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冲”穴中等强度针刺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家有 唐纯志 +5 位作者 贺振泉 张进 郝木峰 马春媚 杨忠华 赖新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以不同刺激参数的捻转手法针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太冲"穴,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最佳降压手法参数,同时为针刺手法量学提供有益依据。方法:选... 目的:以不同刺激参数的捻转手法针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太冲"穴,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最佳降压手法参数,同时为针刺手法量学提供有益依据。方法:选用SHR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轻刺激组、中刺激组和重刺激组(每组均7只),并以同体重正常血压SD大鼠7只作为正常组。3个针刺组分别以不同参数针刺大鼠双侧"太冲"穴,每次针刺5 min,每天1次,在针刺结束后15 min采用BP-6无创血压测量系统对大鼠进行血压测定,针刺到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ET-1含量。轻、中、重3种针刺参数捻转角度、频率以及是否穿透足底皮肤分别为:0°、0次/min、穿透足底皮肤,180°、60次/min、不穿透足底皮肤,360°、120次/min、穿透足底皮肤。结果:与轻刺激、重刺激组比较,针后第2天,中刺激组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1);第6、7天,中刺激组收缩压显著低于模型组和轻、重刺激组(P<0.01)。组内比,中刺激组的收缩压于刺激后第2、5、6、7天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刺激组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轻刺激和重刺激组的ET-1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冲"穴不同量化参数的针刺降压效应具有差异性,"太冲"穴中等强度刺激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内皮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 针刺刺激强度 太冲穴 血浆内皮素
原文传递
针刺强度对类痛经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前列腺素及缩宫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海梅 柳依江 +5 位作者 王培 苑鸿雯 宋越 柳杨 黎金凤 李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480,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对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弱刺激组及强刺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注射法建立类痛经模型。空白组与...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对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弱刺激组及强刺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注射法建立类痛经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仅抓取固定,强刺激组采用粗针、深刺、施手法,弱刺激组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两组均刺激双侧“三阴交”穴20 min,起针后即刻观察大鼠扭体反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前列腺素E2(PGE2)及缩宫素(OT)含量,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清钙离子(Ca^(2+))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评分升高,血清及子宫组织PGF_(2a)、PGF_(2a)/PGE2、OT及血清Ca^(2+)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血清及子宫组织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强刺激组与弱刺激组大鼠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评分均显著降低,子宫组织PGF_(2a)含量、血清及子宫组织中PGF_(2a)/PGE2及OT含量均显著降低,血清PGE2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强刺激组血清PGF_(2a)、Ca^(2+)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弱刺激组比较,强刺激组扭体潜伏期显著延长、扭体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强刺激组血清PGF_(2a)显著低于弱刺激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类痛经模型大鼠的疼痛程度,且强刺激优于弱刺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和子宫组织中PGF_(2α)、PGE2及OT含量,降低血清Ca^(2+)含量,从而改善平滑肌异常收缩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刺激量 强刺激 原发性痛经
原文传递
不同强度针刺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沈醉 邵晓梅 +3 位作者 方芳 孙晶 房军帆 方剑乔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I。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mm×13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15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手针刺激 刺激强度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镜像痛 腰脊髓背角
原文传递
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和前扣带皮层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沈醉 王佳玲 +4 位作者 温存 孙晶 房军帆 邵晓梅 方剑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6-173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的干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模型(B)组、2/100Hz电针(C)组、弱刺激手针(D)组。...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的干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模型(B)组、2/100Hz电针(C)组、弱刺激手针(D)组。后3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镜像痛模型。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采用旷场试验观察大鼠负性情绪行为,免疫荧光法计算各组前扣带皮层OX-42阳性细胞数量并观察形态变化。结果:SNL后12d,与A组比较,B、D组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5),B、C组大鼠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增加(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形状呈激活状态;与B组比较,C组双侧痛阈明显升高(P<0.05),D组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减缓(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形状呈静息状态。结论:弱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负性情绪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电针刺激 手针刺激 刺激强度 镜像痛 负性情绪 前扣带皮层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