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方法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齐乐 刘荣 +2 位作者 李寿春 吕少君 翁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改良颈部透光法与导管厘米刻度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法确定气管导管插入位置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3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目的比较改良颈部透光法与导管厘米刻度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法确定气管导管插入位置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3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进行全麻经口插管的成人患者,麻醉诱导后直接用喉镜插入导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n=30),分别采用导管厘米刻度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支镜法和改良颈部透光法(将自制光纤引导红色激光导管定位器用于导管定位)确定导管位置。插管时各组患者依次采用屈曲位、中立位、后仰位,测量3种头颈位时导管顶端至隆突和气囊后缘至声门的距离;记录各组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气囊后标记线法确定导管位置的30例患者中有6例在直接喉镜下未见到声门,未能完成定位;其他3种方法均按照要求完成定位。①患者由屈曲位变为后仰位时,隆突一管尖距离逐渐延长,而气囊一声门距离逐渐缩短;当患者处于屈曲位和后仰位时,导管厘米刻度法测量隆突-管尖距离较纤支镜法明显缩短(em:1.44±1.14比2.11±0.54,3.01±1.18比3.80±0.71,均P〈0.05),也较改良颈部透光法略有缩短(om:1.44±1.14比1.93±0.81,3.01±1.18比3.45±O.91,均P〉0.05);当患者处于中立位、后仰位时,导管厘米刻度法测量气囊-声门距离较改良颈部透光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支镜法明显延长(em:3.07±1.08比2.28±0.76、2.29±0.90、2.49±0.86,2.64±0.94比1.82±0.72、1.81±0.94、2.02±0.91,均P〈0.05)。与纤支镜法比较,改良颈部透光法在3种体位下测量的隆突-管尖和气囊-声门的距离均较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导管位置 颈部透光法 导管厘米刻度法 气囊后标记线 纤维支气管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