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渤海滨海湿地土壤磷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洁 张文强 +3 位作者 金鑫 毕见霖 袁首 单保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3-1151,共9页
利用SMT分级方法和液相31p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结果发现,湿地土壤中总磷在410.35-691.57 mg·kg-1之间,其中以HCl-P为主,占总磷的46.67%-82.95%;较易释放的NaOH-P含量较少,占4.98% - 22.31... 利用SMT分级方法和液相31p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结果发现,湿地土壤中总磷在410.35-691.57 mg·kg-1之间,其中以HCl-P为主,占总磷的46.67%-82.95%;较易释放的NaOH-P含量较少,占4.98% - 22.31%;同时,由于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磷含量也较高,在受水产养殖污染的湿地中,有机磷含量明显偏高.使用31 P-NMR技术在湿地土壤中共检测到6类磷化合物:正磷酸盐(Ortho-P)、磷酸单酯(Mono-P)、磷脂(Lipid-P)、DNA磷(DNA-P)、焦磷酸盐(Pyro-P)及膦酸盐(Phon-P),其中以正磷酸盐为主,含量在181.69- 350.64 mg·kg-1之间;磷酸单酯为有机磷的主要组分,占总量的5.25%-37.17%.渤海湾南部湿地土壤中有机磷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湿地,以稳定性较高的磷酸单酯为主,同时,DNA磷较多地存在于南部湿地,北部湿地含量极少,说明南部湿地微生物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T分级 湿地 土壤 磷形态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磷剖面分布及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冲 贾重建 +3 位作者 卢瑛 刘红宜 崔启超 熊凡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5-1033,共9页
以珠江三角洲平原由三角洲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水田、果园、菜地3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Po)、有效磷(AP)、无机磷(Pi)组分的含量和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液相... 以珠江三角洲平原由三角洲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水田、果园、菜地3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Po)、有效磷(AP)、无机磷(Pi)组分的含量和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NMR)技术测定了耕层土壤中磷形态分布。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农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耕层土壤中全磷、有效磷、Al-P和Fe-P明显富集;菜地和果园耕层土壤中全磷、有效磷、Al-P、Fe-P、Ca-P和O-P含量均高于水田。土壤磷素以无机磷形态为主,无机磷、有机磷占全磷比例平均值分别为71.3%和28.7%。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Al-P最低。Al-P、Fe-P、Ca-P、O-P与全磷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Al-P、Fe-P、O-P、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Fe-P和Al-P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贡献者。31P-NMR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磷形态均以正磷酸盐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磷组分,菜地耕层土壤中磷形态包括正磷酸盐、磷酸单酯和焦磷酸盐,水田和果园包括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焦磷酸盐;水田土壤中正磷酸盐所占比例最低,磷酸单酯和磷酸二酯所占比例最高;成土母质对水田耕层土壤各形态磷所占比例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剖面分布 31p-nmr 利用方式 成土母质
原文传递
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悬浮颗粒磷空间分布和降解速率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毅敏 王宇 +4 位作者 杨飞 何东 陈桐 丁轶睿 晁建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28-2138,共11页
对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有机磷组成及降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富营养化湖泊颗粒磷性质及其对水体磷循环的影响.太湖颗粒P平均占水体TP浓度的75.86%;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间颗粒物性质差异明显,河口区和湖心区的颗粒物含量... 对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有机磷组成及降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富营养化湖泊颗粒磷性质及其对水体磷循环的影响.太湖颗粒P平均占水体TP浓度的75.86%;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间颗粒物性质差异明显,河口区和湖心区的颗粒物含量高于藻型湖区和草型湖区,但颗粒物有机质比例分布却相反.利用31P液相核磁共振法(31P-NMR)发现太湖悬浮颗粒P的成分包括膦酸酯,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焦磷酸盐和多聚磷酸盐6类,含量分别为1.06%,50.99%,33.02%,2.48%,10.68%和3.80%.不同生态型湖区之间颗粒P组成差异明显,河口区正磷酸盐含量最高,达到82.57%,藻型湖区和湖心区颗粒有机磷比例最高,分别达到达到64.02%和63.95%;颗粒物焦磷酸盐和多聚磷酸盐可能以藻源性颗粒物来源为分别与Chla浓度呈显著相关(P<0.05;P<0.01).颗粒态生物可利用性磷(PEHP)与正磷酸盐显著相关(P<0.05),说明颗粒物正磷酸盐是颗粒物生物可利用性磷的重要来源.太湖PEHP降解速率平均为47.3min,PEHP占水体生物可利用磷(EHP)的65.16%,说明颗粒P是水体溶解性反应磷(SRP)补充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颗粒物 有机磷 降解速率
下载PDF
巨菌草纤维特性分析及其木素结构表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沈锋 陈嘉川 +3 位作者 杨桂花 王强 刘姗姗 胡长青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0,共8页
对巨菌草纤维形态、化学成分组成、木素结构及其微区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测得纤维平均长度为0.95 mm,宽度为23.1μm,长宽比为41.1。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确定巨菌草木素结构为典型的GSH型... 对巨菌草纤维形态、化学成分组成、木素结构及其微区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测得纤维平均长度为0.95 mm,宽度为23.1μm,长宽比为41.1。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确定巨菌草木素结构为典型的GSH型。利用核磁共振磷谱(31P-NMR)定量分析木素各酚羟基功能基团,结果显示脂肪族羟基含量最高,为3.96 mmol/g,其中非缩合型羟基占总酚羟基的比例较大,为96.3%;二维核磁共振(2D-HSQC NMR)波谱分析表明,β-O-4'芳基醚键结构比例最高,为84.4%;其次为β-β'树脂醇结构和β-5'苯基香豆满结构,所占比例分别为9.9%和5.7%;在芳香区含有大量的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其中S/G比例为1.25。共聚焦拉曼光谱(CRM)分析表明,木素在细胞不同区域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细胞角隅CC>复合胞间层CML>次生细胞壁SW;羟基肉桂酸的浓度分布规律与木素的分布变化相似,但其浓度低于木素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木素结构 核磁共振磷谱 二维核磁共振
下载PDF
利用^(31)P核磁共振技术优化太湖沉积物有机磷的化学提取方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秀玲 周云凯 +1 位作者 李斌 丁士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6-1003,共8页
以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钼酸铵比色方法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不同浓度NaOH及NaOH与EDTA不同配比(NaOH-EDTA)对沉积物有机磷的提取及31P-NMR组成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OH或不同配比的NaOH-EDTA,其提取沉... 以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钼酸铵比色方法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研究不同浓度NaOH及NaOH与EDTA不同配比(NaOH-EDTA)对沉积物有机磷的提取及31P-NMR组成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OH或不同配比的NaOH-EDTA,其提取沉积物总磷和有机磷量均随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在强碱和EDTA螯合沉积物金属离子的双重作用下,NaOH-EDTA提取效率明显高于NaOH,但EDTA螯合作用也使溶液中金属离子含量明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核磁共振波谱,使得部分峰出现重叠,但局部重叠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消除.在综合考虑EDTA螯合作用及溶液pH值对沉积物有机磷提取影响的基础上,0.25mol·L-1NaOH-50 mmol·L-1EDTA是沉积物有机磷提取剂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沉积物 NaOH-EDTA 31p-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利用^(31)P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污泥中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换 被引量:9
6
作者 彭喜玲 方海兰 +4 位作者 占新华 郝冠军 吕子文 马光军 顾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04-2110,共7页
为了解污泥中磷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采用NaOH/EDTA浸提和31P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污泥施用到3种典型土壤中后磷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和传统NaOH熔融法相比,NaOH/EDTA能浸提土壤中54%~93%的磷,酸性土壤磷的NaOH/EDTA浸提率相对高,而有碳... 为了解污泥中磷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采用NaOH/EDTA浸提和31P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污泥施用到3种典型土壤中后磷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和传统NaOH熔融法相比,NaOH/EDTA能浸提土壤中54%~93%的磷,酸性土壤磷的NaOH/EDTA浸提率相对高,而有碳酸钙沉积的土壤浸提率相对低。污泥施用到土壤后不但提高了土壤中磷的总量,而且增加了磷的形态,并和污泥本身磷的形态基本一致。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主要发生在污泥施用到土壤的14d之内,之后磷的形态基本稳定。其中无机正磷酸盐含量从55.22%~57.88%增加到80.32%~87.47%,正磷酸二酯完全消失,正磷酸单酯含量从23.80%~28.84%降至15%左右,而无机焦磷酸盐含量从10%左右降至1%以下。污泥施加到土壤中后,有机磷在短期内转化为无机磷,虽然有利于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危害加大,建议污泥土地利用时要做到少量多次。就土壤不同性质而言,低pH和粘质土更有利于有机磷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31p-核磁共振 NaOH/EDTA浸提
下载PDF
核磁共振磷谱内标法测定磷脂酰胆碱的含量 被引量:9
7
作者 崔常乐 滕英来 +3 位作者 汪勇 张宁 李爱军 欧仕益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2,共5页
采用BRUKER AV500核磁共振波谱仪,在25℃、以氘代甲醇为溶剂,磷酸三苯酯为内标物,检测频率202.446 MHz,谱宽81 521.742 Hz,脉冲宽度11.9μs,采集时间0.4 s,延迟时间2 s,采集次数160次的条件进行^(31)P-NMR的测定。以化学位移δ=-0.57... 采用BRUKER AV500核磁共振波谱仪,在25℃、以氘代甲醇为溶剂,磷酸三苯酯为内标物,检测频率202.446 MHz,谱宽81 521.742 Hz,脉冲宽度11.9μs,采集时间0.4 s,延迟时间2 s,采集次数160次的条件进行^(31)P-NMR的测定。以化学位移δ=-0.57×10^(-6)和-17.45×10^(-6)处的磷脂酰胆碱和磷酸三苯酯的单峰作为定量峰,得到其峰面积比与其浓度比线性回归方程为y=2.672x-0.037,相关系数为R^2=0.998,仪器精密度RSD为0.68%(n=6),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2.50%,RSD为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磷谱 内标法 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31)P-NMR技术考察CD/SF5W/30通用内燃机油中ZDDP在行车试验中的氧化降解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明 陈德友 +2 位作者 胡高飞 粟斌 严宝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文中应用31 P NMR技术考察了CD/SF 5W / 3 0通用内燃机油中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ZDDP)添加剂在行车试验条件下的氧化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ZDDP的氧化降解 ,首先是形成硫代磷酸酯以及硫代磷酸盐 ,其最终氧化降解产物是磷酸酯 (盐 )。
关键词 31p-nmr CD/SF 5W/30通用内燃机油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 行车试验 降解
下载PDF
蒙东地区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艾明 徐玉梅 +2 位作者 朱建宇 余洪茜 刘苏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04-4010,共7页
磷素在土壤中可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组分,不同形态的磷供给植物营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应用液体^(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探明土壤磷组分可为进一步调控土壤磷营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紫花苜蓿和栗钙土为对... 磷素在土壤中可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组分,不同形态的磷供给植物营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应用液体^(31)P核磁共振技术(^(31)P-NMR)探明土壤磷组分可为进一步调控土壤磷营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紫花苜蓿和栗钙土为对象,设置常规和干旱水分处理,并设置不同的施磷水平(P_(0)~P_(4):0、0.025、0.05、0.1、0.2 g P_(2)O_(5)·kg^(-1)土),应用液体^(31)P-NMR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磷组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无机磷主要包括无机正磷酸盐、无机焦磷酸盐和无机多磷酸盐。无机正磷酸盐在土壤无机磷组分中占主导地位,干旱会降低无机正磷酸盐含量;无机焦磷酸盐和无机多磷酸盐可存在于高施磷水平(P_(4))的土壤中。有机磷组分中,正磷酸单酯占主导地位,干旱影响紫花苜蓿对土壤中正磷酸单酯的转化和利用。综上,合理的水肥管理可对蒙东地区紫花苜蓿土壤磷营养的转化和利用进行有效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31)p-nmr 紫花苜蓿 磷组分
原文传递
有机磷化合物^(31)P-NMR及其规律研究——Ⅰ.^(31)P-NMR化学位移变化新的经验规律和原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文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由于影响^(31)P-NMR化学位移变化的结构因素极其复杂,科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各类磷化合物的^(31)P-NMR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在总结归纳自己200个和文献近千个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有机磷酸酯结构类型与^(31)P-... 由于影响^(31)P-NMR化学位移变化的结构因素极其复杂,科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各类磷化合物的^(31)P-NMR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在总结归纳自己200个和文献近千个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有机磷酸酯结构类型与^(31)P-NMR化学位移的关系。首次观察到^(31)P-NMR化学位移可用5条经验规律来说明。研究表明:有机磷化合物的^(31)P-NMR化学位移及其经验规律是由核外电子云球对称性(而非电子云密度)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31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磷谱(^(31)P-NMR)测定草铵膦原药中的有效成分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爱民 陈敏 +1 位作者 徐江艳 杨春龙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草铵膦原药中有效成分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以重水为溶剂、磷酸二氢钾为内标,恒温296 K,通过t1irpg脉冲序列测出磷酸二氢钾和草铵膦中31P的弛豫时间T1,作为设置脉冲延迟时间D1的实验依据;采用zgig脉冲序列...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草铵膦原药中有效成分的核磁共振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以重水为溶剂、磷酸二氢钾为内标,恒温296 K,通过t1irpg脉冲序列测出磷酸二氢钾和草铵膦中31P的弛豫时间T1,作为设置脉冲延迟时间D1的实验依据;采用zgig脉冲序列测定草铵膦原药与磷酸二氢钾混合物的磷谱,以化学位移δ0.017和δ41.86的信号作为定量峰,并根据公式计算出草铵膦原药的有效成分含量。[结果]以磷酸二氢钾与草铵膦定量峰的信号强度比(I_(std)/I_x)对磷酸二氢钾与草铵膦的质量比(m_(std)/m_x)进行线性回归,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同一批次原药中有效成分含量平均值为98.73%,相对标准偏差为0.18%。[结论]核磁共振磷谱定量分析方法简单、快捷,不需要待测组分标准品,可用作一些特殊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磷谱 草铵膦 有效成分
原文传递
有机磷化合物^(31)P-NMR及其规律研究——Ⅱ.几类开环有机磷酸酯^(31)P-NMR化学位移的统一计算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文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3-97,共5页
在我们提出的^(31)P-NMR化学位移变化的五条经验规律及核外电子云球对称效应原理基础上,建立统一公式计算了迄今还无法计算的各类开环有机磷酸酯^(31)P—NMR化学位移,为计算有机磷化学战剂及农药等各类有机磷酸酯的化学位移和^(31)P—NM... 在我们提出的^(31)P-NMR化学位移变化的五条经验规律及核外电子云球对称效应原理基础上,建立统一公式计算了迄今还无法计算的各类开环有机磷酸酯^(31)P—NMR化学位移,为计算有机磷化学战剂及农药等各类有机磷酸酯的化学位移和^(31)P—NMR谱-构关系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一公式比以往各种化学位移计算方程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NMR屏蔽结构效应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统一公式 有机磷酸酯 31
原文传递
^(31)P-NMR分析湿地沉积物有机磷的方法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瑾 王海文 +2 位作者 郝红 高博 贾建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57-3161,共5页
近年来,31P-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已成为研究环境有机磷的有力武器,然而此方法在湿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却很少,关于湿地沉积物样品制备方法的研究更缺乏。本研究通过改变提取剂组成、提取剂比例、离心条件、检测扫描时间等因素... 近年来,31P-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已成为研究环境有机磷的有力武器,然而此方法在湿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却很少,关于湿地沉积物样品制备方法的研究更缺乏。本研究通过改变提取剂组成、提取剂比例、离心条件、检测扫描时间等因素设计实验,寻找最佳的湿地沉积物样品处理及检测方法,以期为31P-NMR技术在湿地沉积物样品有机磷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采用:1mol·L-1 HCl预提取,0.25mol·L-1 NaOH+0.05mol·L-1 EDTA主提取,沉积物与提取剂比例为1∶8的提取方法,可获得更好的提取效果。提取完成后,采用冷冻高速离心可更好地分离提取液、避免某些磷组分的水解。此外,NMR扫描分析时间设为14~16h(约扫描25 000次)可获得更完整的图谱。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分析法,31P-NMR法的样品前处理相对简单、分析时破坏性小且组分分辨完全,该技术的运用,有望获得湿地磷循环,特别是对有机磷认知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p-nmr 核磁共振 湿地沉积物 有机磷 样品制备方法
下载PDF
基于31P-NMR技术循环冷却水系统污垢中有机磷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晓宇 张玉玲 +3 位作者 熊广森 李旭东 张敬红 许佩瑶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0年第5期83-87,共5页
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污垢中有机磷组分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是系统调控药效的重要基础。液相磷谱核磁共振(31P-NMR)由于高灵敏度、高精度和对样品的低破坏性,逐渐被用于水环境中磷分析。建立有效的污垢中有机磷提取方法对成功利用31P-NMR进... 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污垢中有机磷组分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是系统调控药效的重要基础。液相磷谱核磁共振(31P-NMR)由于高灵敏度、高精度和对样品的低破坏性,逐渐被用于水环境中磷分析。建立有效的污垢中有机磷提取方法对成功利用31P-NMR进行测试至关重要。以有机磷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对提取剂种类、提取时间及提取垢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提取垢量为0.4 g,提取剂为0.25 mol/L NaOH+0.05 mol/L EDTA溶液,体积为25 mL,提取时间为20 h时,颗粒态有机磷提取效果最好,其质量浓度可达26.60 mg/L;提取物的31P-NMR结果中m(磷酸单酯+正磷酸盐)∶m(膦酸盐)约为4∶1,与原配水有机磷比例一致。所建提取方法准确,提取效果好,且操作简便,为31P-NMR精准分析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颗粒态有机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nmr 提取方法 污垢有机磷 循环冷却水系统 结垢
下载PDF
秸秆原料EMAL木素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书彬 娄瑞 赵增立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8年第6期87-92,共6页
论文介绍了从几种农作物秸秆生物质中高效分离木素的新方法-酶解/温和酸解法(Enzymatic/Mild acidolysis),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木素简称为EMAL(Enzymatic Mild Acidolysis Lignin)。借助FT-IR、GPC和定量31P-NMR对分离的EMAL进行物理化... 论文介绍了从几种农作物秸秆生物质中高效分离木素的新方法-酶解/温和酸解法(Enzymatic/Mild acidolysis),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木素简称为EMAL(Enzymatic Mild Acidolysis Lignin)。借助FT-IR、GPC和定量31P-NMR对分离的EMAL进行物理化学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MAL在分离过程中化学结构没有明显的缩合与解聚,分子量比常规的磨木木素(MWL)高,且纯度也高。在分离过程中分离程序简化,溶剂使用量大大减少,得到的木素有较好的代表性,适合较大量的木素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原料 EMAL 木素 化学结构特性 31pnmr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韦丹 李涛 +3 位作者 邹显花 陈思同 蔡一冰 马祥庆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16-121,127,共7页
概述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核磁共振磷谱在植物磷分级、细胞p H值和木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植物结构鉴定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及碳谱在植物木素... 概述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核磁共振磷谱在植物磷分级、细胞p H值和木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植物结构鉴定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及碳谱在植物木素结构、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磷谱 氢谱 碳谱 植物研究
下载PDF
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磷提取剂(NaOH-EDTA)提取比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强 单保庆 +1 位作者 张洪 唐文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70,共8页
选择海河流域高磷污染河流滏阳新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31P-NMR)技术优化了沉积物中有机磷提取剂NaOH和EDTA的配比,探讨了提取剂对总磷(TP)、有机磷(P o)及金属离子的提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NaOH和EDTA提取液... 选择海河流域高磷污染河流滏阳新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31P-NMR)技术优化了沉积物中有机磷提取剂NaOH和EDTA的配比,探讨了提取剂对总磷(TP)、有机磷(P o)及金属离子的提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NaOH和EDTA提取液提取同一沉积物,所提取的TP和P o的量差异较大,但P o的提取量均高于NaOH单独提取,主要原因为EDTA与Fe、Al等离子的结合促进了无机磷(P i)和P o的释放;TP在1.00 mol·L-1NaOH+75 mmol·L-1EDTA配比的提取液中获得最大提取量,为3.88 mg·g-1,P o在0.25 mol·L-1NaOH+50 mmol·L-1EDTA配比的提取液中提取量最大,为0.24mg·g-1;相同浓度NaOH提取液中金属离子Fe、Mn、Ca、Mg、Al提取量随EDTA浓度增大呈升高趋势,主要是通过螯合作用、金属离子与OH-形成化合物实现.其中,Fe、Mn、Ca提取浓度与提取液pH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其与OH-形成沉淀化合物;Al离子由于既可以与OH-生成可溶性的偏铝酸盐又可以被EDTA螯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因此其浓度随提取液pH升高呈指数增长趋势(P<0.01);NaOH与EDTA混合提取剂核磁共振图谱优于NaOH提取液,在本研究中均可以检测到膦酸盐、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脂、DNA和焦磷酸盐.综合考虑:对北方河流富含Fe和Al的河流沉积物,0.25mol·L-1NaOH与50 mmol·L-1EDTA可以作为理想的沉积物有机磷提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 ^31p核磁共振 NaOH—EDTA 提取
原文传递
麦草碱木素结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成强 刘玉 +1 位作者 陈嘉川 杨桂花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8年第2期20-23,27,共5页
采用酸析-弱酸解两段法分离提纯麦草碱木素,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对木素试样进行了分子量检测,得出麦草碱木素的分子量分布,计算出碱木素数均和质均分子量。利用红外光谱,对木素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经过衍生化的麦草碱木素,通... 采用酸析-弱酸解两段法分离提纯麦草碱木素,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对木素试样进行了分子量检测,得出麦草碱木素的分子量分布,计算出碱木素数均和质均分子量。利用红外光谱,对木素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经过衍生化的麦草碱木素,通过磷谱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得出木素结构谱图,对木素结构中脂肪羟基、总酚羟基和羧基以及总酚羟基中各酚羟基功能基团进行定量分析对比。对麦草碱木素结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木素的进一步改性及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 碱木素 31p-nmr 木素结构 木素分子量
下载PDF
环境磷形态分析中的磷-31核磁共振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陆瑾 王海文 +2 位作者 郝红 高博 贾建丽 《土壤科学》 2013年第3期15-20,共6页
磷-31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因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环境中磷素组分信息的认识而广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该技术在环境磷素形态表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对31P-NMR技术的原理、样品制备方法及分析流程进行了系统阐述。环境样品的制备过程(包括样品... 磷-31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因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环境中磷素组分信息的认识而广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该技术在环境磷素形态表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对31P-NMR技术的原理、样品制备方法及分析流程进行了系统阐述。环境样品的制备过程(包括样品前处理方法、提取时间、提取剂比例、样品浓缩方法等)对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具有显著影响。论文同时综述了该技术在土壤、湖泊、海洋及湿地磷循环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及应用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磷形态分析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标准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nmr 形态分析 环境
下载PDF
人乳的磷脂组成与脂肪球结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洁 杨丹 +4 位作者 张雪 韦伟 黄健花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139,共6页
采用核磁共振磷谱(^(31)P-NMR)测定不同泌乳期、不同胎龄的人乳磷脂组成,结果显示足月儿和早产儿人乳中,磷脂的主要组成均为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乙醇胺缩醛磷脂(EPLAS)、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 采用核磁共振磷谱(^(31)P-NMR)测定不同泌乳期、不同胎龄的人乳磷脂组成,结果显示足月儿和早产儿人乳中,磷脂的主要组成均为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乙醇胺缩醛磷脂(EPLAS)、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PS),其中SM含量最高,其次为PC和PE,PS和PI含量最低。总磷脂含量在相同胎龄不同泌乳期以及相同泌乳期不同胎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磷脂组成上,足月儿人乳中PI在初乳和过渡乳中的含量分别为(4.14±0.42)%和(3.66±0.66)%,显著高于成熟乳中的(2.79±0.09)%;早产儿人乳中PC在初乳和过渡乳中的含量分别为(30.74±2.03)%和(29.40±2.37)%,显著高于成熟乳的(27.55±2.42)%,此外EPLAS含量随泌乳期的延长逐渐降低,PE含量逐渐升高,PE+EPLAS在不同的泌乳期无显著性差异。另外,足月儿和早产儿的脂肪球结构无明显差异,磷脂构成的膜包裹体积平均粒径约为5μm的脂肪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谱核磁 磷脂 人乳脂肪球 泌乳期 胎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