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穴位与穴位特异性 被引量:59
1
作者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3-950,共8页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我们将这种靶器官病变牵涉性体表反应区认识为"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牵涉性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现象:亦即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它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换言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特异性 广谱效应 穴位敏化 牵涉性感觉异变
原文传递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被引量:44
2
作者 方继良 金真 +7 位作者 王寅 李科 曾亚伟 佟海滨 任燕双 高波 王映辉 程谟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T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处...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T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处理图像。结果发现在4穴上针刺时均产生了脑灰质结构的不同激活和抑制效应,太冲和行间激活和抑制区更相似,但太冲穴信号强度更强,内庭穴也可见较多的激活和抑制区,但与太冲穴相差较大,对照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与太冲穴差异最大;各穴大脑抑制区也各有特点,但对照穴抑制区最为分散,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各穴均见大脑边缘叶系统部分抑制。结论不同穴位针刺时可能对脑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相对特异的作用。同经络相似神经支配的不同穴位脑中枢效应最相似,不同经络相邻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经穴有明显差异,而相邻近神经节段的对照穴大脑反应区与各穴位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相对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下载PDF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沈雪勇 魏建子 +5 位作者 张一和 丁光宏 王彩虹 张海蒙 周钰 王霆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心脏病患者和胃病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病变缓解后穴位伏安特性也恢复正常。尸体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消失。结论人体穴位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更能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应是今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穴位生理 穴位特异性 生物物理学
下载PDF
电针正常人足三里和关元穴中枢效应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被引量:34
4
作者 方继良 王小玲 +9 位作者 王寅 洪洋 刘河生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足三里穴
原文传递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577-582,共6页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特异性 经穴 非经非穴
下载PDF
穴位及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亚男 杨沙 +2 位作者 樊小农 王舒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了解穴位和不同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在相同的刺激频率(60次/s),分别用短、中、长(5、60、180s)不同的针刺时间干预水沟穴和非穴,用Zausinger六分法评测针刺后7... [目的]了解穴位和不同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在相同的刺激频率(60次/s),分别用短、中、长(5、60、180s)不同的针刺时间干预水沟穴和非穴,用Zausinger六分法评测针刺后72hMCAO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了解穴位和非穴的针刺效应。[结果]1)未予针刺治疗(未针刺组),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有提高趋势(P>0.05),提示72h后,MCAO大鼠在神经功能方面可有一定的限度的改善。2)针刺水沟穴后,无论针刺持续何种时间(短、中、长时间),均可改善行为学(P<0.05),提示水沟穴本身具有促进MCAO模型鼠行为学恢复的作用,显示了穴位的特异性。3)针刺非穴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针刺持续时间(中、长时间),行为学才有改善(P<0.05),提示此种变化,可能是通过针刺时间发挥主要作用的。[结论]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穴位决定的;针刺持续时间是影响穴位效应的重要因素,好的针刺手法可以弥补取穴不当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 特异性 针刺 手法 针刺时间 行为学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下载PDF
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研究针刺、穴位的特异性 被引量:25
7
作者 樊小农 王舒 +7 位作者 钱宇斐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李雅洁 刘健 石学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2-715,共4页
目的研究穴位和针刺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动力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M CAO大鼠分为人中组、内关组、非穴组、未针刺组、模型组,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人中组、内关组和非穴组分别对人中、内关、非穴... 目的研究穴位和针刺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动力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M CAO大鼠分为人中组、内关组、非穴组、未针刺组、模型组,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人中组、内关组和非穴组分别对人中、内关、非穴位部位施以频率3次/s、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脑血流量、脑微血管管径和光镜下脑微血管数的变化。结果与未针刺组比较,3个针刺组脑血流量、微血管数量增加明显(P<0.05),微血管管径有相对收缩趋势(P>0.05),表明针刺能明显改善M CAO模型鼠有关脑血流动力的病理状态。3个针刺组间,人中组和内关组比非穴组血流量增多明显、以轻微扩张微血管管径为主(P<0.05),同时人中组还可增加微血管数(P<0.05);在促进脑微血管新生方面人中穴作用强于内关穴。结论针刺穴位产生的效应较非穴位针刺明显,且不同穴位效应是通过特异性作用机制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特异性 血流动力学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 大鼠
原文传递
穴位皮肤温度研究之述评 被引量:27
8
作者 杨紫艺 周梦媛 +6 位作者 汪杏 赵芸芸 陈芷枫 兰益 徐韬 赵煜 赵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表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患病后穴位皮肤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判断。针刺、艾灸和拔罐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机体代谢,使人体阴阳平衡,调节穴位温度,对疾病起到缓解或治疗的作用。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能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穴位敏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今后的研究还需借助不同疾病的状态和属性,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采用更加敏感、客观的温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更加深入地挖掘穴位温度的相关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穴位皮肤温度 针灸 穴位特异性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余明哲 朱忠春 +1 位作者 彭美凤 杨光正 《上海针灸杂志》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目的 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并探讨这 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方法  6 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4组 ,即 A组 (足三里 +雷尼替丁 ) 16例 ,B组 (上巨虚 +雷... 目的 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并探讨这 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方法  6 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4组 ,即 A组 (足三里 +雷尼替丁 ) 16例 ,B组 (上巨虚 +雷尼替丁 ) 16例 ,C组 (下巨虚 +雷尼替丁 ) 17例 ,D组 (雷尼替丁 ) 15例。结果 在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 (HP)清除率以及次要症状的改善方面 ,3个针刺组均优于雷尼替丁组 ;各针刺组相比 ,足三里的疗效又优于上巨虚和下巨虚 ,而上巨虚和下巨虚效果相似。结论 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对十二指肠溃疡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且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十二指肠溃疡 穴位特异性 腧穴
下载PDF
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岑珏 陈跃来 +5 位作者 哈力甫 周圆 侯文光 虞先敏 马雪梅 高志强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针刺3次后,会阳组可缓解各项排尿异常症状(P<0.05),环跳组仅可改善排尿不尽感、尿急(P<0.05);两组均可降低I-PSS积分、提高生活质量(P<0.05),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环跳组(P<0.05)。针刺5次后,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刺3次(P<0.05)。结论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有特异性调节作用,且有累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会阳 环跳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21
11
作者 佘延芬 宋佳杉 朱江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0期73-76,共4页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体表温度 穴位特异性 穴位脏腑相关 穴位温度测定仪
下载PDF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Alzheimer’s Disease: 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 Studies 被引量:21
12
作者 YU Chao-chao MA Chao-yang +4 位作者 WANG Hua KONG Li-hong ZHAO Yan SHEN Feng WU Miao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631-640,共10页
As the worldwide population ages, the preval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ncreas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promising medications have been unsatisfactory. Chinese acupun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eating de... As the worldwide population ages, the preval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ncreas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promising medications have been unsatisfactory. Chinese acupun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eating dementia, but lack of evidence from well-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validate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as well as its lack of clear underlying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its limite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brain ima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brain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in a dynamic, visual, and objective way. These technique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explore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in AD and provide neuroimaging evidence as well as starting points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brain imaging evidence that explains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AD and analyzes brain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at cognitive-related acupoints [Baihui (GV 20), Shenmen (HT 7), Zusanli (ST 36), Neiguan (PC 6), and Taixi (KI 3)] from perspectives of acupoint specificity and acupoint combinations. Key issues and directions to consider in future studies are also put forward. This review shoul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brain imaging studies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response acupoint specificity NEUROIMAGING
原文传递
Acupuncture at the Taixi(KI3) acupoint activates cerebral neur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被引量:19
13
作者 Shangjie Chen Maosheng Xu +8 位作者 Hong Li Jiuping Liang Liang Yin Xia Liu Xinyan Jia Fen Zhu Dan Wang Xuemin Shi Lihua Zh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163-1168,共6页
Our previous ifnding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upuncture at the Taixi (KI3) acupoint in healthy youths can activate neurons in cognitive-related cerebral cortex. Her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cupuncture at this acu... Our previous ifnding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upuncture at the Taixi (KI3) acupoint in healthy youths can activate neurons in cognitive-related cerebral cortex. Her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cupuncture at this acupoi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an also activate neurons in these regions. Resting state and task-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that the pinprick senstation of acupuncture at the Taixi acupoint differed signiifcantly betwee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healthy elderly controls. Results showed that 20 brain regions were activated in both groups of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bi-lateral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Brodmann areas [BA] 32, 24), left medial frontal cortex (BA 9, 10, 11), left cuneus (BA 19),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BA 11), left lingual gyrus (BA 18), right medial frontal gyrus (BA 11), bilateral inferior frontal gyrus (BA 47), 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BA11), right cuneus (BA 19, 18),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BA 38), left subcallosal gyrus (BA 47), bilateral precuneus (BA 19), right medial frontal gyrus (BA 10), right superior frontal (BA 11), left cingulate gyrus (BA 32), left precentral gyrus (BA 6), and right fusiform gyrus (BA 19).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upuncture at the Taixi acupoi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an also activate some brain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CUPUNCTURE acupoint Taixi (KI3) acupoint specificity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functional MRI resting state cognitive function brain function NSFC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腧穴的特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静莎 马坤 +1 位作者 耿连岐 邢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045-5048,共4页
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涵盖了针灸学的大部分内容,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腧穴相对于非腧穴是否具有特异性,腧穴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不同,同名腧穴的左右不同侧是不是存在特异性是文章探讨的3个基础问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腧穴特异... 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涵盖了针灸学的大部分内容,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腧穴相对于非腧穴是否具有特异性,腧穴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不同,同名腧穴的左右不同侧是不是存在特异性是文章探讨的3个基础问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腧穴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无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测还是从临证疗效验证均证实,穴位存在特异性,但迄今为止,目前的研究并未真正揭示针灸穴位特异性的古典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特异性 组织结构 生物物理特性 侧性
原文传递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功能影响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江山 严洁 常小荣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及腧穴特异性。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 5组 ,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穴位组和模型组 ,观察正常及无水乙醇灌胃后胃运动的变化。结果造模前 ,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 目的研究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及腧穴特异性。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 5组 ,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穴位组和模型组 ,观察正常及无水乙醇灌胃后胃运动的变化。结果造模前 ,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后 ,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升高 ,与针前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造模后 ,四白穴组电针后 ,振幅指数显著升高 ,与针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 ;梁门穴组造模前后电针胃运动振幅指数虽有所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能提高胃运动功能 ,其效应优于非穴位组 ;三穴中以四白穴最明显 ,足三里穴次之 ,梁门穴最弱 ,具有腧穴作用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阳明经 四白 梁门 足三里 胃运动 腧穴特异性
下载PDF
电针对不稳定膀胱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跃来 侯文光 +3 位作者 虞先敏 马雪梅 张丽 岑珏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其特异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肾俞组、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治疗12h后观察各组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的变化。结果:...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其特异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肾俞组、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治疗12h后观察各组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的变化。结果: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USB大鼠的尿动力学状态;各治疗组尿动力改善情况较模型组显著(P<0.05),且各穴位组尿动力改善与药物组相似;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对不稳定膀胱大鼠尿动力学改善优于药物组、肾俞组(P<0.05);会阳组与肾俞加会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会阳穴、会阳加肾俞穴可特异性地改善USB尿动力状态,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增加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电针疗法 穴位特异性 会阳穴 肾俞穴 尿动力学
下载PDF
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俊华 陈邦国 +3 位作者 尹晶 王刚 邹玮庚 骆小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7-392,共6页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水道穴对照组(水道组),每组20只。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关元组和水道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d。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段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逼尿肌兴奋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模型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表达的提高,使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了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关元穴作用效应优于水道穴,说明不同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潴留 电针 穴位特异性 逼尿肌兴奋性 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受体激酶B
原文传递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被引量:16
18
作者 方继良 洪洋 +9 位作者 王小玲 刘河生 王寅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MRI 脑功能连接 穴位特异性 关元穴 中脘穴
原文传递
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金炳旭 赖新生 唐纯志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并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特异性 综述
下载PDF
同一经络上穴位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鲁娜 单保慈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916-1920,共5页
目的:手针针刺同一经络上但被同一神经阶段支配的不同穴位的核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方法:对33名志愿者进行手针针刺,每一位志愿者会随机地接受一个点的针刺:太冲穴,中都穴,太冲穴旁的非穴位点和中都穴旁的非穴位点,在针刺同时用1.5T核... 目的:手针针刺同一经络上但被同一神经阶段支配的不同穴位的核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方法:对33名志愿者进行手针针刺,每一位志愿者会随机地接受一个点的针刺:太冲穴,中都穴,太冲穴旁的非穴位点和中都穴旁的非穴位点,在针刺同时用1.5T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得到针刺穴位相对于非穴位的激活脑区。结果:相对于刺激假穴组,刺激真穴组都激活了额内侧面、前扣带回(ACC,BA24/32/25);对侧中央后回、顶叶BA7/31、额中回;还有同侧的BA19和小脑。针刺太冲穴特异地激活了两侧额中回和颞下回,对侧颞中回、岛叶、小脑和同侧额中回、尾状核;针刺中都穴特异地激活了对侧颞上回、顶下小叶、同侧的中央前回和额上回。结论:针刺同一经络上的不同穴位会引起相似的大脑反应,而针刺同一经络上不同穴位所引起的特异性激活也表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RI 针灸 经络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