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2
1
作者 宿辉 崔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8期79-81,共3页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吸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如何选择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吸收剂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介绍国内外现有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膜吸收法、O2/CO2燃烧法、化学吸收法...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吸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如何选择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吸收剂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介绍国内外现有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膜吸收法、O2/CO2燃烧法、化学吸收法等,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指出有机胺吸收技术是目前较优势的方法。对伯胺、仲胺、叔胺及混合胺等有机胺吸收CO2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吸收机理,采用多原子氮有机胺TETA与MEA、DEA、TEA进行混合实验,给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吸收 有机胺 机理 混合胺
下载PDF
水稻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分配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徐加宽 杨连新 +1 位作者 王余龙 王志强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4-622,共9页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大幅度增加,重金属在环境中快速地积累。水稻(Oryzasativa)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田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重金属在水稻体内大量累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大幅度增加,重金属在环境中快速地积累。水稻(Oryzasativa)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田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重金属在水稻体内大量累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的健康,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就水稻对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配及其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金属 吸收 分配 机理 有毒重金属元素 水稻生长 重金属污染 20世纪 粮食作物
下载PDF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瑞香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50
3
作者 杜秋 狄留庆 +2 位作者 单进军 刘陶世 张新庄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2-926,共5页
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及P-gp对瑞香素肠吸收的影响。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瑞香素3个剂量组(10、20和40μg·mL-1)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发现瑞香素在pH6.0时较为稳定,... 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及P-gp对瑞香素肠吸收的影响。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瑞香素3个剂量组(10、20和40μg·mL-1)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发现瑞香素在pH6.0时较为稳定,肠道酶对其代谢影响很小;瑞香素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各小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有上升趋势,且高浓度与低浓度相比,在空肠和结肠的Peff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推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瑞香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瑞香素在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但与结肠相比,小肠有较好吸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维拉帕米的加入对瑞香素4个肠段的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推断瑞香素可能不是P-gp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素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 吸收部位 吸收机制
原文传递
碱茅属植物抗盐性与抗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兴运 王锁民 +2 位作者 阎顺国 沈禹颖 赵银 《草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9-15,共7页
本文主要概括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的有关研究结果认为:碱茅(Puccinelliatenuiflora)种子萌动(相对发芽率达50%)时的硫酸盐盐渍度2.5~2.7g/100ml,NaCl为1.6~1.8g/100ml... 本文主要概括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的有关研究结果认为:碱茅(Puccinelliatenuiflora)种子萌动(相对发芽率达50%)时的硫酸盐盐渍度2.5~2.7g/100ml,NaCl为1.6~1.8g/100ml,Na2CO3为0.9~1.2g/100ml。碱茅的抗盐机制为:(1)对Na+、K+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2)渗透调节适应;(3)合成积累有机物质的保护作用等多途径。小花碱茅叶片无盐腺组织,纠正了将其划为泌盐植物的观点。在灌溉条件下建植的P.tenuiflora-P.chinampoensis草地,有改良耕层土壤的作用,土壤盐分的下移灌水起主导作用;减少返积盐(向上返盐),草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茅 耐盐性 耐盐机制 研究
下载PDF
类胡萝卜素代谢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靳青 毕宇霖 +1 位作者 刘晓牧 万发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61-3571,共11页
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不仅是动物体内维生素A的最主要来源,还在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动物正常生长与繁殖以及着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类胡萝卜素在人类健康及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吸... 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不仅是动物体内维生素A的最主要来源,还在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动物正常生长与繁殖以及着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类胡萝卜素在人类健康及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吸收、转运及代谢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在论述类胡萝卜素的基本特征、吸收和转运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机制以及生物活性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机制、功能以及发掘新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吸收 转运 代谢机制 功能
下载PDF
微波加热用于活性炭的制备、再生和改性 被引量:39
6
作者 汪南方 华坚 +2 位作者 尹华强 李媛 黄丽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4-628,共5页
从微波加热的应用着手 ,阐述了微波辐照的热效应、微波在活性炭的制备、再生和改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关键词 微波加热 活性炭 制备 再生 改性 热效应 吸附 炭化 活化
下载PDF
菌根真菌的碳氮循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7
作者 郭良栋 田春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Symbiont),真菌一方面从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同时帮助植物吸收氮等矿质养分,因此,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可利用约4%26%的植物净...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Symbiont),真菌一方面从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同时帮助植物吸收氮等矿质养分,因此,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可利用约4%26%的植物净光合固定的碳水化合物,而其生物量和分泌物(如球囊霉素)具有重要的土壤碳汇功能;同时菌根真菌可参与土壤复杂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在菌根共生体系中,氮从根外菌丝到根内菌丝的传输经历了一个"无机-有机-无机"的转变过程。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菌根真菌在碳氮代谢功能与机理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生物量 碳汇 氮吸收 代谢机理
原文传递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及其皮肤血流促透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朱小芳 罗晶 +4 位作者 管咏梅 余雅婷 金晨 朱卫丰 刘红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0-685,共6页
该文拟探索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从皮肤血流变化角度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的促透机制。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的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测定川芎阿魏酸的累积透过量,考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 该文拟探索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从皮肤血流变化角度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的促透机制。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的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测定川芎阿魏酸的累积透过量,考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透皮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定皮肤血流量。研究结果显示,川芎阿魏酸24 h的累积透皮量为(8.13±0.76)μg·cm^(-2),氮酮组、乳香组、没药组、乳没单提混合组、乳没混合提取组分别为(48.91±4.87),(57.80±2.86),(63.34±4.56),(54.17±4.40),(62.52±7.79)μg·cm^(-2),各组挥发油的增透倍数分别为7.68,8.26,7.26,8.28,均大于氮酮组的6.55。而且,乳香组、没药组、乳没单提混合组及乳没混合提取组大鼠分别在涂药10,20,30,10 min时,血流量相比涂药前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皮肤血流量。可知,乳香、没药挥发油配伍前后对川芎均有一定的促透作用,且可能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促进药物从皮肤表皮到真皮层毛细血管的消除,从而实现促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乳香没药 挥发油 透皮吸收 皮肤血流 促透机制
原文传递
Caco-2细胞模型——药物吸收研究的有效“工具” 被引量:38
9
作者 关溯 陈孝 黄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9-614,共6页
吸收过程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药物的吸收机制还不明确。Caco 2细胞模型是目前最好的体外吸收模型 ,在药物的吸收过程及吸收机制的研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中药吸收研究方面 ,Caco 2细胞模型的应用成为目... 吸收过程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药物的吸收机制还不明确。Caco 2细胞模型是目前最好的体外吸收模型 ,在药物的吸收过程及吸收机制的研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中药吸收研究方面 ,Caco 2细胞模型的应用成为目前的热点。另外 ,Caco 2细胞模型在药物代谢方面也有应用。因此 ,Caco 2细胞模型将成为药物吸收研究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加快新药筛选和开发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2细胞模型 药物吸收 吸收机制
下载PDF
反刍动物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机制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李洋 高民 +1 位作者 胡红莲 孙燕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70-2078,共9页
瘤胃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其在瘤胃上皮通过被动扩散、挥发性脂肪酸酸根离子(VFA-)和碳酸氢根(HCO_3^-)的阴离子交换、硝酸盐敏感性VFA吸收、质子耦合VFA-运输以及电介导途径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VFA会刺激瘤... 瘤胃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其在瘤胃上皮通过被动扩散、挥发性脂肪酸酸根离子(VFA-)和碳酸氢根(HCO_3^-)的阴离子交换、硝酸盐敏感性VFA吸收、质子耦合VFA-运输以及电介导途径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VFA会刺激瘤胃上皮发生适应性变化,促进瘤胃乳头生长和增加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对VFA在瘤胃上皮的吸收转运机制及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 吸收机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隧道设置减震层的减震原理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明年 崔光耀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6-131,共6页
现场调查表明:汶川大地震震区隧道结构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灾区救援和重建,可见传统的隧道抗震技术已不能保证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安全,为此利用波动理论对隧道减震层减震模型进行研究,推导地震波沿隧道结构轴线方向作用... 现场调查表明:汶川大地震震区隧道结构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灾区救援和重建,可见传统的隧道抗震技术已不能保证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安全,为此利用波动理论对隧道减震层减震模型进行研究,推导地震波沿隧道结构轴线方向作用下的减震计算公式,研究减震层厚度、减震层弹性模量、减震层刚度和地震波输入频率等参数对隧道减震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隧道减震层减震模型的减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减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地震区 减震层 减震原理 减震模型试验
下载PDF
植物铝毒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何龙飞 沈振国 +1 位作者 刘友良 王爱勤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4,共7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铝毒害机理的研究概况 ,包括铝毒害症状、铝的吸收、转运和信号传递、铝毒害机理等方面 。
关键词 植物 铝毒害 机理 铝吸收 铝转运
下载PDF
丹参酮Ⅱ_A在大鼠体肠的吸收机理 被引量:25
13
作者 袁媛 蒋学华 +2 位作者 周静 杨俊毅 王彩琴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 研究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 的吸收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 的量 ,根据Fick方程原理对丹参酮ⅡA 含量改变进行拟合 ,求得丹参酮ⅡA 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及吸收半衰期t1/ 2 ,探索丹... 目的 研究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 的吸收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 的量 ,根据Fick方程原理对丹参酮ⅡA 含量改变进行拟合 ,求得丹参酮ⅡA 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及吸收半衰期t1/ 2 ,探索丹参酮ⅡA 在小肠的吸收机理。结果 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其吸收速率Ka随浓度的增加而呈微小下降 ,吸收半衰期t1/ 2 延长 ,吸收半衰期约为 0 .6~ 1.0h。结论 丹参酮ⅡA 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 ,提示丹参酮Ⅱ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丹参酮ⅡA 吸收机理 HPLC 含量测定 口服给药
下载PDF
减震沟对台阶爆破地震波减震机理探讨 被引量:30
14
作者 余德运 杨军 赵明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47,共4页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通过对有减震沟和无减震沟时岩体内部测点和表面测点质点振动速度对比分析,验证了分开考虑体波和表面波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体波的衰减与减震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关,其中减震沟的深度对体波的衰减起主要作用;表面波的衰减仅与减震沟的深度有关,减震沟的宽度对表面波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沟 台阶爆破 减震机理 体波 表面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5
作者 蒋艳艳 胡孝明 金卫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984-2988,共5页
生物炭(Biochar)是废弃生物材料经厌氧限温制备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丰富的炭。由于其精密的孔隙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且廉价易加工,生物炭被广泛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中。近年来,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已... 生物炭(Biochar)是废弃生物材料经厌氧限温制备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丰富的炭。由于其精密的孔隙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且廉价易加工,生物炭被广泛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中。近年来,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生物炭的概念和基本特性、生物炭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的机理与理论模型、影响吸附的因素等进行综述,并探索了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污染 重金属 吸附机理 理论模型
下载PDF
高等植物硅素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唐旭 郑毅 汤利 《广西科学》 CAS 2005年第4期347-352,共6页
硅在地壳中含量为27.6%,大部分以二氧化硅(SiO2)的形态存在,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硅只有50~250mg/kg,植物吸收硅后土壤溶液中硅的浓度仍能保持在一恒定水平.硅在植物内主要以二氧化硅胶(SiO2*nH2O)的形态存在于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上,含量... 硅在地壳中含量为27.6%,大部分以二氧化硅(SiO2)的形态存在,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硅只有50~250mg/kg,植物吸收硅后土壤溶液中硅的浓度仍能保持在一恒定水平.硅在植物内主要以二氧化硅胶(SiO2*nH2O)的形态存在于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上,含量随物种不同而差异很大,同时还受植株部位、栽培方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植物吸收硅主要以单硅酸形式,不同植物吸收硅的能力不同,水稻具有主动吸收硅的能力,大多数植物被动吸收硅.硅素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体内其它元素产生影响,能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增强植物抗倒性和抗旱性,高浓度的硅对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硅素能够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素 营养 吸收机理 高等植物
下载PDF
中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金花 宋宽秀 王一平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4年第6期432-437,共6页
近年来,中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以下简称为中高温吸收涂层)的研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类总结中高温吸收涂层的基本类型、作用机理和制备方法的同时,介绍了国内外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和最新... 近年来,中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以下简称为中高温吸收涂层)的研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类总结中高温吸收涂层的基本类型、作用机理和制备方法的同时,介绍了国内外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和最新成果,并对中高温吸收涂层的制备方法优缺点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选择性吸收涂层 吸收作用机理 制备方法
下载PDF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武军 黄一帆 《中国兽药杂志》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综述了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氮酮、油酸和萜烯等常用促渗剂的促渗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发展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吸收机理 促渗剂 药物 研究概况 发展趋势 机理研究 透皮吸收 氮酮 萜烯 油酸
下载PDF
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华 曹启民 +4 位作者 桑爱云 杨安富 王汀忠 秦裕波 唐树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5948-5950,6023,共4页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超积累植物吸收和贮存重金属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并为国内在超富集植物的相关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重金属 超积累植物 吸收机理
下载PDF
A review on carbon/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 for microwave absorption 被引量:23
20
作者 Baolei Wang Qian Wu +1 位作者 Yonggang Fu Tong Liu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7期91-109,共19页
At pres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with properties including lightweight,thin thickness,strong absorbing intensity and broad bandwidth is an urgent demand to solve the electromagnetic... At pres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with properties including lightweight,thin thickness,strong absorbing intensity and broad bandwidth is an urgent demand to solve the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issues.An ideal microwave absorber should have excellent dielectric and magnetic loss capabilities,thereby inducing attenuation and absorption of inciden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Recently,various carbon/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expected to becom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bers.In this review,we introduce the mechanisms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and summar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carbon/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s,morphologies and microstruct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Finally,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arbon/magnetic metal absorbing materials are also proposed,which will be useful to develop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 COMPONENT MICROSTRUCTURE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Absorb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