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南缘金水口群的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锆石U-Pb SHRIMP年龄证据 被引量:94
1
作者 张建新 孟繁聪 +2 位作者 万渝生 杨经绥 董国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7-404,共8页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北缘)原定为金水口群麻粒岩相片麻岩和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SHRIMP测定,确定其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为460Ma±8Ma,而具有深熔成因特征的花岗质岩石深熔作用时间为402Ma±6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金水口群经...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北缘)原定为金水口群麻粒岩相片麻岩和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SHRIMP测定,确定其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为460Ma±8Ma,而具有深熔成因特征的花岗质岩石深熔作用时间为402Ma±6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金水口群经历了早古生代与麻粒岩相变质和深熔作用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原认为是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明显在早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发生了活化作用。花岗质岩石的继承锆石给出了少量太古宙和大量1600~1800Ma之间的年龄,代表了其锆石的主要源区物质年龄,这与祁连—柴达木地区以及扬子地块的地壳形成年龄基本一致,反映柴南缘(东昆仑北缘)的变质基底与扬子克拉通具有明显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南缘 金水口群 麻粒岩相 深熔作用 SHRIMP定年
下载PDF
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 被引量:72
2
作者 肖庆辉 邱瑞照 +3 位作者 邢作云 张昱 伍光英 童劲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7-27,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导致的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传统花岗岩成因观点提出了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大陆地壳生长 深溶作用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 被引量:53
3
作者 肖庆辉 邢作云 +2 位作者 张昱 伍光英 童劲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1-229,共9页
近 10多年来 ,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 ,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 ;花岗岩... 近 10多年来 ,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 ,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 ;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前沿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 ,以期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 ,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 ,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 ,而且可以获得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 (热能 )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 ,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 ,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 ,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开始 ,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大陆地壳生长 深熔作用 构造环境
下载PDF
Re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Petrogenesis of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被引量:65
4
作者 ZHAO ZiFu ZHENG Yong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9期1295-1318,共24页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was formed by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re is a large area of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along this orogenic belt, with em...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was formed by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re is a large area of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along this orogenic belt, with emplacement ages mainly at Late Triassic,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The Late Triassic alkaline rocks and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oids only crop ou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ulu orogen, whereas th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c rocks occur as massive granitoids, sporadic intermedi- ate-mafic intrusive and volcanic rocks throughout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Despite the different ages for their emplacement, the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are all characterized not only by enrichment of LREE and LILE but depletion of HFSE, but also by high initial Sr isotope ratios, low εNd(t) values and low radiogeneic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Some zircons from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granitoids contain inherited magmatic cores with Neoprotozoic and Triassic U-Pb ages. Most of the Cretaceous mafic rocks have zircon δ18O values and whole-rock δ13C values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normal mantle.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with adjacent UHP metaigneous rocks shows that the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mafic rocks hav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features similar to the UHP metagranite and metabasite,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share the diagnostic features of lithospheric source that has 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ir precursors underwent the UHP metamorphism and the post-collisional anatexis, respectivel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depths. Therefore, the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natexis of the subduct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tself beneath the collision-thickened orogen;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s is tectonic collapse of orogenic roots in response to lithospheric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ubduction LITHOSPHERE anatexis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MESOZOIC tectonics UHP metamorphic rocks DABIE-SULU
原文传递
马拉山穹窿的活动时限及其在藏南拆离系-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形成机制的应用 被引量:59
5
作者 张进江 杨雄英 +1 位作者 戚国伟 王德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35-3544,共10页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17~15Ma)指示了马拉山穹窿的最后岩浆侵位时间及可能的穹窿冷却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与藏南拆离系(STDS)中浅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最早侵位年龄,即~35Ma,而STDS下盘U-Pb年龄老于35Ma的浅色花岗岩为增厚地壳重熔成因,表明北喜马拉雅在~35Ma地壳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并暗示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可能存在一更广泛意义的地质事件。~35Ma以前增厚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下地壳渠道流,渠道流活动触发增厚造山楔的垮塌,形成STDS。STDS的伸展减薄引发更大规模浅色花岗岩侵位,花岗岩底辟作用形成了NHGD,本文最年轻U-Pb年龄及40Ar/39Ar年龄(17~15Ma)即代表马拉山的底辟与穹窿作用,之后的构造体制由东西向伸展所取代(始于~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花岗岩 深融作用 渠道流 地质年代 马拉山 藏南拆离系(STDS)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
下载PDF
粤西云炉紫苏花岗岩及其麻粒岩包体的主要特点和成因讨论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斌 庄育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云炉含有麻粒岩包体的紫苏花岗岩出露于粤西云开大山加里东造山带。这种紫苏花岗岩是麻粒岩在水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深熔作用的结果.结晶温度在800℃以上,氧逸度(fo2)和水逸度(fH2O)分别为1.013×108.6P... 云炉含有麻粒岩包体的紫苏花岗岩出露于粤西云开大山加里东造山带。这种紫苏花岗岩是麻粒岩在水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深熔作用的结果.结晶温度在800℃以上,氧逸度(fo2)和水逸度(fH2O)分别为1.013×108.6Pa和45.4MPa,定位深度约17km,单颗粒锆石U-Ph同位素年龄为450±10Ma。岩体中的麻粒岩包体来自紫苏花岗岩源区.反映源区的变质条件为P=0.6~0.69GP8,T=807~836°aH2o=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花岗岩 麻粒岩 成因 矿物包体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哈拉合少岩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4
7
作者 赵庆英 刘正宏 +1 位作者 吴新伟 陈晓锋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1,共6页
通过对大青山哈拉合少岩体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包括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分析等,对岩体形成时代和形成构造环境有了一些认识:锆石U-Pb等时线测年分析结果表明,206Pb/238U表面年龄计权重平均值为261.1 Ma... 通过对大青山哈拉合少岩体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包括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分析等,对岩体形成时代和形成构造环境有了一些认识:锆石U-Pb等时线测年分析结果表明,206Pb/238U表面年龄计权重平均值为261.1 Ma±0.5 Ma,代表哈拉合少岩体侵位时代;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I型与S型混合成因花岗岩,主要由壳源物质重熔形成。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结合形成的构造背景,认为该岩体是在西伯利亚板块向南俯冲与华北板块北缘碰撞晚期的应力松驰阶段形成的,属造山期同碰撞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合少岩体 纳令沟岩体 壳源 重熔 应力松驰阶段
下载PDF
滇西腾冲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35
8
作者 丛峰 林仕良 +2 位作者 李再会 邹光富 耿全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1-658,共8页
报道了滇西腾冲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区域地质和岩相特征表明,片麻状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并经历了后期深熔作用。24颗锆石测得24个年龄数据中,1颗继承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537.5±5.6Ma,2颗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 报道了滇西腾冲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区域地质和岩相特征表明,片麻状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并经历了后期深熔作用。24颗锆石测得24个年龄数据中,1颗继承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537.5±5.6Ma,2颗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为456Ma,3颗深熔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为117Ma,18颗深熔锆石的Robust(Median)206Pb/238U年龄为66.2-+47Ma。上述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古生代,而后在白垩纪发生深熔作用,可能是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片麻状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深熔作用
下载PDF
皖南中生代花岗岩类Nd、Sr、Pb同位素特点 被引量:32
9
作者 邢凤鸣 徐祥 《安徽地质》 1993年第1期35-41,共7页
皖南大面积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其同位素年龄为137Ma(花岗闪长岩)和122Ma(花岗岩)左右。它们均为正常系列岩石,A/NKC=0.98-1.07和σ=1.70-2.40;Nd、Sr、Pb同位素组成为:εNd=-5.1-7.2,I<sub>Sr</sub>=0.708-0.712... 皖南大面积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其同位素年龄为137Ma(花岗闪长岩)和122Ma(花岗岩)左右。它们均为正常系列岩石,A/NKC=0.98-1.07和σ=1.70-2.40;Nd、Sr、Pb同位素组成为:εNd=-5.1-7.2,I<sub>Sr</sub>=0.708-0.712,<sup>206</sup>pb/<sup>204</sup>Pb=18.23-18.34,仅两个花岗岩侵入体的I<sub>Sr</sub>达0.723±。在εNd-I<sub>Sr</sub>图上,各投影点大致水平排列,与基底变质岩的排列方式一致并部分重叠,显示基底变质岩系深熔的特点。伏岭和黄山花岗岩的I<sub>Sr</sub>明显偏高,可能与源岩成份的较高Rb/Sr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Nd.Sr.Pb同位素 深熔作用 皖南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多期深熔作用及动力学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金丽 张泽明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39-1551,共13页
位于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与印度—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之间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经历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研究区可识别出两期深熔作用,第一期为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 位于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与印度—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之间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经历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研究区可识别出两期深熔作用,第一期为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岩脉体,其与围岩一起发生了变质与变形再造,转变成了黑云斜长片麻岩。第二期为含夕线石石榴石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含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脉体。岩石化学成分显示,第一期深熔脉体具有埃达克岩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其 SiO_2=63.81%,Al_2O_3=16.92%,MgO=1.86%,Na_2O=4.22%,K_2O=1.81%,K_2O/Na_2O=0.43,并显示出 LREE 富集、无 Eu异常的 REE 配分模型,同时明显富 Sr(366×10^(-6)),贫 Y(12×10^(-6))和 Yb(0.4×10^(-6)),Sr/Y=30。含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石榴石组成,含少量白云母和黑云母,其全岩 SiO_2=71.14%,Al_2O_3=14.26%,K_2O=0.26%,Na_2O=2.79%,CaO=2.94%,过铝指数 A/CNK=1.40,为典型的过铝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中的大多数锆石具有同心韵律状结晶环带和较高的 Th/U 比值(0.433~1.167),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锆石岩浆结晶域 U-Pb 原位定年给出了64.0±1.0Ma(MSWD=8.7)加权平均年龄;个别锆石变质交生边给出了27.9 Ma 的谐和年龄,同时具有较低的 Th/U 比值(0.019),应代表后期叠加的变质热事件年龄。含石榴石斜长石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发育同心韵律状环带,而且具有较高的 Th/U 比值(0.196~1.212),所获得的谐和年龄在27.0~34.1Ma 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9.3±0.9 Ma),应代表过铝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因此,我们认为拉萨地体东南缘变质基底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深熔作用,第一期发生在约65Ma,在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拉萨地体碰撞的动力学体制下,拉萨地体下地壳加厚和升温,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了埃达克岩质的花岗闪长岩浆;第二期混合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埃达克岩 过铝花岗岩 动力学 拉萨地体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湖南锡矿山地区云斜煌斑岩及其花岗岩包体的意义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良士 胡雄伟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5,共5页
湖南锡矿山地区云斜煌斑岩是属碱钙性系列的基性岩脉,其在上侵时捕获了石灰岩包体而发生局部同化混杂,致使煌斑岩褪色蚀变。同时,对岩石包体特征、黑云母与锆石年代,Pb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锡矿山深部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 湖南锡矿山地区云斜煌斑岩是属碱钙性系列的基性岩脉,其在上侵时捕获了石灰岩包体而发生局部同化混杂,致使煌斑岩褪色蚀变。同时,对岩石包体特征、黑云母与锆石年代,Pb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锡矿山深部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而云斜煌斑岩是在花岗岩浆尚未完全固结时上侵,形成于成矿期末或成矿后;该煌斑岩不是地幔岩浆分异产物,而是中元古代地壳重熔形成的。据推断,在中生代该地区深部有一次较大地质热事件,并对成岩、成矿发生了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斜煌斑岩 锡矿山 花岗岩包体 同化混染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质火山岩地球化学:下地壳熔融成因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晓勇 郭锋 +2 位作者 范蔚茗 王岳军 李超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岩表现出LREE富集和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 ,富集LILE (Ba、K和Sr)、和亏损Nb Ta、Th U和Ti,Sr Nd同位素组成富集 (87Sr/ 86Sr(t) =0 .70 6 38~ 0 .70 6 72 ,Nd(t) = 1 6 .3~ - 1 5 .7)。结合所表现出的明显Nb/T...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岩表现出LREE富集和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 ,富集LILE (Ba、K和Sr)、和亏损Nb Ta、Th U和Ti,Sr Nd同位素组成富集 (87Sr/ 86Sr(t) =0 .70 6 38~ 0 .70 6 72 ,Nd(t) = 1 6 .3~ - 1 5 .7)。结合所表现出的明显Nb/Ta分馏和高的Zr/Sm比值 ,认为它们来源于大陆下地壳含石榴子石的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而成 ,主要的残留相为石榴子石 +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根据地壳岩石熔融实验研究结果 ,西山地区东岭台组粗面岩的熔融要求有外来的热源参与 ,与区域上同时代发生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具时空上的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下地壳 部分熔融作用 粗面岩 早白垩世 北京西山
下载PDF
内蒙卓资山地区深熔作用形成的石榴混合花岗岩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陶继雄 胡凤翔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2年第1期59-64,共6页
内蒙古卓资山地区太古宙高级变质区中分布着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混合花岗岩体 ,其产出严格受孔兹岩系层位控制。岩体中含有大量矽线石榴片麻岩残留体 ,二者界线模糊 ,具渐变过渡的特征。花岗岩中富含石榴石 ,具斑杂状构造 ,浅色组分 (熔体 ... 内蒙古卓资山地区太古宙高级变质区中分布着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混合花岗岩体 ,其产出严格受孔兹岩系层位控制。岩体中含有大量矽线石榴片麻岩残留体 ,二者界线模糊 ,具渐变过渡的特征。花岗岩中富含石榴石 ,具斑杂状构造 ,浅色组分 (熔体 )含量偏高 ,暗色组分 (难熔组分 )显著减少 ,但在残留体中 ,暗色组分有富集现象。岩石化学成分富铝Al2 O3含量 10 .6 1%~ 17.10 % ,A NKC =1.2 9~ 1.81;离子半径小、熔融活化度低的微量元素Cr、Ni、Cu、Co、V、Zr含量极低 ,而一些熔融活化度高、大离子半径的微量元素Sr、Ba含量明显偏高。HREE含量偏低 ,δEu具正异常 ;87Sr 86 Sr=0 .72 0 4 2~ 0 .72 933。形成混合花岗岩的温度为 735~ 785℃ ,压力范围可能为8.6~ 9.7Kb(1b =10 5Pa)。这一类独特的“石榴混合花岗岩” ,不是因熔融体占绝对优势的典型岩浆侵入结晶而成 ,而是孔兹岩系变质岩层就地深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混合花岗岩 孔兹岩系 麻粒岩相 深熔作用 卓资山地区 内蒙古 变质作用
下载PDF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被引量:23
14
作者 任留东 王彦斌 +3 位作者 杨崇辉 韩娟 颉颃强 李林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05-2014,共10页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注入式混合岩化 花岗岩 麻山杂岩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Geological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of Indo-Chinese strike-slip movement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被引量:20
15
作者 LI Haibing YANG Jingsui +6 位作者 XU Zhiqin WU Cailai WAN Yusheng SHI Rendeng Juhn G.Liou P.Tapponnier Trevor R.Ireland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期27-32,共6页
A set of granitic and amphibole mylonite are exposed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The 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 these rock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syntectonic anatex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left-lat- eral strike-s... A set of granitic and amphibole mylonite are exposed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The 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 these rock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syntectonic anatex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left-lat- eral strike-slip shear,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ductile transpress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zircon sorted from the mylonite formed with syn-shear anatexis. Among them, one is the anatectic long co-lumnar zircon and another is the residual metamorphic sub-rounded columnar zircon. Two groups of age for single zircon measured by ion microprobe (SHRIMP) are obtained: one is 461-547 Ma for the sub-rounded columnar residual metamorphic zircon, and the other is 239-244 Ma for the long-columnar anatectic zircon. This type of zircon is direc-tionally spread in rock, and the long axis direction of its crystal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stretching lineation, represent-ing the direction of tectonic stres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ike-slip. 40Ar-39Ar age of the directional growth horn-blende in the same mylon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yn Tagh fault zone SYNTECTONIC anatexis MYLONITE zircon directional spread U-Pb SHRIMP age AR-AR age.
原文传递
滇西腾冲地块东南缘高黎贡山群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6
作者 林仕良 丛峰 +1 位作者 高永娟 邹光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8-263,共6页
分布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片麻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深熔和糜棱岩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深熔锆石的特征。在取得的15个锆石年龄数据中,14个数据的206Pb/238U年龄为454.4~546.7Ma,平均年龄为489Ma±16Ma,... 分布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片麻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深熔和糜棱岩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深熔锆石的特征。在取得的15个锆石年龄数据中,14个数据的206Pb/238U年龄为454.4~546.7Ma,平均年龄为489Ma±16Ma,仅1个数据为261.9Ma。测试结果表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岩石在早古生代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包括混合岩化),而这正是泛非事件在腾冲地块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腾冲地块 片麻岩 深熔作用 I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滇西北碰撞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赵大升 刘祥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滇西北地区碰撞造山带中出露两个火山岩系,即中三叠世攀天阁组和晚三叠世崔依比组。对其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攀天阁组由酸性火山岩组成,来源于陆壳,是在陆-陆对接碰撞时期受强烈挤压促使地壳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崔依比组具“双峰式... 滇西北地区碰撞造山带中出露两个火山岩系,即中三叠世攀天阁组和晚三叠世崔依比组。对其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攀天阁组由酸性火山岩组成,来源于陆壳,是在陆-陆对接碰撞时期受强烈挤压促使地壳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崔依比组具“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特征,来源于亏损地幔,是碰撞后拉伸,由于深部的张裂促使地幔发生局部熔融生成原始岩浆,经结晶分离作用,在上升过程中有陆壳物质混染的情况下,以玄武岩和流纹岩相互交替喷溢到地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深熔作用
下载PDF
西藏吉塘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陶琰 毕献武 +3 位作者 李金高 朱飞霖 廖名扬 李玉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63-2774,共12页
沿澜沧江结合带发育一条长达1000余千米的印支期澜沧花岗岩带,吉塘岩体位于该带北段,产出在吉塘以西约3km,轴向NNW,侵位于古元古代吉塘群变质岩系中,长70km,宽2~10km、出露面积341km2。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Rb-Sr等时线... 沿澜沧江结合带发育一条长达1000余千米的印支期澜沧花岗岩带,吉塘岩体位于该带北段,产出在吉塘以西约3km,轴向NNW,侵位于古元古代吉塘群变质岩系中,长70km,宽2~10km、出露面积341km2。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220Ma。本文对吉塘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塘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吉塘岩体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含量63%~71%,平均66.5%,Na2O含量2.8%~4.2%,K2O含量1.7%~3.4%,铝饱和指数A/CNK=1.09~1.48,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1.5%~5.6%,微量元素组成类似于片麻岩质的中地壳。(87Sr/86Sr)i值为0.7280~0.7395,εNd(i)为-14.1~-16.2,指示岩浆源区为地壳物质,成因上与俯冲作用无关,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在2.0Ga左右,与昌都陆块变质基底古元古代吉塘群的原始形成年代相当,岩体Sr、Nd同位素组成也与变质基底吉塘群片麻岩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岩浆源岩为变质杂砂岩成分的古元古代吉塘群片麻岩,其原岩建造主要是火山弧成因的英安岩或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微量元素组成指示为黑云母脱水熔融。分析认为岩浆形成于地壳加厚增温环境下的地壳深熔作用,构造上与板块碰撞后的环境相联系。支持澜沧江构造带为冈瓦纳与扬子大陆边缘多岛弧系统的边界即古特提斯主洋盆的观点。澜沧江洋的闭合时间早于澜沧花岗岩带的形成年龄220Ma,根据构造带上相关研究成果,倾向于认同碰撞时间在28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塘花岗岩 澜沧江 深熔作用 昌都 三江特提斯
下载PDF
地壳深熔(anatexis)与花岗岩对下地壳的示踪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勇胜 高山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8,共9页
地壳分异演化与熔融作用密切相关。熔融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缺流体的熔融和流体相存在条件下的熔融,前者是壳内分异的主导方式。区域应力是控制熔体分凝、提取的主要因素。熔体成分受母岩及残余矿物组合、熔融的温压条件共同控制。花... 地壳分异演化与熔融作用密切相关。熔融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缺流体的熔融和流体相存在条件下的熔融,前者是壳内分异的主导方式。区域应力是控制熔体分凝、提取的主要因素。熔体成分受母岩及残余矿物组合、熔融的温压条件共同控制。花岗岩是地壳熔融的主要产物,在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对母岩有很强的继承性,加之其取样规模大,因而弥补了其它方法示踪下地壳成分的不足,利用深熔火成岩同位素组成可以对深部地壳成分及演化予以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分凝 提取 花岗岩 下地壳 示踪作用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早期榴云片麻岩(大青山表壳岩)深熔作用:地质、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马铭株 董春艳 +3 位作者 徐仲元 谢士稳 刘敦一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35-1548,共14页
大青山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中段,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系(上乌拉山岩群)十分发育。近年来,在上乌拉山岩群中分辨出一套古元古代早期变质碎屑沉积岩(大青山表壳岩,榴云片麻岩),它们遭受强烈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古元古... 大青山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中段,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系(上乌拉山岩群)十分发育。近年来,在上乌拉山岩群中分辨出一套古元古代早期变质碎屑沉积岩(大青山表壳岩,榴云片麻岩),它们遭受强烈变质变形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古元古代早期石榴石花岗岩。包头哈德门沟是古元古代早期榴云片麻岩典型出露区,并有古元古代早期石榴石花岗岩(哈德门沟石榴石花岗岩)形成。由榴云片麻岩经深熔榴云片麻岩再到石榴石花岗岩,浅色体增多,石榴石增多且颗粒增大,黑云母减少,石榴石包裹黑云母、石英、斜长石等矿物。石榴石岩的锆石呈浑圆状,普遍具核-幔-边或核-边结构,碎屑锆石年龄为~2.5Ga,变质锆石年龄为~2.45Ga和~1.90Ga。锆石形态、内部结构和年龄与榴云片麻岩、深熔榴云片麻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中的锆石类似,但记录了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事件年龄。石榴石花岗岩与榴云片麻岩和深熔榴云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总体上类似,高Al2O3含量和FeO T/MgO比值,CaO含量和K2O/Na2O比值存在较大变化,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和Ti。研究表明:1)浅色体和石榴石花岗岩中的石榴石是黑云母转熔的产物,并非岩浆结晶形成的;2)石榴石岩是在石榴石花岗岩岩浆形成之后进一步演化过程中石榴石不断地发生运移、分异和聚集的结果;3)尽管哈德门沟石榴石花岗岩具有一定或较大的规模,但具有深熔岩浆的性质;4)石榴石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变化与熔融母岩组成变化和深熔及岩浆演化过程中残余矿物相石榴石、锆石局部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榴云片麻岩 石榴石花岗岩 石榴子岩 SHRIMP定年 地球化学 大青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