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37
1
作者 白文佩 穆兰芳 +3 位作者 周应芳 李克敏 林怀宪 秦小琪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03-905,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经腹腔镜或开腹剔除肌瘤、最大肌瘤直径小于8cm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2例,开腹组78例,比较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经腹腔镜或开腹剔除肌瘤、最大肌瘤直径小于8cm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2例,开腹组78例,比较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剔除肌瘤总重量、剔除肌瘤个数差异无显著性;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最大肌瘤位于子宫后壁[腹腔镜组13.41%(11例)vs开腹组23.08%(18例)]、术后发热[腹腔镜组21.95%(18例)vs开腹组48.72%(38例)]、术后使用止痛剂[腹腔镜组41.46%(34例)vs开腹组67.95%(53例)]、住院时间[腹腔镜组(7.14±1.67)dvs开腹组(10.25±2.76)d]、生活恢复自理时间[腹腔镜组(5.45±2.82)dvs开腹组(10.61±5.27)d]和重返工作岗位时间[腹腔镜组(28.25±11.18)dvs开腹组(39.12±13.25)d],腹腔镜组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中转开腹比例为2.44%(2例)。2年(0.5~5.0年)的随访提示两组间复发率和妊娠率相似,复发率腹腔镜组2.44%(2例)、开腹组3.85%(3例),妊娠率腹腔镜组6.10%(5例)、开腹组5.13%(4例),无瘢痕破裂病例。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最大直径小于8cm的病例,经腹腔镜剔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少、恢复快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瘤剔除术 经腹 腹腔镜 子宫肿瘤 子宫手术
下载PDF
腹部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余立权 高涌 +2 位作者 谢胜学 陈江明 卢冉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7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例腹部肿瘤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观察患者...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例腹部肿瘤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观察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表现,并结合下肢深静脉造影表现为血管腔内"双轨征"、"虫蚀样"改变,或深静脉彩超检查深静脉主干不通畅或絮状物回声以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其中肝癌手术2例,胃癌根治术11例,开放性结直肠癌根治术9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12例,术后止血药物使用率52%(13/25),髂股中央型血栓8例,周围型血栓17例。治疗后全部治愈,其中2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1例并发肺动脉栓塞表现,有2例为右下肢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植入术以防止致死性肺动脉栓塞。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是恶性肿瘤、人工气腹、低血容量、术后输血和止血药的应用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结论腹部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要积极早期诊断治疗,对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术后 深静脉血栓 诊治
原文传递
对比分析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警建 王龙龙 高延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2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6例经病理证实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采用增强CT诊断... 目的研究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6例经病理证实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采用增强CT诊断,对比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P<0.05;观察组检出最小种植灶为(1.0±0.9)cm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1.8)cm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T相比,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定位性更加准确,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小种植病灶的诊断率更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CT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文华 王祁 +3 位作者 何忠明 周剑 王益民 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造影显示骶骨肿瘤由多支血管供血,分别给予栓塞后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的辅助下成功切除肿瘤。试验组术中手术视野清晰,骶骨肿瘤切除时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未出现异位栓塞、肾缺血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使肿瘤切除术中的手术观野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腹主动脉 球囊 骶骨 肿瘤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洋 苏彩梅 +1 位作者 黄美玲 郭丝锦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11期94-100,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LDVT患者435例,据血栓形成类型的差异,从腹部疾病术后LD-VT、骨科创伤后LDV...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LDVT患者435例,据血栓形成类型的差异,从腹部疾病术后LD-VT、骨科创伤后LDVT、恶性肿瘤术后LDVT、血管疾病治疗后LDVT 4个角度进行亚组分析,探索不同类型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水肿(OR=0.202,95%CCI:0.043~0.948,P=0.043)和糖尿病史(OR=12.615,95%CI:2.374~67.039,P=0.003)为腹部疾病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麻醉方式(OR=2.260,95%CI:1.086~4.702;P=0.029)为骨科创伤后LDVT的危险因素.手术史(OR=45.778,95%CI:5.308~394.837,P=0.001)为恶性肿瘤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血管疾病LDVT主要与抗凝治疗药物服用(OR=5.984,95%CI:1.070~33.468,P=0.042)有关.结论下肢水肿、糖尿病史是腹部疾病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麻醉方式、手术史别为骨科创伤后LDVT以及恶性肿瘤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药物服用是血管疾病治疗后L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疾病 恶性肿瘤 骨科创伤 血管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围放疗期全程营养管理在腹部肿瘤领域的应用及对营养现状、T细胞亚群、KP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朱琪伟 王向前 +3 位作者 杨磊 杨燕光 丁华 金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围放疗期全程营养管理在腹部肿瘤领域的应用及对营养现状、T细胞亚群、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52例腹部肿瘤放疗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 目的:探讨围放疗期全程营养管理在腹部肿瘤领域的应用及对营养现状、T细胞亚群、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52例腹部肿瘤放疗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放疗期全程营养管理。比较两组营养现状[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细胞免疫功能(CD4^(+)、CD4^(+)/CD8^(+)、总B淋巴细胞、NK细胞、总T淋巴细胞)、KPS评分、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评分、放疗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b、Alb、PAB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CD4^(+)、CD4^(+)/CD8^(+)、总B淋巴细胞、NK细胞、总T淋巴细胞更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KPS、PG-SG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11.84%低于对照组38.16%(P<0.05)。结论:全程营养管理可有效减轻放疗对腹部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调节营养状态,延缓营养不良进程,减少毒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 全程营养管理 腹部肿瘤 营养现状 T细胞亚群 Karnofsky功能状态
下载PDF
C-reactive protein,procalcitonin,interleukin-6,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oxidative metabolites in diagnosis of infection and stag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18
7
作者 NevinIlhan NecipIlhan +2 位作者 MehmetKcksu Yavuz Ilhan Handan Akbulu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115-1120,共6页
AIM: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erum/pLasma levels of VEGF,IL-6,malondialdehyde (MDA),nitric oxide (NO),PCT and CRP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correlation with the stages of the disease and accompanying infe... AIM: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erum/pLasma levels of VEGF,IL-6,malondialdehyde (MDA),nitric oxide (NO),PCT and CRP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correlation with the stages of the disease and accompanying infection. METHODS:We examined the levels of serum VEGF,IL-6, PCT,CRP and plasma MDA,NO in 42 pre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23 healthy subjects.There were infection anamneses that had no definite origin in 19 cancer patients. RESULTS:The VEGF levels (mean±SD; pg/mL) were 478.05±178.29 and 473.85±131.24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nfection,respectively,and these valu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The levels of VEGF, CRP,PCT,It-6,MDA and NO in cancer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s and the levels of CRP,PCT,It-6,MDA and NO were statistically increased in infection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non- infection group (P<0.001). CONCLUSION:Although serum VEGF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in gastric cancer,this increase might not be related to infection.CRP,PCT,IL-6,MDA and NO have obvious drawbacks in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 These markers may not help to identify infections in the primary evaluation of cancer patients and hence to avoid unnecessary antibiotic treatments as well as hosp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IL-6,MDA,NO and especially VEGF can be used as useful parameters to diagnose and grade gastric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Pain Aged Biological Markers C-Reactive Protein CALCITONIN Female Helicobacter Infections Humans INTERLEUKIN-6 Male MALNUTRITION MALONDIALDEHYDE Middle Aged Neoplasm Staging Nitric Oxide Oxidative Stress Protein Precursors Stomach Neoplasms tumor Markers Biolog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OMITING Weight Loss
下载PDF
腹壁韧带样瘤8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董锐增 师英强 +2 位作者 王春萌 赵广法 傅红 《中国肿瘤》 CAS 2008年第12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探讨腹壁韧带样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4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治疗69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5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5例手术后有残留者给予术后放疗。[结果]全组84... [目的]探讨腹壁韧带样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4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治疗69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5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5例手术后有残留者给予术后放疗。[结果]全组84例病例中,79例患者行广泛切除术,5例姑息性切除,留有肉眼肿瘤残留。行广泛切除术者中,73例病理切缘阴性,6例病理切缘阳性,其中69例首次治疗患者中,64例获得病理切缘阴性,外院治疗后复发病例15例中,5例姑息性切除者皆留有肉眼肿瘤残留;9例病理切缘阴性。切缘阴性局部复发率6.8%,切缘阳性复发率为33%。术后残留病例经放疗后,2例肿瘤消退,1例消退后3年复发再手术,2例稳定。[结论]手术是治疗腹壁韧带样瘤的首要治疗方法,首次治疗的正确性和获得病理切缘阴性对控制局部复发非常重要,放疗是对手术不彻底的有效补充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韧带样瘤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局部复发
原文传递
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杜春燕 郑娟瑛 +1 位作者 徐绿萍 鲁玲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424-4425,4428,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7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手术患者有2...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7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手术患者有21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92%;经对比发现,自身因素中性别、年龄、体质数、术前有无并发症、术前有无放疗、化疗、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相关;手术因素中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持续时间、缝合人员与切口感染相关;用药因素中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与切口感染相关。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腹部肿瘤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利娟 徐钊 +2 位作者 付华君 高娜 张玉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4期714-717,741,共5页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联合硬膜外麻...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围术期指标、应激激素指标、肺功能指标和不同时间点血清NSE、S100β浓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肾上腺素、皮质醇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手术1 h时、手术时2 h时、术毕时血清NSE、S100β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RV/TLC水平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研究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RV/TLC等指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更有效改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手术指标,并控制机体应激反应和降低麻醉过程对脑部的损伤,且对其肺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腹部肿瘤 应激激素
原文传递
Complications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abdominal tumors 被引量:14
11
作者 Jian-Jun Li Guo-Liang Xu +4 位作者 Mo-Fa Gu Guang-Yu Luo Zhang Rong Pei-Hong Wu Jian-Chuan Xi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9期2747-2751,共5页
AIM: To analyze the local and systemic complications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abdominal tumors. METHODS: From Aug 2001 to Aug 2004, 17 patients with re... AIM: To analyze the local and systemic complications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abdominal tumors. METHODS: From Aug 2001 to Aug 2004, 17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abdominal tumor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Real-time sonography was taken, and vital signs,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skin burns, local reactions, and system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HIFU. CT and MR/were also taken before and after HIFU. RESULTS: All 17 patients had skin burns and pain in the treatment region; the nex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neurapraxia of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to variable degrees. The other local and systemic complications were relatively rare.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present in two patients; one developed a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nfarction resulting in necrosis of the entire small intestines, and the other one suffered from a perforation in terminal ileum due to HIFU treatment. CONCLUSION: Although HIFU is a one of noninvasive treatments for the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abdominal tumors, there are still some common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which need serious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cavity RECURRENT METASTATIC tumor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Ultrasonic therapy
下载PDF
三种配准方式下腹部肿瘤IGRT摆位误差的比较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曲颂 朱小东 +1 位作者 李龄 付庆国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4-1437,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腹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锥形束CT(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腹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锥形束CT(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 20例腹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282次CBCT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X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2±0.27)cm、(-0.04±0.28)cm、(-0.03±0.27)cm,在Y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8±0.46)cm、(0.11±0.48)cm、(0.09±0.48)cm,在Z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8)cm、(-0.02±0.28)cm、(-0.02±0.28)cm;X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57±1.78)°、(0.73±2.17)°、(0.67±1.98)°,在Y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5±1.24)°、(0.12±1.51)°、(0.23±1.47)°,在Z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5±0.92)°、(0.02±1.02)°、(0.18±1.04)°,其中骨性配准与灰度值配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手动配准的摆位误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肿瘤患者行IGRT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骨性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配准方式 腹部肿瘤
下载PDF
饱和状态后低氧流量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万向学 郑秋艳 郑智文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374-3376,共3页
目的:观察饱和状态后低氧流量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腹部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8例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腹部肿瘤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氧流量调至6L/min,... 目的:观察饱和状态后低氧流量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腹部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8例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腹部肿瘤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氧流量调至6L/min,七氟醚挥发罐调至2%,吸入10min后,观察组患者将氧流量调至0.5L/min,对照组患者调至1.5L/min,两组均给予丙泊酚0.5~1.0mg/L,全程靶控输注,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根据术中肌肉松弛情况间断推注维库溴铵1~2mg/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后10min(T0)、术中1h(T1)、术中2h(T2)、术毕(T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吸入氧浓度(Fi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记录两组患者七氟醚使用剂量,患者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评价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SpO2、CVP、FiO2、p(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七氟醚使用剂量、苏醒时间、术后3h及6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术后1d、3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ALT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LT及于术前后BUN、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饱和状态后低氧流量七氟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腹部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减少七氟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术后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流量麻醉 七氟醚 丙泊酚 腹部肿瘤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泽民 吕国华 +1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 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 ,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2 0 0 2年间 4 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 目的 通过比较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的临床统计学资料 ,探讨该两种方法在骶骨肿瘤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2 0 0 2年间 4 0例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 19例 ,应用髂内动脉结扎 2 1例以控制术中的大量失血。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两组资料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结扎 2 1例 ,腹主动脉阻断 19例 ,两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别 ,但术中失血量有明显差别 ,P <0 .0 5。结论 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比髂内动脉结扎技术更能有效控制术中失血量 ,而且并不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严格掌握阻断腹主动脉指征及阻断时间或结扎髂内动脉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损害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在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对于控制术中失血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技术 ,但后者对减少术中失血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依术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 骶骨肿瘤 手术
下载PDF
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在肥胖妇科肿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洪澜 贺国丽 杨舒盈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5-867,共3页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在肥胖妇科肿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肥胖妇科肿瘤患者根据腹壁切口缝合中是否放置引流管随机分为两组,104例采用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实验组),96例采用传统腹壁切口缝...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在肥胖妇科肿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肥胖妇科肿瘤患者根据腹壁切口缝合中是否放置引流管随机分为两组,104例采用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实验组),96例采用传统腹壁切口缝合方法(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年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腹壁缝合时间、合并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腹壁切口缝合时间、合并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率、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0.80±4.86分钟、100.0%、100.0%、5.20±1.86天,对照组分别为26.91±5.75分钟、54.5%、80.0%、8.90±2.59天,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切口缝合中皮下放置引流管处理肥胖妇科肿瘤患者腹壁切口,缝合时间短、Ⅰ期愈合率高、术后住院天数缩短,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手术切口 妇科肿瘤 肥胖
下载PDF
OSMS在腹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叶峰 翟振宇 牟忠德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7期828-833,共6页
目的:通过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参照对比,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腹部肿瘤放疗中摆位的作用,探讨OSMS的摆位精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名腹部肿瘤患者,应用体表“+”标记与激光灯进行治疗前摆位,行CBCT同时进行OSMS运... 目的:通过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参照对比,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腹部肿瘤放疗中摆位的作用,探讨OSMS的摆位精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名腹部肿瘤患者,应用体表“+”标记与激光灯进行治疗前摆位,行CBCT同时进行OSMS运行前的验证,分别记录OSMS和CBCT提供的配准信息,记录X(左右)、Y(头脚)与Z(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应用Pearson方法分析摆位误差的相关性、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并用Bland-Altman方法评估OSMS的置信空间。计算常规方法摆位以及经过OSMS摆位后95%的剂量偏移靶区体积的k值。结果:研究发现OSMS与CBCT的摆位精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X、Y与Z方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0.858、0.682。OSMS摆位在X、Y与Z方向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0.01±0.33)、(-0.14±0.64)、(0.13±0.41)mm,k值为(0.8019±0.7044)%。结论:OSMS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与CBCT配准数据的一致性,可以摆脱CBCT的引导独立使用,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 摆位误差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洁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将90例患者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将实施常规CT平扫的患者纳入对照...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将90例患者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将实施常规CT平扫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两组腹部肿瘤患者的扫描结果、腹部肿瘤侵袭范围及位置、血管显示情况和病灶灌注参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腹部肿瘤诊断准确率(93.33%)、腹部肿瘤侵袭范围及位置诊断准确率(80.00%)均高于对照组(χ^2=5.414、5.086,均P<0.05);恶性与交界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1支供应动脉异常增粗(27例)、2支供血动脉增粗(8例)的比例均高于良性病灶管径正常者(χ^2=31.765、8.372,均P<0.05),且良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10.55±3.02)s]、血流量[(21.54±5.58)mL·min^-1·100g^-1]、血容量[(4.04±0.76)mL/100g]、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10.16±2.73)mL·min^-1·100g^-1],均少于恶性与交界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1支供应动脉血管灌注参数(t=3.016、5.005、4.982、6.989,均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较好地显示血管异常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电影血管造影术 单层螺旋CT 侵袭范围 良性病灶 供应动脉 管径正常 血管灌注参数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65例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贵欣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9年第7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5例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在术前、术后、出院护理方面进行归纳。加强心理疏导,控制高血压,强化术前护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恰当...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5例腹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在术前、术后、出院护理方面进行归纳。加强心理疏导,控制高血压,强化术前护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结果:本组均未发生高血压危象,平均住院25 d,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腹部肿瘤患者术前有效控制血压,术后注意监测血压,及时去除应激因素,是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高血压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小儿腹部肿瘤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微 王晓磊 曹海玮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肿瘤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本院确诊的腹部肿瘤患儿31例,分别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小儿腹部肿瘤类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内部回声及血流,统计分析二维超声及...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肿瘤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本院确诊的腹部肿瘤患儿31例,分别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小儿腹部肿瘤类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内部回声及血流,统计分析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在小儿腹部肿瘤中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腹膜后畸胎瘤和卵巢畸胎瘤;不同类型的肿瘤好发年龄及性别不同,其中腹膜后畸胎瘤好发年龄为(1.1±0.8)岁,神经母细胞瘤为(6.7±5.4)岁,卵巢畸胎瘤为(8.4±5.7)岁,肾母细胞瘤为(1.7±0.5)岁,肝母细胞瘤为(0.5±0.3)岁;腹膜后畸胎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腹胀,神经母细胞瘤为腹部肿块、腹痛、发热,卵巢畸胎瘤为腹痛、腹部肿块,肾母细胞瘤为腹部肿块、血尿,肝母细胞瘤为腹部肿块、腹胀;腹膜后畸胎瘤以囊性无回声为主,神经母细胞瘤为实质低回声,卵巢畸胎瘤为囊性无回声,肾母细胞瘤为实质混合回声,肝母细胞瘤为实质强回声;腹膜后畸胎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为肿瘤内部无或少血流、肿瘤周边无血流,神经母细胞瘤为内部血流丰富、周边有血流,卵巢畸胎瘤为内部无或少血流、周边无血流,肾母细胞瘤为内部血流丰富、周边有血流,肝母细胞瘤为内部血流丰富,周边有血流;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二维超声临床诊断准确24例,误诊7例,诊断准确率为77.4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30例,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96.77%,彩色多普勒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显示血流分布的密度,提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为诊断小儿腹部肿瘤的分型及分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小儿 临床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思韵 付平 +1 位作者 盖保东 杨冬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14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2例肝癌,53例胰腺癌,27例腹膜后原发肿瘤,20例腹腔转移癌。均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14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42例肝癌,53例胰腺癌,27例腹膜后原发肿瘤,20例腹腔转移癌。均行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腹部肿瘤内植入术,统计术前疼痛者,判断术后缓解程度。CT对比手术前后肿瘤长径,并随访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1)疼痛缓解有效率:87.35%(肝癌85.71%,胰腺癌90.00%,腹膜后肿瘤85.00%,腹腔转移癌84.62%);(2)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76.06%(肝癌83.33%,胰腺癌73.58%,腹膜后肿瘤70.37%,腹腔转移癌75.00%);(3)并发症:15例发热、腹腔积液及腹胀各5例、2例胃潴留(一过性)。发生率:19.01%(肝癌19.05%,胰腺癌18.87%,腹膜后肿瘤18.52%,腹腔转移癌20.00%)。结论对于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术可有效缓解疼痛、较好控制肿瘤的局部生长,并发症少,疗效肯定。超声作为其影像学引导手段,有实时显示、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经皮穿刺 腹部恶性肿瘤 放射性125I粒子 近距离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