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l foams: A survey 被引量:47
1
作者 Michael F.Ashby 卢天健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3年第6期521-532,共12页
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llular metal foams is reviewed, with focus on their fabrication, mechanical/thermal/acoustic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lightweight panels, energy ab... 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llular metal foams is reviewed, with focus on their fabrication, mechanical/thermal/acoustic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lightweight panels, energy absorbers, heat exchangers, and acoustic liners. Foam property charts with scaling relations are presented, allowing scoping and sele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aterial ind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R metal foam material fabrication PROPERTY chart heat transfer SOUND absorption.
原文传递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节能效益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方田 赵金姊 +2 位作者 付林 赵玺灵 张世钢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9-64,135,共7页
锅炉是供热系统的主要热源形式,其供热能力约占全国总供热能力的58%。鉴于供热行业煤改气工程的快速推进,燃气锅炉供热能力较高,且排烟温度偏高,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就常规燃气锅炉区域供热系统的排烟余热回收率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 锅炉是供热系统的主要热源形式,其供热能力约占全国总供热能力的58%。鉴于供热行业煤改气工程的快速推进,燃气锅炉供热能力较高,且排烟温度偏高,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就常规燃气锅炉区域供热系统的排烟余热回收率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角度探讨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方法,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及区域供热技术方案,并从热力学和经济学角度将该系统与目前存在的2种燃气锅炉供热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可将一次热网回水温度降低至20℃;提高一次热网输送能力约47%;与常规燃气锅炉区域供热系统相比,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及区域供热技术具有系统用能方式较合理、节能效益显著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特征,是高效、经济回收燃气锅炉排烟余热的主要供热技术方案,适用于供热半径大或既有一次热网输热能力不足的供热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换热 燃气锅炉 区域供热 排烟余热回收 产品效率
原文传递
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被引量:6
3
作者 姜周曙 王如竹 +1 位作者 卢允庄 邵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6-571,共6页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复叠式循环中吸附式单元工质对温度高于 2 0 0℃时 ,也不会腐蚀材质 ,因而是一种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新型制冷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收 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COP 沸石水 制冷工质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热力性能
下载PDF
高效传热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达卫 王启杰 林毅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8-895,共8页
建立了样机型模块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高效传热管试验台 ;对研制成功的高效传热管在接近工业条件下进行了传热传质性能和添加表面活性剂影响的实验研究 ,提供了可供工程设计使用的关联式 ,并观察了马拉哥尼对流 .实验研究表明 ,只有将... 建立了样机型模块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高效传热管试验台 ;对研制成功的高效传热管在接近工业条件下进行了传热传质性能和添加表面活性剂影响的实验研究 ,提供了可供工程设计使用的关联式 ,并观察了马拉哥尼对流 .实验研究表明 ,只有将有关技术参数如喷淋密度、冷却水和冷媒水流速等设计在合适的范围内 ,高效传热管才能取得较好的强化效果 ;吸收器高效管必须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才能获得最佳传热传质效果 .使用本文的高效传热管可使一台 1 1 6 0kW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节省铜材 1 70 0~ 2 0 0 0kg ,质量减轻 30 %~ 4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 吸收式制冷机 高效传热管 传热传质 表面活性剂 样机型模块式试验台
下载PDF
换热板形状对平板型吸收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洪涛 富永康之 +2 位作者 福永茂和 大宫司启文 飞原英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4-298,共5页
主要针对换热板溶液侧的几何形状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光滑平板为比较对象,对开有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翅片)的各种换热板进行了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条件范围内,开有宽度为1mm的纵向沟槽换热板... 主要针对换热板溶液侧的几何形状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光滑平板为比较对象,对开有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翅片)的各种换热板进行了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条件范围内,开有宽度为1mm的纵向沟槽换热板的性能较好,在液膜雷诺数为75时其传热系数是光滑板的1.4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传热 平板型 溴化锂
下载PDF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健 付林 张世钢 《制冷与空调》 2010年第2期7-10,共4页
综述国内外对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强化管的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及强化吸收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大传热面积与加强界面马拉格尼对流,以此提高传热传质系数。
关键词 吸收式热泵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管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溴化锂绝热、增压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延觉 欧汝浩 +1 位作者 陈焕新 张春安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8,86,共5页
吸收器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中最大的部件,传统吸收器换热面积占机组的40%左右,采用传热传质分离吸收器,其传热面积不到传统吸收器的30%,大大改善了吸收器的传热效果。本文在传热传质分离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增压... 吸收器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中最大的部件,传统吸收器换热面积占机组的40%左右,采用传热传质分离吸收器,其传热面积不到传统吸收器的30%,大大改善了吸收器的传热效果。本文在传热传质分离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增压器以提高绝热吸收器压力,强化循环传质能力。根据模拟结果,补偿了少量电功的增压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循环总传热面积;通过降低循环溶液浓度,还可以达到降低循环驱动热源温度的目的,且循环热力系数与增压前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制冷 传热传质分离 吸收压力 传热面积 驱动温度
下载PDF
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波 江亿 +1 位作者 付林 张世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793,共5页
提出一种新型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用于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发生器中驱动稀溶液再生,降温、加湿后的烟气经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却到饱和状态,再与待回收的目标烟气混合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其中,冷凝和吸收过程放... 提出一种新型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用于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发生器中驱动稀溶液再生,降温、加湿后的烟气经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却到饱和状态,再与待回收的目标烟气混合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其中,冷凝和吸收过程放出的热量可用于供热.系统的3个主要部件均为喷淋塔结构,节省了传热管材,有效降低初投资;同时,这种全开式常压结构对强度要求不高,可进一步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该技术在热网回水温度较高时仍能有效回收烟气余热,而且烟气最终被处理到过热状态,避免了排出过程中结露腐蚀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细致的液滴动力学和耦合传热传质模型,根据该模型理论计算,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样机,结果表明,系统COP最高达到1. 621,排烟露点最低达到36. 2℃,相对湿度为62. 4%.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模型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 余热回收 全热换热 耦合传热传质
下载PDF
第二类吸收热泵的研究和发展 被引量:6
9
作者 任连伟 陈嘉宾 +1 位作者 李淞平 王建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5-342,共8页
介绍10年来对第二类吸收热泵的研究情况,说明第二类吸收热泵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吸收热泵 工质对 太阳能 传热 传质
下载PDF
ULTRALIGHT POROUS METALS:FROM FUNDAMENTALS TO APPLICATIONS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天健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7-479,共23页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number of low cost metallic foam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used as the core of sandwich panels and net shaped parts.The main aim is to develop lightweight structures which are stiff,strong,abl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number of low cost metallic foam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used as the core of sandwich panels and net shaped parts.The main aim is to develop lightweight structures which are stiff,strong,able to absorb large amount of energy and cheap for application in the transpor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For example,the firewall between the engine and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n automobile must have adequate mechanical strength,good energy and sound absorbing properties,and adequate fire retardance.Metal foams provide all of these features,and are under serious consideration for this applications by a number of au- tomobile manufacturers(e.g.,BMW and Audi).Additional specialized applications for foam-cored sandwich panels range from heat sink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to crash barriers for automobiles,from the construction panels in lifts on aircraft carriers to the luggage containers of aircraft,from sound proofing walls along railway tracks and highways to acoustic absorbers in lean premixed combustion chambers.But there is a problem.Before metallic foams can find a widespread application,their basic properties must be measured,and ideally modeled as a function of microstructural details,in order to be included in a design.This work aims at reviewing the recent progress and presenting some new results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regarding the mi- cromechanical origins of the mechanical,thermal,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metallic fo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foams YIELDING heat transfer sound absorption constitutive modeling
下载PDF
不同添加方式对添加剂强化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洪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研究界面活性添加剂对吸收过程的强化作用,采用分子中含5~10个碳原子的多种醇类物质作为添加剂进行静态池吸收实验.采用传统的液相添加、两种添加剂的液相混合添加、吸收器中气相添加、蒸发器中气相添加及气、液相同时添加等添加... 为研究界面活性添加剂对吸收过程的强化作用,采用分子中含5~10个碳原子的多种醇类物质作为添加剂进行静态池吸收实验.采用传统的液相添加、两种添加剂的液相混合添加、吸收器中气相添加、蒸发器中气相添加及气、液相同时添加等添加方式,测试了多种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在不同添加方式下均能起到一定的强化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添加剂 气相添加剂 强化吸收 传质 传热
原文传递
走出研究柴油机气缸套磨损问题的误区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愎诤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7-20,3,共4页
通过对RLB56柴油机的调查与试验,了解到气缸套损坏过程及其特点。文章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首次提出一种新的低速柴油机气缸套磨损模式──撞击磨损模式。同时指出:解决撞击磨损的问题,不能通过提高气缸套的材... 通过对RLB56柴油机的调查与试验,了解到气缸套损坏过程及其特点。文章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首次提出一种新的低速柴油机气缸套磨损模式──撞击磨损模式。同时指出:解决撞击磨损的问题,不能通过提高气缸套的材质和润滑油粘度加以解决,而是应该改变柴油机有关部件的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柴油机 气缸套 磨损 低速柴油机
下载PDF
平板型吸收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洪涛 富永康之 +2 位作者 福永茂和 大宫司启文 飞原英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由于其工作介质不含氟利昂,以及可利用较低品质废热和太阳能等从而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优点,近年来吸收式制冷机/热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为了与压缩式制冷机在所有市场范围内进行竞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减... 由于其工作介质不含氟利昂,以及可利用较低品质废热和太阳能等从而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优点,近年来吸收式制冷机/热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为了与压缩式制冷机在所有市场范围内进行竞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减小尺寸。而其中吸收器是吸收式机组中的关键设备,无论对整机性能还是外形尺寸都有很大影响。与传统的溴化锂水平管式吸收器不同,从易于布置从而减小机组尺寸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平板型吸收器的研究并给出相关实验结果,以期为该类型吸收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传热 平板型 溴化锂
下载PDF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在热电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安航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9年第10期64-67,共4页
介绍了吸收式换热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并通过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在热电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分析了该技术带来的节能减排降耗收益,体现了该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指出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热... 介绍了吸收式换热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并通过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在热电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分析了该技术带来的节能减排降耗收益,体现了该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指出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热网输送能力,降低热电联产供热能耗,提高热电厂现有机组供热能力,大幅提高常规热电联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节能技术、余热供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热泵 换热 热电联产 供热 节能
下载PDF
矩形介质内辐射换热的有限元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齐宏 阮立明 谭建宇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7-550,共4页
 利用有限单元法离散求解辐射传递方程和能量控制方程.分别计算了边界为黑体和灰体条件下矩形吸收、发射、各向同性散射介质内的平均入射强度和温度分布,并同蒙特卡罗法(M C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矩形 求解 平均 离散 各向同性 介质 蒙特卡罗法 方程 计算结果 条件
下载PDF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溶液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龙剑 《制冷与空调》 2006年第3期68-70,共3页
以板式溶液热交换器为例,建立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溶液热交换器在不同流速下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提高溶液热交换器中的溶液流速可以提高其传热系数,但会导致溶液的进出口温差减小,使溶液间换热不充分。设计溶液... 以板式溶液热交换器为例,建立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溶液热交换器在不同流速下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提高溶液热交换器中的溶液流速可以提高其传热系数,但会导致溶液的进出口温差减小,使溶液间换热不充分。设计溶液热交换器时可根据设计要求与文中计算结果选择不同的溶液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制冷 溶液热交换器 传热性能 流速
下载PDF
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技术换热站应用案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国栋 谢争先 +1 位作者 肖常磊 赵然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年第2期70-72,83,共4页
大连某单位热力站采用传统的板式换热器换热,由于处于热电厂管网末端,换热效果差。2017年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大温差换热技术。通过数据跟踪分析,一次供回水温差明显拉大,最大温差达75.5℃,所需一次水流量大幅减少。同时所属支线水力平... 大连某单位热力站采用传统的板式换热器换热,由于处于热电厂管网末端,换热效果差。2017年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大温差换热技术。通过数据跟踪分析,一次供回水温差明显拉大,最大温差达75.5℃,所需一次水流量大幅减少。同时所属支线水力平衡得到改善,为本采暖季供热精确调节提供便利条件,对管网热指标控制大有裨益,该热力站之后几个站的供热效果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站 大温差 吸收式换热
下载PDF
碳纳米管材料低频电磁参数及吸波产热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哲 王文龙 +4 位作者 张梦 孙静 毛岩鹏 赵希强 宋占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8-34,共7页
微波的热利用技术促进了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CNTs)是近年来新兴的强吸波材料,具有密度小、比表面积大、量子尺寸效应的特点。对碳纳米管吸波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随碳纳米管含量的变化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以石蜡油为... 微波的热利用技术促进了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碳纳米管(CNTs)是近年来新兴的强吸波材料,具有密度小、比表面积大、量子尺寸效应的特点。对碳纳米管吸波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随碳纳米管含量的变化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以石蜡油为蓄热介质探究了碳纳米管材料在微波辐照下吸波产热特性。同轴传输法适用于小型样品的测量,具有误差小的优点,故采用此种方法作为测量电磁参数手段。对碳纳米管电磁参数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吸波材料在低频下对于微波能的损耗兼具电损耗和磁损耗。对碳纳米管吸波产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是一种强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吸收 复介电常数 复磁导率 传热 热效应
下载PDF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与节能效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景源 《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5期83-85,共3页
本文针对传统燃煤工业锅炉区域加热系统的排烟废热回收率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对燃煤工业锅炉排烟废热回收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并以吸收式换热为基础,将其与当前已有的2种燃气锅炉加热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 本文针对传统燃煤工业锅炉区域加热系统的排烟废热回收率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对燃煤工业锅炉排烟废热回收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并以吸收式换热为基础,将其与当前已有的2种燃气锅炉加热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技术方案可以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同时增加一次供热网络的输水容量;与传统燃气锅炉的区域供暖系统相比,本文提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用能模式较为合理,节能效益较为显著,经济效益也较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换热 烟气余热回收 节能效益
下载PDF
增压型鼓泡吸收输运特性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20
作者 李季桐 王刚 +1 位作者 熊亚选 张群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为探索真空环境下,气泡在溶液吸收过程中流动、传热特性及其机理,设计了一种增压型垂直管内溶液鼓泡吸收输运特性测量实验装置,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系统真空度维持、气泡流动和能量校核等实验分别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准... 为探索真空环境下,气泡在溶液吸收过程中流动、传热特性及其机理,设计了一种增压型垂直管内溶液鼓泡吸收输运特性测量实验装置,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系统真空度维持、气泡流动和能量校核等实验分别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增压技术实现了负压环境下的鼓泡吸收。静置12 h系统真空度上升率仅为2.33%,系统气体泄漏量为2.4 mL/h,装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实验过程中的气泡产生、上升、碰撞、聚并和破裂行为与文献气泡流动行为一致。溶液和冷却水的出口温度、溶液出口质量分数测量结果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0.08%、0.02%和0.01%;不同溶液入口温度和溶液流量的能量校核实验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0.4 J和12.5 J,装置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为探究真空环境下鼓泡吸收的输运特性及揭示其传递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 鼓泡吸收 流动 传热 实验装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