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 被引量:31
1
作者 黄月圆 杨素英 +2 位作者 高立群 张旺熹 崔希亮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90,共15页
此研究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被”字句的情况。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二者被动范畴的差异明显。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的要求,英语被动句不受这样的限制。本文通过自然作文语料和专题测试语料考察... 此研究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被”字句的情况。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二者被动范畴的差异明显。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的要求,英语被动句不受这样的限制。本文通过自然作文语料和专题测试语料考察习得者产出和理解汉语“被”字句的能力,探讨制约“被”字句习得的因素。本文发现:1)习得者对终结性情状有强烈的意识,反映出他们在习得“被”字句的过程中受终结优先普遍倾向的制约。2)他们也受母语迁移的影响。3)掌握汉语的定界成分是习得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字句 二语习得 情状类型 终结性 定界成分
原文传递
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 被引量:16
2
作者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0-321,共12页
本文首先分析"到家"的分化及其演变,然后讨论从终点义发展到极致义的一般语义规律。"到家"先是由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再语法化为唯补词,其语义由终点义发展为圆满义再发展为极致义。汉语中有结果补语发展为程度补... 本文首先分析"到家"的分化及其演变,然后讨论从终点义发展到极致义的一般语义规律。"到家"先是由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再语法化为唯补词,其语义由终点义发展为圆满义再发展为极致义。汉语中有结果补语发展为程度补语、终点谓词发展为程度副词的一般规律,这是从终点义到极致义的普遍规律下的两种情形。从终点义发展到极致义,既和语用推理有关,也是认知隐喻的促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家” 终点义 极致义 回溯推理
原文传递
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_1”的隐现规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庆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4-148,192,共15页
本文基于序列事件语篇来分析"了1"的隐现规律,序列事件语篇要求完整体小句倾向传达[+完结有界]特征,在该语篇功能制约的前提下,在序列事件完整体小句中,如果可以出现在"了1"前的补语类型出现,小句倾向于不出现体标... 本文基于序列事件语篇来分析"了1"的隐现规律,序列事件语篇要求完整体小句倾向传达[+完结有界]特征,在该语篇功能制约的前提下,在序列事件完整体小句中,如果可以出现在"了1"前的补语类型出现,小句倾向于不出现体标记"了1",这是优先考虑条件;如果只能位于"了1"后的补语或宾语出现,小句倾向于要带体标记"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事件 “了1” 完结有界 隐现
原文传递
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兼论“有所”的词汇化及其功能与表达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谊生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53,96,共14页
历时演化看,"所"从结构助词转化为后附缀,再虚化;"有所"从跨层结构到韵律词、语法词,再虚化为词汇词;"有所X"从带转指结构的述宾短语,到带谓词宾语的错位结构,再发展为带不及物谓词、体词的述宾短语。共... 历时演化看,"所"从结构助词转化为后附缀,再虚化;"有所"从跨层结构到韵律词、语法词,再虚化为词汇词;"有所X"从带转指结构的述宾短语,到带谓词宾语的错位结构,再发展为带不及物谓词、体词的述宾短语。共时发展看,"有所"的句法功能正在分化,带体词宾语的及物性在增强,描摹心理动词、形容词的正转向摹状化、副词化;表达功用主要是对"X"的有界化、适量化表述;继承古代"有所X"的四字格式现已占据优势,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对举、连用式,尤其是类推化的多项排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所 后附缀 后词缀 词汇化 有界化
下载PDF
再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稼辉 伍雅清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1-741,872,共11页
本文讨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运用多种鉴别终结性的手段测试后发现,所谓的完成动词只有在带结果补语或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其引导的动词短语才具有终结性。在这两种情况下,典型活动动词引导的动词短语也具有终结性。由此可见,所谓... 本文讨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运用多种鉴别终结性的手段测试后发现,所谓的完成动词只有在带结果补语或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其引导的动词短语才具有终结性。在这两种情况下,典型活动动词引导的动词短语也具有终结性。由此可见,所谓的完成动词与活动动词在表达终结性这点上并无差异。基于此,我们认为汉语并不存在完成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成动词 终结性 定量化 结果补语
原文传递
“挂”类动词阶段性特征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帅志嵩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4-92,共9页
"挂"类动词具有"动作·状态"的复合语义特征。本文通过考察"挂"类动词在真实语料《王朔自选集》中的表现,根据它们所出现的环境,即施事性强弱的不同,刻画这类动词的阶段性特征。调查显示,"挂&qu... "挂"类动词具有"动作·状态"的复合语义特征。本文通过考察"挂"类动词在真实语料《王朔自选集》中的表现,根据它们所出现的环境,即施事性强弱的不同,刻画这类动词的阶段性特征。调查显示,"挂"类动词存在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在所调查的49个"挂"类动词中,11个动词与"挂"的表现比较一致;而且典型的"挂"类动词表现出强烈的动性倾向。"挂"类动词概念意义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动态、界性、静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 施事性 动态 静态 界性
原文传递
论汉语词尾“了”的双重标记功能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晨 《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22-136,共15页
本文讨论了汉语体标记词尾'了'的功能与分布,并提出词尾'了'具有双重标记功能:即同时标记内时体终结性和外时体完成性。这一观点可以解释汉语在表达完成体视点与非终结性事件类型的组合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本文借助Bo... 本文讨论了汉语体标记词尾'了'的功能与分布,并提出词尾'了'具有双重标记功能:即同时标记内时体终结性和外时体完成性。这一观点可以解释汉语在表达完成体视点与非终结性事件类型的组合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本文借助Borer提出的外框架理论,利用空项赋值的手段推导了含'了'句子在句法结构上的生成过程,并列举了这一分析手段相对于传统分析的优势。最后,通过与苏格兰盖尔语和英语的对比,本文将三种语言中时体系统的异同纳入同一种机制,并试图说明跨语言视角下内时体与外时体的联系是一种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时体 事件结构 词尾“了” 终结性
原文传递
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句法及语义界定标准 被引量:7
8
作者 鲁雅乔 李行德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502,共28页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探讨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界定标准。以往的研究讨论了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结构差异及其衍生机制(Huang 1987;Zhou 1990;Yu 1995;Zeng 2007),但无法完全解释两类动词的分布规律。同时,非宾格现象是否具备...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探讨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界定标准。以往的研究讨论了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结构差异及其衍生机制(Huang 1987;Zhou 1990;Yu 1995;Zeng 2007),但无法完全解释两类动词的分布规律。同时,非宾格现象是否具备语义基础这一争议性问题,在汉语中也未得到系统研究(Perlmutter 1978;Rosen 1981,1984;Burzio 1986;Zaenen 1988,1993;Van Valin 1990;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 1995)。我们认为,汉语非宾格动词的鉴别句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带体标记“了”的动词-后置论元结构;(2)数量词组后置结构;(3)词汇使役结构。以上分析虽然能够在结构上将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界定出来,但无法完全解释两类不及物动词的分布格局。另外,汉语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缺乏明确的形态-句法线索,纯句法分析也无法解释汉语儿童如何获得非宾格与非作格动词的区别。本研究认为,只有将语义因素纳入分析,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终结点界性和致使类型共同决定着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句法范畴。如果某个不及物动词表达有内在终结点的事件,那么该动词属于非宾格范畴。在表达无终结点事件的不及物动词中,如果动词未标明事件致使类型,则该动词为非宾格动词;如果动词表达由内因引起的致使事件,该动词为非作格动词。我们的语义分析弥补了句法分析的不足,概括了非宾格现象必须具备的语义条件,对其他语言中非宾格现象与语义因素的联系提供了支持证据,也对儿童如何在句法形态表层线索极端贫乏的情况下获得非宾格动词提出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宾格动词 非作格动词 终结点界性 致使类型 语言获得可学性问题
原文传递
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 被引量:7
9
作者 帅志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212,共16页
本文从体助词"了_1"的选择功能出发,基于分布形态学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就汉语动词在概念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了_1"的语义功能。"了_1"对事件的阶段性进行选择,凸显动态性阶段。汉语动词与... 本文从体助词"了_1"的选择功能出发,基于分布形态学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就汉语动词在概念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了_1"的语义功能。"了_1"对事件的阶段性进行选择,凸显动态性阶段。汉语动词与"了_1"结合时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属性,如"完成""实现""结果"等应该是整个组合的语义功能。从事件潜在的界性与外在的实现性功能来看,"了_1"的语义功能表现为说话者主观摄取客观动态事件,对事件进行语义选择和划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划界 界性 现实性 阶段性
原文传递
功用义对关系小句结构类型和解读倾向的影响——从现代汉语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关系化的限制条件谈起 被引量:6
10
作者 寇鑫 袁毓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3-708,767,共17页
现代汉语旁格成分关系化时,会形成两类结构不同的关系小句: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可以实现为无标记旁格关系句,其他旁格成分则需要采用代词复指策略形成有格标记的关系句。工具、材料和处所成分的关系化存在多种类型,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 现代汉语旁格成分关系化时,会形成两类结构不同的关系小句: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可以实现为无标记旁格关系句,其他旁格成分则需要采用代词复指策略形成有格标记的关系句。工具、材料和处所成分的关系化存在多种类型,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无标记旁格关系句的句法、语义限制,发现这三类关系小句均倾向于表达非过程性的抽象事件;小句描述的事件和名词中心语之间要求能够建立符合常规经验的功用关系。功用义在范畴化上的凸显性对关系小句的句法类型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能否取得功用义解读,旁格关系句可以分为无标记关系句和代词复指关系句两类,部分能够取得功用义解读的伴随成分也可以生成无标记关系句。功用义在名词范畴化中的重要作用也系统地影响了关系小句的语义解读倾向:凡是具有功用义的关系小句都会优先识解为个体修饰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格 关系化 关系小句 功用义 个体修饰语
原文传递
终结性句法编码的语言共性、差异及其理论解释
11
作者 王思雨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135-151,共17页
跨语言来看,终结性的编码存在两种主要句法机制:一是通过宾语的量化性决定事件的量化性,二是用显性的结果短语编码事件终结性。此外,语言中还存在编码终结性的形态手段。汉语编码终结性的特征体现在:完结类动词的量化性宾语不一定带来... 跨语言来看,终结性的编码存在两种主要句法机制:一是通过宾语的量化性决定事件的量化性,二是用显性的结果短语编码事件终结性。此外,语言中还存在编码终结性的形态手段。汉语编码终结性的特征体现在:完结类动词的量化性宾语不一定带来终结性;结果成分可以编码终结性但不影响光杆名词宾语的量化性;完结义小品词可以对终结性进行形态上的编码。本研究总结了终结性跨语言编码的共性和差异,并回顾了新构式主义视角下终结性编码的两个句法框架:外骨架模式和第一语段理论,探究了这两个理论框架对于汉语终结性现象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结性 词汇体 量化性 事件结构 新构式主义
下载PDF
事件终结性的“词汇-句法”界面研究——基于生成构式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旭辉 《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5-59,共15页
基于生成语言学框架下的构式理论——Borer (2005b)的XS模式——本文发展出事件的句法功能结构,并以此为基础,阐释影响事件终结性的句法-词汇语义界面的内在机制。本文认为终结性本质上是句法推导的结果,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给事件功能结... 基于生成语言学框架下的构式理论——Borer (2005b)的XS模式——本文发展出事件的句法功能结构,并以此为基础,阐释影响事件终结性的句法-词汇语义界面的内在机制。本文认为终结性本质上是句法推导的结果,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给事件功能结构提供数量赋值;词汇语义和语境信息对终结性的解读产生影响,内在原因在于最简方案下的概念-意向界面要求:句法推导获得的终结性解读在概念-意向界面需要获得句法外的信息支持,包括词汇语义和语境信息。完成和达成动词的语义包含潜在的终点信息,可以实现此类支持;而状态和活动动词无法提供支持,需要进一步的语境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结构 终结性 句法-词汇界面 生成构式理论
原文传递
致使运动事件“把”字句构式的句法语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建伟 张晓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无论是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还是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汉语"把"字句,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寄寓在这些构式中的运动事件是因为构式各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才具有语言上的实现。为了分析"把"字的构式意义,本文选择了有界和... 无论是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还是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汉语"把"字句,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寄寓在这些构式中的运动事件是因为构式各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才具有语言上的实现。为了分析"把"字的构式意义,本文选择了有界和有定这两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比较了表达运动事件的"把"字句与对应的英语表达,发现"把"字句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有界显性和有定显性,这个结果可以视为汉语属于限界语言的一个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运动事件 “把”字句 有界 有定
下载PDF
连动式的时间模式和有界性的时体语义贡献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可胜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在无任何显性时间标记的连动式中,具有相同表层结构的VP1VP2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时间语义模式。其缘由主要在于VP的[±有界]特征。有界性是VP最重要的语义构成成分之一,并与句子的时与体存在制约关系。在无显性时间标记的句子中,有界... 在无任何显性时间标记的连动式中,具有相同表层结构的VP1VP2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时间语义模式。其缘由主要在于VP的[±有界]特征。有界性是VP最重要的语义构成成分之一,并与句子的时与体存在制约关系。在无显性时间标记的句子中,有界的VP可以实现为完整体,并进而被解读为限时式;无界的VP可以实现为未完整体,被解读为泛时式。正因为有界性的这种时体语义贡献,导致连动式具有不同的时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式 有界性 时与体
原文传递
论终结性与“来着”的时体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成名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1-502,共12页
本文通过谓词性成分与"来着"的共现限制来分析"来着"的时体特征。分析显示,在谓词性成分的内部体特征中,动态性、持续性不是制约其与"来着"共现的关键性特征,终结性特征才是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进... 本文通过谓词性成分与"来着"的共现限制来分析"来着"的时体特征。分析显示,在谓词性成分的内部体特征中,动态性、持续性不是制约其与"来着"共现的关键性特征,终结性特征才是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动词及动词性结构终结性的实现方式并讨论了终极点是否凸显对其与"来着"共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特征 终结性 增长性论元 终极点
原文传递
有界性与英语动结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袁毅敏 林允清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有界性是否是英语动结式的普遍特征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在阶模式的框架内用时间轴和空间轴共同表征事件的内部时间特征,从而明晰了动结式的体结构和有界性的表征范畴。探讨了有界性与英语动结式之间的关系,即有界性是所有类型动结式... 有界性是否是英语动结式的普遍特征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在阶模式的框架内用时间轴和空间轴共同表征事件的内部时间特征,从而明晰了动结式的体结构和有界性的表征范畴。探讨了有界性与英语动结式之间的关系,即有界性是所有类型动结式的普遍特征,有界性约束动结式的体结构,动结式的体特征实现有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界性 英语动结式 阶模式
下载PDF
最大化操作在语义研究中的解释力——兼论其应用于汉语时的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予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7,共10页
近年的汉语语义研究中,"都"被分析为最大化算子(maximality operator),由此,最大化操作开始成为汉语语义研究的解释工具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最大化的定义及其在语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解释最大化如何在个体、程度以及... 近年的汉语语义研究中,"都"被分析为最大化算子(maximality operator),由此,最大化操作开始成为汉语语义研究的解释工具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最大化的定义及其在语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解释最大化如何在个体、程度以及事件等领域进行操作以表达有定性、有界性等属性。本文亦首次辨析三个易与最大化混淆的概念——加合操作(sum operation)、最大化效应(maximizing effect)及全称量化(universal quantification),指出它们与最大化操作的区别与联系。基于汉语事实及本文的讨论,可以发现:"都"的最大化分析混淆了最大化操作、最大化效应及全称量化这几个概念;最大化操作事实上不适宜用来刻画"都"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化 全称量化 加合 “都” 有定性 有界性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活动与达成情状的识解——以动词“卖”和“买”为例
18
作者 杨加玉 《现代语文》 2023年第9期37-45,共9页
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事件表达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状识解。在情状类型的歧义识解中,有界和无界的区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动词“卖”和“买”为例,对上古汉语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状识解予以分析,并对影响情状识解的句法因素进行探讨。... 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事件表达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状识解。在情状类型的歧义识解中,有界和无界的区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动词“卖”和“买”为例,对上古汉语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状识解予以分析,并对影响情状识解的句法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显示,直接宾语的界限、特定类型的补语、副词以及VP在连动式中的位置,都会对动词情状的识解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状类型 情状识解 活动 达成 终结性
下载PDF
汉语活动类动词的论元交替及其句法构造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大然 程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671,共15页
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活动类动词论元交替的允准条件及其句法生成,发现此类现象只存在于具有终止性的渐进客事结构之中,涉及动词性质、体标记和论元指称三者之间的互动。在生成机制上,本文基于新建构主义方法,将内在体范畴Asp的[QUANT]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活动类动词论元交替的允准条件及其句法生成,发现此类现象只存在于具有终止性的渐进客事结构之中,涉及动词性质、体标记和论元指称三者之间的互动。在生成机制上,本文基于新建构主义方法,将内在体范畴Asp的[QUANT]特征核查机制作为客事宾语前移的驱动力,解释了事件终止义与宾语前移及其指称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渐进客事主语句是为满足汉语终止性事件义的混合性编码特点而派生的一种特殊结构。此外,本文还对英汉语在该现象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结为两种语言在功能范畴类型上的差异,即Asp的存在使汉语的客事论元获得前移的动因,而它的缺失阻碍英语的客事宾语发生漂移,造成两种语言在相关句式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元交替 渐进客事动词 终止性 新建构主义 特征核查
原文传递
再论“有界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毅敏 林允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6-21,共6页
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有界性由于常在进行时态中表现出模糊性,又与终结性等概念混淆不清,在语言学界备受争议。本文从词汇体和语法体的区别角度解决了有界性在进行时态中的两难处境,在阶模式的框架下明晰了有界性与终结性的表征范畴,从而... 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有界性由于常在进行时态中表现出模糊性,又与终结性等概念混淆不清,在语言学界备受争议。本文从词汇体和语法体的区别角度解决了有界性在进行时态中的两难处境,在阶模式的框架下明晰了有界性与终结性的表征范畴,从而去除了有界性在以往研究中的模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体 语法体 有界性 终结性 阶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