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相关的血管构筑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贺红卫 庞琦 +2 位作者 王志刚 司志超 赵光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7-720,共4页
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AVM)DSA造影特点与出血因素的研究,为判断出血的危险性及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80例(其中颅内出血49例)进行分析,了解脑AVM畸形团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的类型、引流... 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AVM)DSA造影特点与出血因素的研究,为判断出血的危险性及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80例(其中颅内出血49例)进行分析,了解脑AVM畸形团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的类型、引流静脉数目及路径、AVM合并动脉瘤等因素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脑AVM中、小型畸形团出血危险性高于大型;脑深部基底节和后颅凹的AVM出血的危险性比大脑皮层的AVM大;脑穿支供血动脉和椎动脉供血的AVM出血危险性大;脑AVM引流静脉数越少出血的危险性越高,而引流静脉路径与出血无明显关系;脑AVM合并动脉瘤易出血。结论脑AVM出血与血管构筑因素有关,根据血管不同构筑因素,判断脑AVM出血的可能性,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出血 血管构筑
原文传递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单永治 凌锋 +1 位作者 张鹏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模式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所有DAVF的血管构筑均按照部位与引流静脉相结合的...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模式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所有DAVF的血管构筑均按照部位与引流静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海绵窦区DAVF 69例,Ⅰ型58例,Ⅱ型11例;侧窦区41例,Ⅰ型26例,Ⅱ型14例,Ⅲ型1例;上矢状窦区13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0例;天幕区20例,颅底区7例,均为Ⅲ型。多发性DAVF 9例。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血管内治疗,术后影像学治愈79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8例痊愈或好转,1例死亡。结论DAVF的临床表现、预后、治疗方式取决于其血管构筑模式,特别是病灶部位和静脉引流方式,血管内治疗是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动静脉瘘 治疗 血管构筑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血管构筑学研究(附80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志刚 曲元明 +2 位作者 李国新 刘作勤 唐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90-392,共3页
目的 :探讨DSA的超选择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构筑学与脑AVM的出血关系 ,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AVM 80例 ,栓塞材料为不同长度 5 / 0的手术丝线、IBCA或NBCA。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出血风险评... 目的 :探讨DSA的超选择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构筑学与脑AVM的出血关系 ,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AVM 80例 ,栓塞材料为不同长度 5 / 0的手术丝线、IBCA或NBCA。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出血风险评估 :术前年平均出血率 2 .18% ,栓塞治疗后年平均出血率 2 .0 2 % ,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②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出血危险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依次是 :引流静脉支数、AVM位置、合并动脉瘤、AVM大小、供应动脉类型及年龄。出血危险与供血动脉支数、静脉引流形式和合并静脉瘤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静脉引流支数越少危险性越大。位于基底节、后颅凹的AVM ,合并动脉瘤的AVM出血危险性亦大。结论 :①单支引流静脉、位于脑深部基底节或后颅凹以及合并动脉瘤的AVM最易破裂出血。AVM出血的影响因素还有AVM大小、供血动脉类型和年龄 ,②血管内栓塞治疗不能有效地防止AVM的再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学 出血危险 DSA AVM
下载PDF
人脑视皮质的血管构筑 被引量:9
4
作者 林雪群 袁龙庆 曾司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1,T001,2,共7页
用铸型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动-静脉连续灌注及马利根(Malligan)透明法,观察了15例(30侧)人脑视皮质距状裂上、下唇的软膜血管和皮质内血管构筑与细胞构筑的关系。1.视皮质表面软膜动脉来源于距状裂动脉、顶枕动脉、颞下后动脉... 用铸型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动-静脉连续灌注及马利根(Malligan)透明法,观察了15例(30侧)人脑视皮质距状裂上、下唇的软膜血管和皮质内血管构筑与细胞构筑的关系。1.视皮质表面软膜动脉来源于距状裂动脉、顶枕动脉、颞下后动脉,其分支呈梳状分布于距状裂上、下唇表面。可见2种类型的动脉吻合。距状裂上唇软膜静脉汇流至顶枕内侧静脉,下唇的主要汇流入枕内侧静脉。2.皮质内的动脉可分为皮质短动脉、皮质中动脉、皮质长动脉、皮质下动脉和髓质动脉5群,一般发出顺行和逆行分支。静脉亦可分为相应的5群。有纹区皮质可见4层血管网,第3层血管网又明显地分为3a、3b、3c三个亚层,3b亚层毛细血管密度稀疏,相当Gennari带。无纹区皮质血管构筑较稀疏。测量了各层血管密度,并讨论了视皮质血管供应与临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视皮质
下载PDF
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构筑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姬西团 章翔 +3 位作者 费舟 林绿标 赵明 王西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本实验采用血管色素明胶灌注与甲酯铸型扫描电镜法 ,观察比较分析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来源、分布规律及超微结构 ;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其血管密度及管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显示 ,人海马血管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而大鼠主要来源... 本实验采用血管色素明胶灌注与甲酯铸型扫描电镜法 ,观察比较分析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来源、分布规律及超微结构 ;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其血管密度及管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显示 ,人海马血管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而大鼠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人海马表面与内部血管呈规律性分布 ,而其内部血管分布不如大鼠明显。大鼠海马血管分布与神经组织构筑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海马 血管构筑 血管密度 管径
下载PDF
幼儿海马血管构筑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姬西团 周敬德 +2 位作者 房台生 赵根然 许彦钢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采用色素明胶灌注后肉眼及光镜观察,铸型扫描及图像分析对31例幼尸的海马血管构筑进行了研究.人海马血管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分海马前、中、后动脉,由其进一步发出海马内侧及外侧横行动脉供应海马本部与齿状回.海马内部存在着广... 本文采用色素明胶灌注后肉眼及光镜观察,铸型扫描及图像分析对31例幼尸的海马血管构筑进行了研究.人海马血管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分海马前、中、后动脉,由其进一步发出海马内侧及外侧横行动脉供应海马本部与齿状回.海马内部存在着广泛的毛细血管前徵血管吻合和毛细血管网.海马前部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后部;内部以CA_2,CA_3区锥体层密度最高.扫描电镜下可见徵静脉与徵动脉以1∶4的关系构成徵血管单位,并见毛细血管前后括约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血管 荧光显微镜 形态学
下载PDF
腹部皮瓣的动脉及血管网构筑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光金 陈尔瑜 +1 位作者 陈维佩 糜建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本文采用墨汁灌注透明、组织切片及微血管铸型等方法,在显微镜、图像分析仪、扫描电镜下,观测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腹部皮瓣的血管。人腹部皮瓣内血管支的走行呈三阶梯式,皮动脉主干和主支走在浅筋膜深层,其分支及末支在真皮网状层中份形成... 本文采用墨汁灌注透明、组织切片及微血管铸型等方法,在显微镜、图像分析仪、扫描电镜下,观测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腹部皮瓣的血管。人腹部皮瓣内血管支的走行呈三阶梯式,皮动脉主干和主支走在浅筋膜深层,其分支及末支在真皮网状层中份形成微血管吻合,由吻合发出分支,在乳头下层再形成微血管网。皮瓣内血管网的分布,集中在深筋膜、浅筋膜、真皮深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上述3、4层血管网之间有乏血管网区。腹部皮瓣各区之间面积分数(Aa)和各区相应各层之间的血管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本文还讨论了切取腹部皮瓣和皮片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皮瓣 血管构筑 血管计数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的思考和展望
8
作者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共6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且难以采用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清晰显示的疾病之一。因此,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学规律性的认识尚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在目前对颅内动静脉...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且难以采用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进行清晰显示的疾病之一。因此,目前对其空间结构学规律性的认识尚非常有限,从而限制了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文在目前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并就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学研究方法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学 展望 专家论坛
下载PDF
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家松 戴惠娟 +1 位作者 辜清 曾小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用血管铸型法、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表明:大鼠海马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海马纵动脉供血,后者发出数支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分支分布部位可分为海马内、外侧横动脉... 用血管铸型法、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表明:大鼠海马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海马纵动脉供血,后者发出数支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分支分布部位可分为海马内、外侧横动脉,它们经逐级分支移行为毛细血管,供应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海马内毛细血管的分布具有与海马皮质分层相对应的层次性。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毛细血管的长度密度为齿状回>CA_3>CA_4>CA_2>CA_1。海马具有内侧及外侧两个静脉系统。本文对海马的血管构筑及其缺血敏感性和选择性损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构筑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morrhage, angioarchitectural factors and collagen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被引量:2
10
作者 Hongchuan Niu Yong Cao +4 位作者 Xuejiang Wang Xiaowei Xue Lanbing Yu Ming Yang Rong Wa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95-605,共11页
Objective Whil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gioarchitecture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 in the brain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have been describ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gioarc... Objective Whil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gioarchitecture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 in the brain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have been describ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gioarchitectur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vessel wall, and hemorrhagic event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3 patients: 16 with ruptured AVM (rAVM), 15 with non-ruptured AVM (nrAVM), 6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control) and 6 with epilepsy (control). The diagnosis of AVM was confirmed by preopera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issues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Masson's trichrome (for collagen fibers) to evaluate the vessel wall structure and endothelial integrity.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types I and III in the vessel wall were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In the nrAVM group, the nidus had more draining veins than the rAVM group (P 〈0.05). Severely damaged endothelial cells, significantly fewer smooth muscle cells in the media, and hyperplasic type-I and -III collagen fibers were found in the rAVM group. The content of collagen types I and III in rAVM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rAVM (P 〈0.05) and control groups (P 〈0.01). Conclusion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architectural featur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draining veins and the pat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VM wall. These abnormalities may contribute to AVM rup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gioarchitecture PATHOLOGY
原文传递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培峰 曹勇 +2 位作者 蔡楚伟 许海雄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 结果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种模式:①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②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③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④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⑤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 结论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 发育性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形态 手术策略 预后
下载PDF
兔海马的血管构筑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登星 戴惠娟 +1 位作者 曾小鲁 辜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术,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了兔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如下:兔海马由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前者的初级分支发出一系列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进入海马的部位可分为扇面动脉和海...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术,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了兔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如下:兔海马由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前者的初级分支发出一系列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进入海马的部位可分为扇面动脉和海马背动脉.它们再发出分支至海马各区和齿状回.大脑后动脉经五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海马各区和齿状回的毛细血管平均密度CA_3>CA_4>CA_2>齿状回>CA_1.海马静脉与动脉不完全伴行.作者还发现兔大脑动脉环两侧各存在一个“附加”的动脉环.本文对海马的选择性损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构筑 海马
下载PDF
Angioarchitecture and CD133^+ tumor stem cell distribution i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meningioma 被引量:2
13
作者 Zhongguo Zhang Mingguang Zhao +1 位作者 Zaihua Xu Zhenquan S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4期2687-2693,共7页
Angio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lignant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hether high frequency of hemorrhage during clinical surgery for intracranial hem... Angio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lignant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hether high frequency of hemorrhage during clinical surgery for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s associated with angioarchitecture.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d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vimentin, CD34,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and CD133 to observe characteristics of angioarchitecture. In addition, silver stains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changes in reticular fibers in the wall of vessel channels i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and meningioma. Five patterns of angioarchitecture were identified i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namely tumor cell islands, vasculogenic mimicry, mosaic blood vessels, sprouting angiogenesis, and 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 Several CD133+ tumor cells were found to form tumor cell islands. A connection between vWF ^+ and vWF channels was detected in the pattern of 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 and some vimentin^+ tumor cells were embedded in the periodic acid-Schiff positive channel wall. Incomplete threads of reticular fibers formed the walls of larger pseudo-vascular channels and some tumor clumps or scattered tumor cells were detected "floating" in them. The angioarchitecture, specific markers and reticular fibers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meningioma. Angioarchitecture provides a functional vascular network for vascular evolution i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and contributes to significant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angioarchitecture tumor cell islands vasculogenic mimicry mosaic blood vessels sprouting angiogenesis 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 MENINGIOMA CD133
下载PDF
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特点及预后分析
14
作者 马永杰 宋子豪 +4 位作者 叶明 何川 胡鹏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5-373,共9页
目的研究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92例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的一般资料、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AVFs类... 目的研究以出血起病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92例以出血起病的CCJ AVFs患者的一般资料、CCJ AVFs的血管构筑特点[AVFs类型、侧别(左侧、右侧、双侧)、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等)、引流静脉(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和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和治疗情况(治疗方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资料(预后)等。根据出血就诊时Hunt-Hess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低级别(Hunt-Hess分级Ⅰ~Ⅱ级)组与高级别(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组,并依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对组间一般资料、血管构筑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CJ AVF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患者共102个CCJ AVFs,6个(5.9%)瘘口位于枕骨大孔,69个(67.6%)位于颈1节段,27个(26.5%)位于颈2节段。最多见的CCJ AVFs分型为硬膜AVFs,共54个(52.9%)。椎动脉硬膜支为参与AVFs供血比例最高的供血动脉,占比62.0%(57例)。72例(78.3%)伴有硬膜内向上静脉引流,27例(29.3%)伴有硬膜内向下静脉引流,16例(17.4%)伴有向硬膜外静脉引流。除3例(3.3%)选择保守治疗外,其余89例(96.7%)接受显微手术和(或)介入栓塞治疗,包括66例(71.7%)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6例(6.5%)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7例(18.5%)接受了介入栓塞和显微手术治疗。87例(94.6%)临床预后良好。17例(18.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高级别组患者年龄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岁比(51±10)岁,P<0.05];两组瘘口节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瘘口节段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出血 血管构筑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患者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分析
15
作者 马永杰 宋子豪 +4 位作者 叶明 何川 胡鹏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8-306,343,共10页
目的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 目的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其中mRS评分6分为死亡。结果(1)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中起病症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2例、静脉高压脊髓病(VHM)80例、面肌痉挛2例和颅内杂音3例。PAVF组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39~76岁,平均(56±11)岁;以SAH起病12例,以VHM起病2例。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起病症状、住院前mRS评分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4例PAVF组患者均为单发动静脉瘘(共14个),163例非PAVF组有8例为双侧瘘(共171个)。PAVF组与非PAVF组动静脉瘘个数在瘘口节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8,P=0.003);PAVF组患者伴椎动脉硬膜支供血、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髓周动静脉瘘 血管构筑 治疗策略
下载PDF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分析及其对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冰 凌锋 +1 位作者 张鸿祺 张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1年第2期78-80,共4页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 (SAVM)的血管构筑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治疗的 12 0例SAVM病人的临床资料、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根据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团的形状 ,将AVM分成两种类...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 (SAVM)的血管构筑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治疗的 12 0例SAVM病人的临床资料、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根据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团的形状 ,将AVM分成两种类型 :团块型和幼稚型。血管构筑学分析包括供血动脉、供血方式、伴随病变。其供血动脉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 /或软膜动脉。经超选择脊髓血管造影可见畸型团有 5种构筑方式 :(1)终末供血形式 ,本组 10 4例行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单纯栓塞 ,70例神经功能恢复与改善 ;19例行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 ;(2 )穿支供血形式本组 16例 ,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 ,栓塞后症状均改善 ;(3)动静脉直接交通 1例 ;(4)AVM伴有动脉瘤13例 ,首先行动脉瘤栓塞 ;(5 )AVM含有静脉动脉瘤样扩张 2例。结论 脊髓髓内AVM的血管构筑学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终末型供血可行胶栓塞。穿支供血只能少量部分的用颗粒栓塞。AVM内的动脉瘤应首先栓塞 ,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危险。团块型AVM术前栓塞有利于手术切除。幼稚型AVM只能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治疗 血管构筑学
下载PDF
磁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金伟 何艳霞 +3 位作者 刘亚纯 李英英 卞琳 张珂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8年第6期19-23,共5页
目的观察磁场干预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小和年龄均类似的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左侧),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0. 2 mT组、0. 6 mT组、1. 5 mT组,共4组。对照组只正常饲养... 目的观察磁场干预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小和年龄均类似的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左侧),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0. 2 mT组、0. 6 mT组、1. 5 mT组,共4组。对照组只正常饲养,不予其他处理; 0. 2 mT组、0. 6 mT组、1. 5 mT组除正常饲养外,分别给予低强度(0. 2 mT)、中等强度(0. 6 mT)、高强度(1. 5 mT)磁场干预,频率均为20 Hz,60 min/d。各组均于术后8周给予免疫组化和血管灌注,观察神经损伤瘢痕周围血管分布情况,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第8周,0. 2 mT组、0. 6 mT组、1. 5 mT组与对照组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0. 2 mT组、0. 6 mT组、1. 5 mT组神经瘢痕处血管密度分布比较均匀,血管走行比较规律,血管数量较多、密度较高。对照组血管密度分布不均,数量较少,走形欠规则。结论磁场能够改变神经瘢痕处血管的分布情况,从而影响神经损伤处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神经瘢痕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血管构筑
下载PDF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构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尚成浩 唐海双 +6 位作者 李嘉楠 张广浩 李喆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李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4-808,F0003,共6页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少见且复杂,是儿童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其结构特征、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治疗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显微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随着材料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少见且复杂,是儿童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其结构特征、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治疗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显微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随着材料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辅助治疗转变为脑动静脉畸形主要的治疗方式。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构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儿童 血管构筑学 血管内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构筑特征和术中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明光 梁国标 +2 位作者 宋振全 郭学军 王志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血管构筑特征及其与术中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术中病理疑似的HPC38例标本并计算术中出血量,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嗜银染色、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肿瘤相关蛋白表达和血管构筑情况。结果免疫组...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血管构筑特征及其与术中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术中病理疑似的HPC38例标本并计算术中出血量,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嗜银染色、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肿瘤相关蛋白表达和血管构筑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确认HPC(vimentin+,EMA-)22例和血管瘤型脑膜瘤(vimentin+,EMA+)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尿量、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PC术中出血量和输血补液量增加、手术时间延长(P〈0.05);比较两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PC血管内皮和基底膜不完整,平滑肌和网状纤维结构损害,血管壁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而MMP-9表达上调(P〈0.05)。结论HPC容易发生术中出血,可能与肿瘤细胞侵袭血管以及病理性血管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出血 血管构筑
原文传递
钙通道阻滞剂对神经损伤后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冲 刘晓峰 +5 位作者 陈涛平 王云飞 任宝 郭召 薛金伟 刘双立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5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实验研究。方法选用SD大鼠96只,随机4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维拉帕米和生理盐水(4 mg/kg),分别于术后第4、8周进行免疫... 目的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瘢痕处血管分布的实验研究。方法选用SD大鼠96只,随机4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维拉帕米和生理盐水(4 mg/kg),分别于术后第4、8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管灌注,观察损伤后瘢痕处血管分布情况。结果术后4、8周实验组瘢痕处血管数量多、密度高,血管分布较均匀,血管走形较规律。对照组血管数量少,密度低,血管分布不均,血管走形紊乱。结论钙通道阻滞剂能够改变损伤处血管分布状况,改善损伤处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通道阻滞剂 神经瘢痕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血管构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