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 被引量:50
1
作者 孙白露 朱启臻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8,共5页
中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农业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农业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物质实体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在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农业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农业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物质实体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文化的内容,以及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探讨了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认为在中国发展社区农业,是实现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物质实体文化 民俗与民间信仰 农业文化价值 文化保护 社区农业
原文传递
休闲农业新理论及其在闽北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荣章 翁伯琦 +2 位作者 曾玉荣 周琼 郑百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在分析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的新理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发展闽北休闲农业的5项原则,同时对闽北(邵武)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内容及框架提出具体策略建议,即引入台湾优良果树品种、果树产期调节、生态果园套种、果园矮... 在分析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的新理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发展闽北休闲农业的5项原则,同时对闽北(邵武)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内容及框架提出具体策略建议,即引入台湾优良果树品种、果树产期调节、生态果园套种、果园矮化栽培、有机果园质量控制等农业技术,并与园林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技木相结合,将闽北(邵武)休闲农业园建设成为教育、推广、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闽北 休闲农业 农业文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21
3
作者 曹幸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0-24,共5页
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本源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业文化,都有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都有农耕文化开发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我... 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本源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农业文化,都有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都有农耕文化开发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有力推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地农业系统的干部群众把"农业文化保护与开发"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遗产保护 文化产业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正海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大沿海地区自先秦以来有着越来越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地域很大,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海洋...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大沿海地区自先秦以来有着越来越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地域很大,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有着明显的农业性。如果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那末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可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文化 传统文化 农业文化 海洋文明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 被引量:17
5
作者 姚敏磊 仲开泰 +1 位作者 庄宇萌 殷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6期217-219,共3页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尤其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更应担负起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导致当代农科专业大学生农业情怀缺...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尤其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更应担负起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导致当代农科专业大学生农业情怀缺失,专业认同感不强,对涉农就业热情降低。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优秀农业文化,加强学生爱农意识的培养,引导当代农科大学生关注"三农"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大学生"三农"骨干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爱农意识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南方稻作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与途径——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窦银娣 李伯华 刘沛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1期94-98,共5页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以梯田景观为载体,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提升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旅游发展 问题 紫鹊界梯田
下载PDF
乡村幼儿园“农耕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被引量:11
7
作者 杜燕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56-62,共7页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课程开发主体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构建和实施包含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课程开发主体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构建和实施包含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园所环境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的幼儿园农耕课程,旨在复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农耕课程 乡村幼儿园 课程构建 和谐发展
下载PDF
论农业文化与农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华君 韩弥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5-77,共3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农业文化反映农业在国家稳定和建设的重要地位,对农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 农业文化 农业院校 专业思想教育 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 选修课
下载PDF
休闲农业的外部功能探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荣章 林国华 +1 位作者 曾玉荣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39-441,共3页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除了具有示范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促进休闲经济发展、传承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美学、拓展旅游产业及促进城乡和谐关系等外部功能。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休闲经济 农业文化 农业美学 城乡统筹 外部功能
下载PDF
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白露 朱启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73-177,182,共6页
中国的农业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农业文化的载体是以劳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实体;农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农村民俗;以"天人合一"为主线的农本观念是农业文化的灵魂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分析出农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农业... 中国的农业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农业文化的载体是以劳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实体;农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农村民俗;以"天人合一"为主线的农本观念是农业文化的灵魂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分析出农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在于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价值在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活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对各类农业文化保护措施提供政府支持等均是保护农业文化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价值 文化保护
下载PDF
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余阳立 杨晓霞 崔洪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5,共11页
对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山地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西南4省(市)2775项省级以上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区位熵、不平... 对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山地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西南4省(市)2775项省级以上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区位熵、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法,对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模式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家级和省(市)级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广泛,类别上以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音乐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最为广泛;②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小,分布较为均衡,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文化空间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大,空间分布集中度较高;③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多核心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且不同类别之间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南4省(市)的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空间集聚分布,打造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集聚区、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园区,建立少数民族农耕文化风情园有利于发挥其集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西南4省(市)
下载PDF
农业文化视角下的循环农业发展变迁及其反思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明宝 朱启臻 赵扬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4-30,共7页
基于农业文化视角对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反思。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传统哲学思维相匹配的农学思想、农耕制度和农业生产循环实践。农民循环观念的变化、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变化以及传统农林牧副渔之间... 基于农业文化视角对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反思。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传统哲学思维相匹配的农学思想、农耕制度和农业生产循环实践。农民循环观念的变化、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变化以及传统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循环系统发生改变,共同导致传统农业循环观和循环实践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历史。现代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循环和双向循环变成了外部循环和单向流动,也就中断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提出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树立综合利用的理念和生态发展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循环农业 农业循环结构 生态理念 循环理念 现代农业
下载PDF
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现代价值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佳星 郭金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1期20-23,共4页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等内容。文章探讨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内容,总结现代社会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等内容。文章探讨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内容,总结现代社会农耕文化基础的嬗变方式,挖掘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为农耕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内涵 价值 乡村 建议
下载PDF
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及优势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5-39,共5页
农事节庆是农业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能够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形象品牌建设、观光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使消费者对农业品牌形成立体化认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农事节庆是农业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能够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形象品牌建设、观光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使消费者对农业品牌形成立体化认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事节庆 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文化
下载PDF
论农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化周 《洛阳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农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农业生产意识 ,又反映着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农业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文化的开发是可能的和有条件的。农业文化的开发包括 :农业观念文化、农业制度文化。
关键词 农业文化 社会文化 农业生产意识 农业经济 农业观念文化 农业制度文化 农业环境文化 农业政策文化 文化开发
下载PDF
论海南历史文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家忠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84-92,共9页
文章主要从海南文化的地域界限、发生、发展等方面 ,揭示它的历史内涵与区域特征。海南文化是属于岭南文化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区域文化 ,其特点是沿海地区的农耕文化与中部山区游耕文化的交融 ,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和人口素质的差异 。
关键词 海南 历史文化 农耕文化 游耕文化 岭南文化
下载PDF
中西舞蹈身体运动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基于对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群群 白晋湘 罗玲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7年第5期47-50,共4页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等,比较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文化生态结构,并对水族斗角舞和西班牙斗牛舞身体动作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主要结论:斗角舞是水族祭祀祖先、祈福禳灾的宗教活动,西班牙斗牛舞起源于古代宗教活动,原...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等,比较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文化生态结构,并对水族斗角舞和西班牙斗牛舞身体动作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主要结论:斗角舞是水族祭祀祖先、祈福禳灾的宗教活动,西班牙斗牛舞起源于古代宗教活动,原始宗教记忆是身体运动的直接动力;水族原始稻作文化的劳耕动作、西班牙斗牛士各项矫健动作是身体运动的内容习得;特定农耕文化场域、独有的身份和权利象征是斗角舞和斗牛舞身体运动文化传承的根本原因;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的身体运动具有内在审美、修身养性、健美健身作用,也具有外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解人际关系、维护阶层利益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身体运动 水族 斗角舞 斗牛舞 文化生态学 农耕文化
下载PDF
北京农业文化与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志茹 况明生 王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379-12380,12382,共3页
通过分析北京农业文化内涵及其资源类型,论述了其在农业特色景观、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活动体验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北京农业文化在观光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的新途径。
关键词 北京 农业文化 观光休闲农业
下载PDF
上海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视角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莹 张莉侠 +1 位作者 马佳 张晨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2,共5页
基于农业文化资源的视角,分析了上海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并对上海都市休闲农业中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农业文化对于上海都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休闲农业 农业文化 农业旅游 上海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淑豪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共8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不仅需要基于对农业及其多功能性的理解,明确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不仅需要基于对农业及其多功能性的理解,明确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力方向,还需要围绕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培育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构建多利益方公平参与和多渠道协同融资的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多功能性 耕地保护 农业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