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绍袁《甲行日注》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体现的爱国忧生的遗民情怀及其简丽文风和幽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绍袁 《甲行日注》 小品文 明遗民
下载PDF
方仲舒交游考及其遗民情结 被引量:2
2
作者 任雪山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4期90-94,共5页
方仲舒为桐城派方苞之父,生性喜交游,不治生产。其所往来者,多为明遗民,尤其与杜濬、杜岕兄弟、方文、钱澄之、胡其毅等人往来更密切。通过交游对象与唱和诗文的分析发现,方仲舒堪称是明遗民,并对其子方苞出处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关键词 方仲舒 方苞 交游 明遗民
下载PDF
清初隐逸拒征过程的激烈化及其诠释——以李颙的征召经历为例
3
作者 罗吉芝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康熙十八年(1679),三藩未平之际,清廷举行了博学宏词科举试,网罗众多山林隐逸,舆论称之为清廷一大盛事。文中所谈及的李颙(1627—1705)即是当时清廷的重点网罗对象之一。在其被征召期间,一场稽古右文的盛事竟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威逼... 康熙十八年(1679),三藩未平之际,清廷举行了博学宏词科举试,网罗众多山林隐逸,舆论称之为清廷一大盛事。文中所谈及的李颙(1627—1705)即是当时清廷的重点网罗对象之一。在其被征召期间,一场稽古右文的盛事竟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威逼。通过分析威逼与受威逼者各自的原因可知,双方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推动这场征召进入一个不可回旋的境地。清廷一方的施暴来源于当时平三藩的大背景影响,长期在隐逸征召中的被动局面,以及在具体执行中采取的粗暴手段。而通过对李颙一方的观察可以发现,李颙的拒荐中其实存在着一种话语模式,而这种话语模式并不孤立存在,它也体现在其他隐逸的拒荐行为中,而这种话语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受整个遗民交友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宏词科 李颙 遗民 话语模式 遗民交友圈
下载PDF
《杂剧三集》编纂问题考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桂萍 马铭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杂剧三集》是清初邹式金、邹漪父子共同编选。身为遗民的邹式金在编选思想方面制定了宏观上的编选规划;而编辑出版经验丰富的邹漪,在具体的编刊事务上可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编选者重杂剧轻传奇的美学观念,既规制了该书编选的基本原则... 《杂剧三集》是清初邹式金、邹漪父子共同编选。身为遗民的邹式金在编选思想方面制定了宏观上的编选规划;而编辑出版经验丰富的邹漪,在具体的编刊事务上可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编选者重杂剧轻传奇的美学观念,既规制了该书编选的基本原则,又寄寓了以剧存史、接续"盛明"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三集》 明遗民 清代杂剧
下载PDF
清初东渡视域下的胜朝书写——浙东遗民张斐的文学审视 被引量:1
5
作者 敖运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7-24,共8页
明末清初因家国覆亡、地域性格及个体遭际的不同,由此形成了特定时代文风的情感基调。清初浙江诗人张斐,因遭逢家国覆亡的人生经历,其诗文主题变家国之痛为家国之愁,变地域性格为异域风情,其学人之思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壮... 明末清初因家国覆亡、地域性格及个体遭际的不同,由此形成了特定时代文风的情感基调。清初浙江诗人张斐,因遭逢家国覆亡的人生经历,其诗文主题变家国之痛为家国之愁,变地域性格为异域风情,其学人之思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壮志未酬的胸怀相激荡,包括其两次乞师日本的挫败,皆呈现出反清复明事业的末路境况,其诗歌创作兼有"大历诗风"的诗文创作范式,由此,张斐亦完成了自身胜朝身份的文学书写及其遗民行为的经典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 张斐 乞师 诗歌
下载PDF
李柏的遗民气节及其“冰雪诗” 被引量:1
6
作者 平志军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2,共4页
清初关中遗民诗人李柏,在明亡后五十余年间,除短暂漫游湖湘及坐馆授读外,终其一生甘于贫困、苦隐林间、躬耕陇亩,寄情山水以砥砺情操,始终保持着遗民气节。山中岁月虽然极其困苦艰难,但他却怡然自乐、吟诵不绝。李柏身上体现出的生存方... 清初关中遗民诗人李柏,在明亡后五十余年间,除短暂漫游湖湘及坐馆授读外,终其一生甘于贫困、苦隐林间、躬耕陇亩,寄情山水以砥砺情操,始终保持着遗民气节。山中岁月虽然极其困苦艰难,但他却怡然自乐、吟诵不绝。李柏身上体现出的生存方式与文化心态,既具有明代遗民社会的群体风貌,又有不同寻常之处。其"冰雪诗"朴质率真、幽逸冷隽,是其不失志节,以及故国之念等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柏 明朝 遗民 “冰雪诗”
下载PDF
海州明朝遗民刘文照
7
作者 朱炳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37-39,共3页
海州云台山中的偕隐洞、会隐庵,是明朝遗民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归东海、隐居其中的遗迹。刘文照的祖母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是海州人。刘太后之大弟刘效祖,其子为刘文炳;次弟刘继祖,其子为刘文辉、刘文照。李自成起义... 海州云台山中的偕隐洞、会隐庵,是明朝遗民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归东海、隐居其中的遗迹。刘文照的祖母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是海州人。刘太后之大弟刘效祖,其子为刘文炳;次弟刘继祖,其子为刘文辉、刘文照。李自成起义军陷北京,刘文炳等均自尽,唯有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回海州故里隐居,成为海州地区的明朝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 明朝 遗民 刘文照 刘太后 刘效祖 刘文炳
下载PDF
故国与新朝之间:康熙“博学鸿儒科”征召与关中明遗民孙枝蔚的抉择
8
作者 高季红 《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第11期1827-1837,共11页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科,以招揽不与清廷亲近之山林隐逸。作为关中遗民,孙枝蔚亦属征召之列。本文将以康熙“博学鸿儒科”征召作为一个重要时间点和清廷文化政策之体现,以此来探讨征召前后,孙枝蔚之于清廷态度之变化以及在清廷...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科,以招揽不与清廷亲近之山林隐逸。作为关中遗民,孙枝蔚亦属征召之列。本文将以康熙“博学鸿儒科”征召作为一个重要时间点和清廷文化政策之体现,以此来探讨征召前后,孙枝蔚之于清廷态度之变化以及在清廷文化攻势下个人之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儒科 明遗民 孙枝蔚
下载PDF
明遗民周岐事迹探微
9
作者 夏勇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3期54-59,共6页
关于明遗民周岐清初时的活动轨迹,文献记载颇多矛盾、含混之处。本文通过考察相关史料,认为他实际上经历了一段国变归里,后外出旅食、游幕,最终重又还乡隐居的曲折过程。其间,他与多名清廷大僚过从交往,甚至一度为清军效力,因而绝非部... 关于明遗民周岐清初时的活动轨迹,文献记载颇多矛盾、含混之处。本文通过考察相关史料,认为他实际上经历了一段国变归里,后外出旅食、游幕,最终重又还乡隐居的曲折过程。其间,他与多名清廷大僚过从交往,甚至一度为清军效力,因而绝非部分典籍所描述的典型明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周岐 结局 旅食 游幕 归隐
下载PDF
论孙奇逢的治生思想
10
作者 张佐良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64-70,共7页
清初遗民治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明清鼎革后,孙奇逢多次坚拒清廷征聘,隐居不仕,自"附于三代之遗民"。他晚年勘破贫病之关,提出"治生亦学者事",率子弟亲友耕读夏峰,终成一代大儒。孙奇逢的治生思想,是清初社会... 清初遗民治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明清鼎革后,孙奇逢多次坚拒清廷征聘,隐居不仕,自"附于三代之遗民"。他晚年勘破贫病之关,提出"治生亦学者事",率子弟亲友耕读夏峰,终成一代大儒。孙奇逢的治生思想,是清初社会环境、儒家传统观念和实学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明遗民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奇逢 明遗民 治生思想
下载PDF
王士禛与明遗民交游事迹考论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圣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1-85,共5页
王士禛主动接近遗民的准确时间是在顺治十五年后,多交遗民具体是在康熙元年以后,他与遗民交游既非毫无个人原则,亦非没有观念冲突 康熙四年任职京师后,王士禛主动结交遗民的态度不复存在,并对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学取向提出诸多批评.尤其... 王士禛主动接近遗民的准确时间是在顺治十五年后,多交遗民具体是在康熙元年以后,他与遗民交游既非毫无个人原则,亦非没有观念冲突 康熙四年任职京师后,王士禛主动结交遗民的态度不复存在,并对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学取向提出诸多批评.尤其是康熙帝的眷顾,构成他与遗民交游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王士禛的神韵诗正是建立在对遗民诗的清理和反驳之上,并在与遗民诗的对立与交叉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稹 明遗民 交游 考论
下载PDF
论道盛弟子对《三子会宗论》的再阐释——以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为中心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9,154,共6页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由此为自己选择做遗民而非死节的行为寻求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子会宗论》 明遗民 孟子 庄子 屈原
下载PDF
《鼓吹新编》与清初遗民文化和文学
13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避讳,成为清初避明讳的一个样本,丰富了遗民文化的表现形式。入选该书者多明清之际的忠烈遗逸,入选诗歌题材集中于家国兴亡,旧国旧君之哀婉、命运无常之凄愤等情感贯穿全书,较卓尔堪《遗民诗》更具易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新编》 选本 明遗民 避讳
下载PDF
明遗民文学家徐芳年表
14
作者 潘浩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8,共12页
徐芳是清初成就颇为突出的明遗民文学家。学界对其生平了解不够。笔者在此前《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一文的基础上,根据徐芳别集《悬榻编》、文言小说集《藏山稿外编》、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文献的徐芳轶文以及其友朋文字... 徐芳是清初成就颇为突出的明遗民文学家。学界对其生平了解不够。笔者在此前《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一文的基础上,根据徐芳别集《悬榻编》、文言小说集《藏山稿外编》、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文献的徐芳轶文以及其友朋文字,按年排比、勾勒其生平事迹,制作年表,以期为徐芳研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徐芳 年表0x09
下载PDF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4,70,共8页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不仅作为一种能动性力量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讨论之中,还对清末民初的国族认同结构及其生成路径产生持续影响。通过考察“尚武”“爱国”等“明遗民”记忆共相与殊相,可以看到清季士人群体在互通和共享“...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不仅作为一种能动性力量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讨论之中,还对清末民初的国族认同结构及其生成路径产生持续影响。通过考察“尚武”“爱国”等“明遗民”记忆共相与殊相,可以看到清季士人群体在互通和共享“明遗民”记忆的同时,还对这些记忆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赋义并由此发生政治论战,也即发生“明遗民”记忆及其所隐喻不同政治观点的角力竞争。清季“明遗民”记忆激起的“民族主义”,经由广义的国族进阶转化,在后来团结国民、抵御外侮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构成“明遗民”记忆参与之下清末民初国族认同重塑或再生的一种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记忆 士人群体 清末民初
下载PDF
清初域外明朝移民的“前朝记忆”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132,共6页
明清鼎革之际,朝鲜、日本、越南是明朝遗民异域流亡的主要目标国,三国根据与清廷外交关系的不同,对明朝移民实行不同的政策。流亡域外的明朝移民对其自身流亡域外的合理性解读呈现多元化,坚守华夷秩序、"忠明抗清"是主流的清... 明清鼎革之际,朝鲜、日本、越南是明朝遗民异域流亡的主要目标国,三国根据与清廷外交关系的不同,对明朝移民实行不同的政策。流亡域外的明朝移民对其自身流亡域外的合理性解读呈现多元化,坚守华夷秩序、"忠明抗清"是主流的清雅之论。这些移民在异域国度坚守明朝的衣冠制度和礼乐文化,寄托对故国的追思和记忆。他们坚守中华正统、诠释春秋大义、抒发故国情怀,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之际 明朝遗民 移民
下载PDF
查慎行与明遗民社会——关于“明遗民二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圣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8-144,160,共7页
"明遗民二代"是中国遗民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推动明遗民社会研究,而且也是清初士大夫研究、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清诗大家查慎行为"明遗民二代"典型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两世遗民之... "明遗民二代"是中国遗民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推动明遗民社会研究,而且也是清初士大夫研究、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清诗大家查慎行为"明遗民二代"典型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两世遗民之家,传海宁查氏家风家训,早年不以科举为业,致力于诗古文词,师辈多遗民耆旧。"胎习之为性"使他亲近遗民,表彰节烈,认同自我寒士身份。后天环境变化也改变着其先天习性,缘生计逼迫,他终未自绝于科举仕途,遂漫而应之,"竿木自随,逢场作戏"。久困科场将他进一步推向江湖,养成江湖寒士心态,以"山水友朋"为性命,以"品逸"为高。江湖心态也影响其十年文学侍从生涯,徬徨自悔,背负沉重的进退失据感,终返山林。慎行"类遗民"的文化心态在"国朝六家"中极为独特,具有典型的认识意义,反映了清初一大批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求索与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明遗民社会 家世家训 师承交接 江湖寒士心态
下载PDF
论明遗民之典范及警世意义
18
作者 方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
明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应当区别并辨析明遗民内在的差异。明遗民典范虽为数不多,但对谈论明遗民问题,其最具说服力。明遗民典范所代表的明遗民内涵是:正气是明遗民的立身根本;文化贡献是明遗民的本业;贞节修行是明遗民的生活态度;重... 明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应当区别并辨析明遗民内在的差异。明遗民典范虽为数不多,但对谈论明遗民问题,其最具说服力。明遗民典范所代表的明遗民内涵是:正气是明遗民的立身根本;文化贡献是明遗民的本业;贞节修行是明遗民的生活态度;重儒容教(佛与道)是明遗民的世界观。为了凸现明遗民论题的现实意义,还可以申论明遗民的警世意义:士之为士,规范自尊;士民不分,百业可从;是非分明,不失操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典范 内涵 警世意义
下载PDF
历史隐喻中的生命探求——生死之议与明遗民的生存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将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在清初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中,"生"与"死"成为他们的核心话题之一。面对异族的新政权,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压力:在"出"与"隐"的抉择面前,如何才能做到"不苟活",... 在清初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中,"生"与"死"成为他们的核心话题之一。面对异族的新政权,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压力:在"出"与"隐"的抉择面前,如何才能做到"不苟活",显然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一方面要以桀骜的姿态守护他们最后的一片精神家园——气节,另一方面又要不忘世事,积极实现他们的经世理想,在这样的生存悖论中,明遗民以其特有的思路探寻着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生死之议 生存抉择 经世
下载PDF
曹寅爱梅原因蠡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志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1-27,共7页
曹寅喜爱梅花似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是他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与祈求,也是他对兄弟和睦情感的寄托与期盼;既是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仰慕与笼络,也是对主子康熙雅习的迎合与追随。不管... 曹寅喜爱梅花似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是他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与祈求,也是他对兄弟和睦情感的寄托与期盼;既是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仰慕与笼络,也是对主子康熙雅习的迎合与追随。不管其中的哪些因素所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似都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即曹寅具有爱梅情结,他喜爱梅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寅 《楝亭集》 梅花 君子 曹宣 遗民 康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