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付红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5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1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6)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6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1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6)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6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护理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情感职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评分更高,护理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后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玫瑰花挥发油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宋旺弟 袁长胜 +2 位作者 崔婷婷 申静 陈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701-4706,共6页
目的探讨玫瑰花挥发油抗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ip异丙肾上腺素的方法制备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玫瑰花挥发油(160、80、40 mg/kg)进行药物干预,通过HE染色和TTC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和心肌损伤... 目的探讨玫瑰花挥发油抗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ip异丙肾上腺素的方法制备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玫瑰花挥发油(160、80、40 mg/kg)进行药物干预,通过HE染色和TTC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和心肌损伤程度,观察药物对小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小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表明,玫瑰花挥发油160、80、40 mg/kg均可以明显改善小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情况;TTC染色结果发现,玫瑰花挥发油160、80、40 mg/kg可以显著减小小鼠心肌缺血区的面积;与模型组相比,玫瑰花挥发油160、80 mg/kg组小鼠心肌组织中SOD、GSH-Px的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0.01),血清中LDH和CK-MB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玫瑰花挥发油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玫瑰花挥发油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挥发油 急性心肌缺血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原文传递
β-苯基乳酸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珏英 邵以德 +4 位作者 张渊博 焦波 戴华娟 薛芬 丁丽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295-297,共3页
β-苯基乳酸(PLA)是合成丹参素的类似物。不同浓度(0.16~10mg/m})PLA能使离体豚鼠心脏冠状动脉的灌流量增加,以1.25 mg/ml浓度作用最强,提示有一定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iv.50 mg/kg对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模型的心肌梗塞范... β-苯基乳酸(PLA)是合成丹参素的类似物。不同浓度(0.16~10mg/m})PLA能使离体豚鼠心脏冠状动脉的灌流量增加,以1.25 mg/ml浓度作用最强,提示有一定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iv.50 mg/kg对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模型的心肌梗塞范围有显著缩小作用(P<0.05),与普萘洛尔(0.2 mg/kg)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LA对家兔急性心肌梗塞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苯基乳酸 心血管病
下载PDF
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冯骥 刘鹃锋 晏美君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6期108-110,125,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情况、心功能、指标复常时间、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心功能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改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T段恢复时间、心肌酶酶峰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慢血流、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血小板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TIMI血流和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袁宏 《微循环学杂志》 2012年第1期57-58,I0002,共3页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CysC与Hcy的相关性。方法:15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作为AMI组,1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平行检测血清CysC和Hcy水平,并分析AMI患者CysC与Hcy之间的相...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CysC与Hcy的相关性。方法:15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作为AMI组,1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平行检测血清CysC和Hcy水平,并分析AMI患者CysC与Hcy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血清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患者CysC水平与Hcy无显著相关性(r=0.068,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CysC水平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患者 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胱抑素C 水平变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动脉血供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丁柳美 唐钧 倪培华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78例AMI、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7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78例AMI、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7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质量(CK-MB mass)并作比较。测定32例发病至采血间隔2 h以内以及46例间隔2 h以上的AMI患者的H-FABP水平,并与cTnI比较,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AMI组H-FABP、CK-MB mass、cTnI浓度分别为(78.12±23.78)μg/L、(9.48±2.68)μg/L、(10.12±3.45)ng/mL,明显高于UA组[(18.67±7.45)μg/L、(0.56±0.11)μg/L、(0.21±0.12)ng/mL]、SA组[(2.98±1.65)μg/L、(0.22±0.08)μg/L、(0.08±0.06)ng/mL]和对照组[(2.32±1.12)μg/L、(0.20±0.09)μg/L、<0.022 ng/mL](P<0.05);UA组H-FABP、CK-MB mass、cTnI浓度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而SA组和对照组之间H-FABP、CK-MB mass、cTnI浓度均无差异(P>0.05)。H-FABP灵敏度为84.89%、特异性为98.8%、准确率为85.89%、阳性预测值为93.24%、阴性预测值为75.14%,均高于CK-MB mass(50.11%、89.12%、78.54%、80.12%、50.78%)和cTnI(60.22%、93.23%、80.34%、86.45%、60.56%)。在发病2 h内采血的32例AMI患者中,H-FABP阳性率(65.63%)明显高于cTnI阳性率(18.75%)(P<0.05);在发病2 h以后采血的46例AMI患者中,H-FABP阳性率(97.83%)与cTnI阳性率(89.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在诊断AM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AMI的标志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Ⅰ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心肌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麦奇 白满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003-1004,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cTnI和CK-MB,并且同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和CK-MB开始升高时间,高峰出现时间在溶栓再通者中有非常明显差异(P...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cTnI和CK-MB,并且同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和CK-MB开始升高时间,高峰出现时间在溶栓再通者中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72h后测定cTnI的特异性明显高于CK-MB(P<0.005)。结论监测cTnI比CK-MB对AMI患者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Ⅰ 急性心肌梗 肌酸激酶同功酶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肌钙蛋白Ⅰ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患者 CK-MB 出现时间 CTN 溶栓治疗 同时进行
下载PDF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晓亚 周浩 +6 位作者 李晟 计光 吴斌 洪广亮 胡开宇 黄伟剑 卢中秋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5年第3期245-247,251,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29例应用IABP设为IABP组,28例未应用IABP组设为对照组,比较置入IABP前后IABP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两...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29例应用IABP设为IABP组,28例未应用IABP组设为对照组,比较置入IABP前后IABP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30 d死亡率。结果 IABP组患者置入IABP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改善(t分别=-7.03、-2.93、3.59,P均<0.05)。IABP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CI明显升高(t=2.37,P<0.05),第2天、第3天BNP明显下降(t分别=-2.22、-2.75,P均<0.05)。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两组CO、CVP、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2、0.34、0.46、0.99;-0.39、-0.55、-0.34、1.57;0.79、0.73、0.70、1.00,P均>0.05)。IABP组30 d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14,P<0.05)。结论 IABP可以短时间内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且降低患者的30 d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快速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覃晓丽 王茗涵 +1 位作者 董逸帆 邵元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7-1112,共6页
设计和发展简便、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分析手段以检测低浓度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目前临床诊断迫切的需求。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及可控性强等优点,能有效地进行低浓度样品检测。该方法与生物传... 设计和发展简便、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分析手段以检测低浓度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目前临床诊断迫切的需求。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及可控性强等优点,能有效地进行低浓度样品检测。该方法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生物体液等复杂样品中极低含量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本文综述了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快速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中近5年的进展,介绍了电化学发光探针和共反应物,以及多组分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等,并对其在心肌梗死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发光探针 阵列 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分析
下载PDF
血清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晶晶 吴丽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2期1451-1452,共2页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及时诊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初步研究表明,肌钙蛋白Ⅰ(cTnI)作为心肌细胞内特有的结构蛋白成分释放入血循环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标志。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测定比较心...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及时诊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初步研究表明,肌钙蛋白Ⅰ(cTnI)作为心肌细胞内特有的结构蛋白成分释放入血循环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标志。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测定比较心肌cTnI与几种常用的AMI诊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AMI和65例非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检测血清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等6项指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别对AMI和非心肌梗死组各指标间的差异作对比分析。结果 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92.5%)高于CK(72.5%)、CK-MB(65.0%)、AST(62.5%)、LDH(60.0%)、α-HBD(62.5%),P<0.05;cTnI诊断AMI的特异性(96.3%)与CK-MB(93.8%)相近(P>0.05),高于CK(87.8%)、AST(76.9%)、LDH(84.6%)及α-HBD(81.5%),P<0.05。结论 cTnI对AMI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标记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Α-羟丁酸脱氢酶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耀平 刘钧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12期1093-1094,共2页
综述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方法及药物研究进展,为临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中医中药 综述
下载PDF
同时快速检测全血cTnI、MB、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梅 匡铁吉 +2 位作者 何菊芳 张兵 佟爱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5期269-270,共2页
目的 评估同时快速检测全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金标定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PBM公司试剂盒测定 59例AMI发病后不同时间和 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全血中cTnI、MB、CK MB并与生... 目的 评估同时快速检测全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金标定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美国PBM公司试剂盒测定 59例AMI发病后不同时间和 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全血中cTnI、MB、CK MB并与生化法测定CK、CK -MB作对照。结果  59例AMI在症状出现后 ,(3.9± 2 .3)h首次检测 ,金标定性法阳性率cTnI>6 0 % ,CK -MB >6 2 % ,MB >6 5%。酶法检测CK -MB、CK升高 (与新法比较 )分别为 45% (P <0 .0 1 )和 36 % (P <0 .0 0 1 ) ;此后 4h再次检测 ,上述结果分别为 98%、94%、92 %、91 % (P >0 .0 1 )和 6 1 % (P <0 .0 0 1 )。在AMI发病 1周后 ,定性法cTnI阳性率仍达 76 .4%。结论 同时快速检测cTnI、MB、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 肌红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及ST段下降率在早期心肌再灌注中的判定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燕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6期23-25,共3页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ST段下降率在判定其早期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值( CK-MB),据其判断心...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ST段下降率在判定其早期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值( CK-MB),据其判断心肌灌注情况,同时观察ST段偏移峰值及ST段下降率。并比较分类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结果:根据CK-MB结果,其中治疗后心肌再灌注42例、低心肌灌注13例、心肌无复流55例,。治疗前ST段偏移峰值均无明显差异,心肌再灌注组ST段下降率显著高于低心肌灌注组及心肌无复流组(P<0.05、P<0.01)。所有心电图中,正常26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94例,其中:T波改变78例、ST段改变56例、等位性Q波36例、急性损伤阻滞52例、窦速32例、窦缓26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结论:ST段下降率能够良好的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能早期、准确的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ST段下降率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
14
作者 刘铭 雷仁义 王恒大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为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关系,用放免法测定了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27例对照者的血浆ET。UA组血浆ET较对照组略升高,但无明显意义(P>0.05)。AMI组发病72小时内血浆ET明显升高,... 为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关系,用放免法测定了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27例对照者的血浆ET。UA组血浆ET较对照组略升高,但无明显意义(P>0.05)。AMI组发病72小时内血浆ET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增加3倍,较UA组增加2倍,差异非常显著(P<0.001)。至7~10天时,无并发症者已降至正常,而有并发症者,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1)。在梗塞后上述两个时间点土,KillipⅡ级患者血浆ET显著高于Ⅰ级患昔(分别P<0.01)。血浆ET浓度与CK和∑ST均无相关关系。(分别P>0.05)。结果表明:UA血浆ET无明显改变,AMI尤其伴有心衰者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心肌缺血,血管内皮受损,肺循环压力增加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心肌梗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 肌酸激酶
下载PDF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于秀芹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07A期1177-1178,共2页
目的 :探讨胸痛时心电图心前导联 ST段压低在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持续性胸痛超过 30 min患者常规做 12导联心电图 ,每隔 4 h做 1次 ,2 4 h后每天做 1次 ,当 V1 ~ V3导联 ST段压低时加做 V7~ V9导联 ,同时测心... 目的 :探讨胸痛时心电图心前导联 ST段压低在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持续性胸痛超过 30 min患者常规做 12导联心电图 ,每隔 4 h做 1次 ,2 4 h后每天做 1次 ,当 V1 ~ V3导联 ST段压低时加做 V7~ V9导联 ,同时测心肌酶。结果 :胸痛时心电图 V1 ~ V3导联 ST段压低可能是急性后壁心肌梗死早期表现。结论 :对这类患者应常规加做 V7~V9导联 ,以利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 心前导联 ST段压低 心电图
下载PDF
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16
作者 吴红栋 艾河辉 +1 位作者 石理 郭冰凌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14-15,共2页
目的研究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面积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方法4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23例和非吗啡组(B组)20例,1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入院即采静脉血后,立即注射吗啡3mg,根据病情需要5—10min后重复该计... 目的研究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面积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方法4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23例和非吗啡组(B组)20例,1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入院即采静脉血后,立即注射吗啡3mg,根据病情需要5—10min后重复该计量,后于0.5h,4h,8h,12h,16h,20h,24h采静脉血样,B组未用吗啡,所有样本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取峰值,入院即刻和0.5h血样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A组与B组血浆CK-MB,CGRP,ET-1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入院时A组与B组CK-MB,CGRP和ET-1无明显差异(P>0.05),0.5h后A组CGRP显著高于B组(P<0.01)亦高于入院时(P<0.01),A组ET-1显著低于B组(P<0.01)亦低于入院时(P<0.01),A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吗啡能提高AMI患者血浆CGRP浓度,降低ET-1浓度,CK-MB浓度亦降低,因此有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1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探讨
17
作者 于振国 国洪忠 唐峥嵘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A06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
18
作者 王睿 吕吉元 贾永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 3 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 3 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OR =0 .5 4,P =0 .0 2 1)、再发心绞痛(OR =0 .5 4,P =0 .0 2 7)以及再梗死(OR =0 .2 9,P =0 .0 3 5 )的发生是保护因素,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OR =0 .61,P =0 .3 2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而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β受体 阻滞剂 心脏事件
下载PDF
黄芪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现代研究
19
作者 刘薇 《继续医学教育》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介绍中药黄芪制剂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方面现代研究的成果。并对中药学的性味归经及药理学的化学成分作简要概括。就黄芪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从临床应用。
关键词 黄芪更氏 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再灌注 中药 AMI
下载PDF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14
20
作者 高晓津 杨进刚 +15 位作者 杨跃进 许海燕 吴元 李卫 王扬 唐欣然 孙毅 乔国芳 宋雷 伏蕊 孙慧 严欣欣 董秋婷 张璇 叶蕴青 金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吸烟 超重/肥胖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