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百年间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文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4,共7页
20世纪以来百年间的史学理论研究,有成就、有经验,也有缺陷、有教训,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中国史学家的眼界,但存在理解不深、生搬硬套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给中国史学与中国社会带来翻... 20世纪以来百年间的史学理论研究,有成就、有经验,也有缺陷、有教训,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中国史学家的眼界,但存在理解不深、生搬硬套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给中国史学与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但一度出现"左"的偏向和公式化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20多年的史学理论研究,思想活跃,但仍然存在深度不够、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遗憾。对这总的史学理论发展历程予以回顾、反思,从而提出今后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理论研究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新史学思潮的探索与实践——以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田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4,共5页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著名清史专家,也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继承者。青年时期,他发奋著述《清代通史》,形成了"民族革命史观",并以之作为贯穿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主线。其内涵主要包括肯定清初郑成功抗清事业,重视天...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著名清史专家,也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继承者。青年时期,他发奋著述《清代通史》,形成了"民族革命史观",并以之作为贯穿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主线。其内涵主要包括肯定清初郑成功抗清事业,重视天地会作用,评价太平天国是民族革命的巨大洪流等。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关头,他撰成《清史大纲》,标志着"民族革命史观"达到了升华。主要论述民族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天地会肇其端,太平军扬其波,革命党竟其功。"并明确地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标志,强调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意义。他的"民族革命史观"在当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是其学术经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新史学 民族革命史观 《清代通史》 《清史大纲》
下载PDF
马克·布洛赫史学思想探析
3
作者 何艳 《三江高教》 2013年第2期75-80,共6页
马克·布洛赫,历史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1929年,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共同创办了《社会经济史年鉴》,以此为阵地,拉开了年鉴学派发展的序幕。当19世纪史学发展到顶峰时,整个史学内部的危机和弊病却也开始潜滋暗... 马克·布洛赫,历史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1929年,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共同创办了《社会经济史年鉴》,以此为阵地,拉开了年鉴学派发展的序幕。当19世纪史学发展到顶峰时,整个史学内部的危机和弊病却也开始潜滋暗长。随着学术内理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到20世纪初,西方史学开始由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在此学术背景下,马克·布洛赫在史学理论上标新立异,从历史研究的目标、历史编纂体系和历史方法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布洛赫对法国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启了年鉴学派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布洛赫 新史学 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凯南 徐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2-48,共7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全球史观基础上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因、目的以及趋势探究的科学理论,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四个基本维度,探讨马克思...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全球史观基础上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因、目的以及趋势探究的科学理论,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四个基本维度,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实践领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填补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结果阐释与具体实现方式之间的理论空白,不仅为中国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下载PDF
17世纪中期以降中日韩(朝)诸国“华夷观”衍变与“华夷秩序”再构筑 被引量:3
5
作者 于逢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6,共16页
文本旨在探讨以"华夷之辨"为理论基础的"中华主义"在东亚诸国的流播、衍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华夷秩序"再构筑议题,希冀为今后进一步剖析影响"东北亚共同体"构建进程的"历史认识"问题... 文本旨在探讨以"华夷之辨"为理论基础的"中华主义"在东亚诸国的流播、衍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华夷秩序"再构筑议题,希冀为今后进一步剖析影响"东北亚共同体"构建进程的"历史认识"问题、岛屿所属之争内在机理等提供参照。为此,文本首先对明清鼎革以降朝鲜王国形成的"小中华主义"、日本形成的"日本中心主义"、清朝再诠释"华夷之辨"及"天下与国家关系"问题予以探讨。其次,考察近代以来中日韩(朝)三国的"华夷秩序"再构筑路径,梳理东亚式民族主义生成的思想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观新探 疆域理论 中日韩(朝) 华夷观 华夷秩序 衍变
下载PDF
新月诗派的诗歌本质论
6
作者 汤凌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28-32,共5页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诗派 诗歌本质论 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
下载PDF
臧克家诗论的本土渊源
7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05年第6期95-99,共5页
臧克家的诗论有着深厚的中国本土的理论渊源。儒家哲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诗品与人品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中和审美观,杜甫、白居易、孟郊、贾岛的诗歌创作实践,以鲁迅、闻一多、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启蒙现代性诗学传统等因素共同赋... 臧克家的诗论有着深厚的中国本土的理论渊源。儒家哲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诗品与人品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中和审美观,杜甫、白居易、孟郊、贾岛的诗歌创作实践,以鲁迅、闻一多、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启蒙现代性诗学传统等因素共同赋予了臧克家诗论直面现实生活、新体旧体兼顾、注重艺术锤炼的诗学品格。其诗论中过分注重诗歌教化功能与社会效果而表现出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与他对中国本土诗学传统的偏颇/偏激理解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克家 诗论 渊源 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
下载PDF
冯文炳的《谈新诗》
8
作者 汤凌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17,共6页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废名) 《谈新诗》 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