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6年邢台地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的三维粘弹性模拟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1 位作者 刘杰 郭若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0-491,共12页
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首先研究了 1 966年 3月 2 2日邢台 7.2级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的震时变化 ,以及百年时间尺度流变效应的动态演化图象及其特征 ,然后模拟了自该地震开始 ,经过 1 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 ,直到 1 ... 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首先研究了 1 966年 3月 2 2日邢台 7.2级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的震时变化 ,以及百年时间尺度流变效应的动态演化图象及其特征 ,然后模拟了自该地震开始 ,经过 1 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 ,直到 1 980年的 1 5年间 ,两次 7级以上强地震对华北地区应力场的震时扰动作用及其引起的 1年时间尺度的库仑破裂应力的动态变化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增量 动态演化 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1966年 华北地区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川滇主要断裂带应力应变积累速率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初步结果
2
作者 曹建玲 王辉 +2 位作者 刘晓霞 张晶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9-1852,共14页
川滇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众多,强震活动频繁.了解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对于评估该区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新建立川滇地区及其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其中考虑了该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以... 川滇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众多,强震活动频繁.了解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对于评估该区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新建立川滇地区及其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其中考虑了该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以及介质在水平和深度方向的不均匀性;采用1996—2018年的平均GPS水平速度场约束模型的侧边界,同时考虑川滇地块深部介质的拖曳力过程,模拟计算了构造加载作用下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区域变形特征和断裂的应力积累速率.模拟的位移场能很好拟合GPS观测的速度场,模拟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川滇块体和华南块体西缘与地震震源主应力方向相符,反映所建模型与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尝试将模拟的应力积累速率与基于GPS/GNSS观测的应变速率相结合,计算能反映区域地壳应变积累程度的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讨论了主要断裂带的背景应力、弹性应变能密度和库仑应力积累速率与M≥6.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除了模型边界附近的应力奇异地带外,川滇其余地区1996年以来M≥6.0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模拟应力积累速率高或次高的断裂带(段),以及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中偏高的断裂带(段).在模拟的背景应力速率高而且库仑应力增长快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鲜水河断裂带最南段,分别在本文写作和定稿阶段发生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6.1地震和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6.8地震.认为研究区具有类似高或者次高的模拟应力和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但至今无强震发生和记录的断裂带(段),潜在的地震危险性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黏弹性模型 有限元模拟 断层应力积累速率 弹性应变能密度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软岩三维粘弹塑性参数辨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董志宏 丁秀丽 邬爱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8,共5页
以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软岩部位试验洞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基于均匀设计-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反演分析方法,在考虑了仪器埋设滞后的位移损失的情况下,对岩体在宏观结构条件下的流变参数进行三维粘弹塑性位移反分析,得到了岩体的... 以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软岩部位试验洞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基于均匀设计-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反演分析方法,在考虑了仪器埋设滞后的位移损失的情况下,对岩体在宏观结构条件下的流变参数进行三维粘弹塑性位移反分析,得到了岩体的流变参数并进行了位移预测,与监测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围岩流变位移、速率与监测结果比较接近,规律性较好,说明辨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流变 参数辨识 三维粘弹塑性模型 监测位移修正 位移反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带的库仑应力演化及其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龚炜程 孙云强 +3 位作者 邱鑫鹏 王甘娇 李敏娟 阮云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5-597,共13页
自1920年海原发生M8.5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接连发生了1927年古浪M8.0地震、1932年昌马M7.6地震等一系列大地震,使其进入了强震活动的丛集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系列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 自1920年海原发生M8.5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接连发生了1927年古浪M8.0地震、1932年昌马M7.6地震等一系列大地震,使其进入了强震活动的丛集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系列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Maxwell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自1920年以来17次M6.7以上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1920年海原M8.5大地震之后,后续的16次地震中,有13次地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说明了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区域地震丛集的主要原因之一。系列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断裂西段、东昆仑断裂中段、鄂拉山断裂北段、共和盆地断裂南段、日月山断裂南段、庄浪河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成县盆地断裂西段、文县断裂西段、龙首山断裂南段、六盘山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海原断裂西段和祁连断裂东段位于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且大部分断裂或断裂段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超过了0.01 MPa,它们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变化 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