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喻龙 郝彦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6-522,共7页
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 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引起赤潮的爆发。赤潮发生前及赤潮消退之后,该海区营养盐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 赤潮 营养盐 血红哈卡藻 海洋原甲藻
下载PDF
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自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国斌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1-394,共4页
使用2008~2010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计2160组,同时以人工监测数据为辅助,对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安湾海域生物、化学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pH、溶解氧、叶... 使用2008~2010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计2160组,同时以人工监测数据为辅助,对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安湾海域生物、化学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pH、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并非赤潮诱因,清淤及盐度明显上升应是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诱因 自动监测 血红哈卡藻
原文传递
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灵江 《福建水产》 2009年第3期62-66,共5页
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厦门... 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血红哈卡藻 赤潮 环流形势 水文气象
下载PDF
一次陆源降雨污水引起血红哈卡藻赤潮的成因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义豪 宋秀凯 +5 位作者 靳洋 高继庆 秦华伟 白艳艳 李斌 张利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836-4843,共8页
以2007年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 Hirasaka)赤潮为对象,研究赤潮消长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大量陆源降雨污水输入后,海水盐度急剧下降、营养盐大幅增加,特别是活性磷酸盐浓度明显增加,促进了血红哈卡藻... 以2007年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 Hirasaka)赤潮为对象,研究赤潮消长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大量陆源降雨污水输入后,海水盐度急剧下降、营养盐大幅增加,特别是活性磷酸盐浓度明显增加,促进了血红哈卡藻的生长繁殖并最终形成赤潮。赤潮发生前海区第一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lse),优势度0.47(0.42—0.52),多样性指数2.63(2.43—2.89);赤潮发生时血红哈卡藻密度范围1.05×105—4.10×106个/L,优势度0.92(0.83—0.99),多样性指数0.27(0.15—0.64);赤潮消退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0.49(0.43—0.55),多样性指数2.46(2.19—2.84)。赤潮的发生、发展、消亡与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富营养化指数(E)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赤潮前、后该海域为贫营养、P限制、叶绿素a含量中等,赤潮期间该海域为富营养、P限制、叶绿素a含量高。通过影响力评定,活性磷酸盐、COD、盐度是此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发因子,当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0.3μmol/L时,硅藻逐渐取代甲藻,此次赤潮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四十里湾 血红哈卡藻 赤潮 活性磷酸盐 陆源降雨污水
下载PDF
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国斌 《福建水产》 2012年第5期392-397,共6页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卡藻比中肋条藻更具竞争优势,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很强。盐度对血红哈卡藻的繁殖具有刺激作用。在无机磷限制环境中,血红哈卡藻更具竞争优势,而无机氮含量高有利于血红哈卡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冬季 赤潮 血红哈卡藻
下载PDF
四十里湾2012年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喻龙 马兆虎 +3 位作者 郝彦菊 王文君 王玉珏 王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根据2012-10-07—10-29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一次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过程的水文、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暴发海域水温高于去年,且光照、磷营养盐充足,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1.90... 根据2012-10-07—10-29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一次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过程的水文、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暴发海域水温高于去年,且光照、磷营养盐充足,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1.90×106 cells/L。本次赤潮暴发的主要原因为较高的水温,其次是充足的磷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 赤潮 水温 血红哈卡藻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红色赤潮藻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轶肖 何喜林 +2 位作者 张腾 赵志娟 韦光领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3-73,共11页
为了弄清北部湾涠洲岛6株疑似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株的种类,作者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对藻株SSU rDNA、LSU rDNA和ITS序列测序,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 为了弄清北部湾涠洲岛6株疑似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株的种类,作者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对藻株SSU rDNA、LSU rDNA和ITS序列测序,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与红色赤潮藻形态特征基本符合;3种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均发现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红色赤潮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自展值高达99、100、100;与来自亚洲海域的韩国安山株、新加坡株、中国厦门港株序列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他地理来源的红色赤潮藻序列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红色赤潮藻SSU、LSU、ITS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0.008、0.003~0.025和0.045~0.406,明显小于该藻与其他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藻属下的种间遗传距离0.032~0.072、0.165~0.222和0.589~1.559,因此可确定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均为红色赤潮藻。研究结果将为北部湾海域赤潮生物来源与组成、赤潮的发生与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北部湾
下载PDF
深圳海域红色赤潮藻赤潮在线监测数据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方方 郭翔宇 +1 位作者 徐丽君 桓清柳 《海洋技术学报》 2018年第4期54-61,共8页
对2016年深圳大鹏湾海域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过程的浮标数据进行分析,赤潮期间叶绿素a最高达到123.0μg/L,DO和pH在赤潮期间显著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19.78 mg/L和8.78;赤潮期间水温相对较低,变化范围为14.48~20.34℃。... 对2016年深圳大鹏湾海域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过程的浮标数据进行分析,赤潮期间叶绿素a最高达到123.0μg/L,DO和pH在赤潮期间显著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19.78 mg/L和8.78;赤潮期间水温相对较低,变化范围为14.48~20.34℃。本次赤潮始发于盐田至大梅沙附近海域,并随潮流扩散至其他海域,前期水温升高对赤潮起到了促进作用,2016年2月营养盐(特别是氨氮)突然升高是本次赤潮的直接诱因。结合广东省近10年的赤潮发生情况,发现红色赤潮藻近几年已成为深圳及广东省海域的赤潮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赤潮藻 浮标 大鹏湾 赤潮
下载PDF
红色赤潮藻对球形棕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9
作者 苏芯莹 马青龙 +3 位作者 李菲 陈波 董德信 覃仙玲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都是近年来在我国近岸海域频繁引发赤潮的藻类。为了探索红色赤潮藻和球形棕囊藻之间是否存在化感作用及作用方式,本研究采用不同起始密度培养红色赤潮藻与球形棕囊藻... 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都是近年来在我国近岸海域频繁引发赤潮的藻类。为了探索红色赤潮藻和球形棕囊藻之间是否存在化感作用及作用方式,本研究采用不同起始密度培养红色赤潮藻与球形棕囊藻,并将前者的完整细胞培养液、无细胞滤液、藻液超声破碎液分别与球形棕囊藻进行混合培养,分析红色赤潮藻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红色赤潮藻细胞起始密度保持5×10^(5)cells/L的混合培养条件下,起始密度分别为5×10^(5)、1×10^(6)、2×10^(6)、1×10^(7)cells/L的球形棕囊藻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无论是含有红色赤潮藻完整细胞的培养液,还是其无细胞滤液或藻液超声破碎液,均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抑制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完整细胞培养液、无细胞滤液和藻液超声破碎液;相反,球形棕囊藻的存在对红色赤潮藻细胞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红色赤潮藻具有抑制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化感作用,其化感物质主要分泌于细胞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红色赤潮藻 球形棕囊藻 化感作用 混合培养
下载PDF
High-frequency acoustic back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for acoustic detection of the red tide species Akashiwo sanguinea and Alexandrium affine 被引量:1
10
作者 KIM Hansoo KANG Donhyug +1 位作者 JUNG Seung Won KIM Mira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268-1276,共9页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caused by the overgrowth of certain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marine environments and coastal fisheries. In addition to cell-counting methods using phytoplankton nets...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caused by the overgrowth of certain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marine environments and coastal fisheries. In addition to cell-counting methods using phytoplankton nets, a hydroacoustic technique based on acoustic backscattering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hytoplankton bloom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HAB species. In this study, as essential data to support this technique, we measured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wo HAB species, Akashiwo sanguinea and Alexandrium affine, which occur in the South Sea off the coast of Korea. Due to the small size of the target, we used ultrasound for the measurement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the acoustic signal received from each species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ell abundance. We deriv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ll abundance and acoustic signal received for each species. The measured signals were compared to predictions of a fluid sphere scattering model. When A. sanguinea blooms appeared at an abundance greater than 3 500 cells/mL, the acoustic signals varied with cell abundance, showing a good correlation.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acoustic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detect HAB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backscattering akashiwo sanguinea ALEXANDRIUM AFFINE fluid-sphere scattering model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red TIDE
下载PDF
不同氮浓度条件下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云 陈田田 +1 位作者 宋书群 李才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1-307,共7页
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sanguinea)进行了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初始氮浓度及生长阶段的影响。低氮处理组(0—25μmol/L)脂肪酸含量[(150.02... 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sanguinea)进行了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初始氮浓度及生长阶段的影响。低氮处理组(0—25μmol/L)脂肪酸含量[(150.02±54.84)—(166.83±46.46)mg/gd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883μmol/L组最低,约为(86.70±5.66)mg/gdw;各培养组脂肪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稳定期时脂肪酸含量最高,指数生长前期含量最低。红色赤潮藻含28种脂肪酸,以C16:0、C18:1、C20:5ω3(EPA)和C22:6ω3(DHA)为主,且DHA相对含量较高,最高可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46%。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红色赤潮藻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所占比例升高。在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MUFA相对含量在稳定期时较高,而PUFA相对含量在指数生长前期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红色赤潮藻赤潮应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红色赤潮藻 氮浓度 生长阶段
下载PDF
地西他滨暴露下2种典型甲藻生长及其抗氧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建刚 唐涛 +2 位作者 张建能 郭洁 王朝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8-476,共9页
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具有一定细胞毒性。为了解DAC对海洋环境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文研究了DAC对2种典型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的生长及其... 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具有一定细胞毒性。为了解DAC对海洋环境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文研究了DAC对2种典型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的生长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AC暴露下,2种甲藻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且DAC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DAC对血红哈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96 h半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0.0016 mmol·L^(-1)(0.37 mg·L^(-1))和0.116 mmol·L^(-1)(26.47 mg·L^(-1))。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对DAC响应迅速,其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暴露后24 h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DAC对藻细胞谷胱甘肽(GSH)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血红哈卡藻细胞GSH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结果表明,2种甲藻对DAC胁迫响应迅速,相较而言血红哈卡藻敏感性更高,可作为DAC在海洋环境中的指示生物;同时其藻细胞内GSH和MDA含量变化敏感,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作为监测DAC环境污染的生物标记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塔玛亚历山大藻 血红哈卡藻 生长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GSH) 丙二醛(MDA)
下载PDF
2021~2022年荣成海域多相赤潮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奎艳 王洪淑 +1 位作者 刘峰 陈楠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5-1655,共11页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带复杂,海岸线长,近岸海域赤潮事件频发。然而,由于部分赤潮物种的形态难以识别,或易降解不稳定,加上形态鉴定专业要求高,导致致灾赤潮物种未得到准确鉴定。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间山东荣成海域海带养殖区...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和黄海,海岸带复杂,海岸线长,近岸海域赤潮事件频发。然而,由于部分赤潮物种的形态难以识别,或易降解不稳定,加上形态鉴定专业要求高,导致致灾赤潮物种未得到准确鉴定。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间山东荣成海域海带养殖区暴发严重赤潮事件,面积达1440 km2,导致海带白化、溃烂,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该海域水样固定样本的观察鉴定到两种致灾赤潮物种,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和多纹膝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二者均为山东近海常见的致灾赤潮物种。该研究通过对赤潮样本中活体单细胞的显微观察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根据藻细胞形态特征与分子标记序列相似性鉴定到三种优势致灾赤潮物种,包括红色赤潮藻、多纹膝沟藻和灰白下沟藻(Katodinium glaucum)。其中灰白下沟藻由于在固定过程中不稳定而较少得到鉴定。对该赤潮海域水样开展宏条形码分析,除了发现上述三种致灾赤潮物种外,还发现了另外一个致灾赤潮物种纺锤环沟藻(Gyrodinium fusiforme)。纺锤环沟藻也由于在固定过程中不稳定而较少得到鉴定。由此可见,宏条形码分析方法更加准确系统地鉴定了该赤潮事件的致灾赤潮物种。由于宏条形码分析流程比较便于规范化,并且该方法可以获得比仅利用细胞形态特征进行鉴定,或兼用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鉴定更加全面的结果,研究表明宏条形码分析可以准确系统地鉴定组成较为复杂的多相赤潮事件的致灾赤潮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甲藻 宏条形码分析 红色赤潮藻 多纹膝沟藻
下载PDF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伟卿 陈彩珍 +1 位作者 张艺 韩坤煌 《河北渔业》 2012年第9期33-36,共4页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血红哈卡藻 海水分析
下载PDF
主要环境因子对一株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田田 白洁 +2 位作者 李才文 宋书群 刘云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4-728,共5页
以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为实验材料,系统分析了温度、光照、盐度环境因子对红色赤潮藻生长的影响。设置5个温度梯度(10℃、15℃、20℃、25℃和30℃),5个盐度梯度(20、25、30、35和40),5个光照梯度(500 lx、1 000 lx、2... 以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为实验材料,系统分析了温度、光照、盐度环境因子对红色赤潮藻生长的影响。设置5个温度梯度(10℃、15℃、20℃、25℃和30℃),5个盐度梯度(20、25、30、35和40),5个光照梯度(500 lx、1 000 lx、2 000 lx、3 000 lx和4 000 lx)的实验处理,计算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最大藻细胞数量;并进行了温度、盐度两因素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的最适宜生长条件是温度20℃~25℃,盐度20,光照强度4 000 lx,在此条件下其比生长率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赤潮藻 温度 盐度 光照 比生长率
原文传递
珠江口海域3种重要有害藻类的溶血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西飞 王彦霏 +1 位作者 章群 徐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6,共11页
从珠江口海域分离、鉴定出3种重要有害藻类小普林藻JX12(Prymnesium parvum)、剧毒卡尔藻JX24(Karlodinium veneficum)、红色赤潮藻JX14(Akashiwo sanguinea),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pH值对小普林藻溶血活性的影响,在此基... 从珠江口海域分离、鉴定出3种重要有害藻类小普林藻JX12(Prymnesium parvum)、剧毒卡尔藻JX24(Karlodinium veneficum)、红色赤潮藻JX14(Akashiwo sanguinea),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pH值对小普林藻溶血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微藻溶血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不同藻株以及不同生长时期溶血毒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4~50°C),小普林藻的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7℃为其最佳反应温度,pH 8和50 min为其最佳反应条件。不同生长时期的小普林藻溶血毒性具有显著差异,对数期溶血活性(5.67×10^(-7)HU·cell^(-1))显著高于稳定期(2.32×10^(-7)HU·cell^(-1))和衰亡期(3.40×10^(-7)HU·cell^(-1))。分离自珠江口海域的3种微藻均检测出溶血毒性,单个细胞溶血活性由强到弱分别为红色赤潮藻(976.20×10^(-7)HU·cell^(-1))、小普林藻(5.67×10^(-7)HU·cell^(-1))、剧毒卡尔藻(2.58×10^(-7)HU·cell^(-1))。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赤潮藻中国株JX14的单位细胞溶血活性显著高于美国株AS2,是后者的2倍以上。本研究首次确认珠江口海域红色赤潮藻、小普林藻和剧毒卡尔藻均具有较强的溶血毒性,这些有害藻类一旦形成赤潮可能对河口生态系统安全以及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普林藻 剧毒卡尔藻 红色赤潮藻 溶血毒素 有害藻华
下载PDF
不同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生长、孢囊形成和生源要素组成的影响
17
作者 王晓婷 黄健 +2 位作者 刘云 宋书群 李才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5-672,共8页
为阐明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对氮营养条件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进行一次性培养,系统研究了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生长、休眠孢囊形成和细胞生源要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红色赤潮藻生长率随着初始... 为阐明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对氮营养条件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进行一次性培养,系统研究了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生长、休眠孢囊形成和细胞生源要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红色赤潮藻生长率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00μmol/L氮添加组生长率最大,为0.79/d。不同氮处理组细胞形态存在差异,低氮条件下藻细胞个体变小。培养第6天,各氮处理组均观察到休眠孢囊,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孢囊数量逐渐增多;50μmol/L氮添加组孢囊形成率最高,为2.95%±0.16%。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细胞生源要素组成有显著影响,红色赤潮藻胞内碳、氮含量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C:N:P也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加氮处理组细胞在指数期碳、氮、磷含量较低,稳定期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红色赤潮藻胞内碳、氮、磷含量与藻生长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不同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的生长、休眠孢囊形成和藻细胞生源要素组成有显著影响,为揭示红色赤潮藻对氮营养条件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赤潮藻 氮浓度 藻生长 休眠孢囊 生源要素组成
下载PDF
北部湾沿岸三种常见赤潮藻类对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
18
作者 陆家昌 陆敏桢 +2 位作者 李杰 赖俊翔 庄军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422,共9页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三种藻类相比,红色哈卡藻添加组中纤毛虫、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HNF)和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PNF)的丰度最高(P<0.05),但该组微型鞭毛虫的营养结构(HNF/PNF)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肋骨条藻 红色哈卡藻 球形棕囊藻 异养细菌 微型鞭毛虫 纤毛虫
下载PDF
四种海洋藻华甲藻与红色赤潮藻的化学互感作用(allelopathy)初步研究
19
作者 王欢 胡章喜 唐赢中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101,共8页
化学互感作用或化感作用(allelopathy)在浮游植物的种群相互作用及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已经成为有害藻华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但在被研究的种类和化感作用的规律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空白。本研究选取分离自中国和美国... 化学互感作用或化感作用(allelopathy)在浮游植物的种群相互作用及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已经成为有害藻华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但在被研究的种类和化感作用的规律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空白。本研究选取分离自中国和美国近海的重要藻华甲藻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短沟别什莱藻(Biecheleria brevisulcate),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72 h共培养)观察其与另一种常见的藻华甲藻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的化感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化感效应随种类和特别是起始细胞密度比率而分别表现为抑制或促进共存种的生长。与起始细胞密度为500个/m L的红色赤潮藻共培养时,多环旋沟藻起始密度为250个/m L时促进红色赤潮藻生长,米氏凯伦藻苏澳株和短沟别什莱藻在细胞密度低于1 000个/m L时促进红色赤潮藻生长,同时起始密度为5 000~50 000个/m L的剧毒卡尔藻被红色赤潮藻促进生长。但是,米氏凯伦藻深圳湾株在细胞密度500个/m L以上时均抑制红色赤潮藻生长,多环旋沟藻在起始密度大于250个/m L时开始抑制红色赤潮藻生长,且抑制效应在起始密度2 500个/m L时接近100%。米氏凯伦藻的化感作用在不同株系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有害藻华甲藻之间的化感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形式,随着作用的种类和互相之间的密度比率变化而有互相促进、抑制或一方抑制(或促进)另一方等作用,这对进一步认识藻华甲藻的种群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红色赤潮藻 多环旋沟藻 剧毒卡尔藻 米氏凯伦藻 短沟别什莱藻
下载PDF
Valid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in the dinoflagellate Akashiwo sanguinea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被引量:2
20
作者 DENG Yunyan HU Zhangxi +1 位作者 MA Zhaopeng TANG Ying Zh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06-112,共7页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gene expression via 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 RT-PCR)heavily relies on the choice of valid reference gene(s) for data normalization. Resting cyst is the dormant...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gene expression via 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 RT-PCR)heavily relies on the choice of valid reference gene(s) for data normalization. Resting cyst is the dormant stage in the life cycle of dinoflagellate, which plays crucial roles in HAB-forming dinoflagellate ecology. However, only limited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in dinoflagellates. Gap remained in our knowledge about appropriate HKGs for normalizing gene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life stages, which laid obstac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q RT-PCR to the HAB-forming group. In this study, six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18 S ribosomal RNA(18S),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 α-tubulin(TUA), β-tubulin(TUB), actin(ACT) and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COX1),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expression stability with q RT-PCR and three statistical algorithms(Ge Norm, Norm Finder, and Best Keeper) for the cosmopolitan, harmful algal bloom-forming dinoflagellate Akashiwo sanguinea. Expression patterns were observed across 18 biological samples, including cells at resting stages(resting cysts),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darkness, exposed to abscisic acid(ABA) and exposed to temperature stres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UA, 18 S and GAPDH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cross all tested scenarios. While the best-recommended reference genes differed across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pairs of ACT and TUA, 18 S and GAPDH were the most reliable for cell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darkness treatment. The combination of TUA and TUB was the best choice for normalization in resting cysts and in ABA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pair of ACT and COX1 was suitable for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stable internal reference genes in dinoflagellat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cycle,particularly in resting cysts. Our result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election of reference genes in dinoflagellates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ashiwo sanguinea dinoflagellate internal control qRT-PCR resting cyst reference ge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