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谢旻 胡敏 +2 位作者 黄旭明 姚军 王燕一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08,I005,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成年杂种犬 1 0只 ,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 1磨牙 ,实验组 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及术后 1、5、1 3周测量术区... 目的 探讨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成年杂种犬 1 0只 ,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 1磨牙 ,实验组 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及术后 1、5、1 3周测量术区颌骨高度 ,拍X线片 ,分别在牵张完成后1、3个月处死动物 ,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牵张器就位后骨块即开始牵张升起 ,术后 1周达 7 5~1 1 5mm ,其后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 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 ,有新骨生成 ;3个月骨密度与周围牙槽骨接近。组织学观察牵张区早期有胶原束形成 ,随后钙化成骨。结论 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可成功牵张增高犬下颌后牙区牙槽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镍记忆合金 牵张成骨 下颌牙槽嵴 颌骨缺损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上颌窦内外提升不植骨替代材料同期种植牙:随访周围骨量及稳定性的变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符志锋 郭庆平 繆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4-398,共5页
背景:研究已经证实,上颌窦黏膜具有促进成骨的能力,上颌窦内膜与种植体之间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新生骨的形成。目的:通过对两种上颌窦提升术不植骨同期种植牙的研究,明确不植骨对两种上颌窦提升后种植体成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上... 背景:研究已经证实,上颌窦黏膜具有促进成骨的能力,上颌窦内膜与种植体之间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新生骨的形成。目的:通过对两种上颌窦提升术不植骨同期种植牙的研究,明确不植骨对两种上颌窦提升后种植体成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上颌窦外提升和上颌窦内提升两组,分别在不植入骨替代材料的情况下同期进行种植体的植入,共植入种植体60个,外提升组25个植体,内提升组35个植体。结果与结论:在不植骨的情况下,60个种植体经过12个月的观察,59个植体正常行使功能,1例外提升的种植体术后松动,治疗失败。内提升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外提升组(P<0.05)。两组患者的近期稳定性(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外提升组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增加显著少于内提升组(P<0.05)。结果说明不植骨在上颌窦的两种提升术中是可行的,而且能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治疗费用,但对种植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口腔生物材料 上颌窦提升 牙种植 同期种植 牙槽嵴高度
下载PDF
应用浓缩生长因子行上颌窦内提升后种植体周围骨变化 被引量:24
3
作者 黄娜 吴锋 +4 位作者 李平 刘子平 林炬 唐尤超 王远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7期7575-7582,共8页
背景: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不使用植骨材料而单纯采用患者静脉血、可吸收胶原海绵、富纤维蛋白凝块等均可促进新骨形成,那么只移植浓缩生长因子在上颌窦内提升中是否也能有效地促进骨再生?目的:以浓缩生长因子作为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内... 背景: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不使用植骨材料而单纯采用患者静脉血、可吸收胶原海绵、富纤维蛋白凝块等均可促进新骨形成,那么只移植浓缩生长因子在上颌窦内提升中是否也能有效地促进骨再生?目的:以浓缩生长因子作为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内提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的改变。方法: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5-73岁,均以自体浓缩生长因子作为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Astra Tech种植体。按随访时间分为6-12个月组、13-18个月组与18个月以上组,按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分为≤5 mm组、5-7 mm组与≥7 mm组,按术后上颌窦提升高度分为≤2 mm组、2.0-3.0 mm组与≥3 mm组,随访观察种植体存留率与边缘骨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共植入种植体44枚,修复后随访6-18个月,43枚种植体修复成功,种植体存留率为98%。不同随访时间组间近、远中边缘骨水平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显示以浓缩生长因子作为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内提升在随访6-18个月内能形成良好骨结合。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组间的近、远中边缘骨水平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窦底提升高度组间的近、远中边缘骨水平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剩余牙槽骨高度与上颌窦提升高度对种植体周骨组织形成无明显影响。表明在上颌窦内提升时使用浓缩生长因子移植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膜 上颌窦内提升 同期种植 边缘骨水平
下载PDF
即刻种植术后牙槽突骨板改建及美学效果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莺 林野 +2 位作者 陈波 张宇 邸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mm,术后为(7.00±0.76)mm;MP2术前为(7.81±0.87)mm,术后为(7.30±0.96)mm;MP3术前为(8.12±1.14)mm,术后为(7.62±1.20)mm;MP4术前为(8.48±1.57)mm,术后为(7.73±1.35)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mm和(-0.74±1.28)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mm,Repalce系统为(-0.91±1.96)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美学 牙科 牙槽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上颌窦前部气化的CT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锦峰 戴金升 +3 位作者 周沫 郝鹏鹏 刘启桐 王宁宇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47-1454,共8页
目的:通过鼻窦CT观察上颌窦气化的特征,探讨上颌窦气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患者的鼻窦CT结果进行观察分析。依据上颌窦内侧壁与鼻泪管、上颌窦外侧壁与眶外侧壁、上颌窦底与硬腭的解剖关系以此将上颌窦气化分型。结果:1上颌... 目的:通过鼻窦CT观察上颌窦气化的特征,探讨上颌窦气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患者的鼻窦CT结果进行观察分析。依据上颌窦内侧壁与鼻泪管、上颌窦外侧壁与眶外侧壁、上颌窦底与硬腭的解剖关系以此将上颌窦气化分型。结果:1上颌窦泪前隐窝气化分为3型:Ⅰ型:上颌窦额突气化未达鼻泪管前,左侧占42%,右侧占42%;Ⅱ型:上颌窦额突气化延伸到鼻泪管前方,但未超过鼻泪管周长1/2,左侧占39%,右侧占37%。Ⅲ型:鼻泪管前部气化超过鼻泪管周长的1/2,左侧占19%,右侧占21%。2上颌窦底腭突气化也分为3型:Ⅰ型:上颌窦腭突未气化,左侧占49%,右侧占53%;Ⅱ型:腭突气化进入鼻底,但未超过鼻腔底宽度的1/2,左侧占45%,右侧占43%;Ⅲ型:腭突气化进入鼻底超过了鼻腔底部的1/2,左侧占6%,右侧占4%。3上颌窦向牙槽突的气化分为3型:上颌窦底部不低于硬腭的口腔面为Ⅰ型,左侧占49%,右侧占51%;上颌窦底部低于硬腭的口腔面,颌窦底完整,牙根未突入上颌窦为Ⅱ型,左侧占44%,右侧占39%;牙根突入到上颌窦为Ⅲ型,左侧占7%,右侧占11%。4颧突气化分为3型。Ⅰ型:气化未超过眶外侧壁,左侧占80%,右侧占82%;Ⅱ型:超过了眶外侧壁,左侧占20%,右侧占18%;Ⅲ型:向颧骨气化,超过眶下壁,该文未观察到Ⅲ型气化。5上颌窦前壁气化分为3型。Ⅰ型:眶下神经管完全在骨壁内,左侧占51%,右侧占57%;Ⅱ型:眶下神经管半突入到上颌窦腔内,左侧占39%,右侧占31%;Ⅲ型:眶下神经管完全突入到上颌窦腔内,左侧占10%,右侧占12%。结论:鼻内镜上颌窦手术之前要确认上颌窦不同结构区域的气化程度,不同程度的上颌窦气化是上颌窦手术入路选择的基础,也决定着上颌窦内病变清除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气化 内镜鼻窦手术 额突 腭突 颧突 牙槽突 眶下神经
原文传递
自体髂软骨及松质骨移植在牙槽突裂同期行鼻畸形整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韩思源 王玉新 宋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索牙槽突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新方法。方法 对 4 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松质骨充填牙槽裂隙 ,髂嵴软骨片覆盖并充垫塌陷的梨状孔外缘及鼻侧区 ,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 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 11... 目的 探索牙槽突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新方法。方法 对 4 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松质骨充填牙槽裂隙 ,髂嵴软骨片覆盖并充垫塌陷的梨状孔外缘及鼻侧区 ,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 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 11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6 7% ,厚度恢复平均为 89 6 %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 ,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 ,梨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 ,鼻翼塌陷畸形恢复 ,鼻孔形态对称 ;12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70 1% ,厚度恢复平均为 71 7%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Ⅱ级、Ⅲ级 ;2例 18岁患者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 利用自体松质骨和软骨来修复牙槽突裂并同时进行鼻畸形整复 ,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 ,鼻畸形的改善 ,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 ,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髂软骨 松质骨 骨移植 牙槽突裂 鼻畸形整复术 心理障碍
原文传递
基于CT影像的牙种植模板相关的颌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婷婷 潘瑾 +1 位作者 崔明军 黄远亮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颌骨形态结构及其周围骨突的情况,为临床口腔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制作,模板导向孔的安置、深度和方向以及种植角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临床上31例上颌骨及44例下颌骨的CT断层图像,应用3D-DOCTOR软件对其各个牙位上...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颌骨形态结构及其周围骨突的情况,为临床口腔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制作,模板导向孔的安置、深度和方向以及种植角度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临床上31例上颌骨及44例下颌骨的CT断层图像,应用3D-DOCTOR软件对其各个牙位上相应的牙槽嵴与对应牙的夹角进行观测与测量,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加以分析。结果:上颌骨牙长轴与牙槽突的唇腭侧偏移关系有71.92%在偏唇与偏腭20°以内,下颌骨牙长轴与牙槽突的唇腭侧偏移关系有98.68%在偏唇与偏舌20°以内。结论:颌骨牙长轴与牙槽嵴的相对偏斜度可为种植位点的选择和种植导向模板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种植导向模板 牙槽嵴 骨骼测量 CT
下载PDF
上颌骨结构变化对老年人种植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洪臣 王培欢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造成传统义齿固位困难,种植修复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但口腔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使老年人的人工种植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就上颌而言,一方面上颌牙槽突、上颌结节、牙槽骨壁等部位随着牙齿缺失及其他局...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造成传统义齿固位困难,种植修复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但口腔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使老年人的人工种植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就上颌而言,一方面上颌牙槽突、上颌结节、牙槽骨壁等部位随着牙齿缺失及其他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吸收,种植体与牙槽突长轴、鼻腔、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种植治疗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尖牙支柱、颧骨区等特殊结构或部位的骨质虽然也发生了萎缩和吸收,但这些结构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从而使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患者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充分认识老年人失牙后口腔颌面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种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扩大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无牙颌患者的种植适应证,造福广大老年患者。本文针对我们在临床应用上颌牙槽突、上前牙牙长轴、牙槽骨壁、鼻腔、上颌窦、尖牙支柱、颧骨及上颌结节的解剖特点及增龄性变化完成不同类型人工种植修复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对这些解剖结构变化与种植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其作为老年患者种植基础的条件及可行性,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上颌骨 牙槽突 上颌窦 尖牙支柱 上颌结节 种植牙
下载PDF
牙槽骨高度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诗铭 刘玉华 徐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骨吸收25%、牙槽骨吸收50%),每个实验模型分别采用金合金铸造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200 N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牙槽骨高度正常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小,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2.570 MPa、66.354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6.480 MPa、58.103 MPa。牙槽骨吸收25%时,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7.690 MPa、95.192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8.260 MPa、68.452 MPa。牙槽骨吸收50%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大,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37.363 MPa、135.010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4.291 MPa、110.170 MPa。结论:随着牙槽骨降低,牙本质内应力分布增加。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对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牙槽骨高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比桩核材料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应力分析 桩核技术 牙槽突 双尖牙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不同型号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旻 胡敏 +2 位作者 刘洪臣 姚军 周宏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张力、不同固定脚间距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 用钛 镍记忆合金丝加工成A、B、C3种不同型号的牵张器,其固定脚间距和最大复形力分别为20mm、700g,15mm、 1000g,20mm、1000g。选用成...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张力、不同固定脚间距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 用钛 镍记忆合金丝加工成A、B、C3种不同型号的牵张器,其固定脚间距和最大复形力分别为20mm、700g,15mm、 1000g,20mm、1000g。选用成年杂种犬15只,按使用牵张器型号随机分为A、B、C组,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 第一磨牙,1个月后用不同的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术前及术后5周连续测量术区颌骨 高度,拍摄X线片。结果 A、B、C组在术后1周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7.55±1.02)mm、(4.97±0.34)mm、(8.54 ±0.82)mm,5周时为(7.20±1.05)mm、(4.93±0.21)mm、(8.04±0.78)mm。A、C组增高的高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B组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术后不同时期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可见术后有明显 的牵张间隙,5周时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 在允许的牵张力范围内,牙槽嵴增高的高度与钛镍记 忆合金牵张器的大小即固定脚间距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牵引器 牵张成骨
下载PDF
数字化辅助牵张成骨修复宽大牙槽突裂的临床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斌 刘书昊 +3 位作者 赵震锦 白晓峰 李增健 刘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辅助牵张成骨修复宽大牙槽突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就诊的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4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15.5±3.7)岁,裂隙宽度(7.64±... 目的探讨数字化辅助牵张成骨修复宽大牙槽突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就诊的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4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15.5±3.7)岁,裂隙宽度(7.64±1.29)mm。术前正畸扩大牙弓,打开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间隙。应用CT三维数据设计截骨线及截骨导板,并利用上颌骨三维打印模型预先弯制牵张器固定翼。术中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间隙截断牙槽突和腭水平板,游离近中牙槽骨段后置入骨支持式牵张器。术后第7天牵引(0.4~0.8 mm/d),牵引裂隙两侧牙龈至紧密接触后维持6个月。结果4例患者牵张(10.8±2.5)d。牵张成骨后宽大牙槽突裂完全关闭,前牙美观效果明显改善。4例患者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可见裂隙两端牙槽突顶端基本贴合,第一磨牙近中新生骨组织结构正常。术后1年随访时2例已完成术后正畸,牙弓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数字化辅助牵张成骨能有效关闭牙槽突裂,改善唇齿部美观效果,增加牙槽骨量,是治疗宽大牙槽突裂的一种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牵引术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三维打印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测量数据三维重建分析正畸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可行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沈悦 马海英 +2 位作者 张彦升 王娟 时炳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78-1682,共5页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CT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CT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量数据。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结果,比较不同顺次的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至2013年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0名,分为3组,各20例。A组患者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佩戴保持器保持3个月行正畸治疗;B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即刻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并后期佩戴保持器3个月;C组患者正畸治疗后佩戴保持器3个月后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植骨治疗完成后保持器保持3个月。结果与结论: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和U1/NA(L1/NB)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患者的SNB、L1/NB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与B组比较,SNB、U1/NA明显减小,SNA、L1/NB明显增大(P<0.05)。提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嵴植骨治疗前、治疗后正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前或治疗后正畸治疗,并有利于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唇裂 牙槽突 骨移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单侧牙槽嵴裂 锥形束CT 三维测量 颅面形态 正畸矫治 牙槽嵴植骨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阮晓慧 李亮 吴佩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8-1022,共5页
背景:在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改建不仅受正畸加力方式和唇舌肌平衡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牙槽骨形态的限制。目的: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取60例年龄在11-16岁骨性Ⅱ类错牙合患... 背景:在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改建不仅受正畸加力方式和唇舌肌平衡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牙槽骨形态的限制。目的: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取60例年龄在11-16岁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3组:1高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40°,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32°。2低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29°,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22°。3均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29°,≤40,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22°,≤32°。每组各20例,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上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和高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1根尖牙槽骨厚度:UBP值(U平面相较于上前牙唇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LBP值(L平面相较于下前牙唇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及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3组之间差异、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ULP值(U平面相较于上前牙腭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LLP值(L平面相较于下前牙舌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在高角组与低角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牙槽骨高度:UBH值(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U平面垂直距离,为唇侧牙槽骨高度)、ULH值(上前牙腭侧牙槽嵴顶到U平面垂直距离,为腭侧牙槽骨高度)、LBH值(下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L平面垂直距离,为唇侧牙槽骨高度)、LLH值(下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L平面垂直距离,为舌侧牙槽骨高度)在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唇侧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提示在内收过程要防止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低角型患者唇侧牙槽骨较厚,前牙内收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骨性Ⅱ类(牙合) 垂直骨面型 切牙区牙槽骨
下载PDF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大鼠正畸牙槽骨改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云飞 段银钟 +2 位作者 金岩 余擎 赵书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槽骨的细胞凋亡现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牙槽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用单簧圈别针簧矫治器推上颌切牙侧向移动,于加力后1、3...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槽骨的细胞凋亡现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牙槽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用单簧圈别针簧矫治器推上颌切牙侧向移动,于加力后1、3、5、7d系列观察牙槽骨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以正常组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法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牙槽骨组织中存在凋亡细胞,主要见于骨细胞,呈散在性分布,数量较少。牙齿移动时,压力侧牙槽骨改建活跃,凋亡细胞有增多趋势,而张力侧牙槽骨凋亡细胞呈减少趋势。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透明性变区未检测到凋亡细胞。Bcl-2和Bax在正常牙槽骨细胞均有表达,在压力侧Bax的表达强于Bcl-2,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Bcl-2的表达强于Bax。结论: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和Bax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改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 正畸牙 牙移动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Bcl-2
下载PDF
自体牙移植术简介 被引量:8
15
作者 侯锐 田磊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452-455,共4页
自体牙移植术是将牙齿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包括将埋伏、阻生、或萌出牙齿转移到手术制备的牙槽窝内。其可分为传统移植、牙槽内移植和意向再植,不同类型有其各自的适应证。本文介绍了自体牙移植术相应的检查分析、治疗... 自体牙移植术是将牙齿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包括将埋伏、阻生、或萌出牙齿转移到手术制备的牙槽窝内。其可分为传统移植、牙槽内移植和意向再植,不同类型有其各自的适应证。本文介绍了自体牙移植术相应的检查分析、治疗计划、具体手术操作步骤、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成功的标准。总之,在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情况下,自体牙移植术是一种兼具生物学和经济学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 牙移植 颌面创伤 牙槽突
原文传递
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的新生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旻 胡敏 +2 位作者 刘洪臣 姚军 周宏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通过对牵张成骨新生骨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试,研究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骨的质量。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2只,下颌两侧拔牙后用全埋置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分别在牵张完成后3、6个月... 目的通过对牵张成骨新生骨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试,研究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骨的质量。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2只,下颌两侧拔牙后用全埋置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分别在牵张完成后3、6个月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和压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3个月,牵张区新生骨骨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低于对照侧;6个月,各项指标均有增加,与对照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增高犬下颌后牙区牙槽嵴,新生骨质量可以满足种植等后期修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骨密度 生物力学 牵引器
原文传递
正畸治疗后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状况的长期追踪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妍 江久汇 +1 位作者 张海萍 许天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1-835,共5页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阶段及保持期下切牙区牙槽骨随牙齿移动的改建状况。方法:选取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且治疗前后及随访资料齐备的病例43例(女性34例,男性9例),测量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及牙齿移动量。结果:正畸治疗后下切牙抗力...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阶段及保持期下切牙区牙槽骨随牙齿移动的改建状况。方法:选取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且治疗前后及随访资料齐备的病例43例(女性34例,男性9例),测量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及牙齿移动量。结果:正畸治疗后下切牙抗力中心点舌向移动(3.02±1.13)mm,相应水平(LC)舌侧牙槽骨宽度减小(0.78±0.77)mm,有统计学意义,而唇侧牙槽骨宽度没有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在抗力中心点根方3mm水平(L3C)牙槽骨变化相似。保持阶段牙齿位置基本稳定,LC水平的唇侧牙槽骨依然没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L3C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减小(0.20±0.58)mm;但舌侧的牙槽骨宽度在LC水平和L3C水平分别增加(0.31±0.76)、(0.38±0.94)m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阶段唇侧骨吸收快于舌侧骨增生;保持期下切牙位置基本稳定,舌侧继续有新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改建 正畸 保持
下载PDF
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影像学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璐玮 马莲 +1 位作者 林久祥 贾绮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98-602,共5页
目的 提出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三维分级标准,完善Bergland评价系统.方法 本研究选择于2014年1至4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83;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40例,均在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拍摄植骨区牙槽突局部锥形束CT... 目的 提出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三维分级标准,完善Bergland评价系统.方法 本研究选择于2014年1至4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83;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40例,均在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拍摄植骨区牙槽突局部锥形束CT片,提出牙槽突高度分级(H-Ⅰ-H-Ⅳ级)、厚度分级(T-Ⅰ -T-Ⅳ级)、牙槽突综合分级(H+T)及临床成功标准(高度和厚度总分级均为Ⅰ或Ⅱ级时,属于临床成功型).结果 33侧植骨区牙槽突高度为临床成功型(18侧H-Ⅰ级和15侧H-Ⅱ级),牙槽突厚度属于临床成功型(总分级为T-Ⅰ级或T-Ⅱ级)共有25侧.结论 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三维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评价牙槽突植骨的真实情况,尤其是牙槽突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牙槽突 骨移植
原文传递
上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小龙 王照五 +6 位作者 吕岩 刘一涵 王一珠 梁乙然 许来青 袁一方 郭斌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71-177,共7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上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上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为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51份(均由New Tom 5G设备拍摄)。采用New Tom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上颌牙平面平行,采用0.5 mm层厚、5 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上颌牙槽突的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断面。使用NNT 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切面的牙槽突倾角。结果按从右上颌最后一个层面(第2层)到左上颌最后一个层面(第23层)的顺序,上颌各层面牙槽突倾角平均值或中位值分别为:0°、0°、0°、0°、10.2°、17.4°、23.9°、31.9°、40.7°、42.3°、31.8°、32.6°、41.7°、40.7°、31.8°、22.9°、16.1°、8.2°、0°、0°、0°、0°。左右对称层面牙槽突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的牙槽突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5层和第20~23层(对应于磨牙区)中,牙槽突倾角为0°的牙槽突比例高于颊侧倾斜牙槽突(P〈0.05)。结论前牙区牙槽突倾角最大,前磨牙区倾角次之,磨牙区倾角逐渐递减为0。前牙区和前磨牙区牙槽突向唇、颊侧倾斜,磨牙区牙槽突在多数情况下呈垂直向,其次为向颊侧倾斜。了解牙槽突倾角有助于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的确定,在不具备种植手术导板的情况下,其参考作用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 牙槽突 颊舌向倾角
原文传递
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与可靠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夏金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7期7619-7623,共5页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其中所选用的植骨材料对最终植骨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63例牙槽突裂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8-15岁,均实...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其中所选用的植骨材料对最终植骨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63例牙槽突裂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8-15岁,均实施骨移植治疗,按照所选用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n=32)和骨诱导活性材料组(n=31)。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植骨效果、骨密度、未萌尖牙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治疗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未萌尖牙情况:自体骨组7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4颗向植骨区移动,1颗未出现明显改变;骨诱导活性材料组6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2颗未出现明显改变,2颗向植骨区移动。3牙槽骨密度:两组修复后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修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排异及植骨材料脱落等不良事件。表明利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可以获得与自体骨移植相似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移植 自体骨 骨诱导活性材料 牙槽骨缺损 牙槽突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