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立军 江玲 +4 位作者 刘喜 陈红 陈亮明 刘世家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1,共7页
产量因子千粒重和稻米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越光/Kasalath//越光BIL群体为材料,分析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相关性、QTL、上位性互作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在2005年和2006年均呈极显著正相... 产量因子千粒重和稻米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越光/Kasalath//越光BIL群体为材料,分析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相关性、QTL、上位性互作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在2005年和2006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和0.35(P<0.001)。2年共检测到千粒重QTL11个,其中5个在2年重复检测到,5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千粒重上位性互作8对,7对与环境存在互作。垩白粒率QTL6个,3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上位性互作9对,其中4对具有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比较分析发现3个主效QTL同时控制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表现,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同一亲本;1对上位性互作同时对千粒重和垩白粒率有相同的影响。一些与垩白粒率不相关的千粒重主效QTL,如qTGW-3c、qTGW-4a和qTGW-6b,可为育种所利用。对利用QTL定位结果进行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分子辅助选择育种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千粒重 垩白粒率 QTL 上位性互作 QTL×环境互作效应
下载PDF
水、旱稻千粒重和产量QTL效应的验证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立峰 穆平 +2 位作者 张洪亮 王毅 李自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验证水稻和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方法】(1)利用水、旱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BC1、F23个分离群体对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定位到的千粒重、单株产量的QTL效应进行选择验证。(2)依据千粒重... 【目的】验证水稻和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方法】(1)利用水、旱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BC1、F23个分离群体对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定位到的千粒重、单株产量的QTL效应进行选择验证。(2)依据千粒重、单株产量QTL两侧的分子标记按双标记、单标记进行选择验证。【结果】(1)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在不同群体、不同的遗传背景中的遗传稳定,表型效应明显。旱田种植条件下,2个回交群体和自交育种群体携带有千粒重QTLtgw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tgw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均值差为3.18~3.62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13.94%~18.15%;携带有单株产量QTLyp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yp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单株产量均值差为5.04~8.18g,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34.89%~58.88%。(2)QTL标记区间较大(如本研究中的标记区间,13.5cM)时,利用双标记选择更为可靠;标记与QTL距离较小(如本研究中的RM527,1.5cM)时,利用靠近QTL的单侧标记进行选择也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此外,本文还就QTL定位中的一因多效现象及MAS对数量性状选择的有效性等进行了讨论。【结论】利用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抗旱等复杂性状的选择效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 千粒重 单株产量 QTL 验证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下载PDF
水稻粒质量和粒形QTL定位及粒长位点qGL3.2的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游佳 谷晗 +10 位作者 朱泽 肖世卓 王致远 刘子文 胡曼曼 刘世家 陈亮明 刘喜 田云录 江玲 刘玲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目的]通过水稻粒质量和粒形相关基因的QTL分析,挖掘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中优异基因,为高产水稻资源的鉴定与品种改良提供研究基础和创新材料。[方法]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 [目的]通过水稻粒质量和粒形相关基因的QTL分析,挖掘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中优异基因,为高产水稻资源的鉴定与品种改良提供研究基础和创新材料。[方法]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研究材料,考察2015、2016和2017年水稻种子千粒质量、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性状,利用QTLIciMapping4.1软件对控制籽粒大小的QTL进行定位分析。并利用‘9311’与小粒家系Q8衍生的次级F2群体验证第3染色体1个效应明显的QTL(qGL3.2)。[结果]3年共定位到16个QTL,分布于第2、3、6、8和11染色体上,解释遗传变异的4.52%~13.08%。‘9311’与Q8家系衍生的次级F2群体验证了标记Indel3-17和RM3646之间qGL3.2位点的真实性,其对千粒质量、粒宽和长宽比的贡献率分别为33.18%、8.76%和59.92%;对粒长的效应尤为明显,LOD值高达39.2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达61.43%。精细定位和测序分析表明qGL3.2在基因Os03g0407400编码区发生1个C-A的替换,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对130份种质资源等位变异类型和籽粒长度的分析表明C-A等位变异与粒长高度相关。[结论]qGL3.2位点Os03g0407400基因C-A突变对水稻粒质量和粒形有重要影响,这为该基因的进一步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QTL 千粒质量 粒长 粒宽 长宽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