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业集聚、集聚外部性与企业减排——来自中国的微观新证据 被引量:100
1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93-1816,共24页
本文考察产业集聚及其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这主要是专业化集聚带来的,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加入产业集聚二次项和三次项后并未发现现有宏观数据得到的非线性关系的存... 本文考察产业集聚及其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这主要是专业化集聚带来的,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加入产业集聚二次项和三次项后并未发现现有宏观数据得到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突出了从微观视角理解集聚减排效应的必要性。深入集聚外部性,通过专业化集聚释放的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和知识溢出三个外部性降低中间品价格、改善企业生产率、提高企业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是产业集聚实现企业减排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外部性 企业减排
原文传递
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崛起: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被引量:74
2
作者 陆军 毛文峰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2-70,共9页
随着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网络化,注重可访问性和节点属性的城市网络外部性愈发受到重视,重塑了集聚理论的地理基础。相比于集聚外部性,城市网络外部性具有“跨边界”、“可流动”、“多尺度”、“共享性”等特征。据此,本文从网络分析范式... 随着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网络化,注重可访问性和节点属性的城市网络外部性愈发受到重视,重塑了集聚理论的地理基础。相比于集聚外部性,城市网络外部性具有“跨边界”、“可流动”、“多尺度”、“共享性”等特征。据此,本文从网络分析范式下提出了“网络嵌入与互联”、“功能互补与协同”和“价值传递与增值”的区域一体化分析框架。其中,网络外部性通过降低匹配和交易成本、强化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高效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实施城市间“借用规模”行为等渠道促进区域一体化,而规模的借用是未来都市圈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机制。这对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有助于跳出优先发展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争,从网络联系、节点位置和借用规模效应的视角,将大中小城市统一纳入到动态的城市经济体系,指引区域经济在网络参与中走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外部性 区域一体化 借用规模 集聚外部性 新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本地制造业企业成长:动力还是阻力 被引量:63
3
作者 叶振宇 庄宗武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158,共18页
随着产业链现代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通过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优势来释放产业链红利,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投入产出表,以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和投入产出关系界定产业链龙头企... 随着产业链现代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通过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优势来释放产业链红利,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投入产出表,以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和投入产出关系界定产业链龙头企业,并探讨其对本地制造业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能够显著促进本地企业成长,该结论在考虑样本范围、企业成长指标测度、产业链龙头企业界定,以及利用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构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企业成本和企业生产率在其中起着明显的中间机制作用。而且,产业集聚环境强化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本地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链上游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下游龙头企业均有利于本地企业成长,并且后者的作用更强;产业链龙头企业对营商环境较好城市的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内销导向型和内销—出口兼顾型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的研究对于借助地方化优势更好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启示,同时也为现阶段扎实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龙头企业 企业成长 集聚外部性
原文传递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能源效率提升 被引量:46
4
作者 于斌斌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40,共11页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能源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仅...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能源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仅利于本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仅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特大城市、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本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能源效率 集聚外部性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创新发展 被引量:43
5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0-2349,共20页
随着高速交通技术和移动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城市创新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彼此远离但有着较强经济活动关联的城市之间是否也可以实现协同创新,目前仍缺乏经验证据。基于2001-2016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宏观面板... 随着高速交通技术和移动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城市创新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彼此远离但有着较强经济活动关联的城市之间是否也可以实现协同创新,目前仍缺乏经验证据。基于2001-2016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宏观面板数据和微观层面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工具变量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于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新要素依旧存在着向头部企业和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且正是这种集中所带来的集聚外部性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可通过融入经济关联网络,借助于网络外部性来提高自身创新水平;就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来看,虽然政府科教支出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以及高铁网络的建设是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但经济活动密度的提升所带来的集聚外部性还可以强化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创新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所分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则帮助网络外部性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因此,政府在探索城市创新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就无需囿于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这一条路径,积极融入城市群内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凭借网络外部性所分享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同样也能实现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 创新发展 企业网络 投资网络
原文传递
集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升级:一个区域开放视角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春晖 赵伟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7,共11页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聚)布局的动因在于获取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利益,且这一集聚外部性利益的获取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落脚于地区产业升级,旨在证实区分三种集聚外部性利益对于打通"区域开放—产业集聚—地区经济绩效—地区产业升级"整个理论链条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开放 集聚外部性 要素积累 产业升级
原文传递
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浩然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2期15-26,共12页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劳动生产率地理距离
下载PDF
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沈能 王艳 王群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7,共8页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高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度。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专业化集聚效应。经验研究表明,在改善碳排放效率方面,集聚生产要优于分散生产,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集聚程度和工业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工业集聚形式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空间趋同 集聚外部性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出口价值攀升的空间动力来源——基于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综合视角 被引量:29
9
作者 韩峰 庄宗武 阳立高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79,共19页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动能由传统比较优势向空间集聚优势转变,对于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识别和测度城市空间集聚优势,并探讨其对...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动能由传统比较优势向空间集聚优势转变,对于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识别和测度城市空间集聚优势,并探讨其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识别中国制造业出口价值攀升的空间动力来源。研究发现:(1)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可通过降低企业平均成本、提高国内中间品效率和增加国内中间品种类等机制提升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2)该结果在考虑样本极端值、更换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测度指标以及控制各类空间外部性变量内生性后依然成立;(3)市场潜力扩大有助于强化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间服务空间共享效应、制造业中间品空间共享效应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促进作用,但其弱化了空间技术外溢效应的作用效果;(4)各类空间集聚优势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依赖于企业贸易类型及所在城市等级等方面。本文结果对于各地区充分识别并发挥空间集聚优势以提升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进而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优势 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 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集聚外部性 市场潜力
原文传递
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特征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研究——基于时变参数估计的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宗益 李森圣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31,共10页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被视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聚外部性效应的甑别与测定却尚存诸多争议。本文侧重于分析集聚外部性的时间性质,选取高技术产业的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市、自治区2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被视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聚外部性效应的甑别与测定却尚存诸多争议。本文侧重于分析集聚外部性的时间性质,选取高技术产业的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市、自治区2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长期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产业分布格局变迁确实引致集聚外部性效应发生转变,且2003年是效应发生变化的核心转折时点;(2)以2003年为转折时点,产业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外部效应呈“U”型、倒“U”型或线性特征,竞争的集聚外部性效应则呈“U”型特征;(3)行业差异方面,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集聚外部性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其决定了专业化和多样化外部性效应的动态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最大正向效应发挥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产业环境,同时应重视各省份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不同所引致的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集聚外部性 时变参数估计 产业专业化 产业多样化
原文传递
考虑异质性技术的环境效率评价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本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Meta-frontier效率函数估算我国(区域)环境效率,并将集聚外部性和地理、贸易等空间因素纳入环境效率的分析框架中,考察环境效率空间溢出的渠道和效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组群之间环境生产技... 本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Meta-frontier效率函数估算我国(区域)环境效率,并将集聚外部性和地理、贸易等空间因素纳入环境效率的分析框架中,考察环境效率空间溢出的渠道和效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组群之间环境生产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环境效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格局。集聚外部性是改善环境效率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环境效率。其中,东部地区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马歇尔外部性。地理邻接地区间的污染转移倾向都较为严重;全国而言,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率效应,而区域内部则更多体现学习和正向效率溢出效应。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差距 环境效率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性 地理邻接
下载PDF
城市群集聚空间外部性如何影响城市规模工资溢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施正政 李嘉楠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0-1018,共19页
本文利用2013年CHIP数据,发现城市群集聚能够促进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上升,这缘于城市群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存在异质性作用,即城市群集聚能够提高大城市工资,但会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面影响。在克服劳动力空间自选择、遗漏变量等内生... 本文利用2013年CHIP数据,发现城市群集聚能够促进城市规模工资溢价上升,这缘于城市群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存在异质性作用,即城市群集聚能够提高大城市工资,但会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面影响。在克服劳动力空间自选择、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群集聚通过强化大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虹吸效应提升大城市工资,并通过加速小城市高技能劳动力流失对小城市工资产生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集聚外部性 城市规模工资溢价
原文传递
双城系统的聚集外部性、拥堵外部性和最优收费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婷婷 黄海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聚集外部性有利于提高双城系统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城际通勤拥堵外部性,为缓解城际通勤交通拥堵,可以利用最优收费调节交通供需关系。本文研究了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随交通拥堵外部性和聚集外部性的变化规律,建立双城系统的空间... 聚集外部性有利于提高双城系统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城际通勤拥堵外部性,为缓解城际通勤交通拥堵,可以利用最优收费调节交通供需关系。本文研究了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随交通拥堵外部性和聚集外部性的变化规律,建立双城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和社会最优模型,分析居民的职住分布,得到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结果表明,因为聚集外部性的存在,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可能大大低于交通拥堵外部性成本;当聚集外部性固定时,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随交通拥堵外部性的增大而增大;当交通拥堵外部性固定时,随着聚集外部性的增大,城际通勤最优收费水平先增大后减少;当聚集外部性和交通拥堵外部性同时变化时,随着聚集外部性的增大,交通拥堵外部性的减少,城际通勤最优收费小于零,此时,城际通勤时可以得到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最优收费 社会最优 双城系统 交通拥堵外部性 聚集外部性
下载PDF
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经济发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贺 李雪铭 +2 位作者 田深圳 李松波 孙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5,共8页
基于外部性视角,探究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百度指数、人口迁徙、列车通行、经济联系等数据构建城市综合网络,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 基于外部性视角,探究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百度指数、人口迁徙、列车通行、经济联系等数据构建城市综合网络,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呈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主要联系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自东向西呈“热点-过渡-冷点”阶梯状结构。2)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均能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网络外部性存在“集聚阴影”效应。3)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集聚外部性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网络外部性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 经济发展 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非中心城市嵌入高铁网络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的双重视角
15
作者 王雨飞 王雅琦 +1 位作者 赵佳涵 曹清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8,共15页
非中心城市既是高铁网络的支线节点,又是形成高水平、开放型循环体系的基础,但非中心城市能否在高铁发展中获得增长红利尚未形成统一结论。本文从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的双重视角,基于2010—2022年全国242个非中心城市面板数据,构建... 非中心城市既是高铁网络的支线节点,又是形成高水平、开放型循环体系的基础,但非中心城市能否在高铁发展中获得增长红利尚未形成统一结论。本文从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的双重视角,基于2010—2022年全国242个非中心城市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DID模型,研究高铁网络对非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升非中心城市高铁网络嵌入度能显著提高当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且这一结论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集聚外部性作用下,中心城市会对邻近非中心城市产生负面影响,但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中心城市的负面影响会因非中心城市高铁网络嵌入度的提高而扭转,甚至突破地理边界的约束提升远距离非中心城市的经济水平;高铁网络的经济增长效应还会因非中心城市经济初始条件、嵌入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高铁网络显著改善了欠发达非中心城市发展的不利条件,缩小了城市间经济差距;经中转城市间接嵌入高铁网络也能促进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但影响力弱于直接嵌入,且经中心城市中转并与中转城市越近越有利。研究结论对于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充分发挥高铁网络外部性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中心城市 高铁网络 经济增长 集聚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城市网络外部性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16
作者 卢硕 夏四友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李佳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6-2008,共13页
【目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型城市长期忽略了网络外部性的潜在影响。探讨网络外部性对其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这些城市的可持续转型与经济增长。【方法】本文首先构建网络外部性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绩... 【目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型城市长期忽略了网络外部性的潜在影响。探讨网络外部性对其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这些城市的可持续转型与经济增长。【方法】本文首先构建网络外部性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绩效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2001—2019年中国340个城市网络演化特征,最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了集聚经济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投资和创新的调节效应。【结果】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在全国企业组织网络的网络嵌入性显著提升,但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且资源型城市与网络中的核心城市联系相对较少,普遍处于中国城市网络的外围。(2)投资、创新以及城市网络外部性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集聚经济外部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特别是在网络嵌入的初期,资源型城市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在利用城市网络外部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创新和投资对城市网络外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城市网络外部性也显著促进创新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符合交互对称性。【结论】积极融入更广泛的区域城市网络、提升资源型城市的投资吸引力和创新能力,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外部性 集聚外部性 经济绩效 度数中心性 资源型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集聚外部性、政府作用与区域创新——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数据的门槛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滨滨 张慧一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文章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检验了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在政府作用下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二者之间存在... 文章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检验了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在政府作用下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二者之间存在基于政府作用下的门槛效应;受政府作用的影响,集聚外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三种集聚外部性中有所差异,且政府的调节作用方向存在异质性。因此,应结合不同集聚外部性形成的集聚模式,对地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调节和规范,做好市场调研,有效回应各类型产业的需求,动态调整政府作用方向和水平,以最大限度避免政策有效供给不足和时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政府作用 区域创新 门槛效应
原文传递
产业链龙头企业、超大规模市场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被引量:1
18
作者 庄宗武 叶振宇 张可云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73,共20页
产业链龙头企业是超大规模市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本文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考察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超大规模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 产业链龙头企业是超大规模市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本文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考察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超大规模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相关的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共享和技术外溢效应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作用和超大规模市场调节效应的重要机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超大规模市场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中间品共享和技术外溢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但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力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探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龙头企业 集聚外部性 超大规模市场 劳动生产率
原文传递
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基于创新创业水平中介效应的研究
19
作者 朱惠 李晓辉 陈昭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22期173-184,共12页
同时考虑区域产业协同集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深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及提高产业出口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机制。基于2010—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的截面面板数据建立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地区服务业和制... 同时考虑区域产业协同集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深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及提高产业出口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机制。基于2010—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的截面面板数据建立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起到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作用,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倒“U”型曲线变得更加陡峭,产业协同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通过改变创新创业水平产生作用;在地势平坦的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和人口规模适中的城市,产业协同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倒“U”型影响,而在其他地区该关系不显著;交通仓储邮电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关系,而其他服务行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该影响作用不显著。因此,各地区要警惕产业过度集聚的负面效应,同时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产业协同集聚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出口技术复杂度 集聚外部性 创新创业水平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融合 出口竞争力
下载PDF
集聚外部性、企业动态演化与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光 张拓 聂鑫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1,共14页
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大多聚焦于集聚外部性的静态经济效应。从企业动态演化和县域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的视角,将县域经济社会指标与微观企业数据进行贯序匹配,检验集聚外部性对TFP增长的影响,并采用动态Olley⁃Pa... 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大多聚焦于集聚外部性的静态经济效应。从企业动态演化和县域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的视角,将县域经济社会指标与微观企业数据进行贯序匹配,检验集聚外部性对TFP增长的影响,并采用动态Olley⁃Pakes(DOP)框架对企业演化效应贡献进行分解,考察不同类型集聚外部性提升县域TFP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外部性通过促进企业动态演化,显著地影响县域TFP增长;专业化外部性在阻碍高效率企业进入的同时,也会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并显著促进在位企业的自身成长和资源配置水平提高,整体显著提升了县域农产品加工业TFP;多样化外部性会显著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并通过促进在位企业自身成长而提升县域TFP,但“挤出效应”使得在位企业资源再配置效率不高,加之高效率企业进入效应不显著,因此多样化外部性整体抑制了县域TFP增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尽管竞争外部性能够激励高效率企业进入并淘汰低效率企业,但行业内企业间的价格战以及在与其他行业资源再配置竞争中处于劣势等因素,阻碍了在位企业的自身成长并降低了资源再配置效率,因此竞争外部性对县域TFP整体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未来,针对中国县域农产品加工业,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专业化外部性对TFP的促进作用,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向产地和县域产业园区集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外部性对企业动态演化的作用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效率提高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 集聚外部性 企业动态演化 动态Olley⁃Pakes方法 TFP增长 成长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