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银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9,共10页
本文首先借助于家谱资料,详细考证了子夏"居西河教授"之"西河"的地理位置,确认此西河为卫国西河而非魏国西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子夏行迹的进一步考察,讨论了子夏被奉为魏文侯师的实质,以及子夏游学、游教于魏国... 本文首先借助于家谱资料,详细考证了子夏"居西河教授"之"西河"的地理位置,确认此西河为卫国西河而非魏国西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子夏行迹的进一步考察,讨论了子夏被奉为魏文侯师的实质,以及子夏游学、游教于魏国对《诗》在三晋之地传播的推动作用。在文章的最后,还对子夏序《诗》问题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西河 三晋 《诗》
原文传递
诗本义与《诗论》、《诗序》——以《关雎》篇为例看《诗论》、《诗序》作者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怀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4,共4页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序》 《毛传》 子夏
下载PDF
子夏为官与孔门武艺勇德考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培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7,共8页
子夏任卫国行人在鲁哀公七至九年,地点在卫都帝丘,《韩诗外传》所载其勇武事迹并非虚构;其为莒父宰在哀公十二年春至十四年春,地点属"鲁之西鄙",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是"备晋"。子夏智勇双全的素质在孔门颇有代表性。... 子夏任卫国行人在鲁哀公七至九年,地点在卫都帝丘,《韩诗外传》所载其勇武事迹并非虚构;其为莒父宰在哀公十二年春至十四年春,地点属"鲁之西鄙",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是"备晋"。子夏智勇双全的素质在孔门颇有代表性。孔子倡导"仁、智、勇"三达德,将"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列为"成人"必备素养。孔门建立在武艺传授基础上的君子之勇,对于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孔门 武艺 勇德
原文传递
“君子儒”与“小人儒”新诠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培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9,共7页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第四种是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尚不具备已然性,就理想标准而言比较接近第三种含义。其实,无论两种还是四种,都是后人结合《论语》具体语境所作的分析,而在孔子心中和《论语》中,君子大概只有一种含义:有德又有位者;小人则是其反义词。儒在孔子时代,还是一种行业,这一行业包括承继了巫、史、祝、卜等王官知识技艺而以教师、治丧、相礼、占卜等为职业的所有术士。君子标准加上儒之职业性,就是所谓"君子儒"。子夏作为卜氏后裔、卜偃后人,出身于由贵族沦为民间术士而世代为人占卦决疑的贫寒之家。"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的出身,对其进行入学教育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子夏 君子儒 小人儒 卜氏家世
下载PDF
子夏生平考述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红霞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7,共5页
经过考证可知,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15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逝世。其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在试图维系孔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回到魏国设帐收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纵观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 经过考证可知,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15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逝世。其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在试图维系孔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回到魏国设帐收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纵观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孔子 孔门弟子
下载PDF
子夏“学”“仕”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思想探微 被引量:2
6
作者 宋一梅 《继续教育研究》 2005年第6期9-11,共3页
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薪火继传的关键人物,他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他的“学”与“仕”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子夏 继续教育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下载PDF
子夏教育思想简论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培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8-62,共5页
孔子的高徒子夏 ,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 ,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 ,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 ,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 孔子的高徒子夏 ,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 ,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 ,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 ,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教育思想 创新 教育目的论 教学过程论
下载PDF
传经大儒子夏考
8
作者 庞光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孔门中学术最广博的人,在孔子死后,正是子夏学派将儒家经典学术发扬光大。子夏广收学生,设教西河,为魏文侯的国师,地位尊显,又享高寿,在传承儒家学术上贡献很大。儒家经典多经过子夏的传授而广为流传。
关键词 子夏 儒家 经典
下载PDF
《礼记·乐记》篇的文本传承及作者问题再辨析——兼论《乐记》作者与编者的区分
9
作者 张道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159,共10页
目前学界关于《礼记·乐记》篇的文本形成问题讨论颇多,其中关于《乐记》作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孙尼子与荀子等方面,而《汉书·艺文志》的基本判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乐记》文本内容来看,《乐记》最终编纂成书及版本的... 目前学界关于《礼记·乐记》篇的文本形成问题讨论颇多,其中关于《乐记》作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孙尼子与荀子等方面,而《汉书·艺文志》的基本判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乐记》文本内容来看,《乐记》最终编纂成书及版本的流传修订虽在汉初,但其主体则由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诸子言乐事”等文字组成;从《乐记》传承来看,居于兰陵—稷下的荀子及其后学固然对相关文本的整理与传承有较大贡献,但也不应忽视居于西河—河间的子夏、魏文侯及窦公、刘德及毛生、王定及王禹等一脉的编纂传承之功绩。同时,区分《礼记·乐记》的作者和编者,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乐记》等儒家文献的形成及其传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子夏 诸子言乐事 作者与编者
原文传递
子夏“学”论发微
10
作者 陈圣喆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0期145-148,共4页
儒家重“学”传统自孔子始,子夏作为孔子高徒尤重于“学”,其“学”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之“学”。子夏论“学”在“学”之目标上,强调“学以致道”,通过“学”来提升自己进而影响社会;在“学”之途径上,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儒家重“学”传统自孔子始,子夏作为孔子高徒尤重于“学”,其“学”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之“学”。子夏论“学”在“学”之目标上,强调“学以致道”,通过“学”来提升自己进而影响社会;在“学”之途径上,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习途径;在“学”之内容上,主张学习经书以及现实中的各种礼仪法度。在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两种修养路径之间,子夏的“学”论主要深化了孔子通过“学”以致其“道”的“道问学”的这一理路,后又为荀子所进一步发展。从“学”之目标、对象、过程上看,荀子同于子夏,更注重外在实践的“为学”的理论,由此奠定了其在孔子与荀子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思想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学”论 孔子 荀子 学以致道
下载PDF
早期“诗说”的话语形态--兼论《毛诗序》的形成
11
作者 凌彤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93-109,M0006,共18页
清华简、上博简、阜阳简“诗说”的言辞特征和结构方式反映了早期序诗话语形态。清华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历史要素的书写,暗示诗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上博简“诗说”通过对情感要素和德义要素的强调,揭示诗篇的文化内涵和义教功能... 清华简、上博简、阜阳简“诗说”的言辞特征和结构方式反映了早期序诗话语形态。清华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历史要素的书写,暗示诗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上博简“诗说”通过对情感要素和德义要素的强调,揭示诗篇的文化内涵和义教功能;阜阳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和讽谏美刺功能的确认,彰显诗篇的政教意图。《毛诗序》的形成,则反映了儒家弟子在特定历史语境和撰述意图下对先秦序诗话语资源的选择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毛诗序》 子夏 清华简
下载PDF
《毛诗序》溯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5期7-10,共4页
现存《毛诗序》并非汉代儒生凭空臆造。它的内容传自孔子,文章成于子夏,子夏之后,毛公和卫宏都可能对序文内容做过较大的调整与发挥。就孔子而言,他对《诗经》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来自周代史官。这些史官在周代采诗活动中,最早保存了当... 现存《毛诗序》并非汉代儒生凭空臆造。它的内容传自孔子,文章成于子夏,子夏之后,毛公和卫宏都可能对序文内容做过较大的调整与发挥。就孔子而言,他对《诗经》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来自周代史官。这些史官在周代采诗活动中,最早保存了当时诗人作诗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孔子 子夏 毛公 史官
下载PDF
清华简组诗为子夏所造魏国歌诗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57-66,共10页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周初作品,为孔子所删之"《周颂》佚篇"。但组诗未见传世上古经典,内容与周初史实严重不合。《耆夜》组诗抬升魏文侯初祖毕公高地位,并赋予其《唐风·蟋蟀》...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周初作品,为孔子所删之"《周颂》佚篇"。但组诗未见传世上古经典,内容与周初史实严重不合。《耆夜》组诗抬升魏文侯初祖毕公高地位,并赋予其《唐风·蟋蟀》的著作权;《周公之琴舞》取材"周公致政,成王嗣位"这一史实而创作的魏国歌诗,为战国魏文侯僭位大造舆论。近来面世的"安大简"《诗经》,为时为魏文侯师的子夏在孔子所传《诗三百》基础上所编选,弦歌"六风"以媚附魏斯始侯之年(前446)制礼作乐的需要。"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与"安大简"《诗经》体现了子夏之流在魏文侯支持下的礼乐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 《耆夜》 《周公之琴舞》 子夏 “安大简”《诗经》
下载PDF
On the Academic Differences between Xihe School and Zhusi School
14
作者 WANG Hongxia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1期55-74,共20页
Ever since Han Fei proposed that "Confucianism has divided into eight schools," the divisions among Confucius' followers have been a complicated puzzle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After the demise of Confucius, tw... Ever since Han Fei proposed that "Confucianism has divided into eight schools," the divisions among Confucius' followers have been a complicated puzzle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After the demise of Confucius, two schools, Xihe School and Zhusi 洙泗 School, founded by Zixia and Zengzi respectively, had the biggest influenc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onfucianism, these two schools each had their own unique insights. If we compare their thoughts,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onfucianism can be found ha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1) Zixi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He practiced Confucianism by means of learning comprehensively and belonged to the school of knowledge seeking. On the other hand, Zengzi valued one's perfect inner personality. H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searching inwardly, and honored "morality" at all times. (2) Zixia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itual system, emphasizing the external ritual specifications of human behavior, and advocating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from outside to inside. Zengzi maintained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from inside to outside, especially through selfreflection. (3) Zixia emphasized self-cultivating and being harmonious to others, therefore he focused on external achievements, while Zengzi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oral integrity. (4) While Zixia rarely discussed filial piety, Zengzi regarded filial pie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virtue. Since filial piety is applicable universally, Zengzi's philosophy is a filial piety-rooted philosophy. Broadly speaking, Zengzi and Zixia's main difference lies in their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as firm Confucians they are "the same in Dao and different i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US zixia Zengzi CONFUCIANISM
原文传递
儒家真道统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德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40-46,共7页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笔者主张孔子是先圣,荀子直接相对于...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笔者主张孔子是先圣,荀子直接相对于孔子称为后圣;因为是荀孟,所以孟子相对于荀子称为亚圣或附圣,即孟子是附于道统之后的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真道统 子夏 穀梁子 荀子
下载PDF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齐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在其国内推行儒学教育。他的乐工窦公保存有《大司乐》文本,应该和当时魏国所推行的礼乐教化有关。因此,《大司乐》应该是儒学“乐教”文献,而《乐记》则极有可能是子夏、窦公等人对《大司乐》的具体解说。事实证明,子夏在魏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和实践。通过现存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大司乐》是孔子晚年确定的儒学“乐教”教材,涵盖了儒学“乐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孔子逝后,子夏将其带到魏国加以传播,魏国乐工窦公保管了这份文献并由其后人献给了汉文帝。《大司乐》后来被整合进《周礼》中,长期作为儒家“礼学”文献,掩盖了它实际上是古《乐经》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乐教 《大司乐》 《乐经》
下载PDF
子夏其人及治学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纳秀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子夏与子游并列为孔门四科之“文学”。《论语》中与子夏相关的记载凡二十余章,唯子夏言语载者有十章。此十章分布于《学而》篇一章、《子张》篇九章。《论语》较全面地呈现出子夏的为人特点与为学观念。本文立足于《论语》,并结合《诗... 子夏与子游并列为孔门四科之“文学”。《论语》中与子夏相关的记载凡二十余章,唯子夏言语载者有十章。此十章分布于《学而》篇一章、《子张》篇九章。《论语》较全面地呈现出子夏的为人特点与为学观念。本文立足于《论语》,并结合《诗经》《乐记》《礼记》《史记》《孔子家语》《新序》等文献,在分析子夏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析论子夏治学观的内涵,阐释其治学观在当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学以致用 切问近思
下载PDF
《春秋谷梁传》早期传承系统探析
18
作者 岳广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6-140,共5页
《春秋谷梁传》汉初之前的传承系统为子夏一谷梁子一苟子一申公。子夏并非直接传经于谷梁子,谷梁子应受经于子夏之门人弟子。谷梁子传苟子基本为学者承认。苟子和申公之间有一位承上启下的学者浮丘伯。子夏、谷梁子、苟子等人无论是学... 《春秋谷梁传》汉初之前的传承系统为子夏一谷梁子一苟子一申公。子夏并非直接传经于谷梁子,谷梁子应受经于子夏之门人弟子。谷梁子传苟子基本为学者承认。苟子和申公之间有一位承上启下的学者浮丘伯。子夏、谷梁子、苟子等人无论是学术思想、学术方法还是学术特点,都极为相似。子夏一谷梁子一苟子一申公这个谷梁的传承系统应该是较为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梁春秋传 子夏 苟子 申公 学派
下载PDF
对子夏故里归属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雁勇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10-21,153,共12页
子夏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子夏故里归属研究中,学界鲜有重视郑玄温国人说者,而是将其统一于卫国说或魏人说来考察,集中讨论子夏出生时温邑属卫或属魏(晋)的问题。总体而言,持卫国人说者,基本上忽略了温邑长期属于晋国的事实;而持... 子夏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子夏故里归属研究中,学界鲜有重视郑玄温国人说者,而是将其统一于卫国说或魏人说来考察,集中讨论子夏出生时温邑属卫或属魏(晋)的问题。总体而言,持卫国人说者,基本上忽略了温邑长期属于晋国的事实;而持魏(晋国)人说者,又无法彻底否定卫国曾经至少拥有部分温地的相关记载,进而排除子夏故里属卫的可能性。作为经学大师的郑玄,也许并不清楚子夏出生时的温国故地在当时究竟属卫还是属魏(晋),抑或属于其他国家,所以才使用"温国"这种比较模糊的历史地理概念进行表述,而这种模糊表述正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其他两说相较,在子夏出生时故里的归属情况尚不明朗的情形下,使用"温国"的提法在客观上也是最为符合事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温邑 卫人 魏人 模糊史学
原文传递
魏国的统治对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宇辰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0-83,共4页
战国初期,魏国灭鲜虞中山国之后,对中山地区进行了20余年的统治,在这期间,深受儒家子夏一派影响的魏国统治者将其重礼、重文、重教思想传入了中山地区,直到中山国复国之后,中山地区仍然保持着崇儒重礼的风尚,以至于最后因儒灭国。
关键词 中山国 魏国 子夏 崇儒重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