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001方案临床报告 被引量:12
1
作者 汤静燕 潘慈 +6 位作者 薛惠良 陈静 董璐 周敏 向润娥 顾龙君 王耀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分析2001方案短程化疗对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间变大细胞型淋巴瘤(ALCL)的疗效。方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报道及本研究组前期CCCG-97方案结果,对CCCG-97方案的适应证、分组标准、治疗强度及治疗时间进行修正,制定B-NHL2... 目的分析2001方案短程化疗对儿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间变大细胞型淋巴瘤(ALCL)的疗效。方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报道及本研究组前期CCCG-97方案结果,对CCCG-97方案的适应证、分组标准、治疗强度及治疗时间进行修正,制定B-NHL2001方案。根据分期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将患儿分为低危组(R1组)、中危组(R2组)和高危组(R3组),分别接受3、5和6个疗程的短程化疗。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明确诊断为B-NHL(伯基特型、弥漫大B细胞性和未能进一步行病理形态分型)和ALCL的连续首诊病例进行分析。随访至2007年12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研究期间纳入48例患儿,有3例(Ⅰ期1例,Ⅲ期2例)在1个疗程化疗好转后家长决定终止治疗未进入统计。有效数据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10个月至15.5岁,平均7.1岁,中位年龄6.3岁;Ⅰ期2例,Ⅱ期17例,Ⅲ期18例,Ⅳ期8例;R1组2例,R2组14例,R3组29例。原发部位:腹腔23例,鼻咽部7例,外周淋巴结7例,皮下组织1例,纵隔1例,腮腺2例,股骨、髋骨各1例,右胸壁1例,广泛胸腹腔病变难以确定原发病灶1例。病理分型:伯基特型14例,弥漫大B细胞性13例,ALCL3例,B细胞性(非淋巴母细胞性,未能进一步行病理形态分型)15例。2个疗程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41例;因有残留病灶而在3个疗程化疗后行2次手术,病理活检证实无肿瘤细胞确定为CR2例。CR率为95.6%(43/45例)。2例(Ⅲ、Ⅳ期各1例)未获CR,其中1例3个疗程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行2次手术,病理活检证实仍为肿瘤组织。随访至2007年12月,40/43例(88.9%)持续CR中,均已完成治疗。随访6~77个月,平均2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复发3例(Ⅲ期2例,Ⅳ期1例),其中1例为盆腔原发部位复发、1例骨髓复发、1例转移性脑膜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诊断后5、6和8个月。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性 间变大细胞性 儿童
下载PDF
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晓静 安晓静 +2 位作者 马恒辉 吴波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姜锦贵 朱伦 +5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安晓静 杨杰 马恒辉 吴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肿块;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示CD30均(+),大多数CD3和/或CD43(+),部分EMA、GranB和perforin(+),ALK、CKpan、CD20、CD79a、HMB45、CD68、CD15和CD117(-)。13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再辅助以化疗和∕或放疗;9例随访时间5~55个月,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ALCL是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8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冲 赵丹青 +3 位作者 张炎 王为 张薇 周道斌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48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37(18~79)岁。ALK^(+)ALCL 1...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48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37(18~79)岁。ALK^(+)ALCL 14例(29.2%),ALK^(-)ALCL 34例(70.8%),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比例达79.2%,68.8%存在B症状,结外器官受累常见,54.2%存在>1个结外器官受累。48例患者中46例接受化疗,一线化疗方案包括GDP-ML方案6例,CHOEP/CHOP方案27例,西达本胺联合CHOP/CHOEP方案10例,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P方案3例,一线化疗完全缓解(CR)率为57.8%,总有效率为71.1%。中位随访时间为37(1~101)个月,整组患者1年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41.2%,1年及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1.1%和63.2%。ALK^(+)ALCL组相比ALK^(-)ALCL组除发病年龄更为年轻外(中位发病年龄25岁vs 50岁),其余临床特征相似,ALK^(+)ALCL组一线化疗的CR率及OS率均显著优于ALK^(-)ALCL组(CR率:85.7%vs 41.2%,P=0.003;3年OS率:92.3%vs 51.8%,P=0.040)。为排除年龄干扰,对<40岁的ALCL患者进行亚组分析,ALK^(+)ALCL组的OS率仍显著优于ALK^(-)ALCL组(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ALK表达为影响OS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此外,ECOG评分和肺部受累为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肺部受累的ALCL患者一线化疗CR率低(36.4%),且远期生存情况较差(中位OS为8个月,3年OS率为31.1%)。结论:ALCL整体较其他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良好。ALK^(+)ALCL患者在化疗有效率和生存方面均显著优于ALK^(-)ALCL患者。除ALK表达提示良好预后外,ECOG评分和肺部受累为影响AL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在CHOP类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CD30单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新药为目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化疗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貌似结核性脑膜炎的系统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5
作者 杨莹雪 王雅杰 +1 位作者 朴月善 林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463-467,共5页
目的报道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脑膜炎的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诊治经过,以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表现为发热、头痛、颅压升高,曾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系统型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经... 目的报道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脑膜炎的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诊治经过,以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表现为发热、头痛、颅压升高,曾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系统型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经过。结果本例患者38岁男性,以头痛、持续颅内压升高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发热、体质量下降、淋巴结增大等全身症状、脑脊液白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增高、葡萄糖下降,给予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后病情仍反复,最终通过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系统型ALK阴性ALCL。结论系统型ALK阴性ALCL以脑部病变为首发症状者误诊率高,对于不符合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病程和转归特点,伴有发热、体质量下降、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到淋巴瘤可能,积极行病理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脑膜炎 结核
下载PDF
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雷军 姚丽青 +1 位作者 吴在增 齐兴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 免疫表型
下载PDF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志毅 程静 +3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马恒辉 周航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7-420,I0010,共5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预后
下载PDF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CXCR5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8
作者 夏志雄 周小鸽 +2 位作者 郑媛媛 张燕林 谢建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和10例ALK阴性ALCL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CXCR5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CHL中,31例CXCR5阳性(93.94%):其中结节硬化型15例(15/16,93.75%)、混合细胞型12例(12/13,92.31%)、淋巴细胞丰富型2例,淋巴细胞消减型2例。CHL中CXCR5的表达情况分别为:33例CD30阳性和PAX5弱阳性中31例阳性(93.94%);14例CD15阴性中12例阳性(85.71%);26例CD20阴性中24例阳性(92.31%);6例LMP1阴性中5例阳性;11例EBER阴性中10例阳性(90.91%)。对照组20例ALCL中,肿瘤细胞CXCR5均阴性。结论CHL中CXCR5阳性率较高,当肿瘤细胞中CD15、LMP1和CD20阴性,或EBER阴性时,CXCR5仍有较高的阳性率,有助于CHL的诊断。尤其是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不典型的CHL病例,可借助免疫组化标记CXCR5与ALCL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XCR5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有症状毛面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筛查流程研究
9
作者 张文超 谢江淼 +4 位作者 夏泽楠 张明子 龙笑 王晓军 曾昂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4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有症状毛面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筛查流程, 为毛面乳房植入物患者的管理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有症状毛面乳房植入物患者23例, 年龄29~52岁, 平均36.2岁。... 目的探讨有症状毛面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筛查流程, 为毛面乳房植入物患者的管理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有症状毛面乳房植入物患者23例, 年龄29~52岁, 平均36.2岁。所有患者均同意手术取出假体, 术前或术中对假体周围积液、包膜组织行细胞学、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完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筛查流程。结果 23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乳房假体周围积液, 积液量20~130 ml, 其中合并包膜挛缩者7例。术中完整取出假体及周围包膜组织, 假体周围积液及包膜组织病理检测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 30、ALK)病理学筛查结果均为阴性。术后无出血、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结论对有症状乳房毛面假体植入患者开展个性化临床筛查流程。重视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植入 毛面乳房植入物 筛查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文传递
淋巴瘤患者行干细胞移植联合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
10
作者 徐丽 万滢 +2 位作者 阮海涛 雷路 陈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
目的 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完善治疗前的护理评估,重点落实预处理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及植入综... 目的 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6例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完善治疗前的护理评估,重点落实预处理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及植入综合征的护理,并将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治疗过程。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造血干细胞,外周血中检测到持续性CAR30转基因,其中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均为Ⅰ级,未观察到神经毒性。随访20.4(12.1,34.4)个月,患者均存活并保持其反应性。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抗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输注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高度活性,护理在治疗各阶段以及毒副反应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口腔黏膜炎 腹泻 血液病护理
下载PDF
Atypical anastomotic malignancies of small bowel after subtotal gastrectomy with BillorthⅡgastroenterostomy for peptic ulcer: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5
11
作者 Efstathios Kotidis Orestis Ioannidis +3 位作者 Manousos George Pramateftakis Konstantinos Christou Ioannis Kanellos Konstantinos Tsal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7期194-201,共8页
AIM To present patients who developed small-bowel malignancy at the level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decades after a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ulcer,to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and to attempt to interpret th... AIM To present patients who developed small-bowel malignancy at the level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decades after a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ulcer,to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and to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reasons those cancers developed to these postsurgical non-gastric sights.METHODS For the current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the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records dated from January 1,1993 to December 31,2017 of our department were examined,searching for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mall-bowel malignancy to identify those who have undergone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benign peptic ulcer.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also conducted using Pub Med,EMBASE,and Cochrane Library to identify similar cases.RESULTS We identified three patients who had developed smallintestine malignancy at the level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decades after a subtotal gastrectomy with Billroth Ⅱ gastroenterostomy for benign peptic ulcertwo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originated in the Braun anastomosis and one patient with lymphoma of the efferent loop.All three patients were submitted to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 with Roux-en-Y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In the literature review,we only found one case of primary small-intestinal cancer that originated in the efferent loop after Billroth Ⅱ gastrectomy because of duodenal ulcer but none reporting Braun anastomosis adenocarcinoma following partial gastrectomy for benign disease.We also did not find any case of efferent loop lymphoma following gastrectomy.CONCLUSION Anastomotic gastric cancer following distal gastrectomy for peptic ulcer is a well-established clinical entity.However,malignancies of the afferent or efferent loop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are extremely uncommon.The substantial diversion of the potent carcinogenic pancreaticobiliary secretions through the Braun anastomosis and the stomach hypochlorhydria,a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carcinogenic factors from food,are the two most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stomotic cancer Efferent loop Braun ANASTOMOSIS Adenocarcinoma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下载PD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K-Negative Presenting in the Rectum: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3
12
作者 Komal Galani Suryakanth R. Gurudu +1 位作者 Longwen Chen Katalin Kelemen 《Ope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ALK-nega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LK-) is a CD30+ T-cell neoplasm composed of large lymphoid cells with abundant cytoplasm and pleomorphic nuclei that lacks expression of ALK protein. We describe a c... ALK-nega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LK-) is a CD30+ T-cell neoplasm composed of large lymphoid cells with abundant cytoplasm and pleomorphic nuclei that lacks expression of ALK protein. We describe a case of ALCL, ALK-with primary involvement of the rectum in a 37 year old man, where the original diagnosi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colonoscopic biopsy. T-cell lymphomas are rare in the colorectal area and besides ALCL, thei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s enteropathic T-cell lymphoma,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NK/T cell lymphoma, or NK-cell enteropathy. In addition, syncytial variant of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or a pleomorphic CD30-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hould also be ruled out. We discuss pitfalls of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rrect diagnosis of ALCL in the colon is important to avoid a colorectal surgery for an assumed adenocarcinoma, and to open the possibility for lymphoma-directed chem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CD30+ lymphoma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下载PDF
膀胱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汪浩 李步堂 +5 位作者 迟辰斐 姜心诚 叶惟靖 陈奇 杨国良 薛蔚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通过分享1例膀胱原发的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患者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泌尿外科和血液科的诊疗过程,提高对ALK-ALCL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 目的通过分享1例膀胱原发的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患者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泌尿外科和血液科的诊疗过程,提高对ALK-ALCL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疾病的发病特点、诊治方案和预后。结果该例患者为青少年男性,以反复肉眼血尿伴右侧腰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膀胱肿物,经膀胱肿瘤电切术予以减瘤,同时明确病理为ALK-ALCL,经过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病情持续缓解,且复查过程中肿瘤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原发的ALK-ALCL十分罕见,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本例患者成功的诊疗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怀疑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是否应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
14
作者 刘雨欣 孙佳铭 +4 位作者 刘佳佳 邱岑 崔俊祺 郑丹宁 余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519,共6页
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是一种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尽管亚洲报道的BIA-ALCL病例很少,但尽早诊断至关重要。包膜内积液中ALK^(-)和CD30^(+)T细胞数>10%是其重要诊断标准。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是辅助复杂T细... 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是一种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尽管亚洲报道的BIA-ALCL病例很少,但尽早诊断至关重要。包膜内积液中ALK^(-)和CD30^(+)T细胞数>10%是其重要诊断标准。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是辅助复杂T细胞疾病病理诊断和免疫诊断的常用手段,但在BIA-ALCL早期是否存在TCR基因单克隆重排目前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了1例双侧假体隆乳术后20余年的56岁女性患者,因左侧乳房变硬、增大伴轻微刺痛于2023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MRI提示假体破裂,遂于2023年2月2日行双侧假体取出术。患者左侧假体包膜积液病理切片中发现少量ALK^(-)和CD30^(+)T细胞,TCRγ基因重排呈单克隆性,疑为BIA-ALCL早期改变,需要长期随访。作者建议对怀疑为BIA-ALCL的患者在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检查的同时应进行TCR基因重排检测,可以为此类患者的诊治和必要的长期随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乳房假体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 血清肿
原文传递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帅羚 杨海燕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较强的CD30阳性T细胞淋巴瘤。根据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表达状态,可将ALCL分为ALK阳性(ALK+ALCL)和ALK阴性(ALK-ALCL),二者...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较强的CD30阳性T细胞淋巴瘤。根据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表达状态,可将ALCL分为ALK阳性(ALK+ALCL)和ALK阴性(ALK-ALCL),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机制、预后和治疗均有所不同。近年来,人们发现了ALK-ALCL预后相关的遗传学异常,如DUSP22和P63基因重排。对于复发/难治性ALCL也有许多新药可供选择,如brentuximab vedotin、克唑替尼、pralatrexate等。本文将对ALCL的诊治及其目前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0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英坤 俞文娟 +3 位作者 刘辉 韦菊英 钱文斌 金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①40例患者中... 目的分析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①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中位年龄41(14~67)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36例(90.0%),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3例(57.5%);25例(62.5%)有B症状,发热最为常见,其次为消瘦、盗汗;38例(95.0%)有结外侵犯;25例(62.5%)LDH升高;25例(62.5%)Ki-67≥80%;ALK阳性22例(55.0%),中位年龄29(14~67)岁,ALK阴性18例(45.0%),中位年龄51.5(19~67)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40例患者均接受化疗,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18例,ECHOP(依托泊苷+CHOP)方案12例,其他方案10例;26例(65.0%)获得完全缓解(CR),ALK阴性(P=0.029,OR=13.458)和Ki-67≥80%(P=0.04,OR=14.453)是CR的独立影响因素,ECHOP方案的CR率高于CHOP方案[83.3%(10/12)对38.9%(7/18),P=0.026]。③LDH水平、IPI评分、ALK表达情况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CL发病男性居多,青少年至中老年均有发病,ALK阳性中年轻患者居多,诊断时临床分期晚,多数患者有结外侵犯,半数以上患者有B症状、LDH升高、Ki-67高表达;ALK表达与否、Ki-67表达水平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可影响疗效,LDH水平、IPI评分、ALK表达与否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可影响PFS和OS;ECHOP是较优的化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合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17
作者 朱影 李建英 +5 位作者 史奎竹 杨杰 周岩 郭丽改 海丽娜 吴维海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2267-2271,共5页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其特征是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是一种弥漫性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常包括体质性症状(发热、乏力、骨痛及盗汗等)、贫血及脾大、髓外造血等。好发于中老年...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其特征是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是一种弥漫性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常包括体质性症状(发热、乏力、骨痛及盗汗等)、贫血及脾大、髓外造血等。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0.3~0.6/10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ALK阴性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ALK与儿童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婵娟(综述) 赵强(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危患儿预后差,且手术及放化疗等主要治疗手段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靶向治疗以其可靠的疗效和轻微的毒副反应成为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异常与多种儿童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LK的异常形式主要包括基因融合、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增加。随着ALK抑制剂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针对ALK异常的靶向治疗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ALK在儿童恶性肿瘤中的异常以及与其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神经母细胞瘤 横纹肌肉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儿童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与clust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文涛 陆永明 +5 位作者 周晓燕 李小妹 姚晓红 李百周 张太明 金爱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9-4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 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EEF1G/ALK 融合基因的鉴定与检测
20
作者 何竞 刘丰 +3 位作者 张彩艳 郭丽改 刘英 郑勤龙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360-365,377,共7页
目的明确1例伴少见ALK融合基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分子诊断,建立该融合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锚定多重PCR的二代测序技术,鉴定患儿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中ALK基因的伙伴基因。建立EEF1G/ALK融合基因实时... 目的明确1例伴少见ALK融合基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分子诊断,建立该融合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锚定多重PCR的二代测序技术,鉴定患儿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中ALK基因的伙伴基因。建立EEF1G/ALK融合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的重复性、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性能评价。在此基础上检测此患儿肿瘤组织、骨髓、外周血和脑脊液EEF1G/ALK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经二代测序鉴定该患儿肿瘤细胞EEF1G/ALK融合基因阳性,Sanger测序验证为EEF1G Exon 6和ALK Exon 20的融合。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定量限为40拷贝/体系;弱阳性标本和强阳性标本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0.52%和0.17%;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1.32%和1.14%,重复性好;检测其他ALK融合阳性标本结果为阴性,特异性好。复发时送检的淋巴结穿刺组织和外周血的融合基因定量检测结果为138.92%和0.0039%,其余检测为阴性。结论明确此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为少见EEF1G/ALK融合基因阳性。建立的EEF1G/ALK融合基因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完全满足融合基因MRD监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EEF1G/ALK融合基因 二代测序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