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隐逸精神 被引量:13
1
作者 吕明伟 胡晓雷 《中国园林》 2003年第12期63-65,共3页
从文学艺术审美的角度,探寻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发展历程,通过论述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隐逸精神的发展与审美情趣,指出古典园林艺术中,如何从消极避世的“隐于园”的观念,向积极看待人生的“娱于园”的观念转变的,以及古典园林... 从文学艺术审美的角度,探寻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发展历程,通过论述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隐逸精神的发展与审美情趣,指出古典园林艺术中,如何从消极避世的“隐于园”的观念,向积极看待人生的“娱于园”的观念转变的,以及古典园林意境对于现代园林发展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艺术 文人园 隐逸精神 传统文化 古典园林
下载PDF
尚怡、尚趣、尚德--论江南文人园林植景审美情趣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楠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98,共5页
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 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是指欣赏植景所引发的舒适、愉悦的身心感受;植景审美之"趣",强调人与植景互动之感官体验;植景审美之"德"是植景表明心志的象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园林 古代文人 植景 审美情趣
下载PDF
东坡巾源流:古代士人对帽的接受与改造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帽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喜戴。至迟于先秦,“高顶帽”为中原百姓接受。但在汉及以前的服饰体系中,中原地区主流语境崇冠轻帽,视“高顶帽”为胡人之象征。历经魏晋风度和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后,士人们反而开始... 帽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喜戴。至迟于先秦,“高顶帽”为中原百姓接受。但在汉及以前的服饰体系中,中原地区主流语境崇冠轻帽,视“高顶帽”为胡人之象征。历经魏晋风度和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后,士人们反而开始以戴帽为雅,“高顶帽”始被士人广泛设计和改造,汉化特征显著,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中一款“墙外有重墙”“界在两眉间”的造型成为后来“东坡巾”的原生要素。唐及五代,“高顶帽”演化为周边带檐、中有竖棱、乌纱材质、多为平顶、意趣浓烈的纱帽,帽之文人化随之定型。北宋以降,乌纱帽出现了诸多名目,虽整体造型一致,但方圆高低的细节各有不同,有一种身高檐短、上宽下窄的方帽尤其受到苏轼喜爱。由于苏轼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方帽在宋代和明代分别有了“子瞻样”和“东坡巾”的专名,后又被民间附会为苏轼发明。明清时,“东坡巾”已成为苏轼画像中的程式化符号之一,不仅在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中影响深远,还传播到了越南、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产生了很多富有国别特色的变体。“东坡巾”的形成、改造和传播过程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殊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士人 东坡巾 子瞻样 苏轼 高顶帽 乌纱帽 首服体系
原文传递
古代文人宅园诗意景观对当今住居审美价值取向的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纵 赵军 梁南南 《中国园林》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 从中国古代宅园的称谓、起源、功能等阐释入手,引征了著名南朝文豪沈约、晚明文士陆绍珩以及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文论,通过古代文人对于宅居环境的风致特征、景观意象,特别是有关村野乡居环境形成的独有的景维、景域的状情般表述,析出诗意化自然氛围的情综意绪,以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宅园景观物态形式的描述,结合构景形式的实例佐证,试图揭示诗意“山林景观”与其涵括、涉及的中国传统生态的哲理性,具有对当代住居审美价值取向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代文人 研究 宅园 诗意景观 现代住居
下载PDF
书院与古代文人的“自由精神”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焱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6-39,共4页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它的繁荣兴盛与我国古文人的“自由精神”密切相关。书院首先体现了书院大师或文人的“学术自由精神”,其办学和教学形式、人才任用方式、政治上的独立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都体现了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它的繁荣兴盛与我国古文人的“自由精神”密切相关。书院首先体现了书院大师或文人的“学术自由精神”,其办学和教学形式、人才任用方式、政治上的独立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都体现了书院文人的自由精神。但这一“自由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古代文人 自由精神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人对“三农”的情感态度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志琴 胡玉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160,共7页
文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群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来自“三农”的强烈影响。有赖于其时全社会“重农”“敬农”的整体氛围,“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的阐发讨论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呈... 文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群体。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来自“三农”的强烈影响。有赖于其时全社会“重农”“敬农”的整体氛围,“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的阐发讨论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呈现:(1)文人官僚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天然地站在利于国家运转的宏观角度,他们对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三农”及其相关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借助作品“劝农”,如陶渊明《劝农》组诗、戏曲《牡丹亭》之《劝农》一出;(2)面对身负重压却仍勤恳劳作的古代农民,感性的古代文人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同情、怜惜之感,是为《田草赋》等“悯农”文艺作品的精神根源;(3)文人群体中也不乏信奉“士农一体”“耕读传家”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与谢灵运《山居赋》中所描绘的那般,这类选择“事农”的文人所创作的作品能“零距离”体现出古代“三农”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人 三农 文艺作品 劝农 悯农 事农
下载PDF
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莉莉 《美育学刊》 2016年第1期16-30,共15页
"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徘徊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文化概念,从内涵上说它主要是一个人格美学范畴。在个人气质上,清高孤傲,不屑不洁之人浑浊之事,耻贱污而不行;在表现形态上,漠视虚伪的道德规范,特立独行,甚至有所偏执。屈原的&... "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徘徊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文化概念,从内涵上说它主要是一个人格美学范畴。在个人气质上,清高孤傲,不屑不洁之人浑浊之事,耻贱污而不行;在表现形态上,漠视虚伪的道德规范,特立独行,甚至有所偏执。屈原的"狷狭"、阮籍的"狷狂"、陶潜的"狷隐"、姜夔的"狷介",是中国古代文人狷性人格倾向的典型代表。"狷"的实质,从根本上而言,是儒家精神的一种特殊变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古代文人 人格美学 屈原 阮籍 陶潜 姜夔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士山林游憩审美情趣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雪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2-18,共7页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有着深挚的山林(水)情结。到山林中,以摆脱世俗世伪和喧嚣,放松身心、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游观体味山林之美,一直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也是他们展开诗意人生的最重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深受...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有着深挚的山林(水)情结。到山林中,以摆脱世俗世伪和喧嚣,放松身心、净化心灵、升华道德、游观体味山林之美,一直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也是他们展开诗意人生的最重要途径和形式。由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深受儒、释、道的浸染,又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所以在游憩中透出其全身心投入山林自然、追求悠闲适意生活的情致,透出其体味欣赏山林自然诗情神韵之美的情致。从而使山林游憩成为他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精神之旅,既使山林(水)世界、山林游憩成为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赋予了简单的游山玩水以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及审美内涵,使文化和审美成为山林旅游的灵魂。毋庸置疑,这给我们建设森林旅游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厚重的文化含蕴及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士 山林游憩 审美情趣
下载PDF
建筑诗与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庙堂与江湖
9
作者 承剑芬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0-83,共4页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建筑物为题材的诗词曲赋,不仅记录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华美、庄严、精巧,还寄托着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抱负和情怀,从宫殿、寺庙、亭台、楼阁、书室等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及其诗词作品中,可以读出诗人们面对不同建筑物时...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建筑物为题材的诗词曲赋,不仅记录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华美、庄严、精巧,还寄托着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抱负和情怀,从宫殿、寺庙、亭台、楼阁、书室等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及其诗词作品中,可以读出诗人们面对不同建筑物时所产生的不同思想和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文学 古代文人 人格 情怀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0
作者 陈天佑 钟巧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6-80,共5页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塑造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仁者品格,激发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造就严以律己、俭以养德的君子风范,生成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超然智慧。它们对当代大学生...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塑造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仁者品格,激发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造就严以律己、俭以养德的君子风范,生成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超然智慧。它们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古代文人 人格魅力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古代文人的理想品格
11
作者 张亚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3-28,共6页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想品格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思想基础。后代的人们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时,在构建自己时代的理想品格时,不可避免地会把眼光投向它们,从中吸取营养,寻求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品格 古代文人 具体表现 传统
下载PDF
“自古文人多入蜀”:一种文学地理观念的生成
12
作者 葛永海 沈闻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46,共15页
“自古文人多入蜀”。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长时段、大规模的文人入蜀现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入蜀”吟咏。这些吟咏经过历代的累积、沉淀、感悟,文人与蜀地的内在精神联系不断被强调和揭示,逐渐形成了为世人所认可的“自古文人多入蜀”... “自古文人多入蜀”。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长时段、大规模的文人入蜀现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入蜀”吟咏。这些吟咏经过历代的累积、沉淀、感悟,文人与蜀地的内在精神联系不断被强调和揭示,逐渐形成了为世人所认可的“自古文人多入蜀”观念,其要旨在于入蜀之行对于文人创作的山水熏染和精神引领,同时强调了时代的连续性和文人群体参与的广泛性,这一观念形成的背后是一个内外多重因素相互协调的动力机制。“文人多入蜀”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地理观念,为文学地理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富有启示的阐释框架和学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古文人多入蜀” 文学地理观念 生成机制
原文传递
从守园之难看中国文人的另类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金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7,共3页
中国园林多是穷极思虑,千万金银堆积而成,但结果往往是不岀数年,或废、或毁、或易主而面目全非?试煸八淠眩?园更难。自然天灾、社会变革、子孙不可靠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使名园难以留传。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文人士子对园林作出了另类... 中国园林多是穷极思虑,千万金银堆积而成,但结果往往是不岀数年,或废、或毁、或易主而面目全非?试煸八淠眩?园更难。自然天灾、社会变革、子孙不可靠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使名园难以留传。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文人士子对园林作出了另类选择,或不把园子预留给子孙;或劝没有能力的子孙把园子送人;或者干脆劝人不要构园,免得为他人做了嫁衣。因此,真正能留传的不是园林实迹,而是园名;不是园林难传,而是园林中有一个或庄、或谐,有才情自风流的人太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守园难 中国文人 另类选择
下载PDF
古代文人画艺术精神对当代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晓宁 王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3-66,共4页
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古代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也包括其绘画创作的艺术活动全过程,其中蕴含了文人画家对人性的拷问、对理性的探索和对超越性的追求。古代文人画蕴含的艺术精神给当代社会中人性浮躁、理性荒芜、艺... 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古代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也包括其绘画创作的艺术活动全过程,其中蕴含了文人画家对人性的拷问、对理性的探索和对超越性的追求。古代文人画蕴含的艺术精神给当代社会中人性浮躁、理性荒芜、艺术枯燥的现象开出一剂良方。文人画中的爱国情操、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对现今提升民族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人画 艺术精神 和谐社会 文化构建
下载PDF
摭谈“钓鳌”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丽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2-74,共3页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从而尝试窥探出古人隐于"钓鳌"情结中一种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鳌” 意象 情结 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下载PDF
论古代文人画的诗性精神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
16
作者 刘晓宁 李澜 王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6-48,共3页
从古代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画的诗性精神来源于画家儒释道并蓄的性格与思想。古代文人画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审美形态和虚灵静寂的审美特征凸显了其人性、理性、超越性的诗性精神内涵。这种隽永的诗性精神... 从古代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画的诗性精神来源于画家儒释道并蓄的性格与思想。古代文人画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审美形态和虚灵静寂的审美特征凸显了其人性、理性、超越性的诗性精神内涵。这种隽永的诗性精神使当代画家在自然之"道"指引的创作中,通过人生的艺术化实现诗意的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人画 诗性精神 当代绘画 影响
下载PDF
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的抗暴叙事
17
作者 王志耕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53-64,共12页
在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中即形成了反抗暴政的叙事基调,这种基调主要受到东正教文化中圣愚文化和民间文学狂欢化精神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一是对世俗权力的反抗,二是对教会威权的否定。前者的代表性文本是库尔勃斯基给伊凡四世的书信,后者... 在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中即形成了反抗暴政的叙事基调,这种基调主要受到东正教文化中圣愚文化和民间文学狂欢化精神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一是对世俗权力的反抗,二是对教会威权的否定。前者的代表性文本是库尔勃斯基给伊凡四世的书信,后者的代表性文本是阿瓦库姆的《行传》。这些文本从价值立场和诗学形态上都为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叙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 抗暴叙事 库尔勃斯基 阿瓦库姆
下载PDF
浅绛彩瓷艺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昌兵 《陶瓷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51-255,共5页
晚清民国初年 ,浅绛彩瓷盛行。瓷板画是浅绛彩瓷艺的精华 ,代表了浅绛彩瓷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浅绛彩瓷画的题材以山水为多 ,花鸟、人物也有不少。山水题材之艺术风格深受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4个方面 :仿摹文人画用色 ,赭... 晚清民国初年 ,浅绛彩瓷盛行。瓷板画是浅绛彩瓷艺的精华 ,代表了浅绛彩瓷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浅绛彩瓷画的题材以山水为多 ,花鸟、人物也有不少。山水题材之艺术风格深受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4个方面 :仿摹文人画用色 ,赭、绿相间 ,淡抹轻染 ,色调幽浅 ;借鉴文人画构图传统 ,讲究平远、高远或深远 ,以平远法为多 ;表现手法往往以写意为主 ,大量使用皴法 ,注重诗书款印与画面结合 ;突出高洁、淡隐主题 ,意境超凡幽远。浅绛彩花鸟、人物瓷画较多地受当时海派绘画的影响 ,多“松鹤延年”、“国色天香”等迎合市民阶层的吉祥寓意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绛彩瓷画 仿摹 传统文人画 海派绘画 陶瓷艺术
下载PDF
从诗词歌赋管窥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孤独 被引量:2
19
作者 耿炜 周红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5-98,共4页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有大量的关于孤独的话题,同时这些孤独者大都钟情山水,崇尚回归自然。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感与寄身山水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并就此做一些探讨。当中国文人需要一种无所牵绊的自由时,将自己投身于山水...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有大量的关于孤独的话题,同时这些孤独者大都钟情山水,崇尚回归自然。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感与寄身山水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并就此做一些探讨。当中国文人需要一种无所牵绊的自由时,将自己投身于山水,去感受生命最纯粹的存在。中国文人对山水的特殊情感及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孤独感,自古至今延绵不断,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也影响了所有中国人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人 山水诗 孤独 寄托
下载PDF
空间/情节——试论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传统建筑空间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颖颖 王茹 陈林 《华中建筑》 2013年第3期127-129,共3页
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传统建筑空间更加具有人文情怀和叙事性体验,这种特性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展现出的建筑与空间、时间、使用者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容纳事件的发生和展现事件的全过程性。这正与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节"... 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传统建筑空间更加具有人文情怀和叙事性体验,这种特性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展现出的建筑与空间、时间、使用者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容纳事件的发生和展现事件的全过程性。这正与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之意不谋而合。该文试从情节设置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传统建筑空间设计,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由于情节介入而在空间职能、空间形态、空间立意等方面展现出的丰富性与深度,并与相关的西方当代建筑理论类比,指出从情节设计的层面探讨并开展建筑设计是值得发展的一项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古代文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