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益骨膏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小云 徐珉 +2 位作者 张春玲 邓远辉 谢维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84-87,共4页
为探讨补肾中药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47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更年期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服补肾益骨膏(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组成)和安慰剂。在治疗前后进行桡骨、尺骨骨密度... 为探讨补肾中药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47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更年期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服补肾益骨膏(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组成)和安慰剂。在治疗前后进行桡骨、尺骨骨密度,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和雌二醇测定及肾虚证候评分。结果显示:3个月后,治疗组桡骨、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而对照组呈现进行性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骨钙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尿钙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组雌二醇维持于治疗前水平,略有上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进行性下降;治疗组肾虚证候评分在治疗后减低(P<0.05)。认为补肾益骨膏能够防治更年期妇女的骨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补肾益骨膏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炬峰 许利军 +4 位作者 黄莺 解奕瑞 孙佳 苏俊威 朱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5,共8页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对HIV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时间。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HAART的82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AART方案中含替诺福韦(tenofovird...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对HIV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时间。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HAART的82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AART方案中含替诺福韦(tenofovirdisoproxil)或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的不同分为替诺福韦组(41例)和叠氮胸苷组(41例),分析两组在服药后6、12、18、24、30个月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钙、血磷、血ALP浓度变化趋势,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案均能提高患者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替诺福韦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GFR[(120.71±62.85)mL/min与(110.08±39.18)mL/min]、血磷浓度[(1.25±0.19)mmoL/L与(1.22±0.21)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钙浓度[(2.32±0.12)mmol/L与(2.25±0.17)mmol/L]、血ALP浓度[99.0(79.5~124.0)U/L与80.0(60.5~96.0)U/L]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GFR、血钙浓度、血磷浓度逐渐下降,血ALP浓度继续升高。替诺福韦组患者在治疗30个月后比治疗前血钙浓度[(2.16±0.15)mmol/L与(2.25±0.17)mmol/L]、血磷浓度[(1.06±0.17)mmol/L与(1.22±0.21)mmol/L]、GFR[(98.13±30.43)mL/min与(110.08±39.18)mL/min]减少、血ALP浓度[110.0(98.5~120.5)U/L与80.0(60.5~96.0)U/L]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氮胸苷组患者随HAART时间延长血钙浓度、血ALP浓度增加,GFR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磷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叠氮胸苷组比较,替诺福韦组GFR、血钙浓度、血磷浓度减少和血ALP浓度增加更明显。结论:我国目前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对患者疗效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药物疗法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副作用 叠氮化合物/治疗应用 核苷类/治疗应用 CD4淋巴细胞计数 肾小球滤过率/血液 碱性磷酸酶/血液 钙/血液 磷/血液
下载PDF
早产儿骨转化及早期补钙对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徐亚萍 俞惠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 :动态观测早产儿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骨钙素 (OC)、碱性磷酸酶 (AKP)、 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的变化及早期补钙对它们及血钙 (Ca)、尿 Ca、血磷 (P)、尿 P的影响。方法 :对 4 0例早产儿分补钙组 (2 0例 ,出生早期给予 10 %葡萄糖酸... 目的 :动态观测早产儿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骨钙素 (OC)、碱性磷酸酶 (AKP)、 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的变化及早期补钙对它们及血钙 (Ca)、尿 Ca、血磷 (P)、尿 P的影响。方法 :对 4 0例早产儿分补钙组 (2 0例 ,出生早期给予 10 %葡萄糖酸钙 4 ml/ kg.d-1静脉输注 )与对照组 (2 0例 ) ,在出生 2 4 h及 11日龄 ,分别用 EL ISA法、放射免疫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 OC、ICTP、Ca、P、AKP浓度和尿 Ca、P及肌酐值。同时以 2 2例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对照。结果 :出生 2 4 h,早产儿血 AKP、ICTP分别为 (2 14 .35± 6 7.0 6 ) IU、(6 2 .88± 4 .0 7)μg/ L高于足月儿 [(14 7.86± 4 4.87) IU、(5 7.36± 6 .34)μg/ L ,P<0 .0 1];ICTP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 (r=- 0 .5 2 8、- 0 .6 14 ,P<0 .0 1) ;OC为 (6 48.77± 2 38.89) nmol/ L低于足月儿 [(85 1.6 8± 2 38.6 9) nmol/ L ,P<0 .0 1],而且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r=0 .35 9、0 .376 ,P<0 .0 5、<0 .0 1)。出生 11日龄 ,早产儿对照组 OC为 (94 7.2 5± 335 .4 7)nmol/ L,高达足月儿 [(94 1.6 5± 2 97.2 8) nmol/ L],而 ICTP[(6 5 .4 4± 6 .2 4 ) μg/ L]始终高于足月儿 [(5 7.10± 3.4 8)μg/ L];补钙组 OC及 ICTP分别为 (84 4.5 9± 2 6 7.2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婴儿 葡萄糖酸钙 治疗应用 骨钙素血液 碱性磷酸酶血液 羧基端肽 Ⅰ型胶原血液
下载PDF
腹针疗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症状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文治 冯文轩 王慧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以腰背痛为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择西药治疗加腹针疗法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方案,2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腰痛功能...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以腰背痛为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择西药治疗加腹针疗法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方案,2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计算治疗前后ODI指数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得分以评价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并以骨密度(BMD)、血钙(Ca2+)、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评价治疗前后影像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BMD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2组的ALP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且治疗组对ALP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对ODI指数和VAS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以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提升患者ALP水平和提高骨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腹针/治疗应用 骨密度/针灸效应 碱性磷酸酶/血液 钙/血液
原文传递
补肾壮骨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邓伟民 崔伟历 +3 位作者 沈有高 扬勤华 贺扬淑 韦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客观评价补肾壮骨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17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补肾壮骨冲剂、密钙息治疗2年。另设67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治疗后观察其疼痛缓解情况并测定前臂骨密度,血清钙、磷... 【目的】客观评价补肾壮骨冲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17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补肾壮骨冲剂、密钙息治疗2年。另设67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治疗后观察其疼痛缓解情况并测定前臂骨密度,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综合疗效分析。【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密钙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1%和89.6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与空白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84%)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壮骨冲剂与密钙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相仿,而补肾壮骨冲剂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壮骨冲剂 治疗 绝经后 骨质疏松症 疗效观察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新生儿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瘦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素梅 张秀岩 +2 位作者 李琼 王文英 严慧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0期7309-7310,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新生儿代谢性骨病的敏感指标。方法:选择新生儿90例,在生后1 d内及第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生化法检测血清钙、磷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测定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蛋白(OC)和瘦素(L eptin)水平。结果:胎龄越小,...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新生儿代谢性骨病的敏感指标。方法:选择新生儿90例,在生后1 d内及第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生化法检测血清钙、磷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测定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蛋白(OC)和瘦素(L eptin)水平。结果:胎龄越小,BAP水平越高,OC水平越低,L eptin水平越低;胎龄32周以下的早产儿骨矿化不活跃;胎龄32周以上的早产儿骨骼生长速度趋于平稳上升,水平接近足月新生儿。结论:BAP水平的异常增高和血磷的降低是早期诊断新生儿代谢性骨病的敏感指标;OC可作为钙缺乏性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重要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血液 骨钙素/血液 瘦素/血液 骨疾病 代谢性/血液 婴儿 新生 人类
下载PDF
血清ICTP、ALP测定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伟 刘文恩 +2 位作者 李艳华 罗珊 钟一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 检测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ICT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观察ICTP和ALP在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良性骨肿... 目的 检测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ICT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观察ICTP和ALP在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良性骨肿瘤、16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1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的16例没有骨骼、关节、肝脏及肠道等疾病的正常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法国临床化学会推荐的速率法测定血清ALP活性及酶免疫测定法(EIA)测定ICTP水平.结果 除原发性良性骨肿瘤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C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组血清ALP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TP诊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AUC值(0.923、0.926、0.874)高于AL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354、0.702、0.865).结论 血清ICTP和ALP是反映骨肿瘤骨代谢的一个灵敏而简便的生化指标,其血清ICTP比ALP更为特异和敏感,对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I型 血液 碱性磷酸酶 血液 骨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白血病患者血清酶活性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小英 吴东 王世泂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55-156,共2页
探讨不同类型白血病和不同病期白血病的血清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白血病细胞数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法测定75例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并与正常人组38... 探讨不同类型白血病和不同病期白血病的血清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白血病细胞数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法测定75例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并与正常人组38例比较。结果:白血病组LDH、AKP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的LDH活性与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白血病完全缓解期(CR)患者LDH活性明显低于初发患者(P<0.01),血清GPT活性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清LDH活性有助于白血病疗效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酶学 血清诊断
下载PDF
新生儿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与其血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雷晓燕 熊海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2-283,318,共3页
为研究新生儿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与其血铅水平的相关关系,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对我院产科出生的585例新生儿,采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取耳垂微量血30μl进行BALP活性测定,同时,对测得BALP>200U/L的215例新生儿随机抽取100... 为研究新生儿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与其血铅水平的相关关系,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对我院产科出生的585例新生儿,采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取耳垂微量血30μl进行BALP活性测定,同时,对测得BALP>200U/L的215例新生儿随机抽取100例,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一步测定血铅含量。结果:①585例新生儿中,BALP活性≤200U/L(正常)370例,~250U/L(临界佝偻病)167例,~300U/L(佝偻病活动期)48例,阳性检出率36.75%;②所测血铅的100例中,其血铅含量最高值197μg/L,最低值27.40μg/L,均值76.92μg/L,≥100μg/L21例(占21%);③BALP为201U~250U/L的167例中,血铅≥100μg/L者8例,BALP251U/L~300U/L48例中,血铅≥100μg/L者13例,经相关系数检验,r=0.4772,P<0.01。提示新生儿BALP活性与血铅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加强对孕妇的营养干预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骨碱性磷酸酶 佝偻病 血铅 含量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