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车粘着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江红 马健 彭辉水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共5页
在介绍机车粘着特性的基础上,指出了粘着控制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并针对粘着控制中粘着峰值搜寻这一关键问题,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现有粘着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 基本原理 机车 粘着特性 粘着控制 蠕滑速度法 粘着斜率法
下载PDF
轨道交通粘着利用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江红 胡云卿 +1 位作者 彭辉水 刘良杰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共5页
针对轨道交通特有的粘着现象,介绍粘着特性和影响粘着特性的因素,描述粘着利用控制的功能,讨论粘着利用控制的关键技术,分析当前典型粘着利用控制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粘着利用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粘着利用 粘着系数 粘着特性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残渣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季节 马榕达 +2 位作者 郑文华 索智 许鹰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33,共7页
为评价煤直接液化残渣(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DCLR)对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以SK-90沥青为基质沥青,以石灰岩为集料,利用躺滴法分别测试不同DCLR掺量下(0%、2%、4%、6%、8%、10%,掺量表示DCLR与SK-90... 为评价煤直接液化残渣(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DCLR)对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以SK-90沥青为基质沥青,以石灰岩为集料,利用躺滴法分别测试不同DCLR掺量下(0%、2%、4%、6%、8%、10%,掺量表示DCLR与SK-90质量比,下文同)改性沥青在不同老化阶段(原样、短期老化以及长期老化)的表面自由能,计算不同老化阶段不同DCLR掺量下沥青的黏聚功,以及无水和有水条件下不同DCLR掺量的改性沥青在不同老化阶段与石灰岩之间的黏附功和剥落功,并采用黏附功、黏聚功之和与剥落功的比值作为水稳定性能评价参数来评价沥青-集料间的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DCLR加入后,随着掺量的增加会提高沥青自身的重均分子量和极性基团含量,从而提高DCLR改性沥青表面自由能中的极性分量、非极性分量以及黏聚功;DCLR改性沥青-石灰岩之间的黏附功、水稳定性能等均随着DCLR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说明加入DCLR并增加其掺量会显著提高沥青与石灰岩之间的黏附性和水稳定性能,但沥青的老化对DCLR改性沥青-石灰岩之间的黏附性及水稳定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煤直接液化残渣 躺滴法 表面自由能 黏附性 水稳定性 老化
原文传递
影响铁路机车运行品质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江红 胡照文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4,63,共3页
分析了影响机车运行品质的因素,分别讨论了粘着特性、粘着利用控制、运行线路以及载重对机车牵引性能发挥影响的机理和方式,指出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合理地配置机车载重和速度。
关键词 机车 粘着特性 粘着利用控制 运行品质 线路状况 牵引吨位
下载PDF
掺盐沥青胶浆低温流变及粘附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熊锐 乔宁 +4 位作者 褚辞 杨发 关博文 盛燕萍 牛冬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0,共8页
为探究盐分对沥青胶浆低温流变及粘附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盐颗粒以体积比1∶1替代矿粉的沥青胶浆制备方法,通过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不同掺盐沥青胶浆在30 d与120 d龄期下的低温流变特性,并构建相应的Burgers模型,分析盐分对沥青低... 为探究盐分对沥青胶浆低温流变及粘附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盐颗粒以体积比1∶1替代矿粉的沥青胶浆制备方法,通过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不同掺盐沥青胶浆在30 d与120 d龄期下的低温流变特性,并构建相应的Burgers模型,分析盐分对沥青低温粘弹特性的影响;通过接触角试验,得出沥青表面能参数,评价不同沥青胶浆粘附特性;借助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手段,探究掺盐沥青胶浆微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基质沥青,不同种类掺盐沥青胶浆随着龄期的增加,低温流变性能不断降低;经120 d龄期后,沥青接触角明显增大,掺盐沥青胶浆表面能降低,粘附性劣化;盐分颗粒溶析及其盐老化效应,是导致掺盐沥青胶浆性能劣化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盐分 沥青胶浆 低温流变特性 接触角 粘附特性 盐老化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横向蠕滑特性的轮轨黏着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胡雅婷 张淑华 尧辉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82,112,共6页
为提高列车的横向稳定性,研究了轮轨横向黏着特性。利用自主设计加工的横向轮轨滚动振动试验台,在不同介质工况下进行轮轨横向黏着特性试验,分析水、油介质条件以及轴重力、速度对轮轨横向黏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干态条件,水、... 为提高列车的横向稳定性,研究了轮轨横向黏着特性。利用自主设计加工的横向轮轨滚动振动试验台,在不同介质工况下进行轮轨横向黏着特性试验,分析水、油介质条件以及轴重力、速度对轮轨横向黏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干态条件,水、油介质条件下会使轮轨横向黏着系数降低;不同介质工况下随着轴重力的增加,横向黏着系数均增加;在干态与水介质下横向黏着系数随着速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在油介质下横向黏着系数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在轮轨接触面撒砂能提高横向黏着系数,但对轮轨损伤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蠕滑特性 黏着系数 黏着特性 轮轨
下载PDF
自然环境条件下轮轨接触黏着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成刚 张佩祯 +2 位作者 邹港 宋智博 刘吉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2-656,共15页
轮轨黏着是铁路运输中的关键基础性科学问题之一,而轮轨接触界面良好的黏着状态是列车安全和高品质运行的根本保障.轮轨系统作为1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湿度、温度、水、风沙甚至铁氧化物,而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都... 轮轨黏着是铁路运输中的关键基础性科学问题之一,而轮轨接触界面良好的黏着状态是列车安全和高品质运行的根本保障.轮轨系统作为1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湿度、温度、水、风沙甚至铁氧化物,而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轮轨接触界面的黏着状态和损伤行为.本文中综述了水、湿度、温度和风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轮轨黏着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下轮轨界面铁氧化物特征,重点探讨了自然环境因素对铁氧化物形成的影响及其对轮轨接触黏着特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并提出了轮轨黏着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摩擦 黏着特性 高温潮湿 腐蚀性环境 氧化锈蚀 影响因素 铁氧化物
下载PDF
异氰酸酯指数和湿度对丁羟衬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冬 栾涛 +3 位作者 陈竚 曹继平 杨士山 王吉贵 《聚氨酯工业》 2012年第3期36-38,共3页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甲苯二异氰酸酯、1,4-丁二醇、癸二酸二异辛酯等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丁羟衬层材料,研究了异氰酸酯指数(R)值和环境湿度对衬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衬层R值增大,衬层的拉伸强度和邵A硬度增大...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甲苯二异氰酸酯、1,4-丁二醇、癸二酸二异辛酯等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丁羟衬层材料,研究了异氰酸酯指数(R)值和环境湿度对衬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衬层R值增大,衬层的拉伸强度和邵A硬度增大,扯断伸长率减小,衬层/推进剂界面粘接强度增大;环境湿度增大,衬层发软,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降低,内部和表面存在气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羟衬层 固化参数 粘接强度 力学性能 外观质量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表面改性对聚碳酸酯(PC)粘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官理 伍建华 +3 位作者 张振 望咏林 张洪峰 温培刚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44,共3页
利用氩氧混合低能离子束对双酚A型聚碳酸酯(PC)透明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并用自制丙烯酸酯胶黏剂表征了改性前后的粘接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C与丙烯酸酯胶黏剂的压剪强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分析,粘接性能的改善是由于低能离子束表面... 利用氩氧混合低能离子束对双酚A型聚碳酸酯(PC)透明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并用自制丙烯酸酯胶黏剂表征了改性前后的粘接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C与丙烯酸酯胶黏剂的压剪强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分析,粘接性能的改善是由于低能离子束表面改性后的PC表面润湿性能的改善、表面活性的提高、表面弱电层的剥蚀和表面微交联层的生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束 聚碳酸酯 表面改性 粘接性能 压剪强度
下载PDF
高含水率单板胶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元波 顾继友 李海英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4,共4页
研究了单组分湿固化异氰酸酯胶粘剂胶接高含水率单板的工艺条件,详细讨论了含水率、涂胶量、加压压力、加 压时间和养生时间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板含水率、涂胶量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单组分湿固化异氰酸酯胶粘 剂可胶接含水率高... 研究了单组分湿固化异氰酸酯胶粘剂胶接高含水率单板的工艺条件,详细讨论了含水率、涂胶量、加压压力、加 压时间和养生时间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板含水率、涂胶量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单组分湿固化异氰酸酯胶粘 剂可胶接含水率高达100%的单板,在保证胶接强度的前提下,涂胶量仅为传统胶粘剂的1/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组分湿固化异氰酸酯胶粘剂 刨切薄木 含水率 涂胶量 胶接性能
下载PDF
luxS基因介导乳酸菌益生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芳芳 孙思睿 孟祥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9,共5页
一些乳酸菌具有高肠道耐受性、高粘附肠上皮细胞和产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素等益生特性。某些乳酸菌的细菌素合成量、耐受性及黏附特性可以被诱导物-2(autoinduction-2,AI-2)提高,AI-2是通过甲基循环合成的一种信号分子。lux S基因可以编... 一些乳酸菌具有高肠道耐受性、高粘附肠上皮细胞和产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素等益生特性。某些乳酸菌的细菌素合成量、耐受性及黏附特性可以被诱导物-2(autoinduction-2,AI-2)提高,AI-2是通过甲基循环合成的一种信号分子。lux S基因可以编码合成Lux S蛋白,而Lux S蛋白是AI-2合成的关键酶,因此展开对lux S在细菌素合成量和耐受性、黏附特性方面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讨论lux S基因在乳酸菌益生特性的研究现状,提出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从而为提高乳酸菌的益生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2/luxS 乳酸菌 细菌素 耐受性 黏附特性
下载PDF
不同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国俊 郭红玉 +2 位作者 吕璟慧 于洪飞 尹香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1-236,共6页
为了查明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选用绿孢链霉菌、白腐菌、假单胞菌3类菌种分别对褐煤进行预处理和厌氧发酵试验。通过生物产气效果检测、Gompertz方程模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探讨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 为了查明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选用绿孢链霉菌、白腐菌、假单胞菌3类菌种分别对褐煤进行预处理和厌氧发酵试验。通过生物产气效果检测、Gompertz方程模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探讨不同种类微生物预处理对产气的影响及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在CH4的总产气量方面,与褐煤原煤相比绿袍链霉菌、白腐菌和假单胞菌预处理后的褐煤都有大幅的增加,增幅各达到了33.86%、165.28%、69.18%;拟合可知绿孢链霉菌、白腐菌、假单胞菌相比褐煤的最大比产甲烷量都有增加,分别为14.61%、154.49%和96.10%,微生物预处理对煤转化生物气的促进效果依次为白腐菌、绿孢链霉菌和假单胞菌。不同微生物的体积及其附着特征对预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体积较小的菌种预处理效果较好,且预处理促使煤的孔-裂隙和表面粗糙度都显著增加,为后期厌氧发酵菌作用煤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微生物预处理 Gompertz模拟 表面结构 附着特征
下载PDF
HX_D3型机车黏着能力不足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长虎 刘明杰 韩飞 《铁道机车车辆》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以恒功准恒速交流传动HXD3型机车为例,通过对机车黏着牵引特性分析,重点同SS4型机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下雨时机车牵引力的下降幅度问题,分析HXD3机车黏着性能的优缺点,找出HXD3机车运缓、坡停高发的两个重要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HXD3型电力机车 黏着性能 运缓 坡停 优化操纵
下载PDF
高速轮轨黏着机理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常崇义 蔡园武 +1 位作者 李兰 陈波 《中国铁路》 2017年第11期24-32,共9页
轮轨黏着影响列车牵引和制动,对铁路运营效率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论述国内外高速轮轨黏着的研究成果,包括仿真研究和试验研究进展情况。在仿真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轮轨黏着的理论模型发展和数值方法;在试验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的试验... 轮轨黏着影响列车牵引和制动,对铁路运营效率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论述国内外高速轮轨黏着的研究成果,包括仿真研究和试验研究进展情况。在仿真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轮轨黏着的理论模型发展和数值方法;在试验研究方面,介绍国内外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通过对轮轨黏着机理进行研究,揭示影响轮轨黏着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分析现场存在的轮轨黏着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内外轮轨黏着的控制与利用情况,包括最新的轮轨增黏措施和防滑防空转技术,并对高速轮轨黏着机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黏着特性 黏着系数 滚动接触 水介质 粗糙度 高速 增黏
下载PDF
时速400 km轮轨制动大蠕滑黏着试验研究(一)--水介质条件下黏着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常崇义 陈波 +1 位作者 蔡园武 王俊彪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103,共8页
300~400 km·h^(-1)速度范围内高速列车在湿轨条件下的制动黏着行为特点尚不清楚,制约着时速400 km高速列车制动黏着的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研究高速轮轨水介质条件下制动大蠕滑黏着特性,提出基于... 300~400 km·h^(-1)速度范围内高速列车在湿轨条件下的制动黏着行为特点尚不清楚,制约着时速400 km高速列车制动黏着的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研究高速轮轨水介质条件下制动大蠕滑黏着特性,提出基于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的轮轨水介质条件下制动大蠕滑黏着特性试验方法,探究100~400 km·h^(-1)速度范围内轮轨接触界面为中等粗糙度水平(Ra为0.4~0.6µm)且有水介质条件下纵向蠕滑率为0~30%时的制动黏着特性。结果表明:在纵向蠕滑率从0.5%增至5%~8%过程中,黏着力系数出现了减小的现象,此阶段不利于黏着的利用;纵向蠕滑率增至一定数值后(一般为5%~8%),若继续增加,则出现黏着力系数再上升的现象;试验速度为200 km·h^(-1)时,当纵向蠕滑率增至27%时出现黏着力系数上升的第2个峰,在纵向蠕滑率从30%开始减小过程中黏着力系数出现“卸载峰”;试验速度在300~400 km·h^(-1)范围内,当纵向蠕滑率增至15%左右时出现黏着力系数上升的第2个峰,此处黏着力系数约为第1个峰时的2倍;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黏着力系数再上升阶段都属于稳定阶段,有利于提高轮轨黏着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制动大蠕滑 黏着特性曲线 黏着再上升 黏着系数 黏着利用 水介质
下载PDF
时速400 km轮轨制动大蠕滑黏着试验研究(二)——水介质条件下纵向蠕滑控制模式对黏着特性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崇义 陈波 +1 位作者 蔡园武 李果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3,共7页
利用1∶1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研究试验速度从200 km·h-1提高至400 km·h-1后轮轨间水介质条件下在不同的黏着阶段施加不同纵向蠕滑率直接加卸载控制或蠕滑率保持4 s控制对大蠕滑黏着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200,300和400 km·... 利用1∶1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研究试验速度从200 km·h-1提高至400 km·h-1后轮轨间水介质条件下在不同的黏着阶段施加不同纵向蠕滑率直接加卸载控制或蠕滑率保持4 s控制对大蠕滑黏着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200,300和400 km·h-1速度时在黏着再上升阶段施加不同的蠕滑控制使黏着进一步上升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在黏着力系数第1个峰值点至“低谷点”的不稳定阶段,施加纵向蠕滑率直接加卸载控制或蠕滑率保持4 s控制均会导致黏着力系数下降;速度为200和300 km·h-1时在黏着力系数“低谷点”至第2个峰值点的稳定阶段,施加纵向蠕滑率直接加卸载控制或蠕滑率保持4 s控制一般会使黏着力系数进一步上升,并出现“卸载峰”;时速为400 km时在黏着力系数“低谷点”至第2个峰值点稳定阶段的中间位置(纵向蠕滑率为12.5%附近),施加纵向蠕滑率卸载控制或蠕滑率保持4 s控制更易导致黏着力系数再上升,并出现“卸载峰”;在黏着再上升阶段施加纵向蠕滑率保持4 s控制将使黏着力系数进一步上升,非常有利于提高轮轨黏着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大蠕滑 黏着特性曲线 直接加卸载控制 蠕滑率保持4 s控制 水介质
下载PDF
基于变步长极值搜索的列车黏着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柳海科 袁忠于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2,共8页
为了有效地解决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轮轨黏着牵引力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用全维状态观测器来估测黏着系数,同时采用带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FFRLS)以获得黏滑特性曲线的斜率值,进而引入变步长梯度下降法搜寻最优蠕滑速度以调节转矩... 为了有效地解决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轮轨黏着牵引力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用全维状态观测器来估测黏着系数,同时采用带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FFRLS)以获得黏滑特性曲线的斜率值,进而引入变步长梯度下降法搜寻最优蠕滑速度以调节转矩补偿值,可实现在恶劣轮轨路况下高速列车黏着力仍可高效利用的目的。文中将在Matlab/Simulink平台对此研究策略的可行度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控制 变步长梯度下降法 带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 黏着力 黏滑曲线斜率
下载PDF
铸铁表面上化学沉积Ni-P-SiC复合镀层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闫洪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1995年第3期23-25,共3页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沉积在铸铁表面上的Ni-P-SiC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50℃×2h热处理之后,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高于400℃×1h热处理复合镀层的耐磨性;并且硬度和结合力达到良好的配合。
关键词 化学镀 铸铁 结合力 耐磨性 镀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