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博 陈莹莹 谭明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中CD3^+、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与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建立CD3^+、CD4^+、CD8^+与淋巴细胞计数(L)间回归方程,对照组CD3^+=485.45L+313.48(F=59.68,P<0.01),CD4^+=192.57L+290.11(F=24.62,P<0.01),CD8^+=275.14L+18.04(F=23.46,P<0.01);非重症组CD3^+=564.15L+25.04(F=96.56,P<0.01),CD4^+=381.91L-37.45(F=68.60,P<0.01),CD8^+=165.61L+61.83(F=55.47,P<0.01);重症组CD3^+=565.44L+49.09(F=31.87,P<0.01),CD4^+=332.34L-17.37(F=43.64,P<0.01),CD8^+=223.46L+54.39(F=13.90,P<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通过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粗略估计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节约检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淋巴细胞计数 社区获得性肺炎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相关因素 被引量:24
2
作者 童汝雁 金皎 +2 位作者 黄璟 陈桂芳 何志旭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7-841,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儿童ITP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6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门诊及... 目的探讨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儿童ITP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6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与儿童ITP预后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民族、诱因、出血情况、初诊时ALC、血小板计数及治疗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外周血ALC与儿童ITP预后的关系。结果166例ITP患儿中,89例(53.6%)3个月内缓解,18例(10.8%)3~12个月缓解,20例(12.0%)1~4年缓解,39例(23.5%)1~10年未缓解,1年内缓解率为64.5%,总缓解率为76.4%。3个月内、3~12个月、1~4年缓解患儿中ALC分别为(4.58±2.87)×10^9/L、(4.47±2.04)×10^9/L和(2.86±1.61)×10^9/L,共有39例(23.5%)属于难治病例(1~10年未缓解),其ALC为(2.07±0.98)×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27.28)、发病前有感染史及预防接种史(χ^2=9.31)、初诊时ALC(F=12.06)与患儿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有感染史及预防接种史(95%CI:0.19~1.51,P<0.05)、初诊时ALC(95%CI:-0.64^-0.23,P<0.001)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是否发展为慢性(病程>12个月)为状态变量、ALC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择最佳的界限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P<0.05),截点值为3.925×10^9/L,敏感度为0.542,特异度为0.966。结论初诊时ALC可作为儿童ITP评估预后指标之一,低ALC是儿童ITP慢性发展的危险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绝对值 预后
原文传递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慢性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丽媛 刘亢亢 +6 位作者 储金华 杨林海 谢志伟 张坤龙 蔡华菊 吴正玉 王宁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1-88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进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判断疾病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ITP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进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判断疾病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ITP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328例,通过病历系统检索、门诊及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可能与ITP慢性化进程相关的临床指标,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ITP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28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 208例(nITP,64%),持续性ITP 54例(pITP,16%),慢性ITP 66例(cITP,20%),1年内缓解率为7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病前有感染史和/或预防接种史、抗核抗体、初诊淋巴细胞数(ALC)、治疗方案与患儿预后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前驱诱因、初诊治疗方案、ALC是儿童ITP慢性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初诊治疗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组较单独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P <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C联合前驱诱因诊断c ITP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LC、前驱诱因单独诊断。ROC曲线结果显示,当淋巴细胞绝对值取值为3.80×109/L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787),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5.53%(P <0.01),将其联合前驱诱因做双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77.61%,特异性为78.41%。结论:初诊治疗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降低ITP患儿慢性化的发生,且其疗效优于单独激素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初诊淋巴细胞计数及前驱诱因均是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对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静脉丙种球蛋白 淋巴细胞绝对值 预后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和单核细胞绝对值的比值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侯杰 耿熠 +4 位作者 赵亚宁 刘尧 汪华 闫晓红 杨乔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8期2192-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单核细胞绝对值(AMC)的比值(LMR)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10例胃癌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单核细胞绝对值(AMC)的比值(LMR)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10例胃癌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ALC、AMC、LMR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根据LMR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和高LM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C和AMC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73×109/L[曲线下面积(AUC)为0.661,P﹤0.01]和0.63×109/L(AUC为0.605,P﹤0.05),LMR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为3.9(AUC为0.870,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和LMR均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高LMR组和低LMR组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2%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LMR组和低LMR组胃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6%和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R对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值 单核细胞绝对值 LMR 胃癌 预后
下载PDF
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明恩 李洋 +4 位作者 刘文洁 付荣凤 孙甜甜 吕翠翠 杨仁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预测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初诊儿童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IT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评... 目的探讨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预测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初诊儿童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IT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初诊ALC在儿童ITP预后的预测价值,与儿童ITP预后的关系,以及预后分层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ITP患儿12个月缓解率为71.5%。多因素分析发现发病急缓、发病前6周内感染及疫苗接种史、初诊ALC和治疗疗效是儿童慢性ITP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初诊ALC 3.005×109/L是预测儿童ITP12个月内缓解的分界值,敏感度为71.9%,特异性为83.6%,ALC〉3.005×109/L组与ALC≤3.005×109/L组3个月、12个月内未缓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2%比64.9%,8.3%比54.2%,/=42.13,P〈0.001),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98,P〉0.05),以中位年龄分组,2组间≤5岁组与〉5岁组12个月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371、22.177。P均〈0.01)。ALC与发病前6周内感染及疫苗接种史对儿童ITP预后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个月缓解率分别为75.8%、54.1%、22.8%,12个月缓解率分别为91.6%、68.4%、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867、68.802,P均〈0.001)。结论初诊ALC是影响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初诊ALC、发病前6周有无感染史及疫苗接种史对儿童1TP预后分层,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儿童ITP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儿童 淋巴细胞绝对值 预后
原文传递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价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芹 张会来 +3 位作者 王华庆 陈青青 刘霞 侯芸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不同ALC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将14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低ALC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较晚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且高ALC组患者的缓解率比低ALC组高(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ALC<1.0×109/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因素。ALC降低组常伴有Ann Arbor分期的升高。结论:ALC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新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淋巴细胞绝对值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明恩 李洋 +4 位作者 刘文洁 付荣凤 孙甜甜 吕翠翠 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 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评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初诊成人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评... 目的 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评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初诊成人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估初诊ALC在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17例成人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的感染发生率为13.8%(30/217),≥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5.0%(14/56).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ALC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5%CI 1.150~7.298,OR 2.722; P<0.01,95%CI 6.802~80.749,OR 23.436).ALC预测感染的分界值是1.225×10^9/L(敏感性0.866,特异性0.700).ALC≤1.225×10^9/L组与ALC>1.225×10^9/L组比较,感染发生率较高(45.7%对5.3%,x2=49.151,P<0.01),持续缓解率和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0%对26.0%,x2=0.071,P>0.05; 98.6%对97.8%,x2=0.095,P>0.05).6个月内发生感染与无感染患者比较,1年生存率较低(93.3%对99.3%,x2=4.607,P<0.05),持续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对27.3%,x2=0.096,P>0.05).结论 初诊ALC可以作为ITP患者诊断后6个月内合并感染风险的预测指标.感染是影响ITP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淋巴细胞绝对值 感染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自发性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万增 赵旺淼 +2 位作者 葛春燕 孙昭胜 李晓卫 《中国医药》 2019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恶化(ND)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ICH患者130例,其中1周内发生ND 37例(观察组),未发生ND 93例(...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恶化(ND)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ICH患者130例,其中1周内发生ND 37例(观察组),未发生ND 93例(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就诊时的一般资料、头颅CT成像数据和入院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和NLR]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对ND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脑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入院时WBC、ANC和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10~9/L比(9±4)×10~9/L,(10±5)×10~9/L比(6±3)×10~9/L,(9.7±5.6)比(4.1±2.6)],ALC水平低于对照组[(1.8±0.8)×10~9/L比(2.1±1.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1、<0.001、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脑出血量、脑出血部位、是否存在脑室出血、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变异系数等因素后,WBC(比值比=1.27,95%置信区间:1.10~1.48,P=0.032)、ANC(比值比=1.59,95%置信区间:1.28~1.98,P=0.034)、ALC(比值比=0.19,95%置信区间:0.07~0.51,P=0.033)和NLR(比值比=1.55,95%置信区间:1.29~2.02,P=0.012)仍为ND的影响因素。NLR预测ICH患者1周内N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WBC、ANC和ALC(0.878比0.699、0.754、0.819),最佳临界值为5.66。结论 NLR可预测ICH后ND,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Absolute monocyte and lymphocyte count prognostic score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6
9
作者 Wan Kyu Eo Da Wun Jeong +11 位作者 Hye Jung Chang Kyu Yeoun Won Sung Il Choi Se Hyun Kim Sung Wook Chun Young Lim Oh Tae Hwa Lee Young Ok Kim Ki Hyung Kim Yong Il Ji Ari Kim Heung Yeol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9期2668-2676,共9页
AIM:To measure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bsolute monocyte count/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prognostic score(AMLP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the combination of absolute m... AIM:To measure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bsolute monocyte count/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prognostic score(AMLP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the combination of 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 and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 as prognostic variables in a cohort of 299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between 2006 and 2013 and were followed at a single institution.Both AMC and ALC were dichotomiz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cut-off points determined by receiving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An AMLPS was generated,which stratified patients into three risk groups:low risk(both low AMC and high ALC),intermediate risk(either high AMC or low ALC),and high risk(both high AMC and low ALC).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validate the impact of AMLPS on both disease-free survival(DFS) and overall survival(OS),and the second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the AMLPS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comparison with known prognostic factors.RESULTS:Using data from the entire cohort,the most discriminative cut-off values of AMC and ALC selected on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ere 672.4/μL and 1734/μL for DFS and OS.AMLPS risk groups included 158(52.8%) patients in the lowrisk,128(42.8%) in the intermediate-risk,and 13(4.3%) in the high-risk group.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37.2 mo(range:1.7-91.4 mo),five-year DFS rates in the low-,intermediate-,and high-risk groups were 83.4%,78.7%,and 19.8%,respectively.And fiveyear OS rates in the low-,intermediate-,and high-risk groups were 89.3%,81.1%,and 14.4%,respectively.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erformed with patient- and tumor-related factors,we identified AMLPS,age,and pathologic tumor-node-metastasis stage as the most valuable prognostic factors impacting DFS and OS.CONCLUSION:AMLPS identified patients with a poor DFS and OS,and it was independent of age,pathologic stage,and various inflammatory mar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CYTES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STOMACH neopla
下载PDF
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对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洋帆 陈先睿 +1 位作者 施惠宣 黄建琪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6期492-497,共6页
目的评价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诊断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上的中英文相关的... 目的评价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诊断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上的中英文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数据和评价纳入文献,并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及描绘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最终纳入5篇研究,包括1301例患儿,合并灵敏度为0.70[95%CI(0.66,0.73)]、合并特异度为0.65[95%CI(0.60,0.69)]、合并阳性似然比为3.36[95%CI(1.57,7.19)]、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45[95%CI(0.34,0.60)]。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1,Q=0.711。回归分析显示未发现研究间异质性来源。结论初诊ALC对预测诊断儿童慢性ITP仅具有中等灵敏度及特异度,ALC对于预测儿童ITP慢性发展的临床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 儿童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药易萱 王欢 +4 位作者 夏珺 王婧 孙超 孙鸿丽 周新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47-351,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老年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MM患者57例,将患者分为ALC≥1.3 × 109/L组(n=2...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与老年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MM患者57例,将患者分为ALC≥1.3 × 109/L组(n=24)和ALC< 1.3×109/L组(n=33),记录其ALC及各项临床指标,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及Cox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外周血ALC与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老年MM患者外周血ALC与其血红蛋白含量有关(χ2=6.195,P=0.009),与患者性别、年龄、Durie-Salmon分期、国际分期系统分期、肌酐含量、乳酸脱氢酶含量、白蛋白含量、钙离子浓度、体能状态、诊断分型均无关(均P>0.05).ALC≥1.3×109/L组与ALC< 1.3×109/L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464,P=0.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R=2.843,95% CI为1.385~5.835,P =0.004)、性别(RR=2.092,95% CI为1.034 ~4.231,P=0.040)、ALC(RR=3.562,95% CI为1.539 ~8.244,P=0.003)、血红蛋白含量(RR =3.583,95% CI为1.087 ~ 11.811,P=0.036)、乳酸脱氢酶含量(RR =3.192,95% CI为1.580 ~6.452,P=0.001)及疗效(RR=5.202,95% CI为1.184 ~22.864,P =0.029)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R=2.672,95% CI为1.235 ~5.782,P=0.013)和ALC(RR =2.613,95% CI为1.092 ~6.250,P=0.031)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LC≥1.3×109/L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长于ALC< 1.3 × 109/L组(69个月∶24个月;χ2=10.171,P=0.001).结论 老年MM患者外周血ALC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ALC是老年初发MM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MM的预后分层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淋巴细胞绝对值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瑞芳 赵志红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分组后得出,组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发病年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明显低于组2(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组1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大于组2(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白蛋白、D-S分期、ISS分期、分组和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的患者预后较好,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低的患者预后较差。推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能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多发性骨髓 瘤预后
下载PDF
COP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CRP PCT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康恒 李迅 +1 位作者 文华 薛本洁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287-1292,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COPD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疾病进...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COPD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疾病进展和肺功能严重程度,分为COPD稳定期组和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组、Ⅰ级~Ⅳ级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ALC、CRP和PCT水平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的相关性,并观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ALC、CRP和PCT水平的变化。结果:COPD组外周血ALC明显低于对照组,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外周血ALC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组,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不同肺功能严重程度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LC水平Ⅳ级低于Ⅰ级、Ⅱ级,CRP和PCT水平Ⅳ级>Ⅲ级>Ⅱ级>Ⅰ级(P<0.05);COPD患者外周血ALC水平与FEV1%预计值呈正相关,CRP和PCT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ECOPD患者外周血ALC水平明显升高,CRP和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还可指导AECOP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淋巴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疾病严重程度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宁 周军 +1 位作者 谢梦晓 徐华国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574-578,583,共6页
目的评估入院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本院的171例初诊成人HLH患者首次入院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首先依据患者初次诊断为HLH后6个月内... 目的评估入院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本院的171例初诊成人HLH患者首次入院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首先依据患者初次诊断为HLH后6个月内的生存状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LC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ALC组和低ALC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再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HLH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最后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一步验证ALC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取ALC最佳界值0.51×10^(9)/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0.668,0.804)。低ALC组(≤0.51×10^(9)/L)和高ALC组(>0.51×10^(9)/L)患者铁蛋白大于500μg/L者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尿素氮(UREA)和肌酐(CREA)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且低ALC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ALC组(77.8%vs.3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C、血小板计数和UREA是HLH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在HLH及其亚类[感染相关的HLH(IAHS)、肿瘤相关的HLH(MAHS)、混合病因的HLH(Mixed)]患者中,高ALC组和低ALC组6个月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LC对成人HLH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细胞计数 预后 成人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患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培 王华庆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初治PTCL-NO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C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初治PTCL-NO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C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低ALC(<1.0×109/L)23例(33.3%),高ALC(≥1.0×109/L)46例(66.7%)。与高ALC组比较,低ALC组国际预后指数(IPI)及PTCL-NOS预后指数(PIT)评分较高,临床分期较晚,多伴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均P<0.05)。低ALC组总有效率为56.5%(13/23),低于高ALC组的67.4%(31/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376);低ALC组3年生存率低于高A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5%比68.6%,χ^2=7.846,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2分、IPI评分≥2分、AnnArbor分期Ⅲ~Ⅳ期及ALC<1.0×109/L为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nnArbor分期Ⅲ~Ⅳ期和ALC<1.0×109/L为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08,P=0.029)。结论PTCL-NOS患者初诊时外周血ALC降低提示预后不良,可作为PTCL-NOS患者预后评估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血清PL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邹思平 王畅 林剑扬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PLT、ALC水平;根据1年随访结果将85例DLBCL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血清PLT、A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DLBCL组PLT、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DLBCL患者1年预后中,预后良好者62例、预后不良者23例,不同预后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Ⅲ/Ⅳ期者占比、IPI评分≥2分者占比、PL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ALC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Ⅲ/Ⅳ期、IPI评分≥2分、PLT水平上升、ALC水平下降均是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LT、ALC水平变化与DLBCL患者预后密切,通过检测PLT、ALC水平,能为临床评估DLBCL预后不良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绝对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结束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黎巧茹 柯志勇 +3 位作者 谭惠珍 王丽娜 罗学群 黄礼彬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结束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预后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0~16岁初诊儿童ALL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治疗...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结束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预后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0~16岁初诊儿童ALL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治疗结果。分析诱导治疗结束时外周血ALC与危险度分级、年龄、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累计复发率(CIR)和治疗相关死亡率(TRM)的关系。生存曲线和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预测,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用多因素逐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筛选。结果共348例儿童ALL纳入分析。低ALC组(≤0.62×10^9/L)和高ALC组(〉0.62×10^9/L)的5年EFS分别为(61.6±5.6)%和(81.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ALC组和高ALC组的5年CIR分别为(28.0±5.6)%和(15.3±2.4)%,TRM分别为(12.8±3.8)%和(2.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在≤6岁的儿童ALL,低ALC组的预后较高ALC组差[(82.9±3.2)%vs.(45.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AL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危险比1.95,95%置信区间(1.22,3.11)。结论 诱导治疗结束时外周血ALC低是≤6岁儿童ALL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治疗相关死亡率和累积复发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绝对淋巴细胞计数 儿童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舒文秀 乐静 +2 位作者 万斌 谌登兵 宋燕萍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预后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我院新确诊的210例NH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不同ALC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预后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我院新确诊的210例NH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不同ALC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组NHL病例中,中位年龄58岁,结外淋巴瘤占有一定比例(47.1%)。ALC中位数为1.2(0.1~13.9)×109/L,25%~75%的置信区间分界值为(0.7~1.8)×109/L。我们发现,ALC<1.2×109/L时,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临床分期、IPI预后指数、骨髓浸润、贫血等临床特征并无显著相关性,但常伴有LDH水平的升高,且表现B症状,而此类患者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死亡率较高(P<0.05)。继续以ALC<1.0×109/L作为分界点时,除上述特点外,年龄差异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ALC减少更多见于老年淋巴瘤患者(P<0.01)。最后以ALC<0.7×109/L作为临床分界点时,ALC减少的NHL患者除了涵盖上述临床特点外,T细胞淋巴瘤所占比例也明显升高(P<0.01),此类患者临床分期更晚,IPI积分更高,β2-MG水平更高(P<0.05),治疗缓解率更低,死亡率更高(P<0.05)。结论:ALC减少可以作为NHL患者,特别是老年性NHL患者的辅助性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数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分期 预后
下载PDF
淋巴细胞与肺癌患者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王志勇 李悦文 +5 位作者 张莹松 宋婷婷 付菱 李仕娟 朱晓丽 庄莉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36-24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及其他检测指标与肺癌患者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危险因素及CIP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及其他检测指标与肺癌患者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危险因素及CIP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轻度CIP患者和24例重度CIP患者。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重度CIP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指标与CIP患者预后的相关函数;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CIP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水平ALC是重度C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提示低水平ALC的患者较高水平ALC患者预后不佳,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提示CIP发生时重度CIP患者预后不佳(P<0.05)。结论CIP发生时,低水平ALC是重度CIP发生的高危因素,低水平ALC患者预后较差,重度CIP是CIP患者预后不佳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 肺癌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门娅玲 何伶俐 +1 位作者 赵春蓉 王嘉川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HIV相关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相关基线资料,均行...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HIV相关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相关基线资料,均行抗病毒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3~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分析HIV相关ITP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18例HIV相关ITP患者中,40例复发,78例未复发;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中重度出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PAC-1)高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血小板计数(PLT)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低水平是HIV相关ITP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病程长、中重度出血、PAC-1高水平,以及CD4+/CD8^(+)、PLT、ALC低水平是影响HIV相关ITP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 糖皮质激素 复发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绝对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