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芒市艾滋病/肺结核双重感染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曹东冬 许庆良 +7 位作者 徐翠萍 杜本丽 李如轩 王斌 任达 段松 杨玲 何纳 《医学动物防制》 2013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分析芒市艾滋病/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简称双感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2011年芒市报告的双感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及相关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双感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报告双感患者56例,死亡14例,其中因... 目的分析芒市艾滋病/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简称双感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2011年芒市报告的双感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及相关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双感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报告双感患者56例,死亡14例,其中因艾滋病及相关症状死亡12例,病死率为21.4%。死亡时间最短为11d,最长为917d,满一年、满二年和满三年的死亡概率分别为0.11、0.08、0.11;统计学检验发现双感患者的机构(P=0.186);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水平≤200个/μl(P=0.000)、涂阳患者(P=0.004)的病死率较高。结论芒市双感患者监测工作滞后,病死率较高,患者的文化、机能状况、结核病变程度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结核 双重感染 死亡分析 HIV MTB
原文传递
固原市2006~2009年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3
2
作者 惠芳 海霞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究固原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现状、相关因素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为制定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固原市连续4年的5岁以下儿童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儿童死亡以婴... 目的:探究固原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现状、相关因素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为制定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固原市连续4年的5岁以下儿童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特别是新生儿死亡占较高的比例。1967例死亡儿童中,新生儿死亡1 307例,占66.4%。死因主要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结论:①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妇幼卫生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质量。②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异常已成为影响5岁以下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孕前、孕期健康教育,对引起先天性异常的各种因素要及时干预、预防,减少出生缺陷。③预防早产和窒息,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规范产时监护,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④做好儿童系统管理,预防和控制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从而达到降低儿童死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岁儿童 新生儿 死亡分析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江永县1981~2009年孕产妇死亡分析
3
作者 曾一平 胡宗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9期164-16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江永县28年孕产妇死亡分析,找出孕产期保健与产科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收集江永县1981~2009年活产总数98720名,孕产妇死亡63例;采用个案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江永县28年孕产妇死亡分析,找出孕产期保健与产科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收集江永县1981~2009年活产总数98720名,孕产妇死亡63例;采用个案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28年来本县孕产妇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情况。结果:28年中江永县孕产妇总死亡率为63.81/100000,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不稳定。经专家评审可避免死亡26例,占41.27%;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1例,占33.33%;不可避免死亡16例,占25.4%;孕产妇死亡顺位为产科出血(占44.44%)、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心脏病、肝脏病)。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尤其是计划外妊娠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和一次转诊到位,提高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急救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死亡原因 死亡地点 死亡分析
下载PDF
减寿年数指标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永坚 戴惠玲 何圣香 《职业医学》 1998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采用PYLL指标对某钢铁企业7年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指标简单易行、快速、准确,并能有效地表明职业人群寿命损失原因及其高峰年龄,还可以进行年龄、性别的调整计算。因此,建议在职业流... 本文采用PYLL指标对某钢铁企业7年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指标简单易行、快速、准确,并能有效地表明职业人群寿命损失原因及其高峰年龄,还可以进行年龄、性别的调整计算。因此,建议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PYLL可作为健康监护和病因研究筛选的常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寿年数 死因分析 职业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6—2013年北京市延庆县脑血管病死亡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志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3期345-347,350,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延庆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状况,探索脑血管病死亡特点,为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延庆县8年间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减寿年数、减寿率等,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软... 目的了解北京市延庆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状况,探索脑血管病死亡特点,为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延庆县8年间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减寿年数、减寿率等,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软件进行趋势预测。结果 2006—2013年延庆县总死亡13 320人,其中脑血管病死亡3 909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35%,平均死亡率为174.79/10万。近8年来,脑血管病死亡一直居死因顺位之首。男性死亡2 259人,死亡率199.40/10万;女性死亡1 650人,死亡率为149.52/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年龄组明显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2013与2006年相比减寿2 238人年,减寿率7.99‰,分别较2006年增加66.39%,65.77%。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预测,今后几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仍有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结论脑血管病的预防是延庆县慢病防控工作的重点,要从低年龄开始,从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和控制率开始,从根本上解决脑血管病死亡率高的问题。另外,要积极落实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防止伤残的三级预防。加强对人群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他们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预防或减轻脑血管病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死亡分析 灰色系统 趋势预测
原文传递
台山市463例HIV/AIDS死亡状况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月仙 余大年 +2 位作者 刘仲昌 方健玲 赵卫文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904-90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 目的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463例,其中男性占90.93%,年龄30~39岁所占比例最多(41.47%),注射吸毒途径感染占85.53%。性途径感染者确认后2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4.55%,高于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者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P<0.01)。死亡时为AIDS的占65.66%,当年报告为AIDS死亡的构成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未进行CD4检测的个案占68.68%(318/463)。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10.98%,大大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42,P<0.0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个案占32.40%。45.39%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结论加强艾滋病哨点监测和个案的随访,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死亡分析
原文传递
舟山群岛新区不同时期住院患者死亡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邱林 《中国医院统计》 201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住院死亡患者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疾病防治、临床研究和病种质量监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4年出院病历资料,共计416021例,其中死亡1286例。按出院时间分为2006--2010年、2011_2014年两个时期,利用Excel和SPSSl...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住院死亡患者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疾病防治、临床研究和病种质量监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4年出院病历资料,共计416021例,其中死亡1286例。按出院时间分为2006--2010年、2011_2014年两个时期,利用Excel和SPSSl6.0对比分析死亡年龄、性别、死因构成等情况。结果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r=-0.81,P〈0.0001),2006--2010、2011-2014年住院病死率分别为0.34%和0.28%(P〈0.0001),男性病死率分别为0.52%和0.42%(P=0.001),呈逐年下降趋势(r=-0.74,P〈0.0001),女性病死率分别为0.17%和0.15%;6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为0.85%和0.56%P〈0.0001);死亡疾病前3位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病种前3位分别为颅脑损伤、肺恶性肿瘤和冠心病(2006--2010),颅脑损伤、肺恶性肿瘤和脑梗死(2011-2014)。结论应做好45岁以上人群的“三早”防治;加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的防治;深入开展交通伤患者院前、院内救治研究;普及交通安全教育,鼓励佩戴安全头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分析 死因谱 病死率 住院患者
下载PDF
濉溪县2013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8
作者 董静 郑彬 +1 位作者 董建元 张思华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了解濉溪县居民的死因特点,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对濉溪县2013年死亡居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濉溪县共网络报告死亡5 557人,总死亡率为517.66/10万,标化死亡率505.02/10万,男... 目的了解濉溪县居民的死因特点,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对濉溪县2013年死亡居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濉溪县共网络报告死亡5 557人,总死亡率为517.66/10万,标化死亡率505.02/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591.22/10万、435.38/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86.40%。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占94.76%。男女居民前5位死因相同,但顺位有所不同。不同年龄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潜在寿命损失(PYLL)前5位分别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标化平均潜在寿命损失(S·AYLL)分别为32.25年、16.78年、12.31年、10.49年、20.91年。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濉溪县的疾病控制重点,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寿命损失
原文传递
一线三甲医院汶川地震7天内2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救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勇 刘山 +1 位作者 刘震 巫奇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3例汶川地震腹部损伤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腹部损伤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1周内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 目的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3例汶川地震腹部损伤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腹部损伤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1周内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结果我院共收治住院腹部伤员23例,占总住院伤员的1.9%;绝大部分伤员来自绵竹市,在12h内入院并得到救治。本组伤情严重、病情复杂;死亡5例,病死率21.74%;脾脏损伤采取脾切除术;切口感染2例,与围手术期未使用抗生素有关。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腹部脏器损伤的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对保证救援人员配置和伤员分检、最优化手术安排、减少地震腹部伤病死率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一线救治中心 德阳 腹部损伤 伤情分析 死因分析
下载PDF
1980-2001年房山区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分析
10
作者 韩志国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18期157-158,共2页
目的分析房山区22年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征与趋势,为制订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1年房山区生命统计年报,评估恶性肿瘤死亡状况。结果 1980—2001年,房山区各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980—1990年死... 目的分析房山区22年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征与趋势,为制订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1年房山区生命统计年报,评估恶性肿瘤死亡状况。结果 1980—2001年,房山区各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980—1990年死亡率增长较平缓,1991—2001年死亡率增长较迅速。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与其患者年龄呈正相关性,且男性患者死亡率多高于女性。结论房山区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的生存状况最为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区 恶性肿瘤 死亡分析
下载PDF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附104例报告)
11
作者 刘运贤 谢蕴 +1 位作者 郭琦 张弦 《解剖与临床》 1999年第4期217-218,共2页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死亡原因,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出生后1~28天内死亡新生儿104例(男56例,女48例)进行尸检,各脏器均经病理制片观察。结果:呼吸系统疾病62例(59.6%),消化系统疾病13例(12.5%),遗传性疾病1...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死亡原因,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出生后1~28天内死亡新生儿104例(男56例,女48例)进行尸检,各脏器均经病理制片观察。结果:呼吸系统疾病62例(59.6%),消化系统疾病13例(12.5%),遗传性疾病15例(14.4%),其它病变14例(13.5%)。结论:肺部感染是新生儿主要致死原因,但产伤致死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死亡 诊断 免疫功能
下载PDF
1995—2000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许传志 李晓梅 +3 位作者 蔡乐 罗家洪 张晓磬 吴国平 《中国医院统计》 2003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 了解 1995— 2 0 0 0年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了云南某省级医院1995— 2 0 0 0年住院病人病案首页 ,共计 5 130 2例 ,对其进行疾病分类 ,用SPSS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前 5位死因为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 目的 了解 1995— 2 0 0 0年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了云南某省级医院1995— 2 0 0 0年住院病人病案首页 ,共计 5 130 2例 ,对其进行疾病分类 ,用SPSS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前 5位死因为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患及免疫疾患。结论 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5-2000年 住院病人 死因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伤 疾病分类
下载PDF
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死因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辉 程时秀 +3 位作者 易卫兵 周尚成 朱秀英 黄卉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了解十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和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 目的了解十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和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编码手册进行根本死因分类,对十堰市城区居民死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总死亡率为504.6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10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损伤与中毒的减寿年数为16189人·年,减寿率为14.26‰,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居第一位。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该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损伤与中毒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死亡率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2007年西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春红 《职业与健康》 CAS 2009年第4期388-389,共2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对我市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2007年报告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 目的了解西安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对我市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2007年报告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78.91%;交通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自杀是损伤和中毒的主要死因,是造成该市居民"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和中毒是危害西安市青壮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因顺位 期望寿命 潜在寿命损失年数
原文传递
2017年湖北潜江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明春 杨吉平 刘金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了解潜江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分析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卫生工作决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编码,疾病类别采用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卫统8... 目的了解潜江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分析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卫生工作决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编码,疾病类别采用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卫统8)分类,分层整群抽取潜江市2017年监测到的全部居民死亡资料,对死因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潜江市2017年监测常住人口899 412人,死亡5 956人,总死亡率为6.62‰,其中男性、女性死亡率分别为7.35‰、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5位死因分别为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潜江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是今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全民素养水平,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死因分析 死因顺位
原文传递
1175例住院死亡病案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静 《中国病案》 2010年第1期49-49,48,共2页
目的分析住院死亡病例特征。方法收集2004年-2008年住院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构成住院死亡的主要疾病,占全部死亡数的60.68%。结论死亡病例特征分析对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死亡病例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贺美林 彭传薇 《中国病案》 2009年第12期44-44,43,共2页
目的探讨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达到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9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22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以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统计汇总。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 目的探讨222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达到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9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22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以出院主要诊断进行统计汇总。结果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前三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人数的77.72%。结论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减少老年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应引起医疗卫生机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住院患者 死亡原因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2014—2019年某三甲医院3598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银梅 张震军 +1 位作者 万秋萍 余红 《中国医院统计》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6年间住院死亡死因构成特点,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598例住院死亡病例基本信息,根据ICD-10分类标准,采用SAS 9.2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2014—...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6年间住院死亡死因构成特点,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598例住院死亡病例基本信息,根据ICD-10分类标准,采用SAS 9.2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2014—2019年某医院住院病死率为0.67%,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χ2=143,P<0.001);女性病死年龄中位数[M(IQR)]82(14)岁高于男性病死年龄中位数[M(IQR)]77(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8,P<0.001)。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5,P=0.003)。不同年龄死因构成不同,20岁以下病死5例,包括2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循环系统疾病、1例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例症状/体征/临床异常。20~69岁以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为最主要死因,70岁以上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最主要死因;死因前3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40.05%)、恶性肿瘤(31.88%)和呼吸系统疾病(11.92%)。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应重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多学科综合协作救治能力,同时重视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进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医院 住院患者 死因分析 死因顺位
下载PDF
2003年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人群死因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维卡 郭晓雷 +1 位作者 马吉祥 张吉玉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疾病监测系统居民健康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常住居民2003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采用国际通用ICD-9死因编码,在国家疾病监测管理软件上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省20... 目的:探讨山东省疾病监测系统居民健康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常住居民2003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采用国际通用ICD-9死因编码,在国家疾病监测管理软件上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省20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群为1660 754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农村监测人群是城市人群的2.86倍,监测人群的婴儿出生率6.27‰,自然增长率城市和农村分别是-1.19‰和0.05‰。婴儿死亡率6.9‰。平均期望寿命是75.8岁,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报告死亡率636.04/10万,农村的死亡率是城市的1.2倍,危害人群的主要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结论:该省疾病监测点人群平均期望寿命较高,慢性病是威胁全省疾病监测点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健康 死因分析 死亡率 2003年 山东
下载PDF
海南省某医院2003年~2012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韩丽珍 王平根 罗文龙 《中国病案》 2014年第5期55-56,共2页
目的分析住院病人病死率,探讨死亡病例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海南省某医院2003年~2012年间2370份住院死亡病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利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整理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 目的分析住院病人病死率,探讨死亡病例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海南省某医院2003年~2012年间2370份住院死亡病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利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整理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51.011,P〈0.05)。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0.64%,女性:0.32%,χ^2=265.34 P〈0.05)。60岁以上死亡患者所占构成比较大,为43.76%。前五位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提高男性公民健康水平,有效防治老年疾病,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死亡病例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