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审美观照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海伦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118,共8页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 旅游审美观照是连接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并实现旅游审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对于旅游主体获得旅游审美感受,实现旅游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审美观照与旅游凝视存在交集,即专注而投入的视觉凝视,责任和义务的暂时搁置。但另一方面,旅游审美观照具有旅游凝视所没有的主客互融共通的优势,而这恰恰是获得旅游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旅游审美观照具有置身性、知觉性、体验性、非功利性的审美特征,旅游审美观照所追求的是审美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当人们置身于新异性的旅游审美场景中,在非功利性的前提下,经由审美观照,人们可以体验到精神的自由,这反映到生活中便是"诗意地栖居",这也正是旅游审美观照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阐释
下载PDF
美育不能局限于审美教育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焱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3-18,共6页
现今学界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将"美育"局限于审美教育,而所谓的审美,主要是指审美静观,即欣赏美。将美的活动狭义地理解为审美活动,这是西方审美静观主义的流弊。美育不应仅包涵审美教育,教会人们该如何欣赏美;还应包涵创美教... 现今学界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将"美育"局限于审美教育,而所谓的审美,主要是指审美静观,即欣赏美。将美的活动狭义地理解为审美活动,这是西方审美静观主义的流弊。美育不应仅包涵审美教育,教会人们该如何欣赏美;还应包涵创美教育,教会人们该如何创造美。创美,以艺术创造为核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美的创造。美育,不应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还应是实践论的问题。创美教育的脆弱现状,或许应该成为将来美育改革的一个标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审美 创美 审美静观
下载PDF
旅游审美观照发生条件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海伦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3,共8页
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 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化以及客体的拟人化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下载PDF
宗炳"澄怀味象"论与审美静观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玉勤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9-51,共3页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理论,凝练而形象地概括出审美静观的上述特征,与审美静观在内在美学精神上息息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炳 澄怀味象 审美静观 妙悟 审美静观理论 古典美学 中国
下载PDF
超越审美静观主义:一个现代美育的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承 《美育学刊》 2013年第1期28-35,共8页
审美静观主义是与近代美学、美育相伴生的一种思想方式与取向,其主要表现,是将审美活动看做主体区隔于客体而对客体表象所作的静态、自足的观照,并以此"理想"机制为目标建立美学体系、规划美育方案。但事实上,审美活动是一个... 审美静观主义是与近代美学、美育相伴生的一种思想方式与取向,其主要表现,是将审美活动看做主体区隔于客体而对客体表象所作的静态、自足的观照,并以此"理想"机制为目标建立美学体系、规划美育方案。但事实上,审美活动是一个由肉体全面参与的、由各种感官的主动贯通导致精神状态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而并不仅仅限于理想状态下以单纯的感官为被动接收端口的静态的心理认知。如果我们能够在美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开发、实现艺术与人的生命体之间的密切的动态交互作用,那么,人的生命力或将得到重新焕发,科技对文化生活的压制或将得到缓解甚至转变。这就是超越审美静观主义在现代美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充分开发某种艺术所具备的所有特性,让学生身心的各个层面获得积极贯通和协调发展,全面焕发其生命活力,应是当下美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静观主义 现代美育 认识论 游戏
下载PDF
一位人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聂春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4,共7页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克·玛奎 审美人类学 美感沉思 非工具性形式 文化唯物主义
下载PDF
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创作理念与风格之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郜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是两部以长江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镜头对现代中国进行审美观照与深情抒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文化个性。
关键词 《话说长江》 《再说长江》 审美观照 创作理念 文化个性
下载PDF
先秦文学中水的观赏意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雅杰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1,共4页
先秦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水意象成为古代先民的审美观照对象。《诗经》对水的观照,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所表现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协调;《楚辞》中不同形态的水意象,寄托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道家的水意象体现的则是... 先秦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水意象成为古代先民的审美观照对象。《诗经》对水的观照,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所表现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协调;《楚辞》中不同形态的水意象,寄托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道家的水意象体现的则是它对博大、辽阔的崇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意象 审美观照
下载PDF
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中的审美与自由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5,共8页
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由精神。佩特继承了康德、席勒等关于艺术与自由的思想,在代表作《文艺复兴》中说明只有从艺术中才能获得自由的感觉。首先,美的鉴赏是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游戏,是自由的活动;第二,现代... 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由精神。佩特继承了康德、席勒等关于艺术与自由的思想,在代表作《文艺复兴》中说明只有从艺术中才能获得自由的感觉。首先,美的鉴赏是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游戏,是自由的活动;第二,现代生活被分割成多种体系,只有在艺术中才能获得完整的人性,从而获得自由;第三,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多种必然规律的束缚,只有通过审美的视角,用艺术精神看待生活,才能够获得自由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特 《文艺复兴》 审美 自由
下载PDF
朱光潜“审美观照”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7-59,共3页
朱光潜提倡"观照"的审美态度,兼具西方"审美静观"理论与中国传统"凝神观照"思想的双重品质。朱光潜"审美观照"思想以凝神的心理状态为审美基础,以"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及审美移情为... 朱光潜提倡"观照"的审美态度,兼具西方"审美静观"理论与中国传统"凝神观照"思想的双重品质。朱光潜"审美观照"思想以凝神的心理状态为审美基础,以"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及审美移情为实现的保证,以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为旨归,以超脱人生的烦恼、痛苦为最终目的,凸显了审美静观的非功利性和主体性,对以后中国美学审美态度、审美心胸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和学术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审美观照 审美态度
下载PDF
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的图像审美观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顺春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0,共8页
唐·德里罗的后"9·11"小说《坠落的人》无一幅显在的图像,但其独具匠心的文字刻画却表现了一种图像审美的意蕴。小说受一幅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的启发而成,呈现出一种独到的图像审美观照;小说所描述的莫兰迪静物画,... 唐·德里罗的后"9·11"小说《坠落的人》无一幅显在的图像,但其独具匠心的文字刻画却表现了一种图像审美的意蕴。小说受一幅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的启发而成,呈现出一种独到的图像审美观照;小说所描述的莫兰迪静物画,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更使小说"韵味"十足,凸显出一种"静观"之美;而以文字炫示的坠落表演则给人以"震惊"与"眩晕"的审美体验,并以坠落者之死预示实现救赎之可能。《坠落的人》中的隐性图像既是一种批判的视角,更是一种审美的观照,它可重审"读图时代"人们观看的方式及其所表征的历史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坠落的人》 静观之美 震惊之美
原文传递
移情论与电影海报艺术审美的生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翠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6-49,共4页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客观化的自我享受过程。本文试图以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理论为依据,以国外优秀的电影海报作品为例,分析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与欣赏对象——海报之间的关系,探...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客观化的自我享受过程。本文试图以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理论为依据,以国外优秀的电影海报作品为例,分析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与欣赏对象——海报之间的关系,探究移情论对电影海报艺术审美生发的作用,从而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有理可依,也试图促使审美主体在电影海报作品欣赏中能与作品融为一体,体验到高度的审美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论 审美观照 人格化 艺术审美
下载PDF
阐释、情境与介入:三种艺术文本的“观看”方式
13
作者 张珂 《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207-221,共15页
随着艺术的发展,观众在艺术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观众从艺术文本的观看者变成了艺术事件的参与者。这种转变是沿着审美静观、剧场式体验到介入这样一条路径逐渐展开的。审美静观要求观众以凝视观照的体验方式面对自... 随着艺术的发展,观众在艺术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观众从艺术文本的观看者变成了艺术事件的参与者。这种转变是沿着审美静观、剧场式体验到介入这样一条路径逐渐展开的。审美静观要求观众以凝视观照的体验方式面对自在存在的艺术作品;剧场式体验强调艺术现场情境的营造,考虑观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空间关系;介入需要观众以实在的行动加入艺术事件中,艺术事件的完成和意义都随着观众的介入生成。三种不同的体验方式伴随着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并在某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立场中有一个共通的思想,即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感知形式及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静观 剧场性介入 艺术体制
下载PDF
节目主持人模糊语言的美学解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2,共4页
模糊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能构成一种有弹性的语言结构。在谈话类节目里出现的主持人模糊语言,集中体现了主持人对口头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类节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语言是否有魅力。通过对主持人... 模糊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能构成一种有弹性的语言结构。在谈话类节目里出现的主持人模糊语言,集中体现了主持人对口头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类节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语言是否有魅力。通过对主持人模糊语言含蓄、委婉和幽默的审美效果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独特视角来解析主持人口语中蕴含的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主持 含蓄 委婉 审美
下载PDF
生态美学层面的发掘——《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传承的创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勇 《大众科技》 2012年第4期275-277,共3页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意识 场所意识 参与美学 静观美学 诗意栖居 技术栖居
下载PDF
审美观照:中西不同学说体系的演变与比较
16
作者 彭立勋 《深圳社会科学》 2022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审美观照又称审美静观,是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凝神注视和观赏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状态和活动方式。它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审美观照"因而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 审美观照又称审美静观,是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凝神注视和观赏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状态和活动方式。它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审美观照"因而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中西审美心理学思想中都有对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心理条件、心理态度、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探究,形成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们以各自特殊的概念、范畴、话语,在继承、演变和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中西两大不同的审美观照学说和理论体系。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阐释审美无利害感和直觉性等心理特点上具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和类似的表述,可以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但是,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是建立在中西不同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哲学长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方式。富于辩证思维的中国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对审美观照中无利害感的心理成因和性质、直觉、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均与西方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彰显出中国美学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中西比较,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审美心理学说的优长和特点,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照 无利害感 直觉 虚静 妙悟 中西比较
下载PDF
审美观照下的汉英翻译实践论
17
作者 蔡爱春 胡世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照 音韵 意境 文体 审美再现
下载PDF
苦海无边,“退让”是岸——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
18
作者 丁尔苏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71-281,747,共12页
叔本华是黑格尔之后又一位影响深远的悲剧理论家。他敏锐地把握住悲剧"表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之文类特征,将其归入"力量崇高"的审美范畴。这进一步发展了从朗吉诺斯到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话语。可惜的是,... 叔本华是黑格尔之后又一位影响深远的悲剧理论家。他敏锐地把握住悲剧"表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之文类特征,将其归入"力量崇高"的审美范畴。这进一步发展了从朗吉诺斯到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话语。可惜的是,叔本华将审美主体之升华完全等同于"退让",使其在评判悲剧作品之优劣时频频出错。尽管如此,叔本华在拓宽悲剧题材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容忽略。虽然他把生活世界描绘得过于灰暗,但他"众生皆苦"的人生哲学迫使他将悲剧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有助于打破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对悲剧舞台的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本华 悲剧理论 生命意志 退让 数量崇高 力量崇高
原文传递
清代辞赋中的江南书写与审美观照——以《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为中心
19
作者 郭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76,共14页
清代书写“江南”的赋作较之前代数量众多,其中《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创作数量之丰与时间之长尤为引人注目。与诗词中“江南”指代的模糊性相比,清代赋中的“江南”有明确的指向性,其区域与历史学家从地理疆域、社会经济角度... 清代书写“江南”的赋作较之前代数量众多,其中《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创作数量之丰与时间之长尤为引人注目。与诗词中“江南”指代的模糊性相比,清代赋中的“江南”有明确的指向性,其区域与历史学家从地理疆域、社会经济角度划分的“江南”既有重合又有不同。清代江南赋书写了以杏花春雨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自然之景及以金陵为中心的六朝文化,在对历史的追忆与唤起中流露出感伤的情感基调,呈现了一个辞赋书写中的“文学江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南书写 审美 观照 《江南春赋》 《杏花春雨江南赋》
下载PDF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
20
作者 刘春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20-125,共6页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美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在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思想中...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美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在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思想中"爱的教义"、"使用"与"享用"关系的分析,能够发现,奥古斯丁早已把"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的理论囊括进其思想系统中去了。因此,现代形态的美学的先驱者们就不能再局限于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人,而应该追溯到奥古斯丁,离开了奥古斯丁以及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中世纪美学传统,现代美学的许多观念就找不到其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 享用 审美静观 无利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