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女性题材写作——兼论《青青河畔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被引量:3
1
作者 木斋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7-131,共5页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题材作品,应为建安曹丕、徐干同类题材之后的作品,写作时间应在曹丕登基的黄初之后。《青青河畔草》应为曹植所作,曹植后期的女性题材写作与古诗十九首相一致的特点是凝练、抒情,实现了由男子视角客观摹写到女性视角...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题材作品,应为建安曹丕、徐干同类题材之后的作品,写作时间应在曹丕登基的黄初之后。《青青河畔草》应为曹植所作,曹植后期的女性题材写作与古诗十九首相一致的特点是凝练、抒情,实现了由男子视角客观摹写到女性视角主观抒情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写作时间
下载PDF
从主题取向看《古诗十九首》的儒家文化底蕴 被引量:1
2
作者 邵之茜 《唐都学刊》 2003年第4期11-14,共4页
《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抒情短诗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诗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不仅在于它特殊的美感风韵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它所积淀和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文... 《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抒情短诗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诗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不仅在于它特殊的美感风韵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它所积淀和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文化养料,从而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喜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实际地位,其自伤自怜和游子思妇的两大主题取向表现了《古诗十九首》的儒家文化底蕴及其在特定时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儒家文化 主题取向 自伤自怜 游子思妇
下载PDF
谈《古诗十九首》中被误解的几首友情诗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锡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10,共6页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许多学术著作,都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仅仅归结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原因,是把许多朋友互相思念之诗,误解为妇人想念丈夫之作。例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等...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许多学术著作,都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仅仅归结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原因,是把许多朋友互相思念之诗,误解为妇人想念丈夫之作。例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等,都是朋友之词而非思妇之词。这样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约占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思妇爱情 朋友友谊
下载PDF
论《古诗十九首》的怀乡意识
4
作者 卢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十九首的怀乡意识中潜藏着迷茫和苦闷,有欲归不能欲说还休的复杂况味。这种苦闷的怀乡意识所透露的,是汉末特定时代文人士子精神的痛苦迷茫与无所归依。事实上,他们不仅是一群远离故乡的游子,更是一群被时代放逐的游子。他们真正渴望回... 十九首的怀乡意识中潜藏着迷茫和苦闷,有欲归不能欲说还休的复杂况味。这种苦闷的怀乡意识所透露的,是汉末特定时代文人士子精神的痛苦迷茫与无所归依。事实上,他们不仅是一群远离故乡的游子,更是一群被时代放逐的游子。他们真正渴望回归的,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故闾”,更是一个可以安顿灵魂的处所,一个能够赋予自己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怀乡 意识
下载PDF
论《古诗十九首》的想象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钊 李斌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三首诗的解读,分析《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既具有汉乐府诗想象的质朴、浅近、自然、新奇,更追求一种文人想象的精美、节制、平和,感情温柔敦厚,力求深邃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 想象艺术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及相关审美意象
6
作者 卢珂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6-77,共2页
文章通过分析汉末下层失意文人仕途坎坷、遭际不公,人生如寄、岁月易逝和爱而不得、离愁别绪的三种情怀以及相关审美意象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蕴涵的感伤情怀。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感伤情怀 审美意象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之“死亡”母题探赜
7
作者 陈显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07-109,113,共4页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母题:"死亡"母题,对这一母题深度解读可知:从对死亡的超越方式切入,可分为"美人迟暮"类型和"享乐主义"两种类型。从意象模式的切入,可分为以"秋&q...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母题:"死亡"母题,对这一母题深度解读可知:从对死亡的超越方式切入,可分为"美人迟暮"类型和"享乐主义"两种类型。从意象模式的切入,可分为以"秋"为关键词的意象模式和以"暮、晚"为关键词的意象模式;而从产生原因出发,则可推究出政治际遇和人生遭遇两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死亡”母题 意象模式 原因
下载PDF
以“ERG”理论解读《古诗十九首》
8
作者 蔡靖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ERG”理论认为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共同存在的三种核心的需要。需要层次不仅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也体现在挫折—倒退的一面。以此观照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发现其中包含着个体生命之解放与... “ERG”理论认为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共同存在的三种核心的需要。需要层次不仅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也体现在挫折—倒退的一面。以此观照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发现其中包含着个体生命之解放与自由的初次追求、对家园之思与两性之爱的强烈渴望、恣欲纵情之及时行乐的适意满足,需求的层次是由高而低的。由于仕途挫折,古诗作者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和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生存需要 相互关系需要 成长发展需要
下载PDF
解读王船山《拟古诗十九首》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念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4-68,共5页
王船山的《拟古诗十九首》承袭《古诗十九首》的体制、语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有其积极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继承传统诗歌形式,革新其内容,繁荣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王船山 《拟古诗十九首》 体制 语言 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形式 诗歌创作
下载PDF
深蕴着人情美的艺术珠玑——《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谫论
10
作者 谢建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74-76,共3页
《古诗十九首》不但把文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善于借景抒情 ,又善于撷取抒情主人公瞬息的感情、生活片断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特别是在构思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真可谓钟嵘所说的“一字千金”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艺术特色 意境 构思
下载PDF
浅论《古诗十九首》的美学风格
11
作者 张丽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5-77,共3页
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它表现了一种哀美的美学风格,原因之一是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以哀为美,追求哀情的表现,最初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后渐渐渗入到文学艺术中,汉代的风行不衰。原因之二是受审美主体的... 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它表现了一种哀美的美学风格,原因之一是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以哀为美,追求哀情的表现,最初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后渐渐渗入到文学艺术中,汉代的风行不衰。原因之二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不仅仅只有痛苦哀怨,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相同的,这说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指向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美学风格 哀美 社会环境 审美风尚 审美主体 审美趣味
下载PDF
生命内开花 生命外结果——建安文学生命忧虑及其消弥
12
作者 谈艺超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1-44,共4页
本文分析了建安文学生命忧虑的成因、内涵及消弥之法,指出其与《古诗十九首》及正始文学的差异,并肯定了这是建安文学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 生命忧虑 建安文学 《古诗十九首》 正始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