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9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径大小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天军 许鸿杰 +1 位作者 李树刚 任树鑫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为了研究煤的粒径大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集几种高瓦斯矿井的煤样,分别制成了粒径大小范围为0.15~0.20mm、0.12~0.15mm、0.109~0.12mm、0.096~0.109mm、0.045~0.096mm的5种试样;在等温度条件下,采用WY-98B吸附常数测定仪对试样进... 为了研究煤的粒径大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集几种高瓦斯矿井的煤样,分别制成了粒径大小范围为0.15~0.20mm、0.12~0.15mm、0.109~0.12mm、0.096~0.109mm、0.045~0.096mm的5种试样;在等温度条件下,采用WY-98B吸附常数测定仪对试样进行了吸附甲烷的实验,总结出了不同粒径煤吸附甲烷的规律.在Langmuir吸附理论和分子运动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煤的吸附能、吸附位、比表面积及吸附量之间的关系式;根据这些关系式以及分子结构特征等理论,对规律进行理论验证.验证后的吸附规律可以用来研究煤层中瓦斯运移和聚集规律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图3,表1,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缪尔方程 吸附位 吸附能
原文传递
液-固吸附体系中计量置换吸附模型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禹银 耿信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1432-1436,共5页
研究了液-固吸附体系中溶质计量置换吸附过程中的自由能变,推导出了新的表示溶质种类、溶质浓度和溶剂对Gibbs自由能变贡献的数学表达式,并阐明了该表达式中各种参数的物理意义.将用通常方法测定的自由能变分为与溶质吸附和溶剂解吸附... 研究了液-固吸附体系中溶质计量置换吸附过程中的自由能变,推导出了新的表示溶质种类、溶质浓度和溶剂对Gibbs自由能变贡献的数学表达式,并阐明了该表达式中各种参数的物理意义.将用通常方法测定的自由能变分为与溶质吸附和溶剂解吸附有关的两个独立的自由能变,推导出了液-固吸附体系中溶质计量置换吸附模型的两个线性参数β_a和q/Z对绝对温度倒数的线性关系,又将吸附过程中溶质的焓变和熵变分成两个独立的分量.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本文推导出的公式进行了检验,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热力学 液-固体系 自由能
下载PDF
花生壳吸附Cu^(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祝春水 魏涛 +3 位作者 陈文宾 余成根 徐国想 朱美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18,23,共6页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pH、时间及温度对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花生壳对Cu2+的吸附,pH为3.00~5.00时,吸附效果最好;初始吸附过程非常快,30 min时即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7%左右,其动力学行为更好地符合Lagergre...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pH、时间及温度对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花生壳对Cu2+的吸附,pH为3.00~5.00时,吸附效果最好;初始吸附过程非常快,30 min时即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7%左右,其动力学行为更好地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增加,初始吸附速率和平衡吸附量增加。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17.02 kJ/mol,表明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Cu2+是吸热的化学过程。吸附活化熵为负值,表明Cu2+从水溶液本体中溶解的自由状态到被吸附的状态是有序增加的过程。吸附活化焓呈正值,意味着升温有利于吸附。花生壳对Cu2+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呈负值,说明吸附过程为自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吸附CU^2+ 活化能 动力学
下载PDF
酸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甲醇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立清 梁鑫 +4 位作者 石瑞 顾庆伟 姚小龙 唐琳 刘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0-979,共10页
分别用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硫酸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浸渍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以甲苯、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 分别用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硫酸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浸渍改性。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以甲苯、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表明:酸改性能去除表面碱性基团,显著增加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的含量;酸改性活性炭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表面总酸性官能团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加适合描述甲苯、甲醇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甲醇在活性炭上为物理吸附,甲苯在活性炭上以物理吸附为主,与表面官能团之间的化学键作用能增强甲苯吸附量;甲苯、甲醇在活性炭上的微孔有效扩散系数的大小顺序为:AC-N>AC-1>AC-S>AC-C;并且甲醇的微孔有效扩散系数大于甲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酸改性 吸附能 微孔有效扩散系数
下载PDF
凹凸棒石:从矿物材料到功能材料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文波 牟斌 +1 位作者 张俊平 王爱勤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32-1451,共20页
凹凸棒石(attapulgite)是一种天然的一维纳米级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纳米棒状晶体结构、纳米孔道和表面活性基团,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在农业、化工、环保、吸附分离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凹凸棒石纳米化技术... 凹凸棒石(attapulgite)是一种天然的一维纳米级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纳米棒状晶体结构、纳米孔道和表面活性基团,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在农业、化工、环保、吸附分离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凹凸棒石纳米化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天然凹凸棒石矿物中的棒晶束或聚集体得以高效解离成单分散的纳米棒晶,同时保留了硅酸盐黏土矿物的环境友好特性,实现了黏土矿物材料向纳米材料的转变.凹凸棒石集纳米棒晶和纳米孔道于一体的独特结构,使其既可以通过棒晶和表面基团构筑纳米复合材料,也可以通过其纳米孔道构筑杂化功能材料.因此,凹凸棒石成为构筑形形色色功能材料的"新宠",实现了黏土矿物材料的纳米功能化应用.本文在介绍凹凸棒石晶体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纳米化、结构调控和新型功能材料构筑(吸附材料、胶体材料、杂化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仿生涂层、催化和能源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凹凸棒石研究与功能化应用的发展前景,旨在为凹凸棒石乃至其他黏土矿物及其功能材料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坡缕石 复合材料 吸附 仿生 能源材料
原文传递
吸附式制冷新技术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5-442,共8页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是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结合国际上吸附制冷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作者实验研究成果 ,对吸附式制冷系统及其在能量综合利用中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总结及探讨 .
关键词 吸附制冷 能源利用 太阳能 余热利用 固体 热泵
下载PDF
无水乙醇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马晓建 吴勇 牛青川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介绍了采用精馏法、分子筛分离法、膜分离法和作物吸附法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及其近年来无水乙醇制备的新进展。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且指出如何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的能耗。最后,展望了无水乙醇制备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我国无水... 介绍了采用精馏法、分子筛分离法、膜分离法和作物吸附法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及其近年来无水乙醇制备的新进展。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且指出如何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的能耗。最后,展望了无水乙醇制备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我国无水乙醇研究与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脱水 精馏法 膜分离法 吸附法 能耗
下载PDF
咪唑啉缓蚀剂在Fe(001)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军 于维钊 +2 位作者 燕友果 于立军 任振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5-1390,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烷基链长的咪唑啉类缓蚀剂在Fe(001)表面的吸附行为和成膜机制,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咪唑啉分子的极性头基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烷基碳链则背离金属表面,并通过自身的扭转...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烷基链长的咪唑啉类缓蚀剂在Fe(001)表面的吸附行为和成膜机制,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咪唑啉分子的极性头基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烷基碳链则背离金属表面,并通过自身的扭转形变实现稳定吸附;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缓蚀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逐渐增加,所形成缓蚀剂膜的致密性也逐渐增大;致密的缓蚀剂膜能有效地阻碍腐蚀介质向金属表面扩散,从而达到延缓金属腐蚀的目的.5种缓蚀剂缓蚀性能的理论评价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能 缓蚀效率 缓蚀剂膜
下载PDF
吸附法碳捕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挑战 被引量:22
9
作者 朱炫灿 葛天舒 +2 位作者 吴俊晔 杨凡 王如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861-2877,共17页
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是能源领域的当前决策和长远愿景,为此必须更加紧密结合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及国家能源策略,在碳捕集与封存领域投入研发力量.近几十年来,吸附法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碳捕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对高... 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是能源领域的当前决策和长远愿景,为此必须更加紧密结合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及国家能源策略,在碳捕集与封存领域投入研发力量.近几十年来,吸附法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碳捕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对高性能吸附剂的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适用于碳捕集的吸附循环过程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先进的吸附剂结构和装置不断被提出;将吸附过程与其他分离和/或反应过程进行耦合的复合吸附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吸附法碳捕集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为此,本文介绍了各种吸附法碳捕集循环过程,归纳总结了目前超出实验室级别装置(技术成熟度TRL5~7)的技术特点、分离性能、运行能耗和成本,应用场合包括了燃烧后碳捕集、燃烧前碳捕集和直接空气碳捕集.对吸附法碳捕集技术作了评述,指出了其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碳捕集 能耗 中温变压吸附 负排放
原文传递
吸附瓦斯含量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与能量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汉鹏 张冰 +5 位作者 袁亮 李清川 李术才 薛俊华 周伟 周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49-2456,共8页
煤层中高压瓦斯主要以吸附态为主,为了研究吸附瓦斯含量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利用吸附性依次增强的氦气、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模拟相同气压下吸附瓦斯含量的不同。将0.75 MPa的上述4种气体充入物理力学性质相同的型煤并充分吸附,模拟... 煤层中高压瓦斯主要以吸附态为主,为了研究吸附瓦斯含量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利用吸附性依次增强的氦气、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模拟相同气压下吸附瓦斯含量的不同。将0.75 MPa的上述4种气体充入物理力学性质相同的型煤并充分吸附,模拟游离瓦斯含量相同、吸附瓦斯含量不同的煤体,考虑4种不同强度型煤开展16次瞬间揭露试验。试验发生9次持续时间1 s左右的突出现象,对于低强度型煤试验不吸附的氦气也发生突出现象;试验结果表明随吸附气体含量增加,型煤发生突出的风险增大,吸附气体含量越大其突出强度越大。提出吸附气体膨胀能的测定方法,根据突出能量公式计算发生突出的煤体弹性能、吸附及游离气体膨胀能等突出潜能和煤体破碎功、抛出功等突出耗能,突出潜能与突出耗能基本相等验证吸附气体膨胀能测定方法的合理性。能量分析表明参与突出过程的吸附气体膨胀能占总气体膨胀能的7.9%~32.3%,占突出潜能的6.5%~25.6%,且其占比随吸附气体含量增大而增大。研究成果为揭示、量化吸附瓦斯含量在突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与瓦斯突出 吸附瓦斯 瓦斯含量 能量分析 型煤试验
原文传递
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崔群 陈海军 姚虎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以乙醇为吸附质,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楱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通过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能的复合吸附剂。测定了乙醇在主要吸附材料和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用TG DTA法对主要吸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自制吸附剂DTA脱... 以乙醇为吸附质,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楱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通过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能的复合吸附剂。测定了乙醇在主要吸附材料和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用TG DTA法对主要吸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自制吸附剂DTA脱附乙醇峰端温度进行了分析。对吸附剂原料复合比例和扩孔剂种类等制备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复合吸附剂比单一吸附材料对乙醇有着更大的吸附能力;DTA分析的脱乙醇峰端温度明显低于单一吸附材料;加入扩孔剂E1或E2,可增加自制复合吸附剂孔容和孔径,改善其吸附性能;自制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吸附量显著高于活性炭。其中,M4 0003和M1 0001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平衡吸附量约为活性炭的2 5~4倍;M1 0001—乙醇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是活性炭—乙醇的2~6倍。对吸附剂复合的机理初步探讨表明:增加复合吸附剂弱吸附中心数,可降低其脱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吸附制冷 复合吸附剂 热分析 吸附机理
下载PDF
H在Mg(0001)表面吸附、解离和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广新 张捷宇 +3 位作者 吴永全 李谦 周国治 包新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同时结合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系统研究了H2分子和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过程.给出了H2分子的解离路径和势垒,结果表明H2分子的吸附过程中仅存在物理吸附;在给出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势...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同时结合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系统研究了H2分子和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过程.给出了H2分子的解离路径和势垒,结果表明H2分子的吸附过程中仅存在物理吸附;在给出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势能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H原子在Mg(0001)表面及体内的扩散过程.计算发现,Mg(0001)slab存在表面效应,且对H原子的表面扩散影响较明显.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解离、扩散和放氢环节的激活能数据,为H2分子的解离和氢化物的放氢过程是速控步骤这一结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势能面 吸附能 解离 扩散
下载PDF
取代基咪唑啉与铁原子化学吸附作用能的量子化学计算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大喜 肖鹤鸣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 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6个咪唑啉型化合物及其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能,探讨了这种作用能与缓蚀性能的关系.得到咪唑啉环上氮与铁的配位键长、双原子作用能以及重叠集居数.研究发现具有p-π共轭体系的咪唑啉以及在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团或取代芳烃,能增强氮与铁原子的化学吸附作用力.计算结果可为设计性能较好的新型咪唑啉缓蚀剂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缓蚀性能 量子化学 化学吸附作用能
下载PDF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卢允庄 王如竹 姜周曙 《能源技术》 2001年第3期91-95,共5页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能有效利用太阳能及工业余热的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新型制冷技术 ,对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对固体吸附制冷技术近两年的一些研究热点及其产业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太阳能 工业余热 固体吸附式 制冷技术
下载PDF
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水分子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16
15
作者 夏阳超 刘晓阳 刘生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9,共6页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水分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氢键作用为主要作用力,水分子在羧基上吸附时形成两个氢键,最短氢键长度为0.173 3nm.在酚羟基和醇羟基上吸附时,含氧官能团作为氢键供体,水分子作...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水分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氢键作用为主要作用力,水分子在羧基上吸附时形成两个氢键,最短氢键长度为0.173 3nm.在酚羟基和醇羟基上吸附时,含氧官能团作为氢键供体,水分子作为氢键受体是最优吸附构型,氢键长度分别为0.187 6nm和0.192 7nm.在羰基和醚键上吸附时形成的氢键长度分别为0.196 1nm和0.206 0nm.由Mulliken电荷布局可知,吸附后含氧官能团中氧原子得电子,O—H,CO和C—O键的强度被削弱,从而键长被拉长.吸附能计算结果符合吸附平衡距离变化规律,含氧官能团对水分子的吸附强弱顺序为: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醚键.水分子在酚羟基上的吸附符合Lennard-Jones理论,水分子离酚羟基约0.188 5nm处的吸附能最低,此为稳定吸附平衡态,吸附能为-45.63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含氧官能团 量子化学 几何吸附构型 吸附能
下载PDF
热改性活性炭吸附有机气体的性能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立清 顾庆伟 +2 位作者 石瑞 刘峥 梁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9-1756,共8页
根据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活性炭热改性的温度条件;采用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以甲苯、丙酮、二氯乙烷、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前后活... 根据热重分析结果,确定了活性炭热改性的温度条件;采用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活性炭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测试;以甲苯、丙酮、二氯乙烷、甲醇为吸附质,在283K下进行了固定床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结构变化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计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吸附能。实验结果表明,热改性可以改善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改变表面官能团的分布,吸附量与有效孔容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一阶动力学方程和二阶动力学方程均可描述4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孔内扩散模型表明改性活性炭对有机气体的吸附速率均大于未改性活性炭;4种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能均小于20kJ.mol-1,表明活性炭对4种有机气体以物理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热改性 吸附动力学 吸附能
下载PDF
氧原子在γ-TiAl(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虹 刘利民 +1 位作者 王绍青 叶恒强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7-902,共6页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氧原子在γ-TiAl(111)表面的吸附研究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近邻表面层多Ti的位置,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表面不同位置吸附能差别减小.电子结构分析发现,氧原子同表面金属原子形成以离子特性为主的化学吸附.氧化学... 运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氧原子在γ-TiAl(111)表面的吸附研究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近邻表面层多Ti的位置,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表面不同位置吸附能差别减小.电子结构分析发现,氧原子同表面金属原子形成以离子特性为主的化学吸附.氧化学势对TiAl表面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γ-TiAl(111)清洁表面只能在氧化学势很低时可以稳定存在,氧化学势稍高,清洁表面就变得不稳定,氧原子开始吸附,并迅速达到高覆盖率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TIAL 第一性原理 氧化 吸附能 表面能 化学势
下载PDF
锂原子修饰B_6团簇的储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阮文 罗文浪 +2 位作者 余晓光 谢安东 伍冬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B6和LimB6(m=1—2)团簇的结构及其储氢性能.结果表明,氢分子在B6团簇的三种可能结构中均发生解离吸附,Li原子在B6团簇表面不发生团聚,每一个Li原子均吸附几个氢分子.其中以两个Li原子修饰笼形B6团簇吸附完整氢分子...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B6和LimB6(m=1—2)团簇的结构及其储氢性能.结果表明,氢分子在B6团簇的三种可能结构中均发生解离吸附,Li原子在B6团簇表面不发生团聚,每一个Li原子均吸附几个氢分子.其中以两个Li原子修饰笼形B6团簇吸附完整氢分子数最多,储氢质量分数为20.38%,氢分子的平均吸附能为1.683kcal/mol,表明了它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作为储氢材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B6(m=1-2)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DFT) 吸附能 储氢性能
原文传递
第一性原理研究氧在Ni(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及功函数 被引量:9
19
作者 许桂贵 吴青云 +2 位作者 张健敏 陈志高 黄志高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4-1930,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O在Ni(111)表面的吸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O在Ni(111)表面的稳定吸附位为三重面心立方(fcc)洞位,吸附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Ni(111)表...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O在Ni(111)表面的吸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O在Ni(111)表面的稳定吸附位为三重面心立方(fcc)洞位,吸附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Ni(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并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通过对电子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的分析发现:O在Ni(111)表面的吸附使得Ni表面电子向O原子转移,形成表面偶极矩,导致功函数增加;表面Ni原子的3d轨道和O的2p轨道通过耦合、杂化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而反键态几乎不被占据,因而O—Ni键相互作用比较强,吸附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能 功函数
原文传递
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周曙 王如竹 +1 位作者 卢允庄 邵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6-571,共6页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复叠式循环中吸附式单元工质对温度高于 2 0 0℃时 ,也不会腐蚀材质 ,因而是一种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新型制冷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收 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COP 沸石水 制冷工质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热力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