma3924A肝癌小瘤块(2mm3),移植术后第13天时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1,第14天时,在荷瘤大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至肝动脉而采取以下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组:碘化油(0.1ml)+丝裂霉素(0.1mg)+TNP470(5.0mg)(10只);对照组:碘化油(0.1ml)+丝裂霉素(0.1mg)(10只)。治疗后再次进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2,比较肝肿瘤体积变化(V2/V1)。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经介入治疗前后的肝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0.04cm3和0.15cm3以及0.04cm3和0.34cm3。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平均增长倍数(V2/V1)分别为4.11和9.14。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明显抑制肝肿瘤体积的增长(P<0.01)。结论在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肝动脉灌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抑制肝肿瘤体积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