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牙向拔牙区移动最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袁晓 罗颂椒 +2 位作者 沈刚 陈振琦 朱庆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 ,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 5组 ,拔除上颌第一磨牙 ,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 ,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 5组 ,拔除上颌第一磨牙 ,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分别在矫治器加力前两天和处死前两天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腹腔注射 ;制备硬组织切片 ,采用骨硬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对向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拔牙区移动牙齿时的骨改建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骨改建同时包括吸收和形成两个过程 ;②近中牙槽骨面 (压力侧 )骨吸收较远中(张力侧 )活跃 ,而远中牙槽骨面 (张力侧 )骨形成则较近中 (压力侧 )活跃 ;③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均在拔牙后 1周存在一个峰值。结论 ①拔牙后宜早期移动牙齿 ,以便充分利用拔牙创的骨改建优势 ;②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 1周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拔牙 牙槽骨改建 组织形态测量学 生物学反应
下载PDF
氟斑牙对青少年正畸拔牙区牙槽骨面积和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阳阳 邹冬荣 +3 位作者 刘晓燕 于晓峰 杨晓昀 营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拍摄口腔全景片用autoCAD软件计算牙槽骨面积,并测量石膏模型上牙齿移动距离。结果:拔牙后1、2、3个月氟斑牙组拔牙创牙槽骨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0.01)牙齿移动距离与拔牙创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氟斑牙影响正畸治疗中拔牙创牙槽骨改建及牙齿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氟斑牙 正畸 牙槽骨改建 牙齿移动
下载PDF
拔牙区骨改建对邻牙移动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袁晓 曹惠菊 +2 位作者 罗颂椒 翁思恩 李达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拔牙创的骨改建进程及矫治力对牙齿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矫治力和牙齿移动时机 ,缩短矫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3组 ,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 ,3月后拔除另一侧上颌...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拔牙创的骨改建进程及矫治力对牙齿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矫治力和牙齿移动时机 ,缩短矫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3组 ,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 ,3月后拔除另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分别以 0 30、0 6 0、1 36N的力牵上颌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 ,分别在施力前及施力后的第 1、3、5、7、10、14天拍摄X线片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 ,测量牙齿移动距离 ,以置入的拔髓针校正放大率。结果 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的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的速度。②无论向新鲜拔牙区移动还是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 ,0 30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在各时间点与 0 6 0N、1 36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而 0 6 0N与 1 36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基本上从第 5天开始差别不大。③加力后牙齿移动周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瞬时运动 ;迟滞期 ;后期移动阶段。大约在第 14天时 ,由于矫治力衰减 ,牙齿停止移动。结论 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快 ,而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速度慢。②在矫治过程中 ,中等力较为合适 ;即使使用较大的力 ,也不一定引起较大的牙齿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邻牙移动 影响 牙槽骨改建 实验研究
下载PDF
Tooth loss and alveolar remodeling in Sinosaurus triassicu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strata of the Lufeng Basin, 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XING LiDa BELL Phil R +5 位作者 ROTHSCHILD Bruce M RAN Hao ZHANG JianPing DONG ZhiMing ZHANG Wei CURRIE Philip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6期1931-1935,共5页
Pathological or traumatic loss of teeth often results in the resorption and remodeling of the affected alveoli in mammals. However, instances of alveolar remodeling in reptiles are rare. A remodeled alveolus in the ma... Pathological or traumatic loss of teeth often results in the resorption and remodeling of the affected alveoli in mammals. However, instances of alveolar remodeling in reptiles are rare. A remodeled alveolus in the maxilla of the Chinese theropod Sinosaurus (Lower Jurassic Lower Lufeng Formation) is the first confirmed example of such dental pathology in a dinosaur. Given the known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ing behavior and tooth damage in theropods (teeth with spalled enamel, tooth crowns embedded in bone) and the absence of dentary, maxillary, and premaxillary osteomyelitis, traumatic loss of a tooth is most likely the cause of alveolar remodeling. Based on the extent of remodeling, the injury and subsequent tooth loss were non-fatal in this individu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兽脚类 牙齿 肺泡 中国 恐龙 禄丰盆地 地层
原文传递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对骨改建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晓南 张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298,共5页
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配体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可调控成骨-破骨细胞间的耦联作用,本文主要综述Eph家族蛋白的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 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配体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可调控成骨-破骨细胞间的耦联作用,本文主要综述Eph家族蛋白的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调控骨改建、牙槽骨改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改建 牙槽骨改建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 双向信号传导
下载PDF
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检测牙槽骨破坏与重建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晓红 李德懿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6-118,共3页
目的 :分析动物模型牙周组织中成骨和破骨细胞数 ,ACP和 AKP反应性 .方法 :豚鼠急性牙周创伤48h和狗人工二壁骨袋术后 1月 ,采用酶细胞化学和常规 HE染色检测组织切片进行 t检验 .结果 :急性牙周创伤组和人工二壁骨袋组中成骨细胞和破... 目的 :分析动物模型牙周组织中成骨和破骨细胞数 ,ACP和 AKP反应性 .方法 :豚鼠急性牙周创伤48h和狗人工二壁骨袋术后 1月 ,采用酶细胞化学和常规 HE染色检测组织切片进行 t检验 .结果 :急性牙周创伤组和人工二壁骨袋组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增加 ,ACP和 AKP反应增强 p<0 .0 5 .结论 :AKP参与成骨 ,ACP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有关 ,ACP和 AKP的活性可检测牙槽骨的吸收和重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重建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炎性牙周组织改建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被引量:18
7
作者 钱雅婧 钟良军 +3 位作者 米丛波 李小兵 聂晶 潘旭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5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联合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1组)、加力对照组(P2组)、炎症对照组(P3组)和炎症... 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联合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1组)、加力对照组(P2组)、炎症对照组(P3组)和炎症加力组(P4组)。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2组大鼠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同时建立实验性牙周炎于P3、P4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2周后,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4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分析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IL-6表达量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正常大鼠(P1组)牙周组织中IL-6呈低浓度表达;P2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与正畸加力时间相关,受力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在炎症条件下,P3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增加;在正畸力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下,P4组与P2组相比较,IL-6的表达较强,在受力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与P1组比较,P2组近中牙槽骨中未见明显丧失;而与P1、P2组相比较,近中牙槽骨在P3和P4组中可见明显丧失。结论正畸力和炎症刺激物均可引发IL-6的表达。在炎症条件下,正畸力可促使IL-6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但是,只要彻底清除炎性刺激物,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6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原文传递
牙弓/牙槽骨弓的塑形矫治——基于牙弓形态发育不良的儿童错畸形诊断与阻断治疗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小兵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563,共8页
错畸形是颅面颌系统生长发育的异常,其产生是遗传、环境及特殊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去除造成错畸形的病因,维持、恢复及矫正异常发育的颅面颌结构,矫正咬合关系异常;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个体生长潜力,用... 错畸形是颅面颌系统生长发育的异常,其产生是遗传、环境及特殊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去除造成错畸形的病因,维持、恢复及矫正异常发育的颅面颌结构,矫正咬合关系异常;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个体生长潜力,用较小的代价达到有效的稳定的矫治效果。错畸形早期矫治的范围很宽,包括口腔功能的早期矫治(口腔不良习惯早期矫治)、口周肌肉功能训练、牙替换的维护、牙发育不良的矫治、上下颌骨关系异常的矫治等等。从正畸学角度上看,牙错位的矫正称为"正牙"(orthodontics),上下颌骨发育关系异常的矫治称为"矫形"(orthopedics);而在牙弓/牙槽骨弓形态大小异常上的矫治,临床仍有进一步梳理和发展的空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与口腔正畸科·儿童早期矫治专科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牙弓/牙槽骨弓发育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早期矫治异常牙弓发育的正畸临床思路与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塑形矫治"理论。把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早期阻断矫治定义为"塑形"(remodeling),丰富除"正牙"与"矫形"等正畸治疗理论与技术外的错治疗方法,并用于指导错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工作,以期达到早期预防、阻断错畸形的发生发展,简化错复杂程度、降低错治疗难度的效果。本文从临床矫治的基础及儿童生长发育的角度,全面归纳分析"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塑形矫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阐述该理论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希望借此促进儿童错畸形的早期预防与阻断矫治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畸形早期矫治 牙弓/牙槽骨弓 牙槽骨塑形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辅助内收上切牙后牙槽骨改建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香 张向凤 +3 位作者 黄倩倩 张翼 喻凤 王华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内收 微种植体支抗 锥形束CT 牙槽骨改建
下载PDF
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正畸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安迪 毛慧敏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正畸牙移动 牙槽骨改建 牙周
下载PDF
CBCT初步评价Invisalign矫治器在牙周炎患者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英媛 周光辉 陈莉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目的 采用CBCT(Cone Beam CT)三维体素配准评估Invisalign矫治器在牙周炎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唇向伸长展开的48颗前牙(来自6名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Invisalign矫治器对前牙进行压入内收.采用Analyze12.0软件... 目的 采用CBCT(Cone Beam CT)三维体素配准评估Invisalign矫治器在牙周炎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唇向伸长展开的48颗前牙(来自6名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Invisalign矫治器对前牙进行压入内收.采用Analyze12.0软件,上颌以双颧部为基准区域对治疗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体素重叠,下颌以下颌下缘及颏前部为基准区域建立测量参考平面,测量上下切牙根尖及切缘位置和唇倾度的变化、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及牙槽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双颧部重叠分析显示,上前牙平均压入(0.82±0.31) mm(P<0.05),唇倾度减小(10.59±6.77)°(P<0.05),平均骨高度增加(0.41±0.15) mm(P<0.05).下颌重叠分析显示,下前牙平均压入(0.68±0.41) mm(P<0.05),唇倾度减小(6.84±3.77)°(P<0.05),平均骨高度增加(0.26±0.27) mm(P<0.05).治疗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的密度均降低,在牙槽嵴顶的舌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nvisalign矫治器应用于成人牙周病正畸,能有效实现前牙的压入内收.牙槽骨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牙周病 隐形矫治器 CBCT 体素配准 牙槽骨改建
原文传递
正畸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槽骨改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丽辉 郭宏铭 +1 位作者 白玉兴 厉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通过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骨三维重建和配准研究,确定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改建情况。方法选择1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后CBCT为研究样本,用mimics10.0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上颌骨双颧部重叠法用rapidform 2006软件对治疗... 目的通过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骨三维重建和配准研究,确定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改建情况。方法选择1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后CBCT为研究样本,用mimics10.0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上颌骨双颧部重叠法用rapidform 2006软件对治疗前后上颌骨进行配准并进行全局偏差检测,从而研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上颌牙槽骨大部分区域配准偏差在0-0.50mm,极少部分可见橘色或红色区域配准偏差达1.5-2.0mm;腭侧牙槽骨则大部分为蓝色,其中穿插少部分浅绿色配准偏差约0.6mm之内。配准全局偏差结果显示15名患者治疗前后上颌骨配准平均距离在0.50mm之内。结论生长发育结束的患者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牙槽骨改建大多在0.50mm之内,唇侧牙槽骨改建较多,腭侧改建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矫治 牙槽骨改建 三维配准
下载PDF
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宇 谢飘 +1 位作者 沈涛 刘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0,共8页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双颌前突 牙槽骨改建 保持阶段
原文传递
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常悦 王明洁 +2 位作者 王月 张小平 崔淑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5-678,共4页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骨形成蛋白2(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组...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骨形成蛋白2(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组分别于加力后第1、3、7、14、21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处死3只大鼠,取上颌第一磨牙,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不同(F组间=465.606,F时间=87.405,F交互=13.541,P均<0.001)。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B组与C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在牙周组织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D组可见牙周膜纤维排列混乱,牙根局限性吸收。BMP-2蛋白主要分布于牙周韧带中,尤其是近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区域染色较强,各加力组与A组相比BMP-2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与力值大小有关,50 g正畸力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最适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大鼠 牙槽骨改建 骨形成蛋白2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下相关牙槽骨改建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迪 吴艳 +1 位作者 王云霁 范小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75-1380,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前牙内收 牙槽骨改建 安氏Ⅱ类1分类错
下载PDF
Twin-block与高位头帽肌激动器功能矫治后上切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娟 邱靓星 +3 位作者 任嫒姝 张林 杨红梅 王华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 高位头帽肌激动器:Twin-block 牙槽骨改建 锥形束CT
下载PDF
持续激活β-catenin对拔牙窝初期愈合的影响
17
作者 陈艳丽 张旗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3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究持续激活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拔牙后牙槽骨初期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构建Catnb lox(ex3)/+小鼠(对照组)和9.6 kb Dmp1-Cre+/-;Catnb lox(ex3)/+小鼠(实验组)。分别拔除两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1周后收样,采用苏木精-伊红(... 目的:探究持续激活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拔牙后牙槽骨初期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构建Catnb lox(ex3)/+小鼠(对照组)和9.6 kb Dmp1-Cre+/-;Catnb lox(ex3)/+小鼠(实验组)。分别拔除两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1周后收样,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两组小鼠拔牙窝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小鼠拔牙窝内成骨细胞特异性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9.6kb Dmp1-Cre+/-;Catnb lox(ex3)/+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其拔牙窝内HE染色显示无新生骨质,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矿化减少(P<0.001),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成骨细胞的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的特异性表达减少(P<0.01)。结论:9.6kb DMP1+细胞中持续激活β-catenin,延缓拔牙窝的初期愈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窝愈合 牙槽骨改建 Β-连环蛋白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常悦 张小平 +2 位作者 王明洁 王月 崔淑霞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组织中的BMP-2表达变化及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左上第一磨牙移动模... 目的: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组织中的BMP-2表达变化及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左上第一磨牙移动模型。分别于加力后1、3、7、14、21 d,测量各组牙齿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张力侧牙周组织中BMP-2的表达。结果:牙齿移动以C组最大,B组次之,D组最小;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D组牙周膜纤维排列混乱,并可见牙根局限性的吸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MP-2主要分布于牙周韧带中,尤其是近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区域染色较强,各加力组BMP-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并随着力值的增大而增加(P﹤0.05),C组与D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2的表达与力值大小呈正相关,50 g的正畸力值促进牙周组织改建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大鼠 牙槽骨改建 BMP-2
下载PDF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张瑞洁 秦文 +2 位作者 郭子煜 张明欣 金作林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mm(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mm(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mm(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mm(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mm(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mm(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mm高于固定组(0.11±0.58)mm(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mm高于固定组(0.03±0.66)mm(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mm高于固定组(0.23±1.56)mm(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结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锥形束CT 牙槽骨改建
原文传递
基于自适应网格技术的牙齿移动骨重建过程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慧 张栋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4-898,960,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高效模拟正畸牙槽骨重建的方法。方法建立单颗门牙和磨牙的完整牙及牙周模型,模拟位移控制和力控制加载远中平移,基于外部重建理论和牙周膜应变理论,实现基于利用ABAQUS子程序UMESHMOTION结合自适应网格技术(ALE),模拟...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高效模拟正畸牙槽骨重建的方法。方法建立单颗门牙和磨牙的完整牙及牙周模型,模拟位移控制和力控制加载远中平移,基于外部重建理论和牙周膜应变理论,实现基于利用ABAQUS子程序UMESHMOTION结合自适应网格技术(ALE),模拟牙槽骨重建过程。结果位移控制能够将初始远中位移加载量50μm通过骨重建算法实现,达到远中移动牙槽骨重建位移量50μm;力控制模式在施加1 N初始远中方向力并考虑最终衰减到50%初始力水平情况下,单、双根牙最终位移量分别为67.50、23.77μm。两种模式均实现骨重建后牙周膜上绝对值最大主应力恢复到0应力水平,牙周膜达到新的力学平衡。该算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很好模拟单、双根牙槽骨的重建过程。控制成骨和破骨速率比为7∶5时,单次迭代位移移动量控制在0.1μm能够得到稳定的重建过程。结论本方法首次实现了双根牙槽骨重建模拟,在位移和衰减力控制下均可以很好模拟牙槽骨重建的过程,为无托槽和有托槽正畸力系的设计提供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力生物学仿真 牙齿移动 牙槽骨重建 自适应网格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