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等温吸附特性测试中体积校正方法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崔永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32,共4页
首先肯定了在等温吸附测试过程中,计算吸附量时应进行体积校正,然后论述了原体积校正方法,认为采用原公式有一定的试验条件,并提出可以分别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求出真实吸附量。直接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把吸附相体积作为考虑对象... 首先肯定了在等温吸附测试过程中,计算吸附量时应进行体积校正,然后论述了原体积校正方法,认为采用原公式有一定的试验条件,并提出可以分别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求出真实吸附量。直接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把吸附相体积作为考虑对象直接放在方程中求出真实吸附增量ΔVs,间接法仍以原校正方法为思路,但先对视吸附增量进行修正得到ΔVa修,再利用原校正公式求出ΔVs。同时指出校正方法基于两个假设条件:即煤体积随吸附过程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吸附相 体积 校正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储量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13
2
作者 姜瑞忠 乔欣 +4 位作者 何吉祥 郜益华 滕文超 李渊 范海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9-705,共7页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页岩气主要由游离气、吸附气2个部分组成,其中吸附气储量可利用测试数据,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计算,而游离气储量常采用容积法计算,众多学者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吸...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页岩气主要由游离气、吸附气2个部分组成,其中吸附气储量可利用测试数据,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计算,而游离气储量常采用容积法计算,众多学者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吸附气占据的孔隙体积,因而得出的游离气储量往往偏大。首先给出了利用线性回归确定兰氏压力和兰氏体积的方法;然后通过引入平均分子自由程,从单个吸附相分子所占体积入手,计算出吸附相占据的总体积,最终推导出除去吸附相体积的游离气储量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数据和Ambrose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分析了基质吸附能力、地层温度和压力对页岩气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储量 吸附相 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 平均分子自由程
原文传递
The effect of the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supercritical CO_(2) and supercritical CH_(4) on their adsorption capaciti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anthracite in the Qinshui Basin
3
作者 Si-Jie Han Shu-Xun Sang +3 位作者 Piao-Piao Duan Jin-Chao Zhang Wen-Xin Xiang Ang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516-1526,共11页
Deep unmineable coals are considered as economic and effective geological media for CO_(2) storage and CO_(2)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CO_(2)-ECBM) recovery is the key technology to realize CO_(2) geological sequestra... Deep unmineable coals are considered as economic and effective geological media for CO_(2) storage and CO_(2)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CO_(2)-ECBM) recovery is the key technology to realize CO_(2)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in coals. Anthraci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Qinshui Basin and subjected to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low-pressure CO_(2) adsorption, and high-pressure CH_(4)/CO_(2)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layers of adsorbed molecules(ANLAM) and the CH_(4)/CO_(2) absolute adsorption amounts and their ratio at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e density of supercritical CO_(2) and supercritical CH_(4),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of supercritical CO_(2) over supercritical CH_(4) is the result of their density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Lastly, the optimal depth for CO_(2)-ECBM in the Qinshui Basin is recommen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the ANLAM of CO_(2) are about twice that of CH_(4) on SH-3 anthracit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CO_(2)/CH_(4) absolute adsorption rati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ssure and tends to be consistent.(2) A parameter(the density ratio between gas free and adsorbed phase(DRFA)) is proposed to assess the absolute adsorption amount according to the supercritical CO_(2)/CH_(4) attributes. The DRFA of CO_(2) and CH_(4) both show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absolute adsorption amounts, and therefore, the higher DRFA of CO_(2) is the significant cause of its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over CH_(4) under the sa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3) CO_(2) adsorption on coal shows micropore filling with multilayer adsorption in the macro-mesopore, while methane exhibits monolayer surface coverage.(4) Based on the ideal CO_(2)/CH_(4) competitive adsorption ratio, CO_(2) storage capacity, and permeability variation with depth,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optimal depth for CO_(2)-ECBM in the Qinshui Basin ranges from 1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geological storag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Deep unmineable coal Average number of layers of adsorbed molecules Density ratio between free phase and adsorbed phase Micropore filling
下载PDF
Adsorption of methane onto mudstones under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Mechanism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4
作者 Yang Wang Hong-Fei Cheng +4 位作者 Qin-Hong Hu Lang-Bo Jia Xi-Meng Wang Sha-Sha Gao Luo-Fu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4-47,共14页
Since the mechanisms of methane-mudstone interactions are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shale gas reserves,methane adsorption under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of 30 MPa pressure and 303.15,333.15,363.15 K temperatures was st... Since the mechanisms of methane-mudstone interactions are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shale gas reserves,methane adsorption under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of 30 MPa pressure and 303.15,333.15,363.15 K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 to measure the excess methane adsorption in two mudstone samples from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Excess adsorption features inflection points where the amount of adsorbed gas changes from increasing to decreasing concentrations.Three methods(fixed,slope,and freely fitted density)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adsorbed-phase density(rad),which was then used to fit the measured excess adsorption.Two criteria,the goodness-of-fit and whether the fitting can obtain reasonable absolute adsorption,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accurate model.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upercritical Dubinin-Radushkevich(SDR)model with freely fitted rad was the most reasonable model.The volume of adsorbed methane at 363.15 K is close to the micropore(d<2 nm)volume of the corresponding mudstone.Considering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the adsorbed gas should be predominantly stored in micropores.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reveal that the methane adsorption on mudstone is a physisorption process that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the heterogeneity of,and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methane molecule and,the rock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methane adsorption Excess adsorption adsorbed-phase density Adsorption model Thermodynamic feature
下载PDF
Non-resistivity-based satur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5
作者 Kun Liu Jing Lu +1 位作者 Song Hu Jun Li 《Energy Geoscience》 2023年第2期108-112,共5页
Free gas saturation is a key parameter for calculating shale gas reserves.The complex conductivity mechanism of shale reservoirs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e's formula and its extended form for the evaluati... Free gas saturation is a key parameter for calculating shale gas reserves.The complex conductivity mechanism of shale reservoirs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e's formula and its extended form for the evaluation of free gas saturation.Instead,a number of non-resistivity-based satur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suitable for shale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established,including core calibration(TOC method,clay content method),gas porosity cutoff,excavation effect and four-pore modeling.These methods,together with adsorbed phase porosity correction,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free gas saturation.These methods are applied to shale reservoirs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ern China to test their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The results,when compared with measured data from core samples,show that the TOC-based core calibration is more accurate in evaluating free gas saturation in the entire shale gas interval,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alculation of shale gas res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gas saturation Core calibration Excavation effect Four-pore modeling adsorbed phase porosity
下载PDF
煤层中埋藏CO_2量的计算方法
6
作者 刘俊杰 康志宏 +2 位作者 孟苗苗 戎意民 潘冬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29,共4页
CO2注入油气藏、煤层等地质体既有助于油气采收,也可以成为处理CO2的重要方法。计算CO2的储存量,可以根据其在地质体中的不同存在相态分别计算,这样既能确定地质体总的存储能力,也可以确定各存储机制的贡献。根据相态的不同把CO2在煤层... CO2注入油气藏、煤层等地质体既有助于油气采收,也可以成为处理CO2的重要方法。计算CO2的储存量,可以根据其在地质体中的不同存在相态分别计算,这样既能确定地质体总的存储能力,也可以确定各存储机制的贡献。根据相态的不同把CO2在煤层中的储存量分成吸附、游离和溶解3部分计算,并考虑了压力上升引起的孔隙膨胀、存储空间增加。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压力的上升,吸附量、气态量、溶解量和膨胀增量都在增加。气态量、溶解量和膨胀增量所占百分数也在增加,吸附量能占到总量的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深埋 煤层气藏 吸附相 溶解相 膨胀增量
原文传递
页岩过剩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的差异及页岩气储量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51
7
作者 周尚文 王红岩 +2 位作者 薛华庆 郭伟 卢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0,共9页
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准确测试对于储量评价及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过去在计算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时,未考虑过剩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异。为此,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得出了以下认识:①当考虑吸附相体积的存在时... 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准确测试对于储量评价及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过去在计算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时,未考虑过剩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异。为此,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得出了以下认识:①当考虑吸附相体积的存在时,等温吸附实验并不能直接测得甲烷的实际吸附量(绝对吸附量),实验测得的应为过剩吸附量;②当压力在10 MPa左右时,过剩吸附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现象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为了将过剩吸附量转换为绝对吸附量,提出了计算甲烷吸附相密度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方法对吸附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更好,吸附相密度的计算结果也更加合理。进而对绝对吸附量进行校正,发现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的差值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如果采用低压条件下的实验吸附曲线直接进行页岩吸附能力的评价,将严重低估页岩气储层的实际吸附能力,由此提出了应用过剩吸附量和游离气量计算页岩气地质储量的新方法。结论认为:过去用老方法计算得到的页岩含气量明显大于新方法,有可能高估了页岩气藏的地质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过剩吸附量 绝对吸附量 吸附相密度 地质储量 计算新方法 等温吸附 重量法 超临界
下载PDF
改进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储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烈辉 陈果 +2 位作者 赵玉龙 刘其芬 张和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6-70,共5页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两种形式赋存于发育大量天然微裂缝的页岩中。为此,分别考虑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流体性质和储层性质,建立了考虑吸附相体积随地层压力变化的裂缝性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较之于改进...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两种形式赋存于发育大量天然微裂缝的页岩中。为此,分别考虑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流体性质和储层性质,建立了考虑吸附相体积随地层压力变化的裂缝性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较之于改进后的物质平衡方程,King提出的物质平衡方程由于未考虑裂缝体系和吸附相体积,储量计算结果偏小;Williams提出的物质平衡方程未考虑裂缝体系,储量计算结果偏大;刘铁成提出的物质平衡方程未考虑吸附相体积,裂缝系统储量偏小;改进的物质平衡方程同时考虑了裂缝体系和吸附相体积两因素,当吸附相密度增大时,页岩气藏吸附气储量就增大,而总地质储量略有减小,而储层温度、压力、孔隙半径与吸附相密度的关系及最终对储量计算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认为,考虑裂缝体系和吸附相体积对于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应用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相 裂缝(岩石) 基质 系统 物质平衡方程 储量 计算
下载PDF
气源岩吸附试验的机理及吸附特征新认识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操 张玉贵 +1 位作者 贾天让 钟福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41-3452,共12页
吸附常数是煤矿瓦斯防治、煤层气抽采、页岩气开发等工程必备的基础指标。然而,大量吸附试验却得出了两类特征迥异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型和"峰值型",普遍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这些非Langmuir型等温线,不但得出了错误的吸附... 吸附常数是煤矿瓦斯防治、煤层气抽采、页岩气开发等工程必备的基础指标。然而,大量吸附试验却得出了两类特征迥异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型和"峰值型",普遍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这些非Langmuir型等温线,不但得出了错误的吸附常数,而且带来了极大的生产安全风险。鉴于此,本文经过吸附试验机理推导、等温吸附试验、等温线校正和误差分析,得出:①等温吸附试验只能测出由Gibbs吸附量组成的"峰值型"等温线,出现峰值拐点的本质原因是等温吸附原理中减掉了Gibbs舍弃量ρv^a,并非负吸附、超临界吸附等原因造成的。②Gibbs吸附等温线出现峰值拐点的临界压力是由Gibbs舍弃量ρv^a决定的,其中,煤体结构决定了吸附相体积v^a的大小,试验温压条件决定了游离相密度ρ的大小。③煤和页岩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实际吸附量等温线在达到饱和吸附压力后必然形成Langmuir型等温线。截距法根据Gibbs等温线的下降特征反推吸附相密度所得出的实际吸附量等温线完全符合饱和吸附的物理特征,是合理可靠的;液相法采用液相密度代替吸附相密度,不仅缺乏理论依据而且误差较大;Langmuir模型法运用LM算法拟合吸附相密度,需要人为设定各未知参数的初始值和边界值,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④不能将实验室测试出的吸附等温线直接应用于吸附常数计算、非常规气资源量预测等,原因是体积法常因试验压力较低引起未饱和吸附、忽视Gibbs舍弃量等误差,而重量法在高压条件下测得的"峰值型"吸附等温线必须校正后才能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常数 吸附相 实际吸附瓦斯量 吸附相密度 Gibbs表面过剩吸附量
下载PDF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页岩对甲烷吸附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熊健 梁利喜 +1 位作者 刘向君 张安东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22,共4页
页岩气藏的甲烷吸附性能是页岩气藏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对页岩气资源预测、产能评价等有重要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实测的页岩等温吸附数据,以吸附势理论为基础,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ε-ω吸附特性曲线及其数学表达式。研究结果... 页岩气藏的甲烷吸附性能是页岩气藏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对页岩气资源预测、产能评价等有重要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实测的页岩等温吸附数据,以吸附势理论为基础,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ε-ω吸附特性曲线及其数学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吸附甲烷的ε-ω吸附特性曲线是唯一的且与温度无关,可预测不同温度下甲烷吸附量,得到页岩吸附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相密度计算对ε-ω吸附特性曲线预测甲烷吸附量有重要的影响,吸附相密度经验公式与预测甲烷吸附量准确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甲烷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甲烷 吸附势理论 吸附特性曲线 吸附相密度
原文传递
基于重量法的页岩气高压等温吸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永利 李腾 +2 位作者 关新 牛慧赟 孔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72,共7页
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开展了页岩气的高压等温吸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压下页岩气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模型,在实验压力超过10~12 MPa后,页岩吸附表现出了明显的过剩吸附。高压下,样品桶体积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这与高压下样品桶的... 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开展了页岩气的高压等温吸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压下页岩气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模型,在实验压力超过10~12 MPa后,页岩吸附表现出了明显的过剩吸附。高压下,样品桶体积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这与高压下样品桶的压缩性有关。页岩样品的体积则呈指数形式增加,并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趋于平衡,这与页岩对氦气的微量吸附有关。基于最大过剩吸附后页岩过剩吸附量与气相甲烷密度拟合得到的吸附相甲烷密度在不同最大测试压力下呈现动态变化,以最大过剩吸附量后连续2个压力点测得的过剩吸附量与气相甲烷密度拟合获得的吸附相甲烷密度,最接近页岩表面吸附平衡时吸附相甲烷密度。综合考虑样品桶体积、样品体积及最大过剩吸附前后吸附相甲烷体积的动态变化,能够对页岩气绝对吸附量进行准确校正,实现页岩高压等温吸附特征的精细描述,且页岩高压绝对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吸附 绝对吸附 体积动态变化 吸附相密度 页岩
下载PDF
低吸附量煤岩和页岩等温吸附实验的负吸附原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文广 邓泽 +6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李贵中 刘学军 陈振宏 陈浩 李亚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6,共8页
低吸附样品等温吸附实验经常出现反"V"形先升后降"负吸附"现象,成为困扰相关实验的测试难题。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大样量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分析了大样量重量法的测试原理和操作流程,对比了体积法、磁悬浮... 低吸附样品等温吸附实验经常出现反"V"形先升后降"负吸附"现象,成为困扰相关实验的测试难题。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大样量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分析了大样量重量法的测试原理和操作流程,对比了体积法、磁悬浮重量法和大样量重量法3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选取大样量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对内蒙古二连盆地吉尔噶朗图凹陷吉煤2井低煤阶煤岩和川南地区某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以期在消除系统累计误差影响之后,探究出现"负吸附"现象的根本原因。实验结果表明:(1)大样量重量法测试中未出现"负吸附"现象,其对低煤阶煤岩和页岩样品的测试结果可靠,拟合度高(R^2>0.99);(2)电子传感器误差(天平、压力和温度等采集器件)、系统累计误差、吸附相密度取值差异等不会导致吸附曲线形态的反转性变化;(3)样品缸空体积误差是引起"负吸附"的根本原因。结论认为,在等温吸附解释算法中增加体积校正参数,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吸附量 煤岩 页岩 等温吸附实验 负吸附 体积法 重量法 样品缸 空体积误差 吸附相密度
下载PDF
吸附固定相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方法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震 邹汉法 +2 位作者 叶明亮 倪坚毅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5-248,共4页
首次将管壁吸附作用作为开管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制备的推动力,成功地建立了称为“吸附固定相开管毛细管电色谱”的一种新方法。原理是:选择合适的条件,让荷正电的化合物在毛细管管壁上充分吸附,直接用吸附层作为固定相。目前,已有... 首次将管壁吸附作用作为开管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制备的推动力,成功地建立了称为“吸附固定相开管毛细管电色谱”的一种新方法。原理是:选择合适的条件,让荷正电的化合物在毛细管管壁上充分吸附,直接用吸附层作为固定相。目前,已有数类化合物被用作固定相物质,其中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碱性蛋白质如溶菌酶和细胞色素C、碱性小肽如赖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以及碱性氨基酸如L-赖氨酸。CTAB吸附固定相用于分离电中性化合物,其它吸附固定相用于手性分离。所建立的方法重现性好(迁移时间次间RSD值小于2.3%),柱效高(最高柱效可达590000/m,平均柱效在250000/m以上),寿命较长(2~8℃下保存,至少30d)。与已有的固定相制备方法比较,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管 毛细管电色谱 吸附固定相 固定相 拆分
下载PDF
页岩吸附超临界CH4的热力学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薛培 张丽霞 +3 位作者 梁全胜 师毅 曹成 汤延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61-1270,共10页
为完善页岩等量吸附热计算方法,明确页岩吸附超临界CH4的热力学特征,选用温度区间为26.85~199.85℃、压力范围为0.08~14 MPa的页岩等温吸附数据,系统检验常用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基于绝对吸附量分析等量线标绘法的适用范围及... 为完善页岩等量吸附热计算方法,明确页岩吸附超临界CH4的热力学特征,选用温度区间为26.85~199.85℃、压力范围为0.08~14 MPa的页岩等温吸附数据,系统检验常用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基于绝对吸附量分析等量线标绘法的适用范围及页岩等量吸附热特征。结果表明:①经检验,常用的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中Ozawa经验公式法适用于较宽温压范围内的绝对吸附量校正;②Lnp-1/T曲线在温度区间为149.85~199.85℃且nab为0.1038~0.2800 mmol/g时不具有线性特征,因此该温度及吸附量范围内等量线标绘法不再适用,同时Lnp-1/T曲线的nab取值应当与Lnp-nab曲线保持一致,以此获得的等量吸附热曲线才能全面地反映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③页岩吸附超临界CH4的等量吸附热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非单调变化,表明在吸附早期,CH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等量吸附热的影响占主导,当吸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页岩表面的非均一性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过剩吸附量 吸附相密度 绝对吸附量 等量吸附热
原文传递
新型裂缝性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怀龙 张茂林 +1 位作者 郭沙沙 梅海燕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前人推导的物质平衡方程往往忽略了吸附相所占的孔隙体积,因而多低估了页岩气藏的单井控制储量.文中在考虑吸附相所占体积的基础上,调研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吸附相密度值,运用质量守恒方法考虑了吸附相体积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又根据Langm... 前人推导的物质平衡方程往往忽略了吸附相所占的孔隙体积,因而多低估了页岩气藏的单井控制储量.文中在考虑吸附相所占体积的基础上,调研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吸附相密度值,运用质量守恒方法考虑了吸附相体积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又根据Langmuir吸附定律及体积守恒原理建立了裂缝性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计算得知,发育裂缝的页岩气藏,裂缝中的自由气储量占总储量的24.28%~33.29%,同时基质中的储量主要由吸附相提供.由此可知,利用考虑了双重孔隙和吸附相体积2个因素的裂缝性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能够得到气藏基质、裂缝、吸附相的地质储量;同时随着吸附相密度的增加,基质中的自由气、吸附气储量以及总储量逐渐增加,裂缝中的自由气储量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裂缝 物质平衡方程 吸附相密度 储量
下载PDF
一种新型饱和型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16
作者 周育瑞 郭立强 +5 位作者 常玉丽 周国晓 徐亚飞 孙舒敏 杨龙 朱浩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7,共7页
对于临界解吸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相等的饱和型煤层气藏,King提出的经典物质平衡方程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未考虑吸附相所占据的孔隙空间。Ambrose修正了自由气体孔隙体积,建立了一种新的物质平衡方程,在实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对于临界解吸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相等的饱和型煤层气藏,King提出的经典物质平衡方程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未考虑吸附相所占据的孔隙空间。Ambrose修正了自由气体孔隙体积,建立了一种新的物质平衡方程,在实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在King和Ambrose的基础上,文中首次同时考虑了吸附相视孔隙度、吸附相体积随压力变化及吸附相密度等因素,为饱和型煤层气藏储量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后,吸附气储量的计算值增加了59.92%,游离气储量减少了82.33%,计算得到的总储量增加了31.08%,新方程计算所得的总储量更接近容积法计算的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视孔隙度 吸附相体积 煤层气 物质平衡方程 储量计算
下载PDF
吸附固定相电色谱和动态改性电色谱的手性分离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明亮 邹汉法 +2 位作者 雷政登 吴仁安 倪坚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9-302,共4页
对动态改性电色谱手性分离进行了研究。电色谱柱填充强阴离子交换固定相 (SAX) ,添加在流动相中的磺化 β 环糊精 (S CD)动态地吸附于SAX填料表面 ,形成一层准手性固定相。色氨酸、阿托品和异博定对映体在本体系获得了很好的分离 ,它们... 对动态改性电色谱手性分离进行了研究。电色谱柱填充强阴离子交换固定相 (SAX) ,添加在流动相中的磺化 β 环糊精 (S CD)动态地吸附于SAX填料表面 ,形成一层准手性固定相。色氨酸、阿托品和异博定对映体在本体系获得了很好的分离 ,它们的分离度分别为 2 0 6 ,10 1和 1 96 ,对映体峰的柱效介于 85 ,0 0 0塔板数 /米和 412 ,0 0 0塔板数 /米之间。连续运行 17次 ,死时间和色氨酸对映体的电色谱保留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0 5 3 % ,0 6 2 %和 0 6 9%。此外 ,以吸附于SAX填料的牛血清白蛋白和S CD为手性固定相进行了电色谱手性分离的研究。在这两种体系下分离色氨酸对映体的分离度分别为 3 86和 2 97。吸附S CD柱电色谱和动态改性电色谱的重现性进行了比较 ,发现动态改性电色谱有更好的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色谱 动态改性 吸附固定相 手性分离 手性药物
下载PDF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4 位作者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下载PDF
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茂林 杨龙 +1 位作者 梅海燕 王董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6-160,共5页
页岩气藏储量是确定气藏开发规模和开发设计的必要参数,对于合理有效开发页岩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基质和裂缝孔隙体积随压力变化以及吸附相密度等因素的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计算可... 页岩气藏储量是确定气藏开发规模和开发设计的必要参数,对于合理有效开发页岩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基质和裂缝孔隙体积随压力变化以及吸附相密度等因素的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计算可知: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后,计算得到的基质中自由气储量大幅度减少,吸附气储量大幅度增加,总储量增加;而且吸附相密度、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压缩系数对于储量的计算结果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相密度 裂缝(基质) 孔隙度 物质平衡方程 储量计算
下载PDF
吸附势理论中饱和蒸汽压参数k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梁运培 刘盛东 +3 位作者 魏进涛 王晗 贾路行 刘行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5-148,共4页
吸附势理论可预测不同温度下煤吸附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但往往由于饱和蒸汽压参数k和吸附相密度ρ(ad)选取的不当,导致预测出现较大偏差。鉴于此,选取粒径180-250μm的煤样分别开展30、40、50℃的等温吸附实验,并利用30℃单一温度吸... 吸附势理论可预测不同温度下煤吸附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但往往由于饱和蒸汽压参数k和吸附相密度ρ(ad)选取的不当,导致预测出现较大偏差。鉴于此,选取粒径180-250μm的煤样分别开展30、40、50℃的等温吸附实验,并利用30℃单一温度吸附特性曲线和30、40、50℃多个温度综合吸附曲线预测40、50℃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k对获得单一温度的吸附特性曲线影响甚微,但对获得多温度下的综合吸附特性曲线影响较大,存在最优k值为3;单一温度下吸附特性曲线预测结果的偏差大于多个温度下综合吸附特性曲线预测的,在40、50℃的预测结果中,后者的预测精度分别为前者的2倍和2.5倍。多温度下的综合吸附特性曲线对吸附相密度的选择较敏感,预测40、50℃的等温吸附曲线时,应分别使用吸附相密度ρ(ad2)和ρ(a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势理论 饱和蒸汽压参数k 吸附相密度 吸附特性曲线 偏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