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俯冲折返机制探讨 被引量:25
1
作者 赵志新 徐纪人 许志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分布与大别造山带下面的速度分布处于同一个速度等值区域上。横跨大别造山带的南北走向速度结构剖面上,在100km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区域,华北块体下与扬子块体下面的速度均略低平均值。100km以下,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扬子与华北块体下面的速度结构分布形态大相径庭。华北下面的波速高于扬子块体下面的波速。大别造山带下呈现速度异常,界线的南侧,有一个略低于零速度的负波速异常区,呈现由南向华北块体的下方斜冲形态,下冲角度大约为30°,其先端部位下冲深达300多公里,其外围零速度等值线的分布区,斜向下延伸超过400km。在速度结构变化分界线的北侧,一个零速度值的分布区带,呈现出从由100多公里深处从北向南朝地表面斜上冲形态。这些速度结构成像的几何形态可能意味着200Ma前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与演化的俯冲、折返的构造运动在上地幔和岩石圈中留下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和折返 上地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中国北部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国英 宋仲和 +1 位作者 安昌强 苏小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1-328,共8页
本文利用中周期和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分别反演得到中国北部及其邻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中横向非均匀性非常明显,许多地区显示出构造活动的特征;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相对减小.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从东向西逐渐增大... 本文利用中周期和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分别反演得到中国北部及其邻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中横向非均匀性非常明显,许多地区显示出构造活动的特征;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相对减小.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地壳平均速度分布的格局与地壳厚度分布大体一致.地壳厚度与地壳平均速度的突变带处与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基本一致.从数据上看,地壳厚度远比地壳平均速度与布格重力异常的一致性程度高,因此可以确定莫霍界面的起伏是控制布格重力异常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S波 速度结构 瑞利面波
下载PDF
中国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带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家富 张中杰 +1 位作者 张慧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4期20-33,共14页
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其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然而全区又为第四纪以来的沙漠所覆盖,地表地质构造亦不十分清晰。本文利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术;即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分格随机反演理论与方法从混合路... 我国内蒙古高原和其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然而全区又为第四纪以来的沙漠所覆盖,地表地质构造亦不十分清晰。本文利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术;即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分格随机反演理论与方法从混合路径中提取了4°×4°的计18个网络中每一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频散,并依据频散反演出该区地表与上地幔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该区地壳为成层结构,Moho界面埋深平均为37±3km,并向东减薄,断裂分布与构造迹线在深部均有显示,并存在着一系列北北东向,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且断抵上地幔顶部。2.上地幔亦为成层结构,地幔低速层平均埋深为85±10km,南部地区则较深,地幔低速层速度均偏低。3.该区地幔盖层似一"楔板,体向北插入。4.沙漠地带与造山地带相比不论是地壳厚度,还是地幔低速层埋深,前者均比后者浅约±5km,该区有着良好的油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岩石圈 三维速度结构 周边地带
下载PDF
天山中部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在华 刘杰 +1 位作者 周龙泉 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08年第3期203-211,共9页
应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结合前人对新疆速度结构研究的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了天山中部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三维图像结果显示:天山中部地区波速呈现出不均匀性,45km深度以上各层波速表现出... 应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结合前人对新疆速度结构研究的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了天山中部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三维图像结果显示:天山中部地区波速呈现出不均匀性,45km深度以上各层波速表现出高速性质,45km以下的区域波速却表现出低速性质;纬向剖面显示出0~40km深度范围内波速起伏较大,而40km深度以下速度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 层析成像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下载PDF
面向隧道结构修复的3D打印混凝土强度检测试验研究
5
作者 夏俊伟 陈华 +2 位作者 俞俊平 姚旭朋 盛如意 《建筑施工》 2024年第10期1584-1587,共4页
3D打印技术为隧道结构修复开辟了新途径,其中3D打印混凝土的性能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其超早龄期力学性能。探究了采用超声波波速检测超早龄期3D打印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质的可能性,对普通水泥净浆、不掺加外加剂普通砂浆和用于3D打印的掺外... 3D打印技术为隧道结构修复开辟了新途径,其中3D打印混凝土的性能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其超早龄期力学性能。探究了采用超声波波速检测超早龄期3D打印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质的可能性,对普通水泥净浆、不掺加外加剂普通砂浆和用于3D打印的掺外加剂砂浆中的超声波波速特征以及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了终凝后相同时间的超声波波速特征和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的发展规律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测试时间下,超声波波速在不同的超早龄期水泥基材料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能够在超声波波速与水泥基材料超早龄期特定力学指标之间构建对应的数理关系,这为采用超声波法检测超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力学特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混凝土 超早龄期 超声波波速 隧道结构维护 外加剂
下载PDF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仲和 安昌强 +5 位作者 陈国英 陈立华 庄真 傅竹武 吕梓龄 胡家富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In this paper, 238 Rayleigh wave path data are selected and processed by the matched-filtering frequency-time analysis technique and the grid dispersion invers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 In this paper, 238 Rayleigh wave path data are selected and processed by the matched-filtering frequency-time analysis technique and the grid dispersion invers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hina mainland and its adjacent sea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structure relates to geotectonic division,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is bas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relief of Moho discontinuity, the buried depth of LVL in upper mantle concerns the surface heat flow deeply. In this paper, authors indic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ectonic active and stabl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ION curve of RAYLEIGH wave group velocity matched-filtering frequency-time analysis technique grid DISPERSION INVERSION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geotectonic division.
原文传递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联合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大三江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武玮洁 黄金莉 +2 位作者 李选涛 刘志坤 祝淮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6-301,共16页
收集了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区域地震台网及多个流动台阵的连续波形及远震事件资料,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分别获得了研究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基底及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浅层速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及... 收集了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区域地震台网及多个流动台阵的连续波形及远震事件资料,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分别获得了研究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基底及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浅层速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及地质特征,三江盆地呈明显的低速,虎林和勃利等小型盆地的S波速度也相对较低,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则呈高速;到中下地壳层,盆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表明到该深度层盆地已趋于稳定;依兰—伊通断裂下的低速异常延伸较深,表明它是一条较深的区域性断裂。接收函数结果显示:区内莫霍面的深度大约为30—36 km,整体较为平缓;在三江盆地内,前进坳陷的沉积层最厚,可达5.4 km,最薄处位于富锦隆起,为2.7 km,到西部绥滨断陷内沉积层又变厚,这与该盆地已知的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接收函数 三维 S 波速度结构 改进的 H-κ 叠加方法 沉积层及地壳结构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Joint Inversion of the 3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被引量:12
10
作者 LI Dahu LIAO Hua +4 位作者 DING Zhifeng ZHAN Yan WU Pingping XU Xiaoming ZHENG C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33,共18页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o predict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zones.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is area are helpful to explore deep dynamic effects and deformation field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anisotropy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o study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the block's interior. In this paper,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btained via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224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from 356 mobile China seismic array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using a joint inversion method of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 upper cru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terrain and lithology. Baoxing and Kangding, with their 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 clastic rocks, present obvious high-velocity anomalies. The Chengdu Basin shows low-velocit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The Xichang Mesozoic Basin and the Butuo Basin are characterised by low- velocity anomalies related to very thick sedimentary layers.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Chuan-Dian and Songpan-Ganzi Blocks has appare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including low-velocity zon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re is a large range of low-velocity layers i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and the sub-block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ing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relatively weak.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hina seismic array detection Panxi region Chuan-DianBlock Daliangsh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Fine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capital region and deep environment for the nucle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被引量:12
11
作者 HUANGJinli ZHAODap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6期544-552,共9页
A detailed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under the capital region is de- termined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 km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4—17 km in depth. We used 48750 preci... A detailed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under the capital region is de- termined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 km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4—17 km in depth. We used 48750 precise P-wave arrival time data from 2973 events of local crustal earthquakes, controlled seismic explosions and quarry blasts. These events were recorded by 123 seismic stations.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using a 3-D seismic tomography method. Our tomographic model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complex seismotectonics of this re- g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velocity structures show up in the North China Basin, the Taihangshan and the Yanshan Mountainous areas. The velocity images of the upper crust reflect well the surface geological, topographic and lithologi- cal features. In the North China Basin, the depression and uplift areas are imaged as slow and fast velocity belts, re- spectively, which are oriented in NE-SW direction. The trend of velocity anomalie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major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Paleozoic strata and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outcrop widely in the Taihangshan and Yanshan uplift areas, which exhibit strong and broad high-velocity anoma- lies in our tomographic images, while the Quaternary inter- mountain basins show up as small low-velocity anomalies. Most of large earthquakes, such as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M 7.8) and the 1679 Sanhe earthquake (M 8.0), generally occurred in high-velocity areas in the upper to middle crust. However, in the lower crust to the uppermost mantle under the source zones of the large earthquakes, low-velocity and high-conductivity anomalies exist,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fluids, just like the 1995 Kobe earthquake (M 7.2) and the 2001 Indian Bhuj earth- quake (M 7.8). The fluids in the lower crust may cause the weakening of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initiation of the large crustal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P波 速度结构 成核现象 地震 流动性 地质特征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邓山泉 章文波 +1 位作者 于湘伟 宋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3-876,共14页
根据本文提出的更为严格的地震数据筛选方法——横向分区地震均值筛选法,选取了四川、云南、重庆和贵州地震台网的224个固定台站和49个流动台站在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记录的48,177个地震、372,483条初至P波绝对到时数据以... 根据本文提出的更为严格的地震数据筛选方法——横向分区地震均值筛选法,选取了四川、云南、重庆和贵州地震台网的224个固定台站和49个流动台站在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记录的48,177个地震、372,483条初至P波绝对到时数据以及2,413,407条精度较高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区域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地区上地壳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四川盆地上地壳10 km深度范围内表现为低速异常,而松潘—甘孜地块、滇中地块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2)川滇地区地震主要沿着边界断裂分布,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主要位于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交界区域且偏向高速异常体一侧;(3)震源分布研究推测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东南侧可能存在一条倾向北西、倾角约为40°的北东向走向的隐伏断裂,且为芦山地震的主要发震断裂;(4)川滇地区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可能反映了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存在,中下地壳物质流不是广泛分布在川滇地区,而是沿着川滇块体东部有限的通道向南流动.中下地壳流可能是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向东南方向流出,在雅安一带遇到坚硬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物质向北东方向流动,而另一部分物质转向南沿着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分布,并继续向南沿着小江断裂带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川滇地区 三维P波速度结构 中下地壳流
原文传递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71,共14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10 461个近震事件的183 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 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主要构造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速度异常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的走向一致,浅层速度图像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和岩性的变化;重定位后的大部分地震集中在0~20km的深度上,主要位于低速区的内部或高速和低速区的交界部位;三河—平谷和唐山地震震源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是流体的显示。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文模型所揭示的深、浅结构,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在中国东部之下的俯冲和滞留引起板块脱水、软流圈物质上涌等一系列过程,软流圈热物质到达上地幔顶部并沿超壳断裂上侵进入地壳,致使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壳中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作用产生流体,流体继续上移造成中、上地壳发震层的弱化,从而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因此华北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以及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应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滞留引起的深部过程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流体 板块俯冲 华北北部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及其周边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白云 王小娜 +2 位作者 尹志文 王维欢 董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80-3993,共14页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皇城—双塔断裂带在6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而在6~15km逐渐转换为明显的低速特征,之后再次转换为高速体.震区下部在10~20km深度有一个尺度约200km2的低速异常体,地震发生时破裂首先在该低速体发生,与主震空间位置非常吻合.主震区的岩石结构主要由奥陶纪变质砂岩、石英岩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等坚硬岩体组成.这种坚硬岩体对应的P波速度结构为高速体,有利于能量积累.武威盆地在20km以上深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在25km深度之下,整体显示为高速体,表现出稳定块体的特征.表明武威盆地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已插入到冷龙岭隆起带之下.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我们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有在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一条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皇城—双塔断裂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细兵 熊振 +2 位作者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6-1222,共17页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联合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厚度
下载PDF
云南小湾水库蓄水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付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蓄水后黑惠江段和小湾水库回水澜沧江段地震的增多与水库蓄水有关。由于水体渗透导致孔隙压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压变化朝着更深的部位扩散,地震震源深度也随之向深部扩散,进而导致介质变化和P波速度降低。蓄水回水至澜沧江保山段后该区域地震增多,P波速度下降,库水渗透作用为主控因素,该区域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库水的快速渗透。初步判定2015年10月30日云南昌宁M_S5.1地震余震序列是与蓄水有关的柯街断裂上的构造地震。同时,也存在着与蓄水相关性不大的属于构造地震的活动,如云南施甸一带历来地震多发,施甸2010年6月1日M_L4.8、2012年9月11日M_S4.7地震序列均属于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YANG Zhi-xian(杨智娴) +9 位作者 YU Xiang-wei(于湘伟) ZHENG Yue-jun(郑月军) CHEN Yun-tai(陈运泰) NI Xiao-xi(倪晓晞) Winston CHA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1期20-30,共11页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21癗~36癗, 98癊~112癊)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21癗~36癗, 98癊~112癊)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odel and earthquake relocation for this region are obtained using Pg and Sg phase readings of 9 988 earthquakes from 1992 to 1999 recorded at 193 seismic stations within central-western China by SPHYPIT90 and SPHREL3D90 programs. A lateral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this region was obtained. Ob-vious contrast of P-wave velocities was revealed on both sides of active fault zones. Relocated epicenters of 6 459 events show clear lineation along active faults, which indicated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icity and the active faults in this region. Focal depths of 82% relocated events ranged from 0 to 20 km,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from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taneous inversion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earthquake relocation central-western China
下载PDF
美国南加州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成像——莫霍面起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 ,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 ,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 ;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 ,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 ,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 .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 ,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 ,地震活动较深 ;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 ,非均匀性稍弱 ,地震活动性则较弱 .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 :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 ,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 ,这种影响更为强烈 .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 ,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莫霍界面 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 分块特征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带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8,共17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重点分析了区域内各主要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北段15 km以上的P波速度较低,重定位后中、小地震的震中主要位于低速异常的内部,且震源深度在断裂带两侧相似;推测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剪切控制作用已弱化,分界能力局部减弱,并且断裂带下方主体的低速异常可能为跨越断裂的动力传递提供条件。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两侧存在大范围的P波低速异常,推测此低速体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出的物质,而程海断裂带以东从近地表至25 km深处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体则可能会阻挡高原物质东南向的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程海断裂带
下载PDF
云南普洱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20
作者 曹颖 付虹 +2 位作者 张海江 陈余宽 黄江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1-718,831,共19页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及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这3个阶段的震源参数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糯扎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地震的发生频次增多,经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 km以内,尤其以5 km以内的居多,与前人得到的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 km的结果基本吻合;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库水沿断层渗透,孔隙压力变化导致地震增多的区域延伸至左岸支库黑江和库区回水至库区中段的澜沧江段,并进一步向威远江和小黑江延伸,这些区域的P波速度降低;整体的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不超过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波形互相关 三维P波速度结构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