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光伏性质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赵蔡斌 王占领 +5 位作者 周科 葛红光 张强 靳玲侠 王文亮 尹世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1-258,共8页
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是有机电子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首先利用二噻吩取代的苯并二噻吩(DBDT)作为富电子结构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作为缺电子单元构筑了一种新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子给体材料(PDBDTDPP),然后... 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是有机电子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首先利用二噻吩取代的苯并二噻吩(DBDT)作为富电子结构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作为缺电子单元构筑了一种新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子给体材料(PDBDTDPP),然后以[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作为电子受体,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结合不相干的Marcus-Hush电荷传输模型,系统研究了PC61BM-DBDTDPPn=1,2,3,∞体系的分子结构、电子性质、光吸收性质、电荷转移的内重组能和外重组能、激子结合能、电荷传输积分、给体-受体界面上激子分离和电荷复合速率等性质,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聚合物重复单元与其光伏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平面结构,低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在紫外-可见区具有宽且强的光学吸收、较大的激子束缚能(1.365 e V),小的激子分离内重组能(0.152 e V)和电荷复合内重组能(0.314 e V).在给体-受体界面上,激子分离速率高达1.073×1014 s-1,而电荷复合速率仅为1.797×108 s-1.相比较而言,激子分离速率比电荷复合速率高约6个数量级,表明在给体-受体界面上,光生激子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总之,研究证明PDBDTDPP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值得实验上进一步合成及器件化研究.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光学、电子性质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为合理设计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苯并二噻吩 吡咯并吡咯二酮 激子分离 电荷复合
原文传递
可见光催化氮杂环丙烯与马来酰亚胺的[3+2]环加成反应
2
作者 蔺菲菲 刘闯 +1 位作者 王贺 李蕾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92-998,897,共8页
在可见光照射和室温条件下,以10-甲基-9-均三甲苯基吖啶高氯酸盐为光催化剂,实现了氮杂环丙烯与马来酰亚胺[3+2]环加成反应,以55%~99%的产率合成了二氢吡咯[3,4-c]吡咯-1,3(2H,3aH)二酮类化合物。此外,向反应体系中加入DDQ,可一锅法得... 在可见光照射和室温条件下,以10-甲基-9-均三甲苯基吖啶高氯酸盐为光催化剂,实现了氮杂环丙烯与马来酰亚胺[3+2]环加成反应,以55%~99%的产率合成了二氢吡咯[3,4-c]吡咯-1,3(2H,3aH)二酮类化合物。此外,向反应体系中加入DDQ,可一锅法得到芳构化的吡咯[3,4-c]吡咯-1,3(2H,5H)二酮。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 氮杂环丙烯 马来酰亚胺 吡咯[3 4-c]吡咯-1 3(2h 5h)二酮 芳构化
原文传递
一种二酮吡咯并吡咯半导体的合成、表征及在有机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少云 魏晓磊 +4 位作者 罗永强 瞿波 李文杰 郑燕玉 刘小英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4-141,146,共9页
将4-癸基十六烷基引入到3,6-二-(呋喃-2-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DBF)后,与5,5忆-双(三甲基锡烷基)噻吩通过Stille 耦合方法合成给体-受体共聚物PDBFBT-26.通过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紫外-可见(UV-vis)吸... 将4-癸基十六烷基引入到3,6-二-(呋喃-2-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DBF)后,与5,5忆-双(三甲基锡烷基)噻吩通过Stille 耦合方法合成给体-受体共聚物PDBFBT-26.通过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尧循环伏安(CV)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PDBFBT-26 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PDBFBT-26 溶解性良好,热稳定性好;4-癸基十六烷基侧链能有效提高聚合物半导体的光电性能,聚合物的光学带隙为1.36 eV,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EHOMO)为-5.29 eV,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级(ELUMO)为-3.93 eV,聚合物链沿边沿取向形成层状晶体结构袁层间距(d-spacing)为2.40 nm,聚合物链之间的π-π堆积距离为0.414 nm.基于PDBFBT-26 聚合物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器件性能表现良好,空穴迁移率达到1.16 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3 6-二-(呋喃-2-基)吡咯并[3 4-c]吡咯-1 4(2h 5h)-二酮(DBF) 给体-受体 聚合物半导 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 空穴迁移率
下载PDF
延胡索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凤琴 周琼 +1 位作者 马林 邓安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6,共6页
目的:该文以阐明延胡索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为延胡索中药化学研究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深入开展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萃取粗分离的手段得到延胡索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n... 目的:该文以阐明延胡索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为延胡索中药化学研究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深入开展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萃取粗分离的手段得到延胡索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n-BuOH萃取部位,用硅胶柱色谱法及ODS反相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对粗分离部位进行精细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根据1D和2D-NMR数据以及MS数据分析,并通过与文献数据的对比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胡索块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单体,均为生物碱类成分;其结构分别为d-紫堇碱(1),四氢黄莲碱(2),四氢巴马汀(3),四氢非洲防己胺(4),紫堇球碱(5),四氢药根碱(6),去氢延胡索甲素(7),脱氢海罂粟碱(8),8-氧化二氢黄莲碱(9),普罗托品(10),taxilamine(11)和pontevedrine(12);其中,化合物12的结构是通过系统的1D和2DNMR研究完成的修正后的结构。结论:化合物6和11均为首次从延胡索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12的结构经分析验证为1,2,9,10-四甲氧基-6-甲基-4H-二苯并[de,g]喹啉-4,5(6H)-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生物碱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1 2 9 10-四甲氧基-6-甲基-4h-二苯并[de g]喹啉-4 5(6h)-二酮
原文传递
有机催化不对称[3+3]环化合成新型光学活性稠合多环3,4-二氢吡喃并[4,3-b]吡喃-5-(2H)-酮(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园园 王有名 周正洪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03-2210,共8页
发展了一种手性双功能方酰胺催化的4-羟基-2(H)-吡喃并[2',3':4,5]吡喃并[2,3-c]吡唑-2,5(7H)-二酮与(E)-2-硝基烯丙基醋酸酯之间的对映选择[3+3]环化反应,为立体选择构筑稠合多环3,4-二氢吡喃并[4,3-b]吡喃-5-(2H)-酮骨架提供... 发展了一种手性双功能方酰胺催化的4-羟基-2(H)-吡喃并[2',3':4,5]吡喃并[2,3-c]吡唑-2,5(7H)-二酮与(E)-2-硝基烯丙基醋酸酯之间的对映选择[3+3]环化反应,为立体选择构筑稠合多环3,4-二氢吡喃并[4,3-b]吡喃-5-(2H)-酮骨架提供了途径.在衍生自(1R,2R)-1,2-二苯基乙-1,2-二胺的手性双功能方酰胺的催化下,以中等至较高产率、高的反式选择性和中等至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新型稠合多环3,4-二氢吡喃并[4,3-b]吡喃-5-(2H)-酮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合成 稠合多环3 4-二氢吡喃并[4 3-b]吡喃-5-(2h)-酮 4-羟基-2(h)-吡喃并[2' 3':4 5]吡喃并[2 3-c]吡唑-2 5(7h)-二酮 (E)-2-硝基烯丙基醋酸酯 有机催化
原文传递
Facile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1H-pyrazino[1,2-a]quinoxaline-1,5(6H)-dione derivatives via a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被引量:1
6
作者 Xiaoyan Zhang Guiting Song +3 位作者 Hailei Cui Zhigang Xu Jin Zhu Zhongzhu Che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239-1242,共4页
A series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the 1H-pyrazino[1,2-a]quinoxaline-1,5(6H)-dione scaffold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a one-pot procedure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is new strategy allowed for the facile synthesis... A series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the 1H-pyrazino[1,2-a]quinoxaline-1,5(6H)-dione scaffold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a one-pot procedure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is new strategy allowed for the facile synthesis of target compounds in good yields and could be readily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e libraries of compounds for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in medicinal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microwave Ugi reaction MCRS 1h-pyrazino[1 2-a]quinoxaline-l 5(6h)-di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