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花丹醌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效应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艳丽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根据作者已往的临床经验,中草药白花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有效,但至今尚无关于白花丹对APL疗效方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NB4细胞体外观察白花丹提取物白花丹醌(plumbagin)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比色... 根据作者已往的临床经验,中草药白花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有效,但至今尚无关于白花丹对APL疗效方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NB4细胞体外观察白花丹提取物白花丹醌(plumbagin)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花丹醌对NB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DNA凝胶电泳及annexinV/PI双染实验测定检测细胞凋亡;DNAPI染色法检测细胞亚二倍体峰及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在2-15μmol/L浓度范围内能够显著抑制NB4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P<0.01);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白花丹醌诱导细胞出现DNA梯形条带,annexinV+/PI-凋亡细胞及亚二倍体峰,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白花丹醌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白花丹醌能够抑制APL细胞系NB4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阻滞细胞周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丹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NB4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3
作者 黎民君 郭丽堃 +1 位作者 陈利媚 冯思琼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期365-366,共2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全...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对照组(46例)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对两组患者诱导缓解治疗间相关指标及相关预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诱导缓解期间相关指标完全缓解(CR)率、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及诱导治疗结束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维A酸受体(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进行比较,除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跟踪随访2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比较,除1年生存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CR率及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下载PDF
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2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晓梅 马玲 +10 位作者 胡乃平 王忠芬 杨留 李柳 王展翔 王洪志 王楠 刘驰 刘锋 杨经敏 麻柔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作用机制及毒副反应。方法:运用癌灵一号作诱导及巩固治疗62例APL,观察其完全缓解(CR)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外周血象、骨髓象、脏器功能及免疫指标等... 目的:进一步了解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作用机制及毒副反应。方法:运用癌灵一号作诱导及巩固治疗62例APL,观察其完全缓解(CR)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外周血象、骨髓象、脏器功能及免疫指标等的变化。结果:诱导缓解治疗31例,取得CR27例,CR率为871%;巩固治疗31例,持续缓解时间最长为37个月,有7例在1个月~2年内复发。诱导治疗1周后WBC显著升高,4周后明显下降;巩固治疗1周后WBC开始下降,4周后呈回升趋势。Hb变化不大。Pl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对骨髓(BM)抑制不明显。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测定值无明显变化。临床毒副反应表现多端,以消化道反应为突出,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结论:癌灵一号疗效好,缓解率高,疗效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灵一号 白血病 髓细胞性 急性 治疗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新 赵耀中 +8 位作者 李增军 李云涛 李妍 万长春 李桥川 邓书会 杨仁池 韩明哲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37-44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6-185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80.9±4.0)%,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1.0±4.0)%。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6-70个月)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长期生存 预后因素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陶思 周琨 +4 位作者 汤多壮 孙汉英 刘文励 徐慧珍 张恒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TRA组和ATRA联合As2O3(联合)组,观察比较两组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TRA组和ATRA联合As2O3(联合)组,观察比较两组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率、外周血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对初发患者,联合组与ATRA组CR率分别为91.7%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达CR时间、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28.0±7.8)天、(22.36±8.72)天和(19.38±9.52)天,而ATRA组分别为(47.7±10.9)天、(28.40±8.95)天和(28.03±7.29)天,联合组较ATRA组明显缩短;联合组早期病死率为7.1%,较ATRA组的13.2%有降低趋势(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与As2O3联合使用治疗初发APL患者,较单用ATRA治疗有其优势,有望降低早期病死率,且联用不加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陶晓明 冯翠 +2 位作者 李虎生 宾燕成 张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8例初发APL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ATRA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8例初发APL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ATRA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5.7%和92.0%(P>0.05);2组获CR所需时间分别为(25.6±2.2)d、(44.6±2.5)d(P<0.05)。治疗组高白细胞患者的CR率为100.0%(7/7),高于对照组的71.4%(5/7)(P<0.05)。毒副反应治疗组并未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ATO、ATRA联合化疗可作为初发高白细胞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化疗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魏鑫 徐赢东 何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将急性非淋...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1),缓解组(26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2,P>0.05),复发组(8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1)。患者初治时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8,P<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比差异明显(F=25.20,P<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D-二聚体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早期死亡率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怀宇 张欣欣 +6 位作者 张慧云 王静 陈丽梅 王梦昌 习杰英 谢铭 樊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近8年来11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诱导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及整个病程中...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近8年来116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诱导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及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与早期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的高危患者中,无论治疗前、治疗后及整个病程中,早期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均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极高危阈值为70×10~9/L(P<0.05),治疗后的极高危阈值为96.4×10~9/L,在整个病程中的极高危阈值为91.5×10~9/L(P<0.01),超过极高危阈值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整个病程中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与患者早期死亡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能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早期死亡率
下载PDF
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和副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9
10
作者 焦力 王书杰 +9 位作者 庄俊玲 赵永强 周道斌 许莹 韩冰 张薇 段明辉 邹农 朱铁楠 沈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58,共4页
目的比较亚砷酸(ATO)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TO组(n=41)和ATR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 目的比较亚砷酸(ATO)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TO组(n=41)和ATR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和达CR的时间。结果ATO组和ATRA组患者的CR率分别为97.5%和9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O组患者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29 d(21-45 d),明显短于ATRA组患者的38.5 d(24-63 d)(P〈0.001)。52.9%的ATRA组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常影响进一步治疗。结论ATO和ATRA对APL患者均有很高的诱导缓解率。ATO诱导达到CR的时间短于ATRA,不良反应更易于控制,可作为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全反式维甲酸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余和平 陈钰 沈志祥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254-255,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 12例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 ,8例外周血白细胞大于 4 0× 10 9/L ,全部患者均检获t(15 ;17)及PML/RARα 基因 ,8例PML/RARα 基因为S型 ;9...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 12例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 ,8例外周血白细胞大于 4 0× 10 9/L ,全部患者均检获t(15 ;17)及PML/RARα 基因 ,8例PML/RARα 基因为S型 ;9例死于DIC ,3例死亡与纤溶有关。结论 :具有高细胞负荷 ,FAB亚型为M3 b ,PML/RARα 基因为S型 ,未经ATRA诱导分化即开始联合化疗的APL易于早期死亡 ;并与DIC的发生和纤溶亢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期死亡 全反式维甲酸 治疗
下载PDF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茵 陈苑婷 +1 位作者 李俊勋 张式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6-811,共6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患者的APL细胞中都有较强表达,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达到88%以上。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约10%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5,但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率都集中在20%-40%的弱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42.5%。少数患者的异常细胞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约25%患者的APL细胞跨系表达了CD2、CD56,大部分也都集中于20%-60%的低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9.3%和42.3%。由此认为,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MPO+CD13+CD33+CD117±CD15±CD34-HLA-DR-。CD2和CD56在CD34+或HLA-DR+组(包括CD34+HLA-DR+、CD34+HLA-DR-和CD34-HLA-DR+)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CD34-和HLA-DR-组。初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及CD13的阳性比例在CD15<10%、10%<CD15<20%和CD15>20%3组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PL患者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判断患者预后亦可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 免疫表型
下载PDF
27例三氧化二砷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甘戈 孙骏 +1 位作者 王佳域 王越 《中国药物警戒》 2008年第5期286-290,共5页
目的了解三氧化二砷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收集到的27例三氧化二砷严重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氧化二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累计多个系统-器官,其中... 目的了解三氧化二砷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收集到的27例三氧化二砷严重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氧化二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累计多个系统-器官,其中分别导致心、肝、肾功能衰竭的例数分别为13例、6例、3例,占23.2%、10.71%、5.38%;全身严重水肿5例,导致死亡9例。严重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2周内。结论应加强对三氧化二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药品不良反应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中国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 罗学群 蒋慧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88,共8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病凶险, 但属于可获得高治愈率的一种疾病, 及早和规范诊治是关键。2018年中国儿童APL诊疗规范对规范儿童APL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APL的诊断和治疗取得多方面的进展, 包括儿童APL, 需要更新。为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病凶险, 但属于可获得高治愈率的一种疾病, 及早和规范诊治是关键。2018年中国儿童APL诊疗规范对规范儿童APL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APL的诊断和治疗取得多方面的进展, 包括儿童APL, 需要更新。为此,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采用文献证据级别和专家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方法, 就我国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医师关注的临床问题, 制定较为详细的中国18岁以下儿童APL的诊疗指南, 旨在提高我国儿童APL诊疗的科学性和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Arsenic trioxide: an ancient drug revived 被引量:15
15
作者 ZHOU J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9期3556-3560,共5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rsenic trioxide (ATO)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s well as non-APL malignancies an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and adverse effects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rsenic trioxide (ATO)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s well as non-APL malignancies an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and adverse effects involved in ATO administration. Data sources The data in this article were collected from PubMed and CHKD database with relevant English and Chinese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57 to 2011, with key words including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rsenic trioxide, treatment, and mechanism.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including any information about ATO in the treatment of APL were selected. Results APL is a rare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dismal prognosis under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ATO impressively increases the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and prolongs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PL, with only mild and transient adverse effects. Th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TO treatment will benefit more cancers in future. Conclusio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TO treatment may provide rationales fo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a number of human maligna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rsenic trioxide TREATMENT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喜丹 陈梅 +1 位作者 冯林 田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09-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35例APL患者应用ATRA联合ATO治疗,观察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与18例单独使用ATO和19例单...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35例APL患者应用ATRA联合ATO治疗,观察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与18例单独使用ATO和19例单独使用ATRA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用药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为94.3%,单独使用ATO患者转阴率为88.9%,单独使用ATRA患者转阴率为94.7%,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达到CR时间为(24.2±5.7)d,ATO组为(36.0±7.1d),ATRA组为(40.9±8.5)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联合用药患者转氨酶升高(P<0.05),ATO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P<0.05),ATRA组血脂高(P<0.05)。结论 ATRA联合ATO治疗APL完全缓解率高,所需时间短,对血脂和心脏影响较小,但肝脏毒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5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肖溶 张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为了解在已经确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中骨髓细胞形态学 (M )、细胞免疫学 (I)、细胞遗传学 (C)和分子生物学 (M) 4者即MICM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 ,对 5 5例APL患者的MICM分型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为了解在已经确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中骨髓细胞形态学 (M )、细胞免疫学 (I)、细胞遗传学 (C)和分子生物学 (M) 4者即MICM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 ,对 5 5例APL患者的MICM分型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确诊率可达 96 4 % ;免疫表型检测以CD33和CD13阳性共表达率为最高 ,达 96 4 % ;APL特征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 87.3% ,其中核型为t( 15 ;17) ( q2 2 ;q2 1) 10 0 %易位者 (单纯型 )占 75 % ,其它可累及的染色体有 1,8,9,11,12 ,2 1号 ;PML/RARα基因检测阳性率达96 4 %。但MICM联合检测用于APL诊断的准确率可达 10 0 %。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仍然是APL确诊的基础 ,MICM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APL的确诊率 ,减少误诊率 ;MICM联合检测 ,可能为发现APL新的亚型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ICM分型
下载PDF
低剂量氧化砷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贾培敏 朱琦 +5 位作者 余韵 陈国强 陈赛娟 陈竺 王振义 童建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0,共4页
背景与目的:低剂量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对初发APL病人有效,而且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已耐受的复发APL病人可获得完全缓解。然而,目前其诱导APL缓解的机制尚不清... 背景与目的:低剂量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对初发APL病人有效,而且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已耐受的复发APL病人可获得完全缓解。然而,目前其诱导APL缓解的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低剂量As2O3治疗APL的可能机制。方法:以APL细胞株NB4和来源于APL患者骨髓的原代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对四氮唑蓝的还原能力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来鉴定细胞分化;并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分析细胞内PML-RARα融合蛋白的变化。结果:0.25μmol/LAs2O3联合环腺苷酸(cAMP)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CPT-cAMP)可诱导NB4细胞和原代细胞分化,而且该效应能被蛋白激酶PKA的抑制剂H89抑制。进一步研究还显示8-CPT-cAMP可以促进As2O3介导的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结论:cAMP可增强As2O3对APL细胞的分化诱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砷 环腺苷酸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细胞分化
下载PDF
CD123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亚哲 常艳 +8 位作者 主鸿鹄 秦亚溱 李金兰 付家瑜 李玲娣 陈珊珊 黄晓军 陆道培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27-432,共6页
为了探讨CD123联合应用其它免疫标志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微小残留病(MRD)的作用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186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及20例正常骨髓中与APL细胞表型相同的细胞所占比例,并应用以CD34/CD117... 为了探讨CD123联合应用其它免疫标志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微小残留病(MRD)的作用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186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及20例正常骨髓中与APL细胞表型相同的细胞所占比例,并应用以CD34/CD117/CD123/HLA-DR为主的4色抗体组合对172份标本进行MRD检测并与实时定量PCR结果相比较。172份标本包括19例连续随访APL患者的116份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和47例距初诊3个月至2年不等的非连续随访患者的56份骨髓标本,其中形态学完全缓解(CR)后117份,CR前55份标本。对18份标本同时加做抗体组合CD9/CD117/CD34/CD33检测。结果表明:初诊APL患者除高表达CD9、CD33、CD117和低表达CD34、HLA-DR外,CD123的阳性表达率为100%(30/30);正常骨髓中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和CD117+CD34-CD9+CD33+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0.066±0.012)%和(0.089±0·066)%,与APL患者相比相差4个对数级;随访期内,19例患者全部获得形态学CR,中位时间为4周(3-6周),13例FCM结果转阴的中位时间为7.5周(5-11周),11例PCR结果转阴的中位时间为8周(5-12周);形态学CR后随访的117份标本中41份FCM检测MRD呈阳性,8份标本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5%,中位值为9.02%(5.26%-18.14%),33份标本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5%,中位值为0·48%(0.02%-4.70%);CD117+CD34-细胞中CD123+HLA-DR-细胞的中位相对比例分别为86.77%(63.29%-92.62%)和63.59%(15.11%-98.36%);FCM与PCR同时检测MRD结果显示,FCM(+)标本中95.9%(93/97)PCR为阳性,FCM的假阳性率为4.1%(4/97),PCR的假阴性率为8.75%(7/93)。FCMMRD(-)标本中,92%(69/75)PCR阴性,8%(6/75)为PCR阳性。连续随访的116份标本和形态学CR后的117份标本显示,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的mRNA水平基本一致,两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824,P<0.001和r=0.754,P<0.001)。结论:应用CD34/CD117/CD123/HLA-DR为主的2组4色抗体组合检测APL患者中的M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2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卫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APL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用...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APL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用ATRA诱导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S_2O_3诱导。统计两组患者早期死亡(EDR)发生率、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达CR时间、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总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EDR、CR和达CR时间分别为4.2%(2/48)、91.7%(44/48)和(24.2±4.1)d,对照组为6.3%(3/48)、79.1%(38/48)和(36.4±4.6)d,观察组CR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达CR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总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2.9%(11/48),对照组为16.7%(8/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AS_2O_3诱导方案治疗APL可缩短达到CR时间,让患者尽快解除痛苦,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