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Ⅰ比值鉴别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一德 佘颖芳 +2 位作者 吴先明 薛彦琼 罗亮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206-1208,1218,共4页
目的研究使用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I比值鉴别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入益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38人,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Ⅰ型心肌梗死和2型心肌梗死... 目的研究使用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I比值鉴别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入益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38人,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Ⅰ型心肌梗死和2型心肌梗死。收集并计算两组患者的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Ⅰ比值。分析该比值对鉴别I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I比值鉴别2型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的可信区间为0.668-0.880。结论N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I比值能较好的鉴别Ⅰ型和2型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N端B型钠尿肽前体 肌钙蛋白I K 0 C曲线
下载PDF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中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石兵 王超群 +4 位作者 陈宋璋 王晓群 潘少奕 杨南然 陈允祥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乐普支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8月,共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对病变血管...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乐普支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8月,共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对病变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置入乐普支架。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中推注肝素8000~10 000 U。球囊预扩张病变血管后,冠脉内注射10~15 ml替罗非班,PCI术后0.15 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48 h,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7d,对照组患者未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全部即刻再通,且梗死相关动脉即刻再灌注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获得率96.7%,高于对照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TIMI计桢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CABG和重复PCI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临床随访,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发生。其中,3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乐普支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支架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腔冠状动脉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检测及其对临床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跃武 李天发 +2 位作者 张卫泽 陈永清 马凌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8期1206-1207,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三组:A组≤1000pg/L,B组1000~2000pg/...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三组:A组≤1000pg/L,B组1000~2000pg/L,C组>2000pg/L。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天、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各组住院期间及30天、3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不同。B组和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分别为15.82%,29.69%,54.88%(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AMI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独立于年龄、吸烟史、心电图、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临床评估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近期病死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临床预后
下载PDF
急诊PCI治疗AMI患者神经内分泌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延民 崔维刚 +2 位作者 邹建峰 吴茂源 宋霞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8X期1032-1033,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神经内分泌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行急诊PCI的80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二组;直接PCI组45例,溶栓组35例,测定外周血中ET等神经内分泌因子浓度水平。分别描记神经内分泌的浓度与时间曲... 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神经内分泌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行急诊PCI的80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二组;直接PCI组45例,溶栓组35例,测定外周血中ET等神经内分泌因子浓度水平。分别描记神经内分泌的浓度与时间曲线。比较心电图ST段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结果: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因子均迅速下降,治疗后两组间CTNI的水平没有差别(P>0.05),但PCI组的CTNI下降较TT组快,酶峰PCI组较TT组提前。神经内分泌与CTNI变化呈正相关(P<0.01)。术后3个月PCI组LVEF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急性STEMI较溶栓组能够明显改善恶化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使CTNI的酶峰提前、减轻对心肌的损害,心肌血流灌注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神经内分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溶解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于心亚 刘朝中 +5 位作者 王俊华 孙津津 张海涛 罗惠兰 黄丛春 江一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h以及7、14和28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入院3~5d和28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h达高峰,7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急性 脑钠肽 心室重构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青山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6期441-442,447,共3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辛伐他汀 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肾功能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周颖 汪小君 +7 位作者 罗燕薇 焉立方 马永强 姬文婕 刘新林 刘军翔 周欣 李玉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4-539,共6页
目的:探讨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肾功能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方法:入选发病后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初次S... 目的:探讨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肾功能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方法:入选发病后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初次STEMI患者。于入院第2天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经典型(CD14++CD16-,Mon1)、中间型(CD14++CD16+,Mon2)和非经典型(CD14+CD16++,Mon3)]流式细胞术分析。随访患者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循环单核细胞亚群水平及肾功能与MACE的关系。根据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及肾功能不全的最佳截断值对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各危险分层的无事件生存率。结果:3年随访221例患者中有50例发生MACE(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相比,MACE组患者年龄更大、Mon2计数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和P<0.00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更低(P=0.01和P<0.0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传统危险因素后,Mon2>32.1cells/μl(HR2.33,95%CI 1.24~4.38,P=0.008)、eGFR<60 ml·min^(-1)·1.73m^(-2)(HR2.43,95%CI1.01~5.85,P=0.048)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以eGFR的临界值60ml·min^(-1)·1.73m^(-2)、Mon2的最佳截断值32.1cells/μl对STEMI患者进行为危险分层,相对于低危组,中危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了2.00倍(95%CI 1.65~5.30,P<0.001),高危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了3.37倍(95%CI2.44~11.5,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同上述一致。结论:循环单核细胞Mon2联合eGFR能够预测STEMI患者3年内MACE的发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单核细胞亚群 肾功能不全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卵圆孔未闭引起急性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清山 付勇南 +1 位作者 彭景添 周海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反复胸闷胸痛2d,加重16h"于2015年1月22日23时急诊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不等,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因症状可以耐受未予重视及处理。当日7时左右心前区胸闷胸痛...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反复胸闷胸痛2d,加重16h"于2015年1月22日23时急诊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不等,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因症状可以耐受未予重视及处理。当日7时左右心前区胸闷胸痛症状加剧,呈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淋漓,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于我院急诊科行心电图提示Ⅲ、aVF导联异常Q波(图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急性心肌梗死 反常性栓塞
原文传递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危险分层护理管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玲玲 马燕兰 +2 位作者 亢君 侯春霞 令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0X期473-474,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根据AMI急诊PCI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疗、护理强度,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四个等级,实施分层护理。结果:按此危险度分层方案,护士可快速判断...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根据AMI急诊PCI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疗、护理强度,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四个等级,实施分层护理。结果:按此危险度分层方案,护士可快速判断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程序。共138例患者,极高危36例、高危21例、中危51例和低危30例。极高危组2例死亡,产生1.5%(2/138)住院病死率;余患者均存活,最终康复出院。结论:此分层护理方法实用性强,有利于改进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层护理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郑茵 吴智勇 +8 位作者 李娥卿 李伟 黄仲生 符俏 冯光球 符秀娂 陈慧琼 陈克妮 林芹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z1期591-593,共3页
目的:观察1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方法:将13例老年AMI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完成2、3、4周康复程序,其中9例患者出院前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2例患者如期完成康复程序,生活质量及心率变异... 目的:观察1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方法:将13例老年AMI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完成2、3、4周康复程序,其中9例患者出院前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2例患者如期完成康复程序,生活质量及心率变异性明显改善,出院前生活均能自理,其中9例运动试验测定的METS达5.17±0.71。结论:老年AMI患者病情平稳后,在密切监测、正确药物治疗下进行早期运动康复是可行、安全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运动康复
下载PDF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14
11
作者 高晓津 杨进刚 +15 位作者 杨跃进 许海燕 吴元 李卫 王扬 唐欣然 孙毅 乔国芳 宋雷 伏蕊 孙慧 严欣欣 董秋婷 张璇 叶蕴青 金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吸烟 超重/肥胖 高血压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04
12
作者 陈翀昊 王广燕 苏衡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102名在我院就诊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瑞舒伐他汀组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用阿托伐他汀20 mg.d-1治疗...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102名在我院就诊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瑞舒伐他汀组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用阿托伐他汀20 mg.d-1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评价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组内血脂水平,hs-CRP,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胆固醇(TC),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疗效更好。2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复发性心绞痛,瑞舒伐他汀组2例,阿托伐他汀组4例;血运重建,瑞舒伐他汀组为3例,阿托伐他汀组5例,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药物均可降低患者血脂,改善患者炎性反应,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作用,但血脂及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瑞舒伐他汀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原文传递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1
13
作者 程宝珍 张小红 牛娟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探索规范化急救护理路径。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采用全程优化的护理即接诊优化、分诊评估优化、救护优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转运交接优化、人员配置及... 目的观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探索规范化急救护理路径。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采用全程优化的护理即接诊优化、分诊评估优化、救护优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转运交接优化、人员配置及监管优化;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急救时间的比较。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优化护理的实施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急诊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 急诊护理路径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62
14
作者 杨华 黄贵祥 曾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入院较早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入院较晚的为研究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急... 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入院较早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入院较晚的为研究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急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时间、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院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工作高效有序,患者接诊、急诊用时短,可以避免延误救治时机,急救成功率高,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 抢救效果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4
15
作者 朱秀芬 《现代临床护理》 2010年第6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 farction,AMI)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为对照组,2009年2月-2010年2月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抢...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 farction,AMI)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为对照组,2009年2月-2010年2月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抢救程序,实验组应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1);院内AMI复发率、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PCI前各环节时间,从而挽救缺血心肌,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护理流程 抢救 护理
下载PDF
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和氧自由基的影响及黄芪强心机制探讨 被引量:132
16
作者 陈立新 廖家桢 +2 位作者 郭维琴 于维杰 秦腊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对初次发病且发病后36h内收住冠心病监护室的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黄芪口服液治疗,进行了4周心功能的动态观察。研究表明,黄芪(60g/d)可使AMI患者药后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比... 对初次发病且发病后36h内收住冠心病监护室的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黄芪口服液治疗,进行了4周心功能的动态观察。研究表明,黄芪(60g/d)可使AMI患者药后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比值显著下降,优于基础治疗组;同时提高AMI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作用均优于基础治疗组;并证明了PEP/LVET比值与SOD活性、LPO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黄芪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是其强心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心肌梗塞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脂质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29
17
作者 胡敏 邵红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接受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通过家庭访视、集中学习、电话随访、...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接受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通过家庭访视、集中学习、电话随访、建立QQ群及微信等方式施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结果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护理伦理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 被引量:128
18
作者 武艳妮 王蓉 +2 位作者 栾春红 宋雅璠 张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3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先后将诊断为AMI并急诊行PCI治疗的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 目的探讨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先后将诊断为AMI并急诊行PCI治疗的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2周和1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复锻炼依从性,以及两组干预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值、6 min步行距离、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6 min步行距离、生活自理能力得分,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心原性休克、冠状动脉再狭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提高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运动耐量,提高自理能力,并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自我管理 左心室射血分数 6 min步行距离 心血管不良事件 5A模式 心脏早期康复护理
下载PDF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7
19
作者 黄春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4期667-669,共3页
目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的关键在于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院前急救以及转运,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抢救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满意度,运用并探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 目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患者的关键在于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院前急救以及转运,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抢救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满意度,运用并探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绍兴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9月接受救治的57例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院前急救路径护理措施,采用t检验分别统计分析实施前后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患者存活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由实施前的(44.3±7.1)min、17.4%(8/46)、(14.5±5.3)d降低至(35.7±5.2)min、2.1%(1/47)和(11.4±3.7)d,患者存活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有由实施前的80.7%(46/57)、3.7±0.4提高至95.9%(47/49)和4.5±0.8,实施前后的各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显著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了心血管时间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普伐他汀治疗对血浆CD40L、金属蛋白酶-9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00
20
作者 李江 赵水平 +2 位作者 彭道泉 许竹梅 胡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 观察较大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d后金属蛋白酶 9(MMP 9)、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 40配体 (sCD40L)及C 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 ,以了解短期普伐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目的 观察较大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d后金属蛋白酶 9(MMP 9)、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 40配体 (sCD40L)及C 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 ,以了解短期普伐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无服用任何调脂药物 ,17例 )和普伐他汀组 ( 40mg/d ,18例 )治疗 ,测定治疗前后sCD40L、MMP 9、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二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组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 ,而普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sCD40L、MMP 9及CRP水平分别降低 38%、48%、3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在普伐他汀治疗组 ,sCD40L、MMP 9的降低与TC(r =0 0 9,P =0 5 7;r =0 15 ,P =0 38)、LDL C(r =0 0 8,P =0 87;r= 0 0 3 ,P =0 83)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予以 3d的普伐他汀治疗 ,可明显减低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普伐他汀 治疗 CD40L 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