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59
1
作者 于海英 许建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754,共8页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在这40年里高原的温度和降水都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及地域性差异较大。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植被变化的时空差异也较大。从植被覆盖角度看,中部和西北...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在这40年里高原的温度和降水都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及地域性差异较大。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植被变化的时空差异也较大。从植被覆盖角度看,中部和西北部植被趋于退化,而东南部植被状况在改善。同时,植被返青期和黄枯期发生变化;部分地区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改变;垂直和水平植被带推移;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的同时,一些地区的生物量有所下降;土壤碳库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最后,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定点观测和长期监测、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变率 高原生态系统 生物量 退化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高寒生态与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4
2
作者 王根绪 李元寿 +1 位作者 王一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冻土耦合系统中各要素变化对河川径流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源区河川径流呈持续递减趋势,年均径流量减少了15.2%,频率>20%的径流量均显著减少,而>550 m3.s-1的稀遇洪水流量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与高寒草甸覆盖变化对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大,分别占5.8%和5.5%;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显著影响是与冻土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冻土环境与冰川变化对径流的贡献尚不能准确评价.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于源区河川径流的形成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这两类生态系统的显著退化是驱动河川径流过程中变差增大、降水-径流系数减少以及洪水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保护源区高寒草甸与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对于维护源区水涵养功能和流域水安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径流过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根绪 李娜 胡宏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202-208,共7页
利用1967年航片数据、1986和2000年两期遥感TM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源区气候变化观测数据,分析了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和陆面生态系统变化对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a... 利用1967年航片数据、1986和2000年两期遥感TM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源区气候变化观测数据,分析了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和陆面生态系统变化对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a来,长江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3.5%、3.6%和28.9%,黄河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2%、7.0%和13.6%,江河源区低覆盖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增加;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率分别为0.27和0.31℃/10a,降水的变化趋势在长江、黄河源区分别以0.36和0.07mm/a的速率递增,气温持续升高和由此引起的冻土退化是导致高寒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陆面生态系统退化对源区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在降水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长江、黄河源区径流系数分别由1960年代的0.16和0.28下降到21世纪的0.12和0.21,且降水-径流关系减弱,出源径流趋于减少,洪水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水源涵养指数持续减小。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功能,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长江 黄河 高寒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水文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7
4
作者 田玉强 欧阳华 +2 位作者 宋明华 牛海山 胡启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3-449,共7页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灌丛和草甸植被0~10cm土层SOC含量、草原植被20cm以上土层SOC含量皆显著高于其下各层,荒漠植被各土层SOC含量分布均一.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样带内SOC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随样带内水热条件的改善,降水对SOC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降水和土壤粘粒对表层SOC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粉粒和砂粒对底层SOC分布影响明显.土壤容重和pH对SOC沿剖面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植被生物量是影响不同植被下SOC分布的重要生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样带 高寒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1 位作者 高永恒 籍长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519,共8页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系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高寒土壤更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系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高寒土壤更有其独特的性质。本文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随后对高寒土壤有机碳排放的观测试验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加剧,4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平均上升了约0.3~0.4℃,冻土面积正广泛退缩,这直接导致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发生了以植被覆盖度减少、高寒草原草甸面积萎缩等为主要形式的显著退化,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都减少,而温度升高加快了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到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的源汇效应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温度升高到底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没有明确的定论,为此,我们必须从长期的观测试验来说明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CO2排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水分对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28
6
作者 高泽永 王一博 +3 位作者 刘国华 刘明浩 罗京 印泾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2-1010,共9页
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生态水文学和流域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基于长江源典型多年冻土区不同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的观测,结合降水、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活动层土壤水分变化对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的响应.... 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生态水文学和流域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基于长江源典型多年冻土区不同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的观测,结合降水、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活动层土壤水分变化对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均比高寒草原高,且对降水响应更为强烈,致使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变异性弱于高寒草原.在土壤完全融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活动层存在一个低含水层(50 cm左右)和两个相对高含水层(20 cm和120 cm),但高寒草原土壤水分在活动层剖面上有随深度逐渐增大的一致性趋势;在秋季冻结过程中,高寒草甸土冻结起始日滞后于高寒草原土3-15 d;在春季融化阶段,高寒草原土更高的含冰量需要更多的融化潜热.此外,表层土壤中(0-20 cm),高寒草甸土比高寒草原土有更大的持水特性,而在活动层中下部则呈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的演替改变了土壤的水热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高寒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丙万 蒋志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9-316,共8页
从 1998年 8月到 2 0 0 0年 6月 ,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 ,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 2 0 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 ,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 从 1998年 8月到 2 0 0 0年 6月 ,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 ,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 2 0 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 ,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 :(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 ,占其活动时间的 40 0 %~6 5 6 %。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 82 9% ;(2 )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食 ,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 (P <0 0 1) ;(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 ,共取食16科 5 0种植物 ,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 (P <0 0 1) ;(4 )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 11月份到第二年 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 ,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 ;在 5月份 ,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 ,为 13 8% ;(5 )普氏原羚选择芨芨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 ;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 ,但常在距离围栏 1km内的生境中采食 ,对距离围栏 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 ;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 ,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 ,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采食对策 青海湖 人类活动 高原生态系统
下载PDF
放牧牦牛行为及其对高寒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杜子银 蔡延江 +1 位作者 王小丹 张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6-197,共12页
放牧牦牛是对高寒天然草地的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牦牛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能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容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归纳分析放牧牦牛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有关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牦牛采食牧草、践... 放牧牦牛是对高寒天然草地的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牦牛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能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容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归纳分析放牧牦牛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有关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牦牛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3种主要行为的表现特性及其对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阐明了高寒草地土壤碳氮养分、植被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等对牦牛践踏和粪尿排泄物返还的响应特征及差异性。指出牦牛采食、践踏和粪尿排泄是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重要环节。未被消化利用的牧草养分通过粪尿排泄返还到草地土壤中,被认为是对养分匮缺的天然草地的一种重要的施肥措施,也是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植被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而畜蹄践踏相对于采食和排泄行为而言具有作用时间长、直接作用的草地组分多且效果持久的特点。因此,系统阐释牦牛采食特征、践踏过程和粪尿返还对土壤物理结构、主要养分动态和植被生长的影响效应,能够为加深关于放牧牦牛行为对高寒草地土壤-植被系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的认知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进而可为优化牦牛放牧模式、维持脆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牦牛 践踏 粪尿排泄 土壤结构 碳氮动态 高寒生态系统
下载PDF
土壤冻融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杜子银 蔡延江 +3 位作者 王小丹 鄢燕 鲁旭阳 刘淑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融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效应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对不同冻融格局的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及生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和温度胁迫响应等的生理生态表现,同时对当前土壤冻融与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释,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频繁的土壤冻融作用将强烈改变植被生态格局和功能,并指出这种改变在高寒生态系统中表现将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融 生态过程 环境胁迫植被响应 高寒生态系统
下载PDF
高山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定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小祥 王根绪 +3 位作者 杨凯 冉飞 杨阳 杨燕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高山植物的自然更新,是高寒山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群落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前提条件。弄清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特征,可为准确评估高山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演变方向和格局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探索内在的演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高山植物的自然更新,是高寒山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群落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前提条件。弄清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特征,可为准确评估高山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演变方向和格局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探索内在的演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高山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定居的3个关键更新环节展开,综述了生物因素(植物自身因素、植物间相互作用、动物干扰、昆虫授粉等)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土壤性质等)对这3个关键环节影响的研究结果。在种子萌发阶段,极端干旱和高山积雪提前融化改变植物–传粉昆虫相互关系和营养结构网络。升温和降水增加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升温能打破种子休眠改变种子生理状况,而增加土壤水分能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而温度过高和水分过多却对种子萌发产生阻碍作用,归因于温度高于萌发阈值造成高温胁迫,土壤水分过多产生病原体。幼苗存活和定居阶段,植食动物干扰和植物种间竞争对幼苗的存活和定居有利有弊,适当的动物干扰增加幼苗生长空间,资源贫乏山地的植物种间竞争促使幼苗相互协调共生,促进存活和定居。动物对幼苗的高强度取食和干扰及资源富足的区域植物种间竞争造成植物资源获取受阻,都抑制幼苗存活和定居。迄今为止,有关升温对高山植物幼苗存活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促进或者没有影响),但升温和增加降水可以促进幼苗生长的结论比较一致,这可能是更温暖湿润的土壤可以为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养分吸收利用。本文阐明了高山植物早期更新3个阶段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其的影响,也指出了忽略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多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同时提出了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以期为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供文献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存活和定居 高山生态系统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类型下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蒋观利 吴青柏 张中琼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共11页
基于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高寒草原、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的监测数据,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特征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活动层厚度、冻融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层土壤水分含水量分布方面,不同... 基于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高寒草原、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的监测数据,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特征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活动层厚度、冻融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层土壤水分含水量分布方面,不同的高寒生态系统下活动层的上述属性特征差异明显。高寒草原下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最大,土体开始融化的时间最早,每年持续融化的日数也最长;高寒草甸最小,高寒沼泽草甸居中。高寒草原下活动层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水分基本集中在活动层的中下部分;高寒沼泽草甸下活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均衡;高寒草甸下活动层土壤含水率分布呈现从上到下逐步减少的模式,越靠近地表土壤含水率越大。对监测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高寒生态系统下,近地表地温与气温温差累计值、近地表土壤有机质含量、n因子特征以及近地表地温标准差统计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研究分析表明,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特征与高寒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明显的关联性,高寒生态系统会影响近地表能量通量,从而使地-气热量交换产生差异,这一差异又将改变活动层土壤温度、水分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活动层 高寒生态系统 活动层水热过程
下载PDF
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喻武 王君惠 +2 位作者 李小熊 丁宇浩 黄莎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455-461,共7页
土壤微生物是影响高寒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因区域环境的脆弱敏感性和微生物种群的特殊性,高寒区土壤微生物与环境的互作机制问题已成为现代土壤微生物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然而,由于高寒地区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土壤微生物研究... 土壤微生物是影响高寒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因区域环境的脆弱敏感性和微生物种群的特殊性,高寒区土壤微生物与环境的互作机制问题已成为现代土壤微生物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然而,由于高寒地区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土壤微生物研究技术的限制,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近年来,随着新兴分子生物技术的革新,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综述了高寒生态系统不同生境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微生物相关研究创新和突破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高寒生态系统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紫鹃 苏培玺 +1 位作者 侍瑞 解婷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0-1577,共8页
光能利用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本研究选择若尔盖高原这一生态敏感区,开展高寒草地和高寒湿地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并分析环境因素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光能利用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本研究选择若尔盖高原这一生态敏感区,开展高寒草地和高寒湿地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并分析环境因素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地优势种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高于湿地优势种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但差异不显著;对于两种生态系统共有种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来说,高寒湿地蕨麻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高于草地蕨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两个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光能利用效率受微气象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共有种蕨麻主要受微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同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不同,优势种植物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其中空气温度是影响高寒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生态系统 优势种 光合特性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雪豹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君 马月伟 +4 位作者 姜楠 杨虎 周厚熊 吴艳蓉 吴勇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6-805,共10页
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顶级捕食者,在维持一个稳定且健康的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生存仍受到威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顶级捕食者,在维持一个稳定且健康的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生存仍受到威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评为易危(VU)。为清楚了解目前雪豹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学术、SCI-HUB和Google学术等网站检索了近50年来雪豹生态和保护方面的中英文文献。通过筛选和梳理,对雪豹分类和分布、食源食性、栖息地偏好及影响因素、家域及活动节律、同域物种、生存现状和威胁、法律法规和应采取的保护行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雪豹研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雪豹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种群 保护 高原生态系统
下载PDF
祁连山水合物分布区不同高寒生态类型冬季表层土壤中古菌群落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月娇 苏新 +6 位作者 祝有海 卢振权 魏士平 崔鸿鹏 李来鹏 刘晖 张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7-1060,共14页
祁连山冻土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永久冻土区之一,也是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重要地区。前期调查表明祁连山木里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区一带具有丰富多样的高寒冻土生态类型。为了解该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表层土壤中古菌群落的... 祁连山冻土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永久冻土区之一,也是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重要地区。前期调查表明祁连山木里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区一带具有丰富多样的高寒冻土生态类型。为了解该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表层土壤中古菌群落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对2014年初冬在该区采集的表层土壤样品利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高寒草甸区土壤呈中性,而高寒沼泽草甸区土壤呈弱酸性。钻井区土壤中的TOC和顶空气甲烷含量均显著高于背景区,而在背景区内的两种生态类型土壤中的TOC和顶空气甲烷含量差别较小。钻井区(除1个点)微生物细胞丰度高于背景区2~5倍。冬季表层土壤中的古菌多样性较低,含泉古菌的3个类群和广古菌的3个类群。不同植被类型古菌群落的优势种群显著不同,在高寒草甸区为泉古菌门的GroupⅠ.1b,而高寒沼泽草甸区为广古菌门的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土壤水分可能是导致高寒草甸区和高寒沼泽草甸区细胞丰度和古菌群落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高寒沼泽草甸区内产甲烷菌占优势可能与土壤高TOC含量有关。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中存在较丰富的产甲烷古菌,它们在厌氧条件下的甲烷氧化作用也是土壤中甲烷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多样性 高寒生态类型 冻土土壤 水合物钻井区 祁连山
下载PDF
DNDC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放 吴明辉 +1 位作者 杨梅学 陈生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1333,共13页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耦合、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耦合、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计算目标生态系统中不同库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DNDC模型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之一。文章阐述了DNDC模型的发展历程、科学结构、模型验证及校正,总结了DNDC模型在生态系统应用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并对DNDC模型在高寒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温室气体 碳氮循环 高寒生态系统
下载PDF
1998–2018年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阳 王可琴 +1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根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区域之一,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CERN统一规范,贡嘎山站开展了气象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利用贡嘎山站气象场自动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将1998–2018年21年的气象数据,共计19个气象要素120个指标301 KB公开报道,为全球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提供背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高山生态系统 贡嘎山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南段高山生境的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斌强 高歌 +4 位作者 李家华 段绍忠 范仕祥 张健嵩 罗旭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8-543,共16页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由于高山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该区域物种的分布及其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以往的调查多集中在中段,对南段的高...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由于高山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该区域物种的分布及其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以往的调查多集中在中段,对南段的高山地区仍缺乏研究。因此,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现状,以及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季节变化动态,本调查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沿高黎贡山山脊海拔3100~3700 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分别选择南斋公房、北斋公房和大脑子3个监测区域,有效相机工作日9359台日,共调查记录到24种鸟类(3目11科)和19种兽类(5目14科)。其中,鸟兽物种相对多度较高的前3种依次为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鸟兽物种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物种数少、秋季和夏季多,全年以8月最高;动物活动强度同样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种间差异。鸟类和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季节变化与活动强度变化,可能与动物沿海拔梯度的垂直迁移和高海拔食物资源的波动有关。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中段调查数据比较,鸟类Beta多样性的周转大于嵌套,而兽类是嵌套大于周转,说明两地物种组成差异以鸟类为主。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动物垂直迁移和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中,并实施高黎贡山高山生态系统的全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高山生态系统 红外相机 野生动物监测
原文传递
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土壤结皮对磷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19
作者 罗朝逸 吴艳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5,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表层颗粒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胶结形成的混合物,对特殊环境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概述了生物土壤结皮组成、类型和演替过程,简要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的4种功能特性,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高山生...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表层颗粒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胶结形成的混合物,对特殊环境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概述了生物土壤结皮组成、类型和演替过程,简要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的4种功能特性,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高山生态系统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生物土壤结皮影响磷循环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高山生物土壤结皮对磷生物有效性提升的作用角度,提出高山裸地土壤和植被快速发育的技术路径,为高山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生态系统 生物土壤结皮 功能特性 磷循环 生态恢复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onservation of threatened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of Central Himalaya, India 被引量:2
20
作者 L. S. Kandari K.S. Rao +3 位作者 R. K. Maikhuri G. Kharkwal K. Chauhan C.P. Kal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03-408,共6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our rhizomatous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 species (MAPs) viz., Angelica glauca, Pleurospermum angelicoides, Rheum emodi and Arne- bia benthamii in dif...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our rhizomatous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 species (MAPs) viz., Angelica glauca, Pleurospermum angelicoides, Rheum emodi and Arne- bia benthamii in different forest stands in Central Himalaya. Results show that A. glauca and P. angelicoides had a higher (50%) frequency at Chipkoan, Garpak and Phagati forest, R. emodi had a higher (60%) frequency at Rishikund, Suki and Himtoli, and A. benthamii had a higher (70%) frequency at Suki and Khambdhar The densities of A. glauca (0.6 plants·m -2 ) and P. angelicoides (0.5 plants·m -2 ) were higher at Chipkoan and Garpak sites than at other micro-sites, while densities of R. emodi (0.8 plants·m -2 ) and A. benthamii (1.0 plants·m -2 ) were higher at Suki and Khambdhar sites. A. glauca had highest total basal covers (TBC) (1.2 cm 2 ·m -2 ) at Chipkoan, P. angelicoides had highest TBC (0.92 cm 2 ·m -2) at Lati kharak site, A. benthamii had the highest TBC (6.48 cm 2 ·m -2 ) atKhambdhar, and R. emodi had highest TBC (4.53 cm 2 ·m -2 ) at Rishikund. For the four studied species, A. glauca showed a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P. angelicoides and R. emodi showed the random and A. benthamii showed the regular type of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ecosystem HIMALAYA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traditional knowledge Uttarakh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