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16
1
作者 田平安 刘春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8,共6页
本文侧重论述了未来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问题。文章认为,长期的职权主义或超职权主义现象应当结束。根据中国的国情、民事诉讼与生俱来的社会公益性以及各国改革的经验,未来的民事诉讼不应该是纯粹当事人主义而应该是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
关键词 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 民事诉讼法 中国国情 当事人利益 社会利益
下载PDF
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95
2
作者 唐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85,共8页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案件事实解明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存在两种对立的原则: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古典辩论主义以私法自治为根据,主张案件事实的解明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法院恪守不介入的原则并受此约束。随着社会以及诉讼观...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案件事实解明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存在两种对立的原则: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古典辩论主义以私法自治为根据,主张案件事实的解明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法院恪守不介入的原则并受此约束。随着社会以及诉讼观念的变化,诉讼不再被纯粹视为当事人私人的问题;发现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实体真实的妥当判决,被作为法院的一项责任的观念逐渐形成,从而导致协同主义理念的产生。协同主义认为,民事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探知,既不是当事人一方的责任,也不是法院单方面的任务,而是两者共同的责任;法院与当事人应当协同去发现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主义 嬗变 协同主义
下载PDF
刑事庭审实质化与审判方式改革 被引量:71
3
作者 熊秋红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44,共14页
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活动的应然要求,但庭审虚化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审判方式从审问式转为控辩式,为摆脱庭审虚化现象、推进庭审实质化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 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活动的应然要求,但庭审虚化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审判方式从审问式转为控辩式,为摆脱庭审虚化现象、推进庭审实质化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完善举证、质证和认证规则,充实法庭调查和辩论程序。与此同时,还需推动刑事审判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从"伞形结构"向"三角形结构"转变。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兼具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色彩,但它并非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受到文化传统、司法体制、刑事政策、资源状况等多重因素限制,体现出明显的混合性、过渡性和变动性。综合考虑制度路径、立法技术、法治环境等方面因素,我国宜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和维持卷宗移送主义,并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细化直接言词原则的例外情形和加强案卷移送制度自身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审判方式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原文传递
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 被引量:31
4
作者 熊跃敏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8,共8页
强调当事人自我责任的辩论主义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在民事诉讼中的反映。辩论主义提供的只是关于民事诉讼基本构造的指导性法理,而不是彻底否定法院职权探知的理由。在辩论主义的百年变迁中,始终伴随着对其内涵的全面限制及法院协助当... 强调当事人自我责任的辩论主义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在民事诉讼中的反映。辩论主义提供的只是关于民事诉讼基本构造的指导性法理,而不是彻底否定法院职权探知的理由。在辩论主义的百年变迁中,始终伴随着对其内涵的全面限制及法院协助当事人提供事实与证据义务的普遍强化。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立辩论主义原则时,应重视在诉讼资料收集层面当事人与法院的协作,强化法院的实体性诉讼指挥义务并赋予辩论主义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辩论主义 溯源 变迁
下载PDF
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建华 李志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5-62,共8页
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真实,以达致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然而传统的辩论主义忽视了法官在发现案件事实方面的积极作刚,过于强调其权力的受制性,致使传统辩论主义难以达到发现真实的日的。而法治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一开始就强调法... 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真实,以达致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然而传统的辩论主义忽视了法官在发现案件事实方面的积极作刚,过于强调其权力的受制性,致使传统辩论主义难以达到发现真实的日的。而法治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一开始就强调法官在发现真实上的作川,注重阐明权的运用,并不断予以增强,同时,还从当事人角度强调真实义务,在法院和当事人两个方面配合发现案件真实,这就是协同主义。协同主义是对辩论主义的矫正,我国确立协同主义的诉讼观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主义 协同主义 阐明权 真实义务
下载PDF
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程序评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长永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1,共6页
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庭审调查对犯罪事实和仅仅影响量刑的事实适用不同的程序和证据规则,并在开始调查证据之前设置专门的开头陈述程序,调查过程严格区分控方举证与辩方举证两个不同阶段,调查的范围仅限于针对两方有争议的事实和情... 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庭审调查对犯罪事实和仅仅影响量刑的事实适用不同的程序和证据规则,并在开始调查证据之前设置专门的开头陈述程序,调查过程严格区分控方举证与辩方举证两个不同阶段,调查的范围仅限于针对两方有争议的事实和情节。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了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正当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事人主义 刑事诉讼 法庭调查 证据调查 证据规则
下载PDF
前进抑或倒退:事案阐明义务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0
7
作者 胡学军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事案阐明义务论作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理论,在解决现代型案件证明困境问题上发挥了有力作用。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对作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基石的辩论主义和证明责任制度形成了挑战,其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围绕着与辩论主义及证明责任... 事案阐明义务论作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理论,在解决现代型案件证明困境问题上发挥了有力作用。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对作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基石的辩论主义和证明责任制度形成了挑战,其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围绕着与辩论主义及证明责任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当今各国阐明义务一般化的趋势比较明朗,这尤其对于传统上注重追求案件客观真实的我国诉讼制度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目前引进无限制的"事案阐明义务"会使我国司法改革辛苦建构起来的证明责任制度及民事诉讼模式转型前功尽弃。其积极意义只不过在于在特定的案件类型中以此理论可弥补证明责任分配可能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案阐明义务 辩论主义 证明责任 一般化趋势
原文传递
日本和意大利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程序评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孙长永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0-95,共6页
日本和意大利都通过立法手段将刑事诉讼的构造从传统的职权主义转向了当事人主义 ,但同时又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原则和做法 ,由此在庭审的证据调查程序上形成了不同于职权主义或当事人主义的鲜明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两国对“实体真实”与... 日本和意大利都通过立法手段将刑事诉讼的构造从传统的职权主义转向了当事人主义 ,但同时又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原则和做法 ,由此在庭审的证据调查程序上形成了不同于职权主义或当事人主义的鲜明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两国对“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两大诉讼理念的调和。日本和意大利的改革思路以及庭审证据调查的程序设计值得我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调查 刑事庭审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正当程序 实体真实 诉讼理念 意大利 日本 改革思路
下载PDF
司法决斗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昕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9,共20页
尽管被视为迷信,但司法决斗绝非背离理性而存在,其产生和运作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具有独特功能。现代诉讼制度的许多基本要素,如对抗制、当事人诉讼武器对等、法官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公开审判、言词主义、直接主义、集中主... 尽管被视为迷信,但司法决斗绝非背离理性而存在,其产生和运作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具有独特功能。现代诉讼制度的许多基本要素,如对抗制、当事人诉讼武器对等、法官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公开审判、言词主义、直接主义、集中主义等,皆可从司法决斗中找到对应特征。它可视为对抗制诉讼模式的渊源之一。基于详实的历史材料,本文梳理了司法决斗的起源、发展、消亡的线索,概述其规则,进而分析其经验基础和理性因素,最终论及司法决斗与现代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决斗 神判 经验基础 对抗制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昌林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刑事诉讼模式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手段。在刑事诉讼目的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的诉讼模式。由于律师辩护还不普遍,证人出庭较为少见,刑事审判对诉讼卷宗的严重依赖,我国无法普遍实行证据开示制度、起诉状一本主义,... 刑事诉讼模式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手段。在刑事诉讼目的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的诉讼模式。由于律师辩护还不普遍,证人出庭较为少见,刑事审判对诉讼卷宗的严重依赖,我国无法普遍实行证据开示制度、起诉状一本主义,实行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分离,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应当充分注意这些因素,在增强诉讼的对抗性的同时,应当强化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模式 诉讼目的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下载PDF
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与和谐司法的实现——以证据收集为中心 被引量:12
11
作者 奚玮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2,共5页
当事人主义与当事人进行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两大法系在民事诉讼的运作方式上有职权进行主义和当事人进行主义之别,而在审理的内容上都采取辩论主义,由当事人发挥主导权。但当今世界的两大法系都不约而同地对辩论主义进行修... 当事人主义与当事人进行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两大法系在民事诉讼的运作方式上有职权进行主义和当事人进行主义之别,而在审理的内容上都采取辩论主义,由当事人发挥主导权。但当今世界的两大法系都不约而同地对辩论主义进行修正,加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协力与合作,促进法官在事实发现上的能动性,而逐步采行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司法,要求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辩论主义 和谐司法 协同主义
下载PDF
“对抗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式构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廖秀健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要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完全政府主导逐渐过渡为政府、第三方与公民共同参与,从而使"稳评"过程更具民主性与科学性。然而实践中,政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民与第三方的参与地位不高、定位不清,仅为政...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要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完全政府主导逐渐过渡为政府、第三方与公民共同参与,从而使"稳评"过程更具民主性与科学性。然而实践中,政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民与第三方的参与地位不高、定位不清,仅为政府决策"可行性"背书,故仅保证公民与第三方"形式化"参与无法达到评估决策风险的目的。为此,需要厘清公民、政府与第三方在"稳评"中的地位与分工,由各主体"对抗式"辩论来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即各主体公开就不同类型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发表支持或反对意见,在充分辩论后,共同评估风险并修正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决策 对抗式 风险评估 群体性事件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模式的演化与流变——以海峡两岸刑事司法改革为线索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卞建林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大陆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均根植于职权主义传统,但却不约而同地在近二十年吸收了大量当事人主义元素,服务于刑事诉讼制度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需求,其中最为显著的改革措施包括:调整控辩审关系实现构造平衡、推进审判中心改革实现程序优... 大陆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均根植于职权主义传统,但却不约而同地在近二十年吸收了大量当事人主义元素,服务于刑事诉讼制度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需求,其中最为显著的改革措施包括:调整控辩审关系实现构造平衡、推进审判中心改革实现程序优化、建构认罪协商制度实现繁简分流。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整合两大刑事诉讼模式中利于人权保障、程序正义、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的合理元素,进而推动刑事程序法治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模式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以审判为中心 认罪认罚从宽
原文传递
审判风险与法院调解 被引量:13
14
作者 曹云吉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32,175,共15页
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面临着风险或成本评估。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是当事人在评估,我国却是法官在评估。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被认为是"正义被打折"。而这种"打折"因评估主体的不同而导致了该被... 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面临着风险或成本评估。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是当事人在评估,我国却是法官在评估。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被认为是"正义被打折"。而这种"打折"因评估主体的不同而导致了该被打折的正义的流向不同。在我国,这部分被打折的正义很大程度上是为法官面临的审判风险买单。随着新民诉法的颁布以及加强合议庭责任的司法改革动向的出台,法官选择调解与判决所面临的风险趋于平衡,但审判风险在今后仍然会存在。因此法官仍会把内外部风险通过程序规则向当事人转嫁,因而重新考虑法官与当事人在民事审判中的权力分配,提高当事人在民事审判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司法改革的方向也应该将对法官的种种内外部监督机制逐步向"诉权制约审判权"的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责任制 权力分配 当事人主义 审判风险
原文传递
“权利”进入,抑或“权力”进入——对“现场直播进法庭”的学理评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显明 齐延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共6页
新闻自由、社会公益、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关涉我国法治筹划和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取“现场直播进法庭”作为切入点 ,分析了其背后的职权主义诉讼传统底蕴、积极主义司法行为惯性及专务司法之观念意识缺失的原因 ;剖析了“... 新闻自由、社会公益、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关涉我国法治筹划和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取“现场直播进法庭”作为切入点 ,分析了其背后的职权主义诉讼传统底蕴、积极主义司法行为惯性及专务司法之观念意识缺失的原因 ;剖析了“现场直播”进法庭对司法独立性、公正性、脱俗性已构成的侵害和可能的威胁 ;并进而探讨了其与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冲突。最后 ,概括了“现场直播进法庭”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直播 新闻自由 司法公正 新闻侵权 当事人权利
下载PDF
对抗制危机中的专家证人制度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颖慧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4-83,共10页
在现代证据法发展的过程中,专家证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证据法的科学化无疑将是证据法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专家证人制度作为英美法系特有的证据制度,与对抗制传统一脉相承,而对抗制在当代英美法系国家正呈现一种不断衰退... 在现代证据法发展的过程中,专家证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证据法的科学化无疑将是证据法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专家证人制度作为英美法系特有的证据制度,与对抗制传统一脉相承,而对抗制在当代英美法系国家正呈现一种不断衰退的迹象,在对抗制、集中审理制度、陪审团制度这三大制度群下研究专家证人制度,分析这三大制度的衰退对专家证人制度的影响,并结合专家证人制度的利弊,分析各国学界及实务界对专家证人制度改革的不同看法,对专家证人的未来之路及对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专家证人制度 专家证言 对抗制 陪审制
原文传递
律师与当事人决策权的分配以英美法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虎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7-461,共15页
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决策权的分配分为两种模式:律师控制模式和当事人控制模式。英美实行的当事人控制模式理论认为,律师与当事人之间主要是一种私法上的契约关系,在诉讼目标上,律师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在诉讼策略上,律师也应当在充分告... 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决策权的分配分为两种模式:律师控制模式和当事人控制模式。英美实行的当事人控制模式理论认为,律师与当事人之间主要是一种私法上的契约关系,在诉讼目标上,律师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在诉讼策略上,律师也应当在充分告知服务方案及其法律后果的基础上协助当事人进行选择。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律师只能选择听从被告人的意见或者退出委托代理关系。我国的律师控制模式过于僵化和绝对,由于诉讼环境的改变,应当建立起最低限度的当事人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权 独立辩护 对抗制 党派性忠诚
原文传递
“原告就被告”原则的反思与重构——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 被引量:8
18
作者 秦伟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8,共5页
管辖制度决定着正义的分配,承载着诉权保障、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管辖利益的争夺消极地反映为"管辖大战"。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结合诉权保障理论重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对防止法院权限过大和地方保护主义意义重大。"... 管辖制度决定着正义的分配,承载着诉权保障、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管辖利益的争夺消极地反映为"管辖大战"。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结合诉权保障理论重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对防止法院权限过大和地方保护主义意义重大。"原告就被告"原则有其一定的立法价值基础,但同样也面临着困惑和窘境。重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既要赋予当事人选择法院管辖自由的最大化,也要重新定位效益价值,更要兼顾原告的管辖利益,以实现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平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告就被告原则 一般地域管辖 当事人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协同主义的追问与我国民事诉讼的未来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永军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
协同主义的理论来自于德国,协同主义的支持者主张,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应当协同发现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同时他们认为协同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诉讼模式,是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超越,我国的民事诉讼应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主张者误读了... 协同主义的理论来自于德国,协同主义的支持者主张,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应当协同发现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同时他们认为协同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诉讼模式,是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超越,我国的民事诉讼应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主张者误读了西方的民事司法改革,这种理想化的理论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未来我国的民事诉讼不是走向协同主义,而是在坚持和深化辩论主义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制度完善,提升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主义 协同主义 追问 程序主体性
下载PDF
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研究之反思——以明希豪森三重困境为分析工具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榕 达理纳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103,共9页
在大陆法系语境中,民事诉讼学者对于"既判力是否及于判决理由"的议题提出了众多精深的理论。然而这些学说并没有使我们对客观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反而越发地迷失在明希豪森三重困境之中。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复... 在大陆法系语境中,民事诉讼学者对于"既判力是否及于判决理由"的议题提出了众多精深的理论。然而这些学说并没有使我们对客观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反而越发地迷失在明希豪森三重困境之中。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复杂的理论仍然建构在古典当事人主义的根基之上,固守司法克制的基本原则,而对法官司法能动性的积极功能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既判力 客观范围 当事人主义 司法能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