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马蹄足的效果 被引量:14
1
作者 方科 李范玲 +2 位作者 肖晟 李欣 刘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马蹄足 跟腱延长术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高鹏 翁习生 +3 位作者 钱文伟 李晔 陈峰 范彧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5期391-394,共4页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15例(15足),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平均24.6岁;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甲型血友病11例,乙型血友病4例。病程11~84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1.2±20.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1.4±17.7)分。入院后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均行跟腱Z型延长术。结果:手术时间55~75 min,平均61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均〈20 ml,围术期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4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后3周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7.8±16.7)分和(79.8±12.5)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73.6±13.8)分和(77.7±11.2)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的马蹄足畸形,改善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跟腱挛缩 跟腱延长 凝血因子 替代治疗
下载PDF
跟腱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孙锦波 陈春 +1 位作者 颜晶晶 谭国兵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5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跟腱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体会。方法:收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15例(20只马蹄足),所有患者均行跟腱Z形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外固定支架),... 目的:探讨跟腱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体会。方法:收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15例(20只马蹄足),所有患者均行跟腱Z形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外固定支架),其中一些较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期加行胫前肌腱转位、跖筋膜松解术。手术7 d后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伸杆,逐渐矫正足内翻、内收和下垂畸形,同时适当过牵,从而有效矫正畸形。结果:所有患者的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在治疗后大部分得到较好的矫正,行走功能恢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皮肤坏死、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跟腱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和安全等特点,还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延长 跗骨截骨 ILIZAROV技术 僵硬型马蹄内翻足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术与跟腱延长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敦 刘秋亮 +5 位作者 秦攀 赵伟 周迪鸣 员夏飞 韩亚辉 张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621-625,共5页
目的通过评估术后形态及功能结果,对比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术与跟腱延长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 目的通过评估术后形态及功能结果,对比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术与跟腱延长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27例(37足)、对照组(跟腱延长术治疗)28例(34足)。应用Diméglio评分方法进行形态学评估、Laaveg-Ponseti评分方法进行功能学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形态及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5~7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Diméglio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aveg-Ponset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年龄与Laaveg-Ponseti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照组年龄与Laaveg-Ponseti分级呈正相关(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渐进式畸形矫正方法,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所取得的形态和功能结果优于跟腱延长术,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适用于年龄较大患儿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ILIZAROV外固定架 微创手术 跟腱延长术
下载PDF
超激光物理因子治疗小儿跟腱延长术后脑瘫患儿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岳建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超激光物理因子治疗小儿跟腱延长术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接受跟腱延长术,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和超短波镇痛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实验组基础上采用... 目的探讨超激光物理因子治疗小儿跟腱延长术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均接受跟腱延长术,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和超短波镇痛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实验组基础上采用超激光物理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1 d,两组患儿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9、12、15 d,对照组患儿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站立和走/跑/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站立和走/跑/跳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ROM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患儿的ROM(55.12±3.17)°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4.15±2.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后脑瘫患儿在常规疗法和超短波治疗仪治疗基础上给予超激光物理因子治疗,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症状,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跟腱延长术 超激光物理因子 镇痛
下载PDF
手术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对脑瘫痉挛性马蹄足患儿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桂豪 郑炳玲 +3 位作者 莫扬海 方杭 袁建华 刘群英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1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究手术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对脑瘫痉挛性马蹄足患儿步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32例(64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马蹄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马蹄足分型制定跟腱延长术治疗策略,术后配合系统... 目的探究手术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对脑瘫痉挛性马蹄足患儿步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32例(64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马蹄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马蹄足分型制定跟腱延长术治疗策略,术后配合系统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踝关节屈伸膝背曲度、爱丁堡视觉步态量表(EVGS)评分、步态轮廓评分(GPS)、步态偏离指数(GDI)及步速、步频、步长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12、18个月患儿踝关节伸膝、屈膝背曲度均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12、18个月较治疗后6个月有进一步改善,治疗后18个月较治疗后12个月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EVGS评分、GPS较治疗前升高,GDI、步速、步频及步长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EVGS评分、GPS、GDI、步速、步频及步长与治疗前相似(P>0.05);治疗后18月EVGS评分、GPS较治疗前降低,GDI、步速、步频及步长则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配合系统康复治疗脑瘫痉挛性马蹄足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纠正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马蹄足畸形 步态 跟腱延长术 运动疗法 康复 儿童
下载PDF
改良经皮与开放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美明 李伟 +3 位作者 谢庆云 蒋凯 张波 潘显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通过与开放跟腱延长术比较,探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跟腱挛缩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19足)采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试验组),术中根... 目的通过与开放跟腱延长术比较,探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跟腱挛缩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19足)采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试验组),术中根据跟腱挛缩程度分别于跟腱内、外侧不同平面作长约0.5 cm横切口,根据足内、外翻畸形决定跟腱半切平面,在跟腱内、外侧分别半切跟腱;23例(24足)采用开放跟腱延长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踝关节背伸活动度、Hannover跟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6~35个月,对照组8~34个月。试验组1例足内翻矫形不明显,其余足内外翻畸形均矫形满意。两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1例双足患者外,其余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疗效与开放跟腱延长术相似,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效矫正足内、外翻畸形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挛缩症 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 开放跟腱延长术 跟腱修复
原文传递
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凌汉 翁习生 +3 位作者 邱贵兴 高鹏 钱文伟 王以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足踝部病变 关节融合术 跟腱延长术 围术期处理
原文传递
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
9
作者 蒋云鹏 赵媛 +1 位作者 武勇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治疗,根据术后下...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治疗,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4)与非血栓组(n=58)。分析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阿司匹林用药史、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阿司匹林用药史均是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麻醉方式63分、手术时长80分、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63分、总蛋白75分、纤维蛋白原70分。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782,95%CI为0.673~0.871;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57~0.899),预测灵敏度为85.25%,特异度为81.58%。结论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相对较多,针对危险因素成功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胫神经缩窄术结合跟腱皮下滑行延长治疗脑瘫马蹄足痉挛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善军 周天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0-952,共3页
马蹄足痉挛是痉挛型脑瘫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持续痉挛和挛缩,足踝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治疗方法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跟腱延长术、周围神经肌支... 马蹄足痉挛是痉挛型脑瘫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持续痉挛和挛缩,足踝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治疗方法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跟腱延长术、周围神经肌支切断等[1-4],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单纯切断神经后痉挛易复发,影响疗效及患者康复.连云港市孔望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自2007年8月至2012年6月选取31例脑瘫马蹄足痉挛患者进行了胫神经缩窄术结合跟腱皮下滑行延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神经缩窄术 跟腱延长 脑瘫马蹄足痉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